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ATS)与开胸手术治疗高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类型及发生率。方法选取行VATS(VATS 组)、行开胸手术(开胸组)手术治疗的高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各80例,观察术后心律失常类型及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整体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4.38%,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 VATS 组为17.50%低于开胸组的31.25%( P <0.05);两组术后心律失常类型均以房颤为主,房颤、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窦性心动过缓单发发生率 VATS 组分别为10.00%、2.50%、1.25%、0.00%,开胸组分别为11.25%、3.75%、2.50、2.50%,单发各心律失常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VATS 组合并2种及以上类型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50%,低于开胸组的10.00%( P <0.05)。结论VATS 与开胸手术治疗高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心律失常类型以房颤多见,开胸手术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同时发生2种及以上类型心律失常发生率相对高于 VATS 术式,其他类型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无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坎地沙坦酯对持续性房颤的复律作用、维持窦性心律作用及其对左心房的影响。方法:65例持续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坎地沙坦酯加胺碘酮)35例及胺碘酮组(单用胺碘酮)30例,两组均给予胺碘酮口服;联合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坎地沙坦酯4~8mg/d,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两组的转复率、转复时间及不良反应。复律次日及6个月后做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左心房功能变化。结果:联合组的1周内转复率为67.6%,胺碘酮组转复率为4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转复时间较胺碘酮组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50例完成6个月随访,联合组12.5%房颤复发,胺碘酮组33.3%房颤复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0.01)。联合组房颤转复6个月后患者左心房内径缩小,左心房功能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坎地沙坦酯联合胺碘酮可提高持续性房颤的转复率,缩短转复时间。长期服用坎地沙坦酯可逆转左心房扩大,降低左心房压力,预防房颤复发。  相似文献   

3.
纪焕文 《中外医疗》2012,31(18):16+18-16,18
目的观察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伊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38例房颤患者为观察对象。将其按1:1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静脉注射伊布利特治疗,观察组给予普罗帕酮静脉注射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给药后90min内的房颤的转复率及24h内的不良反应。结果给药后90min内,观察组和对照组转复率分别为57.89%(11/19)和31.58%(6/19),平均转复时间分别为(11.65+5.23)min和(26.21±13.89)min,两组转复率和转复时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24h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6%(1/19)。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32%(5/19例),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伊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起效迅速、疗效昂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胺碘酮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急性冠脉综合征伴房颤发作患者23例,在房颤发生时均给予首剂胺碘酮(3-5)mg/kg治疗。结果23例患者中17例(73.91%)转复为窦性心律。用药前后的心电图检测指标及血压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室率用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转复率I、Ⅱ级复率(17/19)89.47%,III、IV级复率(1/4)25.0%。结论胺碘酮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永久性心房颤动合并频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100例,均为永久性房颤合并频发室性心律失常,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胺碘酮治疗,治疗组在胺碘酮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抗心律失常的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均明显减少,临床症状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长RR间期发生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颤患者应用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控制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好,同时可有效避免长RR间期的发生,不良反应小,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Meta分析研究系统抗凝(SA)、置管溶栓(CDT)与血栓切除(ST)治疗急性髂股段血栓形成(AIFDVT)的疗效。方法以“髂股静脉,抗凝,置管溶栓,血栓切除术,随机对照研究”为关键词检索Pubmed、M edline、Elsevier等数据库1984年1月至2014年1月发表的关于SA、ST、CDT临床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RCT),应用Meta分析评价早期血管再通率、深静脉血栓后遗症(PTS)发生率、血管反流(VR)率、管腔堵塞(VO)率等相关指标。结果有10篇随机对照研究纳入此分析,包括626例患者。早期血管再通率:CDT组高于S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61,95% CI:1.93~10.98,P<0.05);ST组与S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2.54,95% CI:0.49~13.24,P>0.05);术后 PTS发生率:CDT 组低于SA组(OR=0.18,95% CI:0.07~0.43,P<0.05),ST组低于SA组(OR=0.50,95% CI:0.28~0.87,P<0.05);术后 VR发生率:CDT 组与SA组比较(OR=0.54,95% CI:0.29~1.01)、ST组与SA组比较(OR=0.54,95% CI:0.27~1.0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O发生率:CDT组低于S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19,95% CI:0.11~0.34,P<0.05),ST 组与S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53,95% CI:0.72~3.26,P>0.05)。结论 CDT治疗AIFDVT的早期疗效明显优于传统SA。关于远期疗效, ST、CDT较传统SA均能有效降低PTS发生率,且CDT还能降低血管栓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静脉用胺碘酮治疗心衰伴快速房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伴快速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心衰伴快速房颤126例,随机分为胺碘酮组与去乙酰毛花苷组各63例,观察比较用药3h内房颤转复窦性心律及心室率的变化。结果 胺碘酮组与去乙酰毛花苷组治疗有效人数分别为56例及33例,有效率分别为88.89%及52.3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转复为窦性心律者胺碘酮组25例(占39.68%),去乙酰毛花苷组22例(占34.9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胺碘酮可有效降低心衰伴快速房颤患者的心室率,并能使部分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9月-2012年10月收治的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心房颤动患者5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行常规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转复心房颤动。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心房颤动转复情况。结果观察组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4.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患者T3、T4水平及HR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心房颤动转复时间为(127.69±25.34)d,观察组心房颤动转复时间为(36.77±8.5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复律药物可改善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治疗,缩短心房颤动的转复时间,患者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预防老年高血压患者房颤复律后复发的效果及对左心房内径的影响。方法:6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成功转复窦性心律后,在常规抗凝及口服胺碘酮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厄贝沙坦组30例和氨氯地平组30例。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降压疗效、窦性心律维持率及左房内径情况。结果:两组均能显著降低血压。厄贝沙坦组房颤复发14例,占46.7%,氨氯地平组22例,占73.3%,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厄贝沙坦组房颤转复12个月后患者左心房内径缩小,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氯地平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可有效降低血压,并可逆转左房扩大,对房颤复律后复发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心房颤动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心房颤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房颤(AF)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稳心颗粒治疗,评定两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结果:治疗后两组心室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室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转复所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房颤转复率为92.85%,对照组为88.0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房颤总有效率为90.47%,对照组为76.19%,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房颤复发率为2.63%,对照组为15.63%,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影响治疗,无肺纤维化、视力模糊、促心律失常作用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心房颤动能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环肺静脉电隔离消融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和对患者左心房大小的影响。方法101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分别采用环肺静脉电隔离消融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其中消融组56例,药物治疗组45例,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2个月左房大小的变化。结果平均随访(14.6±2.3)个月,消融组维持窦性心律47例,成功率为83.9%;药物治疗组维持窦性心律22例,成功率为48.8%,消融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左心房大小相似,药物治疗成功组患者左房内径虽较治疗前有所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融成功组患者治疗后12个月左房内径较术前及药物治疗成功组均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环肺静脉电隔离消融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有效方法,与药物治疗相比,有较高的窦律维持率,能更有效逆转左房结构重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J波在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中的检测意义,探讨其中的缺血性J波患者与非缺血性J波患者的流行病学、24h动态心电图、心脏事件情况、临床微观观察指标的危险分型。方法在120例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将ECG记录下缺血性J波患者定义为观察组(60例),将ECG未记录下缺血性J波患者定义为对照组(60例),两组患者首先都采用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测,再进行24h动态监测,同时检测两组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糖、收缩压、舒张压、超敏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等水平。结果在流行病学上,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收缩压、性别、年龄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24h动态心电图与心脏事件情况差异总体无显著性(P〉0.05),但是个别项目有显著差异性。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血糖、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肌钙蛋白T(cTn)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J波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有较好地预测性,对临床及时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胺碘酮转发复持续性房颤(>48h)的疗效。方法 选择7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安慰剂组35例,应用胺碘酮治疗后观察转律情况。结果 治疗组18例1个月内转复窦性心律(51.4%),安慰剂组无1例转律,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观察到影响转律的因素包括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及房颤持续时间。结论 胺碘酮可用于转复持续性房颤患者,且短期应用副作用少,是目前用于转复持续性房颤有价值的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胺碘酮静脉用药治疗快速房颤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将76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原有心脏病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胺碘酮静脉用药,对照组加用西地兰静脉注射。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4小时内快速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及心室率控制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10%)明显高于对照组(65.78%),P〈0.05;治疗组用药后显效率(转复窦性心律)为63.15%高于对照组的34.21%,P〈0.01。不良反应轻微。结论:胺碘酮静脉用药转复窦性心律及控制心室率效果好,不良反应轻,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但应在心电血压监测下进行。  相似文献   

15.
贾振  宋长军  王坤 《海南医学》2016,(1):148-152
目的 评估伊布利特联合硫酸镁治疗房颤/房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通过检索历年中英文电子文献数据库,纳入符合标准的伊布利特联合硫酸镁和单独使用伊布利特治疗房扑或房颤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依次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荟萃分析显示:①房扑/房颤总转复率:伊布利特联合硫酸镁(71%)与单独使用伊布利特(6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68,95%CI 1.34~2.12 P<0.05);②房颤转复率:伊布利特联合硫酸镁(57%)与单独使用伊布利特(5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5,95%CI 0.42~2.63,P>0.05);③房扑转复率:伊布利特联合硫酸镁(79%)高于单独使用伊布利特(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 2.15,95%CI 1.06~4.33, P<0.05);④总心律失常发生率:伊布利特联合硫酸镁(4.3%)低于单独使用伊布利特(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43,95%CI 0.26~0.72 ,P<0.05);⑤TDP发生率:伊布利特联合硫酸镁(0%)低于单独使用伊布利特(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21,95%CI 0.07~0.68,P<0.05).结论 与单独使用伊布利特比较,伊布利特联合硫酸镁具有更高的转复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牛继前  陆芹 《四川医学》2001,22(9):822-823
目的:探讨普胸开胸术后心律失常的防治,方法:病例回顾分析,结果:238例普胸开胸术后发生心律失常38例,其中房性早搏22例,室性早搏15例,室上性心动过速8例,房颤和/或房扑10例,短阵室性心动过速5例,合并2种以上心律失常者15例,38例心律失常均经积极纠正病因,恰当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律失常消失,年龄大于等于65岁,血氧饱和度<0.96,术前有合并症,术后有并发症和电解质失衡者发病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加强围手术期监护,减少术后并发症,及时恰当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可防治普胸开胸术后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普罗帕酮(Propafenone,PF)与胺碘酮(Amiodarone,AD)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supraventriculartachycardia,PSVT)的效果及毒副反应。方法将2011年1月-2012年2月收治的79例PSVT患者随机分为PF组41例和AD组38倒,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前后转复时间、转复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率。结果PF组转复时问显著低于A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转复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与AD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无明显差别,但PF转复时间短于AD。  相似文献   

18.
鲁玉芬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1):68-69,74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郑州市中医院2008年1月~2011年3月收治的130例AMI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胺碘酮静脉滴注,观察组患者加用替米沙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4 h、3 d后两组患者房颤转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7 d后两组患者房颤转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院内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轻微,治疗完成后检查肝肾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AMI合并心房颤动效果理想,可提高短期房颤转复率,降低病死率,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大约占所有住院患者心律失常诊断的1/3。在普通人群内有2%的发病趋势,并随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上升,65岁以上者发生率可达5%,有器质性心脏病者AF发病率上升。房颤需要长期治疗和随访,射频消融等新技术用于治疗房颤,但绝大多数患者还是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和电转复等传统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转复心房纤颤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心房纤颤患者97例分成两组,给予常规组48例心房纤颤患者实施普罗帕酮治疗,给予治疗组49例心房纤颤患者实施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治疗,对比两组心房纤颤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结果两组心房纤颤患者治疗后的转复率、平均转复时间存在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心房纤颤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 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心房纤颤患者实施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治疗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利于患者转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