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舒张性心力衰竭诊治的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刚  刘坤申  籍振国 《医学综述》2006,12(14):849-851
舒张性心力衰竭即主要表现为舒张功能异常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最近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舒张性心力衰竭是十分常见的,有报道超过1/3甚至一半的心衰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来自于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基于舒张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小样本的临床研究和来自治疗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经验。舒张性心力衰竭的预后接近于左室收缩不全的心力衰竭。本综述旨在介绍目前对舒张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使临床医师更加重视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诊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妊重度子痫前期并发心力衰竭的防治。方法对我院30例重度子痫前期并发心力衰竭患者和同期未发生心力衰竭的52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结果30例重度子痫前期并发心力衰竭病例中发生于产前心力衰竭25例,产后心力衰竭5例;无孕产妇死亡;心力衰竭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显著高于无心力衰竭组;心力衰竭组系统产检率显著低于无心力衰竭组;心力衰竭组早产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显著高于无心力衰竭组。水肿、贫血、低蛋白血症、感染、不合理扩容及输液过量是心力衰竭的常见诱发因素。结论重度子痫心力衰竭发病急、病情重可危及母儿生命,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诱因,加强孕期监测以便于及早发现、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老年心力衰竭患者ESS的发生规律及变化,以探讨甲状腺素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病情转归和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2例不同心功能分级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老年心力衰竭组)及65例老年非心力衰竭患者(对照组)进行血清甲状腺素水平进行比较,观察心力衰竭缓解后的甲状腺素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老年心力衰竭组血清TT3浓度明显降低,且心力衰竭程度越重,TT3水平越低。治疗后,老年心力衰竭组血清TT3水平显著升高,rT3水平降低。结论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甲状腺素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4.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内科常见疾病之一,多种心血管疾病终末期会进展为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机,并贯穿心力衰竭疾病的全过程,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黄丽璇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24):695-697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浓度与心力衰竭患者预见性护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心力衰竭41例患者的护理方法 ,分别对BNP升高伴有心力衰竭症状者和对BNP升高不伴心力衰竭症状者进行护理。结果对心力衰竭患者及早进行护理干预及预见性护理,可避免加重心力衰竭程度及诱发心力衰竭的各种诱因,使心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和心力衰竭发病率下降。结论血浆脑钠肽浓度测定有助于临床工作中快速、准确地对心力衰竭程度进行判断,指导治疗、护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心力衰竭1号方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血清BNP水平及心肌病理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以30只SD大鼠为实验对象,在腹主动脉缩窄法制作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的基础上,进行阳虚造模,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阳虚心力衰竭组(阳虚对照组)、阳虚心力衰竭+心力衰竭1号方组(心力衰竭1号方组).其中心力衰竭1号方组给予心力衰竭1号方灌胃,阳虚对照组及假手术组不予药物干预.灌胃4周后,对比各组大鼠BNP水平及心肌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 心力衰竭1号方组与阳虚对照组比较,BNP显著降低(P=0.001 2),并可使心肌纤维断裂、变性现象明显改善,减少炎细胞浸润,抑制间质出血.结论 心力衰竭1号方能降低心力衰竭大鼠血清BNP水平并改善心肌结构.  相似文献   

7.
曾智  陈玉成 《四川医学》2005,26(5):481-482
心力衰竭是常见的临床综合征,近年来,随着对于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的进展,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上已由单一改善“血流动力学异常”模式向阻断“神经内分泌异常”模式转变,但目前心力衰竭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因此,心力衰竭仍然是一个医学难题,我们应积极重视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进一步提高心力衰竭的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8.
<正>心力衰竭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功能不全,根据心力衰竭的发生部位可分为左心力衰竭、右心力衰竭和全心力衰竭;根据心力衰竭发展的速度可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2种~([1])。心力衰竭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由各种疾病导致心脏病的严重阶段,患者的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似~([2])。为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必须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本研究分析了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螺内酯、缬沙坦与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联用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按入院顺序将164例心力衰竭患者分为治疗组(螺内酯、缬沙坦加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和对照组(缬沙坦加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疗程2周.结果 治疗组心力衰竭总有效率88%,对照组为6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组对心力衰竭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螺内酯、缬沙坦与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联用是一种较好的抗心力衰竭疗法.  相似文献   

10.
张苏慧  方理刚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2):1492-1496
心率对于心力衰竭患者具有重要意义,但在不同类型、病因、阶段的心力衰竭中发挥的作用并不尽相同;同时,无论是控制心率的经典药物β-受体阻滞剂,还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伊伐布雷定,各自适用的心力衰竭类型尚存争议。本文总结了心率控制在不同类型心力衰竭中的意义,包括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左心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急性心力衰竭以及易损期心力衰竭,为临床制定个体化心率控制用药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生长分化因子15与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力衰竭作为一种常见多发病,其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相关,GDF-15可能作为心力衰竭诊断的新的生物标志物,且GDF-15的分泌有助于心力衰竭的改善,帮助心力衰竭患者得到更好的诊治.该文通过阐述GDF-15与心力衰竭的相关性,进一步了解GDF-15在心力衰竭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心电图的碎裂QRS波(fQRS波)联合血清前体脑钠肽(pro-BNP)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AMI)患者心力衰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医院收治的145例A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3个月的心力衰竭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两组,统计心力衰竭组与非心力衰竭组患者一般资料,两组均进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与血清pro-BNP水平检测,分别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与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AMI患者心力衰竭的影响因素与fQRS波、pro-BNP及两者联合对心力衰竭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145例患者中共76例(52.41%)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其余69例(47.59%)未发生心力衰竭;心力衰竭组血肌酐(Scr)水平、发病后治疗时间窗高于非心力衰竭组,术前病变支数多于非心力衰竭组(P<0.05);心力衰竭组存在心电图fQRS波的患者数多于非心力衰竭组,pro-BNP水平高于非心力衰竭组(P<0.05);心电图fQRS波、pro-BNP为AAMI患者心力衰竭的影响因素(P<0.05);心电图fQRS...  相似文献   

13.
心力衰竭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新宾  李力 《医学综述》2011,17(11):1601-1604
心力衰竭动物模型研究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作用,但不同造模方法对研究心力衰竭的领域有所差异,并且方法的选择还要考虑实验设备、技术、经费、时间等问题。为能更好地研究心力衰竭,现对近年来常用心力衰竭模型的制作方法及其应用,以及基因技术在心力衰竭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
2001年ACC/AHA慢性心力衰竭(CHF)治疗指南中根据心力衰竭发生发展规律将CHF分成4个期:A期:心脏病易患期(心力衰竭的高危人群);B期:有器质性心脏病,无心力衰竭表现;C期:有器质性心脏病并有心力衰竭症状;D期:终末期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人发生心力衰竭的症状、体征、护理方法,让心力衰竭的病人得到及时救治,以提高心力衰竭病人的治愈率,降低心力衰竭病人的住院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方法对2010年1月1日-2010年11月30日我科收治的186例老年心肺疾患病人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通过对心力衰竭发生的症状、体征、诱因、以及病情变化采取积极的护理对策,能最大限度地减轻或避免了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结论 老年人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对心力衰竭病情变化做好观察护理,能减轻或避免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降低心肺疾病病人的住院日.  相似文献   

16.
目前多数医家认为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乃心气不足、心阳不振、血瘀水停为患,治疗当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为主要原则,但仍无法解决本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这一难题。结合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历程,文章进一步剖析了心力衰竭病因病机,发现痰与慢性心力衰竭之间有着密切联系,痰邪贯穿于慢性心力衰竭病程始终,因而推论伏痰是造成心力衰竭迁延反复的重要一环,认为以痰作为切入点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意义重大,可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通过对"伏痰"与慢性心力衰竭发生发展过程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探讨,系统阐述从痰论治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在"痰"的层面找到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7.
魏毅东 《疑难病杂志》2012,11(6):405-407
<正>心力衰竭是目前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对患者危害最大的疾病。由于心力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因此对心力衰竭发病机制的研究至关重要。心力衰竭是指心肌收缩或舒张能力降低,导致心输出量减少的病理生理过程。目前对心力衰竭发病机制的研究已经从整体的病理生理机制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其中心肌肥大对心力衰竭发生起着关键作用。发育成熟心肌因无法像胚胎时期心肌那样正常生长发育,病理状态下心肌出现肥大以致心力衰竭。钙离子(Ca~(2+))是心肌细胞最重要的第二信使,在调节心肌收缩功能、基因表达、心肌肥大和心力衰竭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普遍认为心力衰竭的诱发  相似文献   

18.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在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中,利尿剂能够充分有效地控制心力衰竭患者的液体潴留,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伴利尿剂抵抗的现象较为常见。本文综述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伴利尿剂抵抗的发生机制和治疗策略等方面的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肿瘤坏死因子与心力衰竭及抗细胞因子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力衰竭是多数原发性心血管疾病的严重或终末阶段。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细胞因子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其通过抑制心肌收缩力,促进心肌细胞凋亡及心肌重构等作用引发或加重心力衰竭。鉴于目前对细胞因子生物效应的认识及其在心力衰竭中病理、生理发生机制的作用,抗细胞因子治疗心力衰竭已成为近年来研究治疗心力衰竭的热点,本文将TNF-α在心力衰竭时对心脏的作用机制,及抗细胞因子治疗心力衰竭的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通心络胶囊治疗舒张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舒张性心力衰竭(DHF)是一组以具有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射血分数正常而舒张功能异常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舒张性心力衰竭常出现在充血性心力衰竭之前,最终累及心脏的收缩功能,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对舒张性心力衰竭进行干预,对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是非常重要的.近几年,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舒张性心力衰竭,获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