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心悸源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姜德友  孙洋 《天津中医药》2007,24(6):489-491
从病名、病因病机两方面对心悸病的源流进行考证。心悸的发生多为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内伤、感受外邪以及他病累及或失治误治。其病机不外正虚及邪实两方面:正虚者,不外气血阴阳的亏虚;邪实者,或为火热、或为痰饮、或为瘀血,且在其发病过程中,正虚与邪实两方面常常相伴出现,互为因果。因此,在临床治疗心悸病时,必须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相似文献   

2.
邓铁涛调脾护心法治疗心悸的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邓铁涛调脾护心法治疗心悸(心律失常)的临床经验。创立了调脾护心法治疗心悸,认为心悸是一个本虚标实之证,正虚(心气虚和心阴虚)是本病的内因,痰与瘀是本病继发因素。气虚、阴虚、痰浊、血瘀构成了心悸病机的四个主要环节。一般来说心悸以气虚(阳虚)而兼痰浊者为多见,当疾病到了中后期,或心肌梗死的患者,则以心阳(阴)虚兼血瘀或兼痰瘀为多见。治疗上,强调以心脾相关、痰瘀相关理论作指导,临床上运用调脾护心、补气除痰法治疗心悸,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3.
介绍孟昭阳教授运用益气养阴法治疗心悸的经验。孟教授认为,心悸之为病,临床病机多源于本虚与标实。本虚常以气血阴阳之虚候分而论之;标实之机源于本虚之候,并行复杂演化之势。临床总以气阴两虚者多见,故治疗多以益气养阴为要,处以生脉散加减治疗,疗效颇佳。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4.
杨勇  陈新宇 《光明中医》2013,28(4):666-668
概述陈新宇教授温阳益气强心、利水消肿法治疗心悸(慢性心衰)的临床经验。其认为心悸是一个本虚标实之证,正虚(心气虚和心阳虚)是本病的内因,痰与瘀是本病继发因素。气虚、阳虚、痰浊、血瘀构成了心悸病机的四个主要环节。一般来说心悸以气虚(阳虚)而兼痰浊者为多见,当疾病到了中后期,或心肌梗死的患者,则以心阳(阴)虚兼血瘀或兼痰瘀为多见。治疗上,强调以心脾相关、心肾相关、痰瘀相关理论作指导,临床上运用温阳益气强心、利水消肿法治疗心悸,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5.
徐世英 《光明中医》2010,25(10):1903-1903
<正>心悸病是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心系病证。其病机可分为虚实两方面,虚者多是因为气血阴阳的亏损,实者为痰、饮、  相似文献   

6.
心悸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本文通过对《伤寒论》及其他古代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归纳,从八纲辨证中虚实的角度辨证论治心悸,认为正虚、邪实及虚实夹杂皆可致悸。  相似文献   

7.
心悸证治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悸是临床常见病。西医之心律失常,心肌炎及部份神经官能症者皆可能出现心悸。祖国医学认为:心悸形成之因事外虚实两端。虚者:或心血不足;或心气虚弱;或肝肾阴虚;或心最汪振。实者,或为水饮凌心:或为瘀血阻络。其临床特征表现为,病人自觉心中剧烈跳动,惊悸不安,不能自主,并有脉象之异常变化。随病因病机不同可出现促脉、结脉、代脉、数脉、疾脉、迟脉、涩脉,细脉等脉象。部份病情较重者,虚里跳动亚著,其动应衣。还常兼有短气、乏力、头晕、头痛。  相似文献   

8.
在临床中,常见到由实转虚及由虚致实,虚实错杂的病证。由实转虚,指原为实证,在正邪相争的过程中,邪气未减,正气渐衰,而产生邪实正虚的病机变化,严重者,可致正气衰微。因虚致实,多为老、幼或素体亏虚及久病正虚之人。由于脏腑功能不足,气化失常,而产生水湿痰饮,积留不化,导致正虚邪实的病机;或由气血亏虚,健运失常,渐致气滞血瘀,则产生气虚夹滞、血虚夹瘀之病机。因此,在临床中虚实并见者多,特别是患有慢性难治性  相似文献   

9.
房颤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祖国医学并没有与之对应的病名,但根据临床症状,可归属于"心悸""怔忡"范畴。其基本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正气虚,包括气虚、血虚、阴阳俱虚等,标实为邪气实,包括寒凝、痰湿、血瘀、水饮等。中医通过辨证论治,调整气血阴阳,标本兼治,从而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延缓复发,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0.
心悸是一种临床常见病证。戴小华教授认为,心悸病位在心,涉及肝脾,病机总属本虚标实,本为心之阴阳气血亏虚,标为气滞、血瘀、痰浊,临床治疗尤注重心脾同治,运用调护心脾、化痰散瘀、疏肝行气治法,配合情志疗法,治疗心悸病证,收效明显。该文从心悸的病因病机、分型、治法、调护等方面介绍戴小华教授的临证思想与经验。  相似文献   

11.
苏小芳  陈芳  刘爱华  周盈 《光明中医》2013,28(8):1695-1696
刘爱华教授是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从事中医临床医、教、研工作30余年,师承于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对内科常见病及疑难杂症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刘教授选用炙甘草汤合三红饮加减治疗心悸经验介绍如下。1对心悸的认识心悸是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心系疾病。病机可分为虚实两方面,虚者多因气血阴阳的亏损,实者为痰饮瘀血等阻  相似文献   

12.
室性期前收缩,指心室内异位起搏点提前发生的激动,归属于中医学“心悸”范畴。临床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心悸病机有虚实两方面,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实者多痰火扰心,水饮上凌或心血瘀阻。生脉四物汤是导师张世亮教授针对心悸(心脾两虚、心神失养证),拟定以补益心脾、安神定悸为治则的经验方。本文从中医学理论和现代药理研究入手,探讨生脉四物汤的组方特色以及从补益心脾、安神定悸为法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机制所在。  相似文献   

13.
<正> 脏腑辨证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之一,是临床各科的诊断基础。掌握脏腑生理、病理特点,通过四诊八纲,辨别五脏六腑的病变部位、性质和正邪盛衰,为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下边以脏腑病变为重点进行讨论。一、心与小肠病辨证心居胸中,心病的常见症状有心悸怔忡,心痛,失眠健忘,谵语等。病症有虚实之分,虚者多见心阳受损,心阴、心血亏虚,实者多由实、火、寒、瘀、郁气等引起。1.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暴脱:心气虚仅为心的功能减退,心阳虚多为心之阳气虚衰,而心阳暴脱则是阳气暴脱的危症。三者除共具有心悸怔忡,气短自汗等症状外,心气虚者多兼面色(白光)白,舌淡脉虚;心阳虚者多兼侵  相似文献   

14.
痛经 ,为妇科常见病 ,以青春期居多。西医学将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中医治疗痛经多从辨证分型论治。为了便于掌握 ,将临床心得编成歌诀 ,供初涉临床者记忆理解。1 歌 诀 痛经应辨虚与实 ,先痛多实后痛虚。 虚因肾损气血弱 ,气滞寒凝血瘀实。 更有湿热结冲任 ,不通则痛实邪居。 经通痛减为实证 ,血去仍痛多为虚。 拒按拒揉当实辨 ,可按可揉知是虚。 亦有虚实夹杂证 ,形气禀质兼辨析。 肾损隐痛经量少 ,头晕耳鸣淡质稀。 小便清长腰腿软 ,面晦舌淡脉沉细。 补肾填精调肝汤 ,养血止痛功效奇。 气血双虚面苍白 ,头晕心悸疲…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该病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心之气血阴阳虚衰为主,标实主要为气滞、血瘀、痰浊。该文介绍温潜法治疗心房颤动的相关思路,认为心房颤动病机主要为心阳亏虚、肾阳虚衰、虚阳上浮,治疗以温潜为要,运用温潜复律方治疗心悸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悸”的辨治规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伤寒论》“心悸”,“心下悸”,之病因病理及证治的探讨,认为其发病亦不外乎虚实二因,本脏虚损致悸者为虚,多为心阳不足,心阴心阳俱虚,气血两虚,水气上泛致悸者为实,多表现为本虚标实,由脾肾阳虚,水气凌民所致,另有邪郁少阳,了郁不达而致悸,多属实证,其治疗,针对其病因病机,归纳为六法,分别给以补虚泄实,标本同治,对现代临床心系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李良 《四川中医》2009,(11):11-13
上肢淋巴水肿是乳腺癌腋淋巴清扫术后的严重长期并发症之一,林毅教授认为,其成因为手术治疗损伤脉络,耗气伤血,使正虚者更虚,邪实者更实,致气血不能推动血行,水湿停聚,瘀阻脉络而成肿胀。临床分为四型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8.
炙甘草汤治疗心悸(室性早搏)气阴两虚证6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志军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8):1411-1411
<正>中医学认为,心悸的病因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多由气、血、阴、阳亏虚,标实多为痰浊、瘀血、寒凝、热毒等。炙甘草汤为气血阴阳并补之剂。本文回顾性分析2008-2009年应用炙甘草汤治疗心悸气阴两虚证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邓红旗 《河南中医》2014,(9):1708-1709
史载祥教授认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位在心,多为久病,本虚标实,急性期疼痛乃因虚致实,法以宣痹通阳、祛风定痉止痛。缓解期抓住本病邪凑虚所,病久必虚,多淤,因虚致实的特点,采用益气、养阴、温阳、活血、化痰之法,气行血行,滋阴活血,温散寒凝,心脉得以滋养,胸闷胸痛心悸症状消失,收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心律失常可表现心悸、胸闷等严重临床症状,中医将其归属于"心悸"范畴,现代医学以外科手术或者药物防治为主,但其局限性及复发率较高,近年来,传统医药在心悸症状防治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牛天福教授有多年中医临床经验,认为心律失常乃本虚标实之病,虚以气阴两虚为本,实以气滞、血瘀、痰热为标,故而牛教授治以益气养阴为主,辅以行气止痛、活血化瘀、清热化痰等中药,另据相关症状加减用药,使临床症状得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