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比较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中央角膜厚度和眼部其他参数的异同。方法观察75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和69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中央角膜厚度。眼压控制后每例患者接受A超检查,检查项目包括中央角膜厚度、中央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和眼轴长度。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结果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平均中央角膜厚度是(576.97±50.93)μm,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为(543.35±35.85)μm,两组之间中央角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对侧眼中央角膜厚度为(544.68±33.53)μm,比急性发作眼薄,对侧眼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中央角膜厚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8)。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轴长度为(21.71±1.14)mm,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为(22.20±1.21)mm,两组之间的眼轴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前房深度(2.42±0.39)mm,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为(2.45±0.31)mm,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组晶状体厚度(4.84±0.39)mm,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组为(4.81±0.43)mm。两组之间的前房深度和晶状体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相比,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中央角膜厚度较厚,可能是急性高眼压后角膜水肿造成,而前房浅、眼轴短可能是其急性发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前术后与正常眼的解剖结构差异。方法使用A超对30例(60只眼)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ACG)术前术后及对照组30例(60只眼)正常眼的解剖结构(包括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玻璃体腔长度、眼轴长度)和角膜直径进行测量,同时计算相对晶状体位置及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系数,各项均值进行对比分析(t检验)。结果AACG术前术后与正常眼相比,前房浅、晶状体厚、眼轴短、相对晶状体位置前移、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系数大,角膜横径较小,以上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AACG以浅前房、厚晶状体、眼轴短、角膜横径较小等特点。相对晶状体位置及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系数可作为AACG早期诊断的指标之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并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复性视网膜色素变性(PRP)并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方法对8例PRP并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单眼发作5例、双眼发作3例)患者行常规眼部检查,部分患者行视野、A型和B型超声波检查、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UBM)检查、角膜内皮细胞镜检查及眼部电生理检查。结果男女发病比例1:3。青光眼发作期11只眼,其中1只眼并发自发性晶状体半脱位,临床前期5只眼。发作眼平均眼压(52.63±11.22)mmHg,临床前期平均眼压(15.75±2.43)mmHg。A型超声波检查:眼轴长度平均(22.28±1.04)mm。UBM检查:前房中轴部深度平均(1.50±0.46)mm。手术治疗11只眼,其中小梁切除术7只眼,白内障摘除联合小粱切除术3只眼,二极管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1眼。术后并发症:前房葡萄膜炎性反应絮状渗出多见于青光眼自内障联合手术,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为57.14%。结论PRP并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具有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一致的解剖结构,小梁切除术术后浅前房发生率较高。并发自发性晶状体脱位者较为少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解剖结构的影响。方法使用A型超声对30例(30只眼)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ACG)术前术后的解剖结构(包括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玻璃体腔长度、眼轴长度)进行测量,同时计算相对晶状体位置及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系数,各项均值进行对比分析(t检验)。结果AACG术前术后生物解剖结构相比,前房深度、玻璃体腔长度术前术后有差异显著性(P〈0.05),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相对晶状体位置及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术前术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后前房深度、玻璃体腔长度有变化。小梁切除术后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相对晶状体位置及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无变化。  相似文献   

5.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后角膜厚度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第1次发作经抗青光眼手术治疗缓解后角膜厚度是否发生改变.方法 选择单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第1次发作经手术治疗缓解者40例40眼,对侧未发作眼(40只)做为对照.通过手术眼压控制到正常范围2周后,以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中央角膜厚度,采用配对t检验对发作眼和对侧眼的角膜厚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就诊时患者症状持续时间1~3 d者占总例数的75.00%(30/40),眼压>60mmHg者(1 mmHg=0.133 kPa)占总例数的80%(32/40).发作跟测得中央角膜厚度平均为(531.24±33.08)μm,对侧眼为(538.29±30.53)μm.发作眼较对侧眼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第1次发作经抗青光眼手术治疗后,发作眼中央角膜厚度较对侧眼薄.  相似文献   

6.
目的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双眼发病常有先后之别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5月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82例,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58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24例.使用超生生物显微镜(UBM)和IOL-master测量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双眼前房深度及眼轴长度,A超测角膜厚度、晶体厚度,角膜地形图测量角膜曲率,比较先发病眼与对侧眼之间有无差异.结果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先发病眼UBM前房深度值为(1.78±0.25)mm,对侧眼(1.86±0.2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5,P<0.01);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先发病眼UBM值为(2.02±0.30)mm,对侧眼为(2.05±0.28)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P>0.05).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先发病眼IOL-master前房深度值为(2.36±0.19)mm,对侧眼(2.38±0.26)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P>0.05);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先发病眼值为(2.54±0.30)mm,对侧眼为(2.57±0.24)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3,P>0.05).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先发病眼IOL-master测量的眼轴长度值为(22.42±0.88)mm,对侧眼(22.47±1.01)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9,P>0.05);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先发病眼值为(22.62±1.07)mm,对侧眼为(22.61±1.1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3,P>0.05).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先发病眼A超测得角膜厚度值为(563±41.21)mm,对侧眼(552±26.77)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86,P>0.05);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先发病眼值为(558±38.25)mm,对侧眼为(555±28.21)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94,P>0.05).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先发病眼A超测得晶体厚度值为(4.91±0.37)mm,对侧眼(4.84±0.31)mm,差异无显著性(t=1.061,p>0.05);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先发病眼值为(4.76±0.31)mm,对侧眼为(4.77±0.30)mm,无显著差异(t=-0.113,P>0.05).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先发病眼角膜地形图测得角膜曲率值为(44.92±1.21)D,对侧眼(44.76±1.05)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48,P>0.05);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先发病眼值为(44.79±1.26)D,对侧眼为(44.68±1.2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94,P>0.05).结论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双眼发病先后之别与双眼前房深度的差异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OAG)发病眼与对侧未发作眼(临床前期眼)解剖结构的差异。方法采用NIDEK Echoscan US-1800型A型超声测量系统对65例(130只眼)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ACG)和38例(76只眼)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ACG)的解剖结构(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进行测量,同时计算屈光度,使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AACG青光眼的发病眼和对侧未发作眼的解剖结构相比,屈光度、眼轴的均值有显著性差异。(2)AACG的发病眼和对侧未发作眼的解剖结构无显著性差异。(3)AACG的发病眼和CACG的发病眼相比,除前房深度外,各项均值均有显著性差异。且与对侧眼比较,除前房深度、晶状体深度外,各项均值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AACG的患眼眼轴短、屈光度高。AACG与CACG的解剖结构存在差异,AACG的屈光度高、晶状体位置前移、眼轴更短。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量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眼生物结构并探讨其与术后浅前房的关系。方法:A超检查102眼闭角型青光眼和20只正常眼的眼结构。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眼压、滤过泡、前房、虹膜切除口等。结果:102眼平均中央前房深度,相对晶状体位置,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均与正常眼组有显著性差异。青光眼组中9眼各项数值较其它各眼也有明显差异。术后各眼眼压低于2.0kPa,平均眼压1.12±0.23kPa。41眼出现浅前房。Ⅱ级浅前房1wk未缓解或发展为Ⅲ级,根据浅前房形成原因,行脉络膜上腔放液、晶状体摘除术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前房形成。结论检查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眼生物结构有助于选择适当术式,防止术后浅前房。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分析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PAACG)、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PCACG)、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青白联合手术)后3个月的屈光状态,评估术前眼球生物学参数对患者术后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选择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于山西省眼科医院行青白联合手术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90例(108眼),其中PAACG组30例(33眼),PCACG组30例(38眼),POAG组30例(37眼)。所有患者术前均采用IOLMaster 700测量眼轴长度、中央角膜厚度、角膜曲率、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白到白距离(WTW),使用仪器自带的SRK-T公式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及预留屈光度。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综合验光,计算术后屈光误差。比较三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屈光误差分布,及术前眼球生物学参数与屈光误差的相关性。结果 三组患者间术前中央角膜厚度、角膜曲率、WTW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OAG组较PAACG组和PCACG组患者术前眼轴更长、前房更深、晶状体更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AACG组与PCACG组患者间术前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个月,PAACG组、PCACG组、POAG组患者绝对屈光误差分别为(0.53±0.75)D、(0.51±0.70)D、(0.05±0.47)D。远视误差组患者术前眼轴长度短于近视误差组,术前前房深度浅于近视误差组,术前晶状体厚度厚于近视误差组,两组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间术前中央角膜厚度、角膜曲率与WTW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屈光误差与术前眼轴长度、前房深度均呈负相关(r=-0.62、-0.48,均为P=0.00),与术前晶状体厚度呈正相关(r=0.54,P=0.00),与术前中央角膜厚度、角膜曲率、WTW均无显著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 使用SRK-T公式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时,PAACG、PCACG患者比POAG患者呈现较大的屈光误差,且多为远视误差。术前短眼轴、浅前房及厚晶状体患者青白联合手术后更趋于远视误差。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青光眼患者角膜内皮形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角膜内皮细胞在各种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中的形态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住院青光眼患者34例52眼及同期住院患者中的正常眼32眼作为对照,采用非接触型角膜内皮显微镜测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细胞面积等各项指标,用Goldman压平式眼压计测量眼压并用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角膜中央厚度;分析比较不同类型青光眼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各项测量指标及角膜中央厚度的差异。结果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有急性发作史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060±314)个·mm-2,显著低于正常人的(2876±341)个·mm-2,并且细胞面积增大(P<0.05);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806±253)个·mm-2,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704±430)个·mm-2,二者均与正常人的内皮细胞平均密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后角膜中央厚度平均为569.7μm,明显大于正常人的536.0μm;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组角膜中央厚度平均为541.0μm,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为540.7μm,二者均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显著低于正常人,细胞平均面积增大,角膜中央厚度明显增加;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角膜内皮及角膜中央厚度均与正常对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解剖结构的异同。方法采用美国Humphrey公司眼科专用A型超声测量系统,对36例(36只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33例(33只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及36例(36只眼)正常对照组的解剖结构(包括前房深度、晶体厚度、眼轴长度)进行测量,同时计算晶体相对位置及晶体厚度/眼轴长度系数,各项均值进行组间比较和分析。结果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组相比,除晶体相对位置外,各项均值均有显著性差异。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组与正常对照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项均值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解剖结构存在差异,表现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前房更浅、晶体更厚、眼轴更短,提示这两类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背景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PAACG)大发作后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视功能损害,了解PAACG发作眼视盘及黄斑区视网膜的结构改变对于判断患眼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傅里叶域OCT(FD-OCT)是测量视网膜结构的有用工具。目的采用FD—OCT对PAACG大发作后视盘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T)、黄斑区厚度以及黄斑区体积的变化进行测量,并与正常眼进行比较。方法采用病例对照临床试验方法。收集2011年4月至2012年2月在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医院确诊为PAACG且有一侧眼大发作的患者25例,并纳入同期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志愿者25人25眼为正常对照眼,于PAACG患眼大发作后2周由同一位操作熟练的检查者采用FD—OCT测量患者发作眼、对侧眼和正常对照眼RNFLT、黄斑区厚度及黄斑区体积。结果PAACG发作后2周内发作眼组视盘区平均RNFLT值为(125.72±28.57)μm,明显高于对侧眼组的(108.36±9.31)μm和正常对照眼组的(106.10±10.97)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发作眼组视盘上方、下方、鼻侧象限RNFLT值均明显高于对侧眼组和正常对照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视盘颞侧象限和颞下象限RNFLT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81、0.766)。发作眼组、对侧眼组和正常对照眼组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分别(283.72±18.33)、(280.28±16.85)和(289.14±10.60)“m,3个组间黄斑区各象限视网膜厚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H镕=2.048,P=0.136),其中对侧眼组视网膜厚度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眼组(P〈0.05),发作眼组与正常对照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4)。发作眼组、对侧眼组和正常对照眼组黄斑区总体积分别为(5.589±O.355)、(5.532±0.325)和(5.720±0.241)mm。,黄斑区各象限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27,P=0.363)。各组外环各象限厚度值均明显小于内环厚度值,内环及外环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值均呈鼻侧〉上方〉下方〉颞侧的趋势。PAACG患者发作眼和对侧眼在视盘内环颞侧、上方、鼻侧、下方和外环颞侧、中央区黄斑区厚度值及其体积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ACG发作眼发作2周内视盘区RNFL水肿比黄斑区更明显,发作眼和对侧眼的黄斑区视网膜均比正常对照眼变薄,其黄斑区体积均小于正常对照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青年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9年6月山西省眼科医院17~40岁青年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51例(61眼)的病历资料,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2年。结果本研究中男15例(29.41%),女36例(70.59%),男女比例为1∶2.4。包括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1眼(34.43%),慢性闭角型青光眼40眼(65.57%)。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的视力较慢性闭角性青光眼提高且眼压控制明显。虹膜囊肿和瞳孔阻滞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中发生率高。晶状体厚度及眼轴长度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前房深度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较浅。46眼(75.41%)行小梁切除术,14眼(22.95%)行抗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手术,1眼(1.64%)未行手术。术后并发症有前房积血、低眼压、脉络膜脱离、浅前房及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多发生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结论青年闭角型青光眼因解剖因素在治疗时有其特殊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常伴有虹膜囊肿,晶状体比较厚,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常因为眼轴短,发病隐匿,术后容易引起并发症,尤其是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治疗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 angle-closure glaucoma,AACG)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为早期筛查和干预AACG患者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方法 收集2013年6月至2015年7月在中山市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AACG患者,对照组为无其他眼部疾病及系统性疾病的正常志愿者。对AACG组患者未发作眼及对照组双眼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角膜曲率、前房相关参数,应用IOL Master测量眼轴长度和角膜直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等参数。研究并分析这些参数与AACG发病间的关系。结果 AACG组角膜直径为(11.57±0.39)mm,前房深度为(1.88±0.43)mm,前房容积为(75.34±36.49)mm3,前房角度数为(25.26±7.67)°,眼轴长度为(22.16±1.03)mm,下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为(118.38±34.78)μm,水平角膜曲率为(45.56±2.75)D;而对照组角膜直径为(11.78±0.45)mm,前房深度为(3.17±0.31)mm,前房容积为(198.74±30.93)mm3,前房角度数为(40.05±5.58)°,眼轴长度为(23.77±0.85)mm,下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为(139.40±28.52)μm,水平角膜曲率为(44.04±1.37)D。AACG组与对照组相比,角膜直径、前房深度、前房容积、前房角度数、眼轴长度和下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数值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而水平角膜曲率和散光度数有明显升高(P<0.05)。进一步通过分析各危险因素在AACG诊断中的权重发现,前房深度、前房容积和前房角度数在AACG的早期诊断中有着较高的权重(分别为2.85、2.90和2.62)。结论 AACG患者眼部解剖结构均较小。与眼轴长度相比,前房相关参数在AACG的早期诊断中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急性发作眼与对侧眼术后眼表变化。方法:选取2021-01/2022-01于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就诊的单眼发作的急性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40例,急性发作眼行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侧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3、6mo行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调查及非侵入性首次泪膜破裂时间(NifBUT)、非侵入性平均泪膜破裂时间(NiaBUT)、泪河高度(TMH)检查。结果:纳入患者术后1、3mo OSDI评分(14.72±3.07、11.39±2.24分)较术前(9.68±1.98分)明显升高(均P<0.0083),术后6mo(10.18±1.84分)与术前无明显差异;发作眼术后1、3mo NifBUT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1、3、6mo NiaBUT较术前明显降低(均P<0.0083);对侧眼术后1mo NifBUT和NiaBUT较术前均明显降低(均P<0.0083),术后3、6mo与术前无明显差异。手术前后纳入患者发作眼和对侧眼TMH均无差异(P>0.0...  相似文献   

16.
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和价值。方法对35例(39眼)合并有白内障的青光眼行超声乳化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8眼,发作期15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6眼。术后随访3-24个月。结果急性闭角青光眼临床前期组平均眼压较术前明显下降(t=3.3420,P〈0.01)。急闭发作期组术后眼压较明显下降(t=4.3741,P〈0.01)。慢闭组术后眼压平均亦明显下降(t=4.1362,P〈0.01);急、慢闭组前房角均较术前增宽;急、慢闭组前房轴深较术前加深;周边前房深度两组均较术前增加。所有病例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提高,21眼(53.9%)最佳矫正视力〉0.4。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术对合并白内障的急闭临床前期、急慢闭青光眼均可产生良好的降眼压效果,且视力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