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董洪亮 《吉林医学》2006,27(11):1317-1317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RBAS)是指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的5条血管交叉部,即由双侧大脑后动脉、双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组成的“干”字形结构,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该区域的循环障碍,使幕上和幕下的脑组织同时受累,包括中脑、丘脑、丘脑下部、桥脑上部、小脑、枕叶和颞叶的梗死。临床表现为以神经眼动障碍、视觉障碍和意识行为异常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症候群。其病因主要为栓塞和血栓形成,其次为解剖变异等,根据资料统计发病年龄平均为59.4岁,占脑梗死发病的5%,现将我院自2002年以来收治的12例病人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2例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TOBS的临床资料.结果其临床症状包括中脑-间脑受损的脑干上端梗死症状和大脑后动脉支配区的颞叶内侧面及枕叶梗死症状二大组;经治疗后死亡5例,遗有一定程度神经功能缺损6例,痊愈1例.结论TOBS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早期全面综合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19例经CT或磁共振成像(MRI)证实的TOBS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改变。结果以眩晕、复视、反复发作性意识障碍为主要表现,头MRI检查显像率高于头CT。结论TOBS的临床表现复杂,诊断主要依靠CT或MRI。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影像特点.方法 对32例TOBS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及总结.结果 本组病例多有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以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瘫痪、感觉障碍等为常见表现,CT/MRI可发现中脑、丘脑合并小脑、枕叶、颞叶等基底动脉尖端5条血管供血区的多发梗死灶,治愈率低,病死率、致残率高.结论 TOBS是一种特殊类型脑血管病,头CT、MRI对诊断有重要意义,早诊断、早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少见,病死率高。本文报告了26例TOBS,发病因素以高血压最常见,糖尿病、冠心病次之。该病症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瞳孔异常及眼球运动障碍,影像学检查对诊断有重要意义,头部CT及MRI检查以丘脑和中脑梗塞为主。本文认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早期诊断和积极的综合治疗,有助于提高治愈率,减少死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首先由Caplan于1980年提出,约占脑梗死的7.6%.椎基底动脉尖是基底动脉顶端2cm范围内,5条动脉(2条大脑后动脉,2条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的分叉部.一旦血液循环障碍可导致单侧或双侧2个或2个以上相应供血区域(如中脑、丘脑、小脑、枕和颞叶)多发缺血改变.本病临床少见,且诊断困难,笔者收治3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王东生 《陕西医学杂志》2011,40(12):1649-1651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解剖特点、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治疗及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4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进行临床分析。结果:42例中,伴有高血压病30例,糖尿病14例,高脂血症23例;42例均呈急性突然起病,不同程度意识障碍32例,眼球运动障碍29例,瞳孔异常改变17例;CT或MRI检查显示双侧丘脑内侧对称性分布的"蝶形"影像,提示脑干梗死33例,丘脑梗死23例,小脑梗死16例;一般治疗均采用控制血糖、血压、降脂和脱水等常规治疗,溶栓治疗应用尿激酶、冬凌克栓酶,抗栓治疗应用肝素加泵静点,自由基清除剂采用依达拉奉注射液,结果:基本痊愈11例,显著进步13例,进步10例,无效6例,死亡2例,有效率80.95%。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病情危重,早期进行溶栓、抗血栓形成、应用脑细胞保护剂、抗自由基、控制血糖、血压、降脂和脱水治疗,可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TOB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11例,眩晕9例,眼球运动障碍6例,瞳孔异常8例及肢体瘫痪8例,TOBS的主要病因是脑动脉硬化与脑梗死,早期CT不能清楚显示TOBS病灶,中期CT及MRI可显示多部位后循环供应区的病灶,经积极治疗后好转5例、改善3例、恶化后自动出院2例、死亡2例。结论:积极有效的处理脑梗死可改善TOBS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ofthebasilarsyndrome,TOB综合征)系因基底动脉顶端及其分支血管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以意识障碍、瞳孔改变、眼球运动障碍及视物不清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现将我科1996年10月~1998年10月经CT、...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的病因、高危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对28例TOBS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OBS患者以中老年男性患者多见,其病因主要为栓塞、血栓形成,高危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临床表现常以眩晕起病,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和偏瘫等神经功能缺损。CT或MRI可以发现基底动脉顶端血管供血区的双侧两处以上梗死灶,以丘脑、中脑多见。结论:TOBS临床表现形式多样,其病死率、致残率较高,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解剖学、影像学和临床特点.方法对10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表现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本组病人影像学上以中脑、丘脑病变为主要特点,临床表现以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和瞳孔改变为主.结论本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梗死,临床少见,如有疑似,应尽早行头颅MRI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从病因、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及诊疗等方面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Topofthebasilararterysyndrome ,TOBS)进行分析 ,以期加深对本病的认识 ,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对 7例TOB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TOBS患者以老年为主 ,临床表现以突发眩晕或意识障碍起病 ,合并眼球运动障碍及肢体运动障碍等 ,神经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结论 TOBS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表现和神经影像学检查 ,尤其MRI检查有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3.
胡鹏  赵云雁  郭笑冬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0):1145-1146,1155
目的:探讨凯时注射液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择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63例,分为治疗组31例及对照组32例。治疗组采用凯时注射液10μg静脉滴注,1次/d,疗程为15d。对照组应用丁咯地尔注射液,余药相同,疗程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积分下降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脑梗死体积减少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下降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凯时注射液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疗效显著,能改善脑梗死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对3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眩晕、视物模糊、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运动及感觉异常是最常见的症状及体症。影像学改变有多种形式,以枕叶、丘脑、脑干病灶为主。主要病因为栓塞及血栓形成。常见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高血脂、冠心病、心房纤颤等。临床治疗,除对脑梗死治疗外,应注意并发症的治疗,本病愈后较差,病死率高。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有多种多样的临床及影像学改变,且治疗效果不好,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侧支循环的建立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BS)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02-2009年间我院收治45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行全脑血管DSA术,根据是否建立侧支循环分为2组,并通过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评分比较侧支循环建立对2组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治疗1月后,神经功能评分结果提示建立了侧支循环组患者治疗有效率(66.7%)明显高于未建立侧支循环组(33.3%),(P<0.05)。结论:侧支循环的建立可以有效改善基底动脉尖综合征预后,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病因、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及治疗预后,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对2001年至2007年收治的42例TOBS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等原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OBS患者以中老年为主,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其次是高脂血症,脑栓塞是其主要病因,临床主要症状是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和瞳孔改变。结论:CT和MRI是诊断TOBS的主要检查手段,MRI在早期诊断方面优于CT,TOBS预后较差,致残率较高,早期全面综合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和30d时的治疗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断的18例TB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30d时的治疗转归情况。结果具有2个以上主要危险因素的患者高达88.9%,常见为高龄[平均(64±9)岁]、原发性高血压(61.1%)、冠心病(55.6%)和糖尿病(50.0%)。患者均为急性或骤然起病,首发症状主要为眩晕、呕吐(38.9%)和头晕(27.8%)。高峰期时的神经系统症状主要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100.0%)、四肢瘫痪(72.2%)、间断辅助呼吸(55.6%)、去大脑强直(33.3%)和二便潴留(100.0%);18例患者均有复杂的眼征,其中出现2种眼征者61.1%、3种眼征者38.9%。治疗30d时死亡3例(16.7%),好转出院15例(84.4%);15例幸存者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小于75分,处于完全依赖到中度依赖状态。结论TBS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有其特征性,而且本病致残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18.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继森  贾玉臻  王淑静 《医学综述》2006,12(22):1400-1401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是指由于各种病因所致的以基底动脉顶端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脑不同程度损害的一组综合征。表现为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意识障碍、运动障碍、共济失调、眩晕等。CT以双侧丘脑成蝶形对称性低密度灶为特征。DSA示基底动脉顶端有血管狭窄或闭塞。治疗基本同缺血性脑卒中。预后较差,病死率高。早期诊治可改善预后。多死于脑疝及呼吸循环衰竭。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21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的患者。TOB是指基底动脉尖部2cm内所属7条动脉之一或一条动脉以上动脉闭塞所致的丘脑、中脑、枕叶或颞叶内侧面梗死所致的综合征。病因多为外来血栓栓塞,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眼球运动功能障碍和瞳孔异常及波动性意识障碍为特征性表现。CT有中脑、颞叶、丘脑枕叶等处合并或单独受损的征象,脑血管造影对确定某一支血管闭塞有重要意义。本文还对该病的发生机理和临床诊断进行了初探。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分析儿童夹腿综合征的病因、诱因、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夹腿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现、诱因、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及效果。结果儿童夹腿综合征患儿中外阴阴道炎占31.4%;长期处于单调生活环境者占21.4%,农村及城郊患儿多于城市患儿,激素水平无明显异常改变。经外阴局部抗感染治疗效果较好。结论外阴阴道炎症以及单调的生活方式是夹腿综合征的主要诱因,通过对炎症的治疗、行为的干预以及必要的药物治疗能够达到完全治愈,且对儿童发育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