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潘英芬  王军  李一壮 《眼科研究》2001,19(4):325-325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是一种比较安全面有效的外引流手术,它所形成滤过泡扁平,位置偏后,形态规则,泡壁厚实,因而手术后滤泡破裂或感染可能性小,降眼压效果好,但术中、术后会产生一些并发症。现将我院早期开展青光眼小梁切除术100例常见并发症分析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青光眼患者100例126眼,男76眼,女50眼;年龄43~78岁;开角型青光眼73眼,闭角型青光眼29眼,继发性青光眼(色素膜炎性、色素性、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4眼。1.2手术方法(1)表面麻醉+球后麻醉;(2)前房穿刺;(3)作…  相似文献   

2.
传统小梁切除术后近期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讨论传统小梁切除术后近期并发症的发生状况,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了1998年1月至1999年12月我科接受治疗小梁切除术的连续病例103例124眼,术后近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各种近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3.5%,其中94.4%的病例经保守治疗后获得满意效果。结论:近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与相关资料接近,处理并发症时以保守治疗为首选。  相似文献   

3.
刘冬梅  卢秀珍  蔡婉婷 《眼科》2002,11(3):183-184
恶性青光眼是眼科疑难病症 ,在临床工作中极少遇到 ,现将我院患者行小梁切除术后并发恶性青光眼一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患者 ,女 ,4 8岁 ,因“发现右眼视野缩小 1年余”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双 )”于 2 0 0 1年 10月 2 4日收入院。查体 :视力 :右 :1 0 ;左 :0 8,矫正 1 0。眼压 :右 :2 7mmHg(1mmHg=0 133kPa) ;左 2 4mmHg ,Ⅰ级浅前房 ,瞳孔约 3mm ,光反应良 ,晶状体透明 ,眼底 :右视盘色淡 ,C/D =0 7,左C/D =0 5。房角镜检查 :右眼上方、颞侧和鼻侧NⅣ ,下方NⅡ ;左眼上方、颞侧和鼻侧NⅣ ,下方NⅢ…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总结5年来小梁切除术114眼,统计和分析了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和常见原因。结果并发症42眼(36.84%),浅前房22眼(19.30%)、虹膜睫状体炎9眼(7.89%)、前房积血4眼(3.51%)、角膜上皮水肿3眼(2.63%)、脉络膜脱离1眼(0.88%)、术后眼压控制不良3眼(2.63%)。结论明确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原因、正确处理方法,可以达到预防治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目的,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角膜散光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告30例(30眼)小梁切除术后1月内角膜屈光状态的变化。结果发现1月内行小梁切除术患眼角膜循规性散光明显上光。术后一周时角膜散光度为2.59D,此后逐渐下降,术后4周时为1.06D。本文还就小梁切除术后角膜散光改变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不同类型青光眼50例67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20眼进行原因分析及治疗效果观察统计。结果本组67眼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浅前房20眼,占29.85%。浅前房的主要原因是术前高眼压和眼部炎症反应。经过非手术综合治疗,均在术后7~15天前房逐渐形成,随访3~30月,眼压控制理想,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小梁切除术降压效果肯定,但浅前房发生率高,注意术前降眼压,减轻炎症反应,术中操作准确,可减少浅前房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采用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施行改良小梁切除术18例21眼,术中应用抗代谢药物及可调节缝线,术后观察视力、眼压、前房及并发症。结果:出院时术后视力与术前视力无变化者6例8眼,提高者9例10眼,降低者3例3眼。Ⅰ°浅前房3例3眼,球结膜伤口渗漏4例4眼,经治疗恢复愈合。术后眼压失控者1例1眼,需再次手术。根据术后眼压高低及前房深浅,对可调节缝线进行拆除。部分患者术后视野略有改善。结论:改良小梁切除术术后并发症少,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但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8.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芳 《临床眼科杂志》1998,6(2):119-120
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角膜内皮损伤,虹膜周边前后粘连,并发白内障等。为了正确掌握与处理浅前房的临床问题,本文对术后浅前房作回顾性分析与探讨。临床资料我院眼科自1995年5月至1996年10月行青光眼滤过性手术28例42只眼。男性12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59.8±13.0岁。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8只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24只眼。42只眼均行小梁切除术,均由同一个高年资主治医师施行显微手术。术前眼压在药物控制下达正常的36只眼,眼压不能降至正常的8只眼,因眼压在30mmHg左右,故术前亦未作前房穿刺。42只眼…  相似文献   

9.
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并发症—浅前房和角膜后弹力层脱离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方法:对160例187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并发症—浅前房和角膜后弹力层脱离的治疗观察。 结果:患者160例187眼行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浅前房33眼,发生率为17.65%,其中1眼发生脉络膜脱离,经保守治疗治愈。在160例小梁切除术中,我科开展了5例6眼术毕向前房内注入适量透明质酸钠以预防术后浅前房,其中1例双眼发生角膜后弹力层脱离,右眼发生广泛后弹力层脱离经前房注气3次治愈,左眼脱离范围小于1/3未做处理。 结论:对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时,手术要轻巧,操作要精细,以减少或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原因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总结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形成的常见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134例(187眼)青光眼进行了常规小梁切除术。结果:42例54眼术后并发浅前房,其发生率为28.9%。浅前房程度按Spaeth分级法进行分级。I级43眼,II级11眼。其中滤过道引流过畅42眼,脉络膜脱离10眼,结膜瓣漏2眼。均通过非手术疗法恢复。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发生率高,其最常见的原因是房水引流过畅。I-II级浅前房多经保守疗法治愈。  相似文献   

11.
青光眼小梁切除后浅前房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目的:分析青光眼小梁切除后浅前房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106例(116眼)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浅前房的发生并予相应处理。结果:116眼中,术后10眼发生浅前房,占8.6%,滤过道引流过畅,缝线松脱、房水渗漏,恶性青光眼是术后浅前房发生的主要原因。术后对并发症相应处理后,10眼发生浅前房均恢复正常。结论:小梁切除术对术前、术后有效地控制眼压,术中保持前房深度,注意伤口缝线的松紧,术后观察眼压及前房的变化,及时对症处理,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小梁切除术400例术后近期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单纯及复合小梁切除术的术后近期并发症,为术式选择和并发症的处理提供依据。方法 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我中心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全部住院患者共321人(400眼)。术式包括单纯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联合羊膜植入术,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MMC),小梁切除联合MMC,羊膜植入术,小梁切除术联合黏弹剂留置。记录各种术式近期并发症及处理情况。结果 对小梁切除术后近期并发症118眼采用保守治疗,治愈111眼(占94.07%)。MMC组浅前房的发生率低于羊膜组,但与单纯组无明显差异;浅前房合并脉络膜脱离的发生率低于羊膜组,与单纯组无明显差异;前房积血的发生率与羊膜组、单纯组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小梁切除术后近期并发症的保守治疗效果显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术者的技术水平选择手术方法,可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并发症,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复合式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临床效果。方法:青光眼39例42眼术中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抗代谢药物(MMC)、可调节缝线、术毕前房注入消毒空气后,观察术后眼压、滤过泡及前房形成情况,随访3~24mo。结果:局部浸润麻醉效果好,42眼于3~14d拆除可调节缝线,注入消毒空气术后前房形成快,仅2眼形成浅前房,经处理前房迅速恢复。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提高了青光眼手术成功率,有效减少了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俞秋丽  刘文斌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12):2162-2163
目的:探讨无巩膜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7-12/2010-06于我院治疗的各型青光眼45例57眼,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4例29眼采用无巩膜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滤过道及结膜下注入适量HealonGV),对照组21例28眼并与同期行常规小梁切除术。观察两组术后眼压、前房、滤过泡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随访3~30mo,观察组眼压控制率和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巩膜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滤过道及结膜下注入适量Healon GV)是治疗青光眼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刘武装  寇婷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9):1640-1641
目的:观察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及其并发症。方法:对确诊为原发性青光眼的26例35眼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17眼)与对照组单纯小梁切除术(18眼)进行观察分析,随访6~12(平均9.8)mo。结果:手术前后眼压情况:术前观察组54.37±6.30mmHg,对照组45.71±6.59mmHg;术后7d,观察组13.18±1.63mmHg,对照组13.33±2.11mmHg;术后6~12mo,观察组14.24±1.63mmHg,对照组19.33±2.14mmHg。观察组术后第1d前房形成15眼(88%),Ⅰ度浅前房1眼,Ⅱ度浅前房1眼,术后浅前房占12%(2/17)。对照组术后第1d前房形成8眼(44%),Ⅰ度浅前房6眼,Ⅱ度浅前房2眼,Ⅲ度浅前房2眼,浅前房共占56%(10/18)。6~12mo观察组中88%(15/17)为功能性滤过泡。对照组中56%(10/18)为功能性滤过泡。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明显地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现代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44眼行现代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随机对照42眼行单纯小梁切除术,分析比较两组术后眼压、滤过泡及前房深度。结果 本组病例术后第1天浅前房发生率观察组为4.5%,明显低于对照组21.4%(P<0.05);1年后随访61眼(观察组33眼,对照组28跟),观察组功能型滤过泡占84.8%较对照组的60.7%为多(P<0.05)。不用任何抗青光眼药物眼压<21mmHg(1mmHg=0.133kPa)者为手术成功标准,观察组1年后手术成功率为93.9%较对照组的71.4%为高(P<0.05)。结论 现代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6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分析青光眼小梁术后浅前房的常见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69例(81眼)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浅前房25眼进行原因分析及治疗效果观察统计。结果:本组81眼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浅前房25眼(31%),其原因有:房水滤过过强9眼(36%),睫状体脉络膜脱离8眼(32%),结膜瓣渗漏5眼(20%),恶性青光眼3眼(12%)。保守治疗21眼,手术治疗4眼。结论: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较常见,大多数浅前房可通过保守治疗治愈。  相似文献   

18.
代山厚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7):1278-1279
目的:探讨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0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治疗组行改良小梁切除术,对照组行小梁切除术。两组患者术后在眼压、视力及前房深度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术后在眼压、视力、滤过泡形态及前房深度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减少了手术并发症,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