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综合性医院指导的社区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50例)及对照组(50例),康复组采用由综合性医院康复科指导的综合康复训练方法,对照组仅接受常规社区康复治疗,于社区治疗前、治疗6个月分别利用Fugl-Meyer评定法(FMA)、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法(FIM-B)和Barthel指数(MBI)进行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明显改善(P〈0.05);康复组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两组间Fugl-Meyer评分、FIM-B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由综合性医院康复科指导模式下进行的社区综合康复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更有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2.
神经功能重建仪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功能重建仪配合药物及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效果。方法将3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观察组采用神经功能重建仪配合药物及康复训练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配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以Fugl-Meger评分法,Barthel指数进行治疗前后的功能评价。结果观察组在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ADL)方面治疗后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神经功能重建仪配合药物及康复训练,更有助于脑梗死患者尽快恢复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朱琼祥  周丽燕 《内科》2008,3(2):193-195
目的探讨偏瘫康复指导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1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指导组10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均予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指导组同时进行偏瘫康复指导,包括对患者家属指导,患者心理指导,偏瘫训练指导等。结果两组患者治疗20d后偏瘫侧上、下肢运动功能〉4级(Brunnstrom分级),指导组分别为80%和82%,对照组分别为50%和54%(P〈0.05),ADL总有效率指导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4%和66%(P〈0.05)。结论偏瘫康复指导能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和ADL。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贯序化康复训练对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3例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对照组4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根据不同病期加行贯序化康复训练,包括音乐康复疗法、生活能力训练、针灸治疗、亲情陪护等。治疗前后评定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评价其躯体康复及心理康复情况。结果治疗2个月后,两组NIHSS评分、ADL评分、SAS评分、SDS评分明显降低(P均〈0.05),以观察组降低明显(P均〈0.05)。结论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行贯序化康复训练,可明显促进其躯体康复及心理康复。  相似文献   

5.
老年脑梗死偏瘫患者正规康复训练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老年脑梗死偏瘫患者上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对60例老年急性梗死偏瘫患者(康复组)在临床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正规的康复训练。与既往给予临床药物治疗及自行康复锻炼的4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两组患者于治疗前24h及治疗后10~12周进行测评。日常生活能力(ADL)用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经10~12间治疗后,康复组忠者的Barthel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正规的早期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6.
廖宝共  华锋凯  覃君德  唐利艳  覃莲 《内科》2011,6(5):435-436
目的探讨心理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心理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心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进行HAMA、NFA、FMA、BI评分。结果两组的四项评分在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治疗后除NFA评分外,治疗组HAMA、FMA、BI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卒中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治疗可获得更好的康复效果,值得临养椎广虚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于运动想象的脑机接口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4例有严重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老年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BCI组(7例)和对照组(7例),均接受常规的康复治疗和药物治疗,BCI组进行为期2m,隔天1.5h的BCI的康复训练。治疗期间BCI组患者在线的运动想象的准确率被记录,在治疗前,治疗1m后,治疗2m后,以及治疗结束一个月随访时分别对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进行Fugl--Meyermotoras—sessment(FMA)和上肢动作研究测试(action research arm test,ARAT)的评定。结果经过2m的BCI康复训练,BCI组患者在线的运动想象准确率有显著提高fP〈0.05);治疗结束后lm随访两组患者FMA和ARAT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BCI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基于运动想象的BCI康复训练可增强脑卒中患者运动想象的能力,进而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风后三级中医综合康复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10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应用中医综合康复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加西医康复治疗。结果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两组治疗后第4周、8周、12周评分降低(P〈O.05),在第8周、12周试验纽的ADI。评分低于对照组(P〈O.05)。Fugl-Mever运动功能评分:试验组治疗12周后运动功能积分明显提高(P〈O.05);对照组在第4周、12周运动功能积分无变化(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第4周时运动功能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周时试验组运动功能积分高于对照组(P〈O.05)。结论规范的三级中医综合康复治疗在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明显促进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SUT-生物电配合针刺对脑卒中偏瘫症的早期康复治疗效果。方法 将260例脑卒中偏瘫症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60例,采用SUT-生物电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100例,应用药物、针灸、康复训练或其他的理疗等常规治疗,两组均治疗观察1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偏瘫肢体肌力的改善情况,观察SUT-生物电配合针刺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愈显率45%、总有效率95%,对照组愈显率39%、总有效率91%,两组均对偏瘫肢体的早期功能康复有明显疗效,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SUT-生物电配合针刺对脑卒中偏瘫症的早期康复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虚拟现实(VR)技术与注意力训练法相结合对脑卒中患者的功能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9月丽水市第二医院康复科门诊及住院的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训练结合认知训练(包括注意力训练),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VR康复训练,每次训练30 min,1次/d,每周6 d,共持续8周。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Barthel指数(BI)评分对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比较。 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MMSE评分、FMA评分和BI评分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与同期对照组相比,MMSE、FMA和BI评分均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 结论使用VR技术与注意力训练法结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功能康复效果显著,能够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Biodex平衡训练系统辅助特定性平板步行训练对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卒中后平衡和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偏瘫患者40例,按病例号奇偶数分为平衡训练组和常规训练组,每组20例。常规训练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及传统的平衡训练,平衡训练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应用Biodex平衡训练系统辅助特定任务性平板步行训练。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评价两组患者的下肢稳定性指数、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起立-行走"计时(TUGT)、最大步速和步长、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评分(FMA-L)、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功能性步行量表评分(FAC),综合评定患者的平衡和下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衡训练组与常规训练组比较,稳定性指数(分别为6.5±1.3、8.5±2.1)、BBS评分[分别为(49±4)、(34±3)分]、TUGT[分别为(13.5±3.2)、(22.3±2.8)s]、最大步速[分别为(60±23)、(50±21)m/min]、最大步长[分别为(54±12)、(42±11)m]、FMA评分[分别为(31±4)、(24±5)分]、MBI评分[分别为(81±14)、(70±11)分]及FAC分级评分[分别为(4.31±0.39)、(3.21±0.19)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常规训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应用Biodex平衡训练系统辅助特定任务性平板步行训练对卒中后患者的平衡和下肢运动功能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优化运动技巧的康复训练对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将有上肢功能障碍的40例卒中(脑出血或脑缺血)患者按照入院病例号尾数的奇偶数,分为优化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卒中的传统康复和药物治疗,给予优化组患者优化运动技巧的康复训练,40 min/次,2次/d,5 d/周。时间均为6周。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进行上肢Fugl-Meyer评分(FMA)、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评分。结果①治疗后6周,两组FMA评分均上升,但治疗前后优化组评分的差值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2.6±6.0)分和(3.6±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②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评分中,治疗后肩臂运动评分和手部运动功能评分,优化组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治疗后两组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评分均有提高,治疗前后评分的差值优化组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4.8±5.3)分和(9.5±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优化运动技巧的康复训练能够帮助改善卒中后上肢的运用和控制能力,促进上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2016年1月-2017年10月于我院治疗的90例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康复组和联合训练组(在常规康复组基础上接受等速肌力训练),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及以角速度60°/s、120°/s伸屈时肘伸肌、肘屈肌峰力矩(PT)、总功(TW)、平均功率(AP)。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FMA评分、MBI评分、以角速度60°/s、120°/s伸屈时肘伸肌及肘屈肌PT、TW、AP均显著升高(P均=0.001),治疗后两组MAS评分无显著差异(P均>0.05)。与常规康复组比较,联合训练组治疗后FMA评分[(49.28±6.73)分比(56.79±6.24)分]、MBI评分[(59.92±9.33)分比(70.14±9.39)分]、以角速度60°/s、120°/s伸屈时肘伸肌:PT[60°/s(17.25±3.66)N·m比(21.48±4.21)N·m,120°/s(10.74±3.80)N·m比(15.69±4.21)N·m]、TW[60°/s(165.74±20.51)J比(194.67±23.55)J,120°/s(209.67±25.28)J比(258.76±26.72)J]、AP[60°/s(11.28±3.35)W比(15.42±4.14)W,120°/s(11.58±3.65)W比(17.83±3.74)W]升高更显著(P均=0.001),以角速度60°/s、120°/s伸屈时肘屈肌:PT、TW、AP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等速肌力训练可显著促进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改良综合康复治疗对卒中急性期中重度偏瘫患者肢体康复的疗效。方法将40例卒中急性期中重度偏瘫患者按照入院病历号单双顺序,分为综合康复组21例和一般康复组19例。部分抽取传统的Bobath疗法、强制性运动疗法及运动想象疗法用于综合康复组,一般康复组接受传统的Bobath疗法。两组康复训练时间均为40min,2次/d,每周5 d,治疗时间为4周。两组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时,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和功能独立性量表(FIM)评分。结果治疗前,综合康复组和一般康复组FMA评分分别为13.8±1.9和14.2±1.4,FIM评分均为48±8;治疗后4周时,综合康复组的FMA评分(37±8)高于一般康复组(29±6),t=3.55,P〈0.01;综合康复组FIM评分(79±8)高于一般康复组(67±8),t=4.7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传统的Bobath疗法、强制性运动疗法及运动想象疗法进行部分抽取,综合使用,较单独使用传统的Bobath疗法,对急性期中重度偏瘫患者肢体康复的疗效可能更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琥珀酸美托洛尔在高龄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中的疗效、耐受性和安全性。方法将临床确诊的96例高龄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年龄(82.7±3.5)岁。两组均给予常规的冠心病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美托洛尔普通片(52.65±10.26)mg/d,治疗组采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53.12±11.53)mg/d,比较两组用药6个月患者心肌梗死及心绞痛发病率、心率的变化、心力衰竭发作住院率以及服药依从性。结果两组均能良好耐受较大剂量美托洛尔,两组心率均有所下降,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5±3.54)次/main vs.(9.28±2.89)次/min),P〉0.05],但对照组心率变异范围较大。动态心电图显示在清晨5:00~9:00时.治疗组心率控制明显低于对照组[(58.83±2.35)次/min vs.(67.27±3.12)次/min),P〈0.01]。两组心肌梗死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每周心绞痛次数[(1.6±0.3)次vs.(0.9±0.2)次,P〈0.01]以及心绞痛持续时间[(7.4±2.6)min/次VS.(12.8±5.5)min/次),P〈0.01]明显低于对照组,尤以清晨5:00—9:00时晨间心绞痛发作减少更为明显。治疗组心力衰竭发作住院次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7±0.1vs.0.9±0.2,P〈0.05)。治疗组服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4%(41/48)vs.62.5%(30/48),x^2=6.544,P=0.019]。结论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服用琥珀酸美托洛尔可以明显降低心率变异性,降低晨间心率,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减小心力衰竭发作住院率,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降压药物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给予非洛地平缓释片5mg.天-1治疗,B组予厄贝沙坦150mg.天-1治疗,检测治疗前及3月后患者baPWV(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指标。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3月后血压均有下降,B组收缩压(126.13±7.99)mmHg较A组(131.38±5.23)mmHg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76,P0.01);B组脉压(55.23±9.57)mmHg较A组(60.98±7.57)mmHg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P0.01);2.高血压组baPWV(1734.71±471.14cm/s)明显较健康体检组(1435.01±211.69cm/s)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70,P0.001)。两组患者治疗3月后baPWV均较治疗前下降,且两组治疗后比较,B组(1426.08±263.95cm/s)较A组(1586.60±396.45cm/s)降得更低,差异显著(t=2.487,P0.05),B组△baPWV(306.85±259.26cm/s)较A组(132.45±138.42cm/s)大,差异显著(t=3.753,P0.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减退,积极降压治疗3月后动脉弹性有一定程度恢复,且服用厄贝沙坦组患者动脉弹性较非洛地平缓释片组患者改善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肌电生物反馈联合针刺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治疗组(肌电生物反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共治疗8周。治疗前、治疗后8周,测定偏瘫侧腕关节的主动背伸活动范围(AROM),检测腕背伸肌最大收缩时 EMG 波幅,采用 Fugl Meyer 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估上肢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偏瘫侧腕关节的AROM、腕背肌最大收缩时 EMGG波幅、FMA评分均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针刺能显著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缓解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缓解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设计,将50例卒中上肢痉挛患者按数字法随机分为tDCS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tDCS组患者进行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方法为阴极刺激患侧初级运动感觉区,行结合运动训练,而对照组只进行运动训练。治疗时间均为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肌痉挛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的评定情况。FMA评分呈非正态分布,结果采用中位数(范围)表示。结果tDCS组MAS、FMA和BI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评分分别为2.1±0.9、12(5-44)、64±17,治疗后分别为1.5±0.8、20(5-50)、74±16,P〈0.01;对照组仅FMA计分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为5(2-35),治疗后为8(4-37),P〈0.01结论tDCS可以缓解卒中后上肢痉挛,配合恰当的康复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康复运动训练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左室功能及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102例冠心病患者被随机分为冠心病康复组和对照组,各51例,另有高血压病患者51例(高血压康复组)。冠心病康复组和高血压康复组进行有指导的康复运动训练,对照组未进行运动训练。运动训练前及24周后查血压、血脂、心脏超声、颈动脉超声、心电图平板负荷试验、6 min步行试验等项目。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康复组和高血压康复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增加[(66.2±6.26)%:(69.53±5.04)%:(68.41±5.08)%,P0.05],颈动脉斑块明显缩小[左斑块(2.14±1.62)mm:(1.21±0.87)mm:(1.35±1.35)mm,右斑块(1.81±0.93)mm:(1.01±0.89)mm:(1.12±0.95)mm,P均0.05],6 min步行距离明显增加[(359.27±89.58)m:(457.12±62.05)m:(426.45±52.68)m,P0.01],自感劳累分级减少[(14.84±0.78):(14.35±0.66):(14.39±0.60),P0.01]。上述指标冠心病康复组和高血压康复组间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康复运动训练可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脏功能,提高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有利患者回归社会和家庭。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运动康复疗法对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疗效。方法: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30例)和运动康复组(30例,在常规抗心衰药物的基础上实施运动康复疗法),观察3月后患者的心功能、运动耐量、6 min步行距离和再住院率。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运动康复组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80.0%比93.3%,P<0.05);临床心功能明显改善[NYHA分级:(1.96±0.89)级比(1.48±0.72)级P<0.05],运动能力[(4.01±0.82)METs比(5.24±1.16))METs]、6 min步行距离[(322.5±23.4)m比(413.6±26.5)m]显著增加(P均<0.01),再住院率明显降低(56.7%比30.0%),P<0.05。结论:运动康复治疗可以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的心功能,提高运动能力,降低再住院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