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危新生儿与听力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危新生儿与听力损伤相关的危险因素及其出现听力损伤的特点,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21例高危儿予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测。结果:受检儿听力异常发生率19.91%,其中9例系重度听力障碍。当高胆红素血症、HIE、LBW3种高危因素并存时,其听力损伤、重度异常发生率均较单纯高胆红素症显著增高。结论:高危儿存在较多与听力障碍有关的高危因素,应常规行听力检查。多种高危因素并存时,听力损伤及重度异常的机率相应增加。此类患儿应及早干预、重点随访。  相似文献   

2.
韩进天 《广西医学》2006,28(6):828-829
目的 探讨高危儿听力损伤发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为早期治疗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对154例(308耳)高危儿新生儿进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检测,分析其特点及其与高胆红素血症、缺氧缺血性脑病、低出生体重儿等因素的关系。结果 ABR异常率为43.8%,其中,低出生体儿组ABR异常、V波异常率及Ⅰ波异常率显著高于高胆红血症和缺氧缺血性脑病组(P〈0.05),低出生体重儿组、核黄疸组Ⅴ波异常率高于单纯高胆红素血症组及缺氧缺血性脑病组(P〈0.05)。结论 高危儿特别是低出生体重儿、核黄疸患儿容易发生听力损伤,应对高危新生儿及时进行听力筛选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痉挛型脑瘫患儿常见的高危因素及头颅MRI改变。方法:对249例痉挛型脑瘫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的患儿高危因素为多因素。最常见的有:1产前为胎儿宫内窘迫、先兆流产、脐带绕颈、用药史、胎粪污染;2产时依次为缺氧、早产、低体重、胎盘早破、产程延长;3产后为黄疸、颅内出血、新生儿肺炎。头颅MRI检查异常率为90.7%,其中脑室周围白质异常占50.4%。结论:痉挛型脑瘫患儿常见的高危因素为缺氧、早产、低体重、病理性黄疸,头颅MRI改变检出率高,且依致病因素不同而表现各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早产儿听力损伤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03例不同出生胎龄早产儿进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utomatic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ABR)听力检测,分析各种高危因素下AABR的通过率以及听力损伤的程度.结果 203例早产儿存在听性脑干反应结果异常43例(占21.2%),其中中重度以上异常者占44%.胎龄、黄疸程度、低氧程度与听性脑干反应结果异常程度之间存在相关关系(P<0.05).结论 胎龄、低氧及黄疸是影响早产儿听力损伤的重要因素,早产儿胎龄越小,低氧及黄疸程度越重听性脑干反应结果异常的发生率越高,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5.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常见的原因有窒息、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颅内出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以及母亲的一些因素,这些因素称为脑瘫高危因素,具有脑瘫高危因素的患儿称为脑瘫高危儿,不一定成为脑瘫患儿,但是患脑瘫的概率远远大于普通婴幼儿[1,2].随着新生儿医学和急救医学的发展,高危儿的存活率明显上升,与此同时伤残儿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那么追踪观察脑瘫高危儿,及时发现脑瘫早期患儿,及早实施系统化早期干预是脑瘫康复的关键,也是近年来被关注的问题.2009年7月~2010年12月收治脑性瘫痪患儿34例,采用早期综合干预治疗观察,现将疗效及随访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围产期各种因素与极低出生体重儿颅内出血发病的关系。方法:选择住院期间确诊的34例颅内出血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组,同时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26例无颅内出血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作对照组。对其有无胎膜早破、多胎、孕周、出生体重、胎儿宫内窘迫、生后有无体温不升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孕周1、min Apgar评分≤7分、宫内窘迫、低体重、使用机械通气和低体温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结论:对临床低体重、低胎龄、有宫内窘迫及1 min Apgar评分≤7分的早产儿应提高对其发生颅内出血可能的预见性,尽早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高危因素(窒息病史、早产/低出生体重、肺部疾病)同时存在时的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特点,为早期治疗、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将365例(728耳)高危新生儿分为单纯高胆红素血症组、高胆红素血症+窒息病史组、高胆红素血症+早产/低出生体重组、高胆红素血症+肺部疾病组、高胆红素血症+2项以上高危因素组5组,对每组患儿予AABR检测。结果 在病理性黄疸的基础上合并高危因素会使AABR通过率明显下降,并随高危因素的增加,通过率进一步下降。结论 当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窒息病史、早产/低出生体重、肺部疾病同时存在时,听力损伤的几率相应增加,程度也随之加重。此类患儿更应列为及早干预、重点随访的对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危新生儿听力异常发生率并分析导致听力异常的高危因素.方法采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和听性脑干反应对229例高危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结果229例行TEOAE测试,未通过者95例,行ABR检查,结果异常者75例,其中,TEOAE测试通过而ABR结果异常者11例,TEOAE未通过而ABR结果正常者5例.结论229例高危儿经ABR测试听力异常者75例(32.75%),TEOAE测试异常者95例(41.48%).对高危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时,应同时采用TEOAE和ABR进行检测,并加强对致听力障碍因素的评估.  相似文献   

9.
朱庆  韩庆 《农垦医学》2012,34(3):236-238
目的:分析引起小儿脑性瘫痪的主要发病的高危因素,脑瘫患儿治疗时机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乌鲁木齐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2010年12月30日~2011年12月30日收治308例脑瘫患儿资料.结果:高危因素中以早产、窒息、低出生体重儿等最常见,多数患儿在1岁以后诊断,1岁前诊断16例,占5.2%,6个月内无诊断病人.住院病人以痉挛型为主,占75%.影像学检查异常率高达93.5%.民汉之比22.2∶1.结论:脑瘫病因复杂,但对有早产、窒息、低出生体重儿等高危因素的小儿早期诊断,早期康复,治疗时机尤为重要,提高新生儿急救水平和基层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对减少病残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眼震电图(ENG)和听性脑干反应(ABR)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行眼震电图和听性脑干反应检测,观察视眼动系统反应、自发性眼震、冷热试验、位置性眼震和ABR各参数变化.结果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组位置性眼震强度(7.76±6.05)°/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视动中枢检查共48例(75%)出现一项或多项异常.冷热试验总慢相速度为(34.68±5.66)°/s,对照组中总慢相速度为(46.57±6.34)°/s(P <0.01).听性脑干反应49例异常,占81.6%.脑干下部异常者25例(41.6%),脑干上部异常者12例(20%).结论 眼震电图和听性脑干反应检查可从电生理方面有效鉴别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脑干与视眼动系统异常.尤其是对内耳与脑干功能损害的鉴别,ENG和ABR可提供客观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诱发新生儿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方法对2008年10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240例发生颅内出血的新生儿进行头颅CT检查,对其发生新生儿窒息、胎龄、体重、发生产伤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中有92例患儿发生宫内窘迫,占38.3%;有206例患儿发生出生后窒息,占85.8%;有149例足月儿有窒息史,占90.8%;有60例早产儿有窒息史,占86.9%;有6例过期产儿有窒息史,占85.7%;有129例患儿合并有缺血缺氧性脑病,占53.8%。与胎龄较小的新生儿相比,胎龄为36~37周的新生儿发生颅内出血的几率较低。在本组患儿中,有10例患儿的出生体重极低,其发生的颅内出血均较严重,其中有2例患儿死亡,有6例患儿在治疗2周后病情才有所好转。结论导致新生儿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包括窒息、低胎龄、低出生体重、产伤等。积极为产妇进行围产期保健、改善生产的条件及技术是预防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2.
听性脑干反应ABR为电反应测听法ERA之一,听性脑干记录的波形与脑干中听觉神经原存在一定联系。ABR检查能反映脑干和听功能。本文收集了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1988年9月~1989年9月24例突聋(24耳),发现ABR波V维持时间最长,恢复出现最早,波Ⅰ消失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初步分析畸变产物耳声发射( 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 DPOAE)联合自动听性脑干反应( automat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ABR)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3年5月新生儿在本院听力筛查结果,新生儿出生后3~4 d进行DPOAE初筛,出生后42 d进行复筛,进行复筛时,初筛通过者应用AABR检查,未通过者复查DPOAE的同时进行AARB检查。复筛中有任一项检查未通过者接受听力学诊断评估, 包括听性脑干反应测试技术(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和声导抗检查。结果: 共7 569例进行了DPOAE和 AABR的联合筛查,其中有191例进行了 ABR检查, AABR与 ABR的一致率为91.62%, DPOAE与 ABR的一致率为57.07%, 而 DPOAE联合 AABR筛查与 ABR的一致率为66.67%。在191例ABR检查中127例(213耳)存在听力异常,其中轻度听力损失72耳(33.80%),中度听力损失54耳(25.35%),重度听力损失25耳(11.74%), 极重度听力损失62耳(29.11%)。结论: 联合应用DPOAE和AABR可以降低新生儿听力异常的漏诊、误诊率,对于听力障碍患儿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脑瘫高危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在脑瘫高危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6个月以内的脑瘫高危儿52例及同年龄组的正常婴幼儿28例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BAEP测定,将其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将脑瘫高危儿的BAEP检测结果与其出生时窒息程度和黄疸情况做比较分析,比较其BAEP的差异。结果 脑瘫高危儿BAEP的异常率明显多与对照组,BAEP异常和听力障碍多见于出生时有中重度窒息或新生儿期有中重度黄疸的患儿(P〈0.005)。结论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可以早期检测脑瘫高危儿脑干听觉通路的损害,其损害的部位以脑干上橄榄核以上多见;有助于早期发现脑瘫高危儿存在的听力障碍.同时也可为脑瘫高危儿的预后判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医学》2017,(7):651-652
目的分析研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在小儿脑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均选自2013-08—2016-08间中山市博爱医院儿科收治的患儿,其中随机选择82例小儿脑瘫患儿作为观察组,随机选择同期正常健康患儿82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均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观察分析两组患儿的检查结果。结果对照组患儿经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均为正常,异常率为0%;观察组患儿经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常率为81.70%,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Ⅰ波峰潜伏期、Ⅲ波峰潜伏期、Ⅴ波峰潜伏期、Ⅰ~Ⅲ波间期、Ⅰ~Ⅴ波间期和Ⅲ~Ⅴ波间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出血、黄疸、新生儿窒息、难产、新生儿感染为引起小儿脑干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结果的主要因素。结论对小儿脑瘫患儿采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具有明显的诊断价值,其能够为明确患儿听路损害类型、病变部位提供异常波形依据,实现提高诊断率的目的,有效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6.
脑瘫高危儿的早期诊断与干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颜秀梅 《广西医学》2007,29(8):1208-1209
小儿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是指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脑瘫高危儿是指具有脑瘫高危病史的患儿,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围产期窒息儿等.他们以后不一定成为脑瘫患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144例两次未通过听力筛查的婴幼儿听性脑干反应(ABR)基本特征,探讨其存在的导致听力障碍的高危因素.方法 收集两次听力筛查均未通过的患儿,共144例(288耳),于我院行ABR测试,以了解婴幼儿听力障碍的情况,对听力障碍结果进行评估和确认,并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听力障碍高危因素.结果 14...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小儿脑瘫危险因素与合并症以及与脑瘫分型构成比。方法:回顾性调查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的602例脑瘫患儿临床资料,了解脑瘫高危因素与合并症的关系以及与脑瘫分型构成比与合并症的发生率,用卡方检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602例脑瘫患儿中有522例存在高危因素占86.71%(522/602),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窒息、早产低出生体重、其他因素、黄疸、宫内感染、多胎/双胎、颅内出血和脐带异常;有551例患儿伴有合并症占91.53%(551/602)、合并智力低下434例(72.09%)、语言障碍262例(43.52%)、癫痫134例(22.26%)、听力障碍133例(22.09%)、视神经萎缩155例(25.75%)、摄食困难352例(58.47%)、流涎457例(75.91%)。不同脑瘫分型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以痉挛型、手足徐动型与混合型脑瘫并发症发生率最高(P<0.01);结论:脑瘫危险因素与合并症存在高度相关性,脑瘫是一种脑损伤引起的多重复合征,严重影响脑瘫患儿的心身发育,在治疗过程中注重整体康复,以利提高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用听性脑干反应(ABR)对颅脑外伤患者,尤其颅脑外伤后的脑震荡综合征患者检测,观察是否有脑干器质性损伤。方法:56例颅脑外伤患者先作纯音听力测试,然后作ABR测试。结果:56例颅脑外伤患者中33例ABR波Ⅲ、波V潜伏期、I-Ⅲ,Ⅲ-V及I-V波波间潜伏期延长。结论:56例颅脑外伤患者,其中38例诊断为脑震荡后综合征,结果发现有22例ABR异常,ABR异常为脑震荡后综合征病人具有脑器质性损害,提供了一个电生理学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小儿脑性瘫痪的分型特点及其各种并发症和实验室检查特征,探讨高危因素致病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收治的74例脑瘫患儿的病历资料。结果分型以痉挛型双瘫为主,占52.7%;合并症为:智力低下(86.7%)、视力障碍(23.0%)、听觉障碍(12.2%)、癫痫(9.5%);头颅cT异常率58.7%、脑电图异常率37.0%、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率55.6%,其中cT阳性率与临床分型无明显相关性(P〉0.05);高危因素中比例较高者:早产(40.5%)、窒息(39.2%)、异常分娩(39.2%)、低体重儿(33.8%);具有二项以上高危因素者占50%以上。结论本组患儿合并智力低下较多,CT、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改变均占所查患儿的一半以上,预防早产、窒息、异常分娩等高危因素可减少脑性瘫痪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