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研究表现为非神经源性膀胱外括约肌协同失调(NNDSD)的慢性前列腺炎(CP)的特点及其生物反馈治疗疗效。方法:CP患者113例,诊断标准为有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尽、排尿困难等CP的典型症状大于3个月,且NIH-CPSI评分中第一和第二项评分≥1。经相关检查,排除尿道炎、间质性膀胱炎、尿道狭窄和神经源性膀胱等情况。113例均行尿动力学检查,分析尿流曲线,记录最大尿流率(Qmax)、最大逼尿肌排尿压(Pdet.max)、最大尿道压(MUP)和最大尿道闭合压(MUCP)等参数。对尿流动力学结果表现为NNDSD的患者行生物反馈治疗,10周后评估疗效。结果:CP患者113例中尿流动力学表现为NNDSD的21例(21/113,18.6%)。NNDSD患者治疗前后Qmax[(8.2±4.1)ml/s vs(15.1±7.3)ml/s]、Pdet.max[(125.1±75.3)cmH_2O vs(86.3±54.2)cmH_2O]、MUP[(124.3±23.3)cmH_2O vs(65.4±23.0)cmH_2O]和MUCP[(101.5±43.6)cmH_2O vs(43.5±16.7)cmH_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反馈治疗前后NIH-CPSI疼痛评分[(4.0±2.0)分vs(2.2±1.7)分]、排尿评分[(7.9±2.1)分vs(2.2±1.9)分]、生活影响评分[(9.6±2.7)分vs(2.9±2.6)分]和总分[(21.7±4.8)分vs(8.4±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下尿路症状的CP患者可能存在NNDSD,尿动力学主要表现为尿流率下降,排尿期膀胱内压力升高和部分患者尿道压力升高,尿动力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及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盆底肌生物反馈治疗此类患者的近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膀胱压力和肌电图联合检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无排尿异常新生儿的尿动力学过程。 方法 肾盂扩张的新生儿 14例。男 10例 ,女 4例。年龄 2d~ 2 .5个月 ,平均 (1.2± 0 .8)个月。用DanTech膀胱测压和肌电图记录仪在X线电视监视下进行膀胱测压检查。患儿均未发现排尿异常症状和膀胱输尿管返流。 结果 膀胱剩余尿 (1.2± 0 .8)ml,最大膀胱容量 (33± 2 4 )ml,排尿效率为 0 .87± 0 .17。不稳定性膀胱发生率 2 1% (3/ 14 )。可见两种排尿类型 ,协调性排尿和非协调性排尿或间断性排尿。在协调性排尿过程中最大逼尿肌排尿压为 (74± 2 4 )cmH2 O(1cmH2 O =0 .0 98kPa) ,尿道外括约肌活动减弱或不变。6 4 % (9/ 14 )新生儿表现为非协调性排尿或间断性排尿 ,逼尿肌压力可升至 10 0cmH2 O以上。 结论 无排尿异常症状的新生儿膀胱多可完全排空 ,少数可有较多的剩余尿 ,可能与新生儿间断性排尿有关。新生儿最大逼尿肌排尿压与成人相似 ,如 >10 0cmH2 O ,常提示括约肌活动增强或膀胱出口梗阻。  相似文献   

3.
压力-流率测定在诊断老年男性排尿困难中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压力-流率测定在老年男性排尿困难诊断中的意义.方法老年男性排尿困难伴前列腺增大者125例,年龄56~83岁,平均68岁,均行尿动力学全项检查,对成功排尿并获得满意尿流率曲线者行压力-流率测定,结果分为膀胱出口梗阻(BOO)、可疑梗阻、无梗阻3类,并将逼尿肌收缩功能分为很弱、弱、正常、强烈4级.结果125例患者中87例获满意压力-流率测定结果,其中BOO 39例,可疑梗阻18例,无梗阻30例.BOO组、可疑梗阻组和无梗阻组的最大尿流率逼尿肌压分别为(99.2±34.3)cmH2O(1 cmH2O=0.098 kPa)、(46.9±9.9)cmH2O和(30.8±10.0)cmH2O,膀胱开口压分别为(99.4±39.6)cmH2O、(43.7±9.9)cmH2O和(29.9±9.7)cmH2O,排尿期最小逼尿肌压分别为(61.3±27.5)cmH2O、(33.9±14.1)cmH2O和(22.1±12.5)cmH2O,最大逼尿肌压分别为(113.0±42.1)cmH2O、(55.8±14.9)cmH2O和(38.4±11.3)cmH2O,BOO组与无BOO组和可疑BOO组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均<0.001).BOO组、可疑梗阻组和无梗阻组逼尿肌收缩功能正常级以上者分别占74.4%(29/39)、27.8%(5/18)和26.7%(8/30),BOO组与另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均<0.001).结论压力-流率测定是目前诊断BOO的惟一方法和金标准,对老年男性BOO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终末型逼尿肌过度活跃患者的尿动力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尿动力学检查证实为逼尿肌过度活跃患者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男57例,女16例,平均(51±29)岁,包括梗阻性期相型组(OPDO)18例、神经性期相型(NPDO)组17例、梗阻性终末型(OTDO)组23例和神经性终末型(NTDO)组15例。10例因上尿路疾病需要手术治疗而下尿路功能正常患者[男7例,女3例,平均(45±18)岁]为对照组。结果逼尿肌过度活跃各组最大膀胱压测定容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80±120)ml,OTDO组(214±105)ml,显著低于OPDO组(354±146)ml,NTDO组(191±89)ml,显著低于NPDO组(328±155)ml。逼尿肌过度活跃各组膀胱顺应性显著低于对照组(35±19)ml/cmH2O,NTDO组(19±10.8)ml/cmH2O,显著高于NPDO组(12±6.7)ml/cmH2O。排尿前最大逼尿肌压力OTDO组(13±9)cmH2O,显著低于OPDO组(32±19)cmH2O,NTDO组(12±8)cmH2O,显著低于NPDO组(38±19)cmH2O。NTDO组上尿路扩张发生率(1/15)显著低于NPDO(7/17)组。梗阻性和神经性终末型逼尿肌过度活跃患者最大逼尿肌排尿压,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膀胱多不能完全排空,OTDO组排空效率在70%左右,显著低于NTDO组。结论终末型逼尿肌过度活跃患者膀胱多高度敏感,其无抑制逼尿肌收缩力接近于正常  相似文献   

5.
原位回肠新膀胱术15 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膀胱全切除术后原位M形回肠新膀胱的疗效.方法 膀胱恶性肿瘤患者15例行膀胱全切除术,采用M形原位回肠新膀胱术进行尿流改道.结果 围手术期无1例死亡,随访3-20个月(平均12.4个月).膀胱容量(340±23.71)mL(210-430 mL),膀胱充盈压为(20.12±0.64)cmH2O(13.50-33.91 cmH2O),排尿膀胱压为(77.02±12.11)cmH2O(53.21-87.09 cmH2O),残余尿(15.43±34.33)mL(3-88 mL),最大尿流率(18.16±5.60)mL/s(11.38-19.17 mL/s).无明显输尿管梗阻及返流.未发现尿道残端复发肿瘤.无排尿困难者,白天均可控制排尿;术后大于6个月者无夜间遗尿,术后半年15例复查B 超无肾积水表现,复查生化指标,肾功能电解质在正常范围内,1例术前肾积水及肾功能异常者术后为正常.结论 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是较理想的膀胱全切术后的尿流改道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全膀胱切除肠代膀胱术后患者新膀胱和尿道的尿动力学特点。方法 全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患者22例,术后6~55个月,平均28个月。尿动力学检查测定尿流率、剩余尿,充盈期、排尿期膀胱测压、直肠测压、括约肌肌电图和尿道压测定。结果 22例患者最大尿流率2.7~22.1ml/s,平均12.9ml/s;排尿时间17~240s,平均66s;剩余尿5~300ml,平均92ml;最大膀胱容量210~650ml,平均426ml;初次尿意膀胱容量137~540ml,平均296ml;急迫尿意膀胱容量200~620ml,平均388ml。充盈末期膀胱内压均〈50cmH2O,顺应性31~35ml/cmH2O,平均33ml/cmH2O。膀胱容量≤50%时充盈期新膀胱不自主收缩平均1.2次,容量〉50%~100%时2.6次。压力流率测定时患者排尿期新膀胱均未见主动收缩,排尿期最大腹压10~105cmH2O,平均64cmH2O。最大尿道闭合压33~114cmH2O,平均69cmH2O。功能性尿道长度17~56mm,平均37mm。结论 回肠新膀胱具有良好的储尿能力,新膀胱排尿主要依靠腹压和尿道的协同作用,保留尿道的控尿能力是保证术后控尿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膀胱颈梗阻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下尿路症状 ,常被误诊为慢性前列腺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心源性排尿功能障碍等 ,就诊前往往有较长的病史。我们诊治 2 1例膀胱颈梗阻病人 ,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 本组 2 1例 ,男 17例 ,女 4例。年龄 39~ 6 1岁。病人均表现为尿频、排尿费力或排尿困难 ,IPSS评分 19.4± 2 .4。除外前列腺增生症 ,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 ,尿道狭窄等。尿动力学表现 :最大尿流率 (6 .47± 3.45 )ml/s ,峰值逼尿肌压力 (92 .2 3± 34 .2 4)cmH2 O ,剩余尿量 (15 9.5 7± 93.5 0 )ml,LinPURR列线图…  相似文献   

8.
原位回肠代膀胱的尿动力学评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W形原位回肠代膀胱患者尿动力学特点及形成机理。 方法 对20例膀胱全切、W形原位回肠代膀胱患者行尿动力学评估,包括填写排尿情况问卷、尿流率、剩余尿测定、代膀胱测压、压力/流率测定和静态尿道压力描记,同时行膀胱造影、泌尿系B超、肾功能检查和IVU。 结果 20例患者中,白天尿失禁2例,夜间尿失禁6例。代膀胱最大容量(492. 9±177. 8)ml,充盈期最大压力(32. 1±8. 6)cmH2O。尿流曲线呈持续型12例,呈间歇型8例。持续型最大尿流率为(14. 9±2. 5 )ml/s,间歇型为( 7. 7±2. 8 )ml/s,代膀胱容量分别为( 409. 0±96. 1 )ml和( 622. 1±197. 7)ml,剩余尿量分别为(9. 2±11. 8)ml和(69. 0±38. 4 )ml; 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膀胱尿道造影提示:持续尿流型代膀胱颈口呈漏斗型,排尿时开放良好;而间歇尿流型代膀胱颈口不呈漏斗型或排尿时颈口开放欠佳。 结论 W形原位回肠代膀胱有较好的储尿和排尿功能,并发症低;排尿时存在持续型尿流和间歇型尿流两种形式,具有各自的尿动力学特点;其形成机理主要与代膀胱颈口形状和开放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动物试验治疗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CBP),判定不同方法治疗后,试验动物的尿动力学变化情况。方法选用健康雄性大白兔,制备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动物模型。分别给予口服氧氟沙星,口服氧氟沙星和特拉唑嗪,前列腺局部穿刺注射氧氟沙星和地塞米松,同时以注射生理盐水作为注射对照组。尿动力学检查,以判定各治疗方法对尿动力学的影响。结果 口服氧氟沙星和特拉唑嗪族最大尿道压(19.37±2.19)cm H2O(1mm H2O=0.098 kPa、节制区长度(4.75±1.03)mm,而单纯口服氧氟沙星、局部注射氧氟沙星和地塞米松组分别为(31.00±3.42)cmH2O、(6.00±1.19)mm和(30.87±2.69)cm H2O、(6.37±1.06)mm,口服氧氟沙星和特拉唑嗪能更好地改善尿动力学参数(P<0.05)。结论 口服氧氟沙星和特拉唑嗪较单纯口服氧氟沙星对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具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排尿期尿道压力测定在膀胱出口梗阻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排尿期尿道压力测定 (MUPP)在膀胱出口梗阻 (BOO)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下尿路梗阻患者 4 5例 ,其中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 38例 ,前尿道狭窄 3例 ,女性尿道狭窄 4例。对照组为健康志愿者 4例。按常规方法行压力 流率测定 ,静态尿道压力测定 (UPP)及MUPP。以压力下降梯度计算梗阻程度。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研究不同疾病梗阻患者尿道压力下降点及下降梯度 ,MUPP对梗阻部位的诊断价值 ,MUPP与压力 流率研究对可疑梗阻诊断的比较 ,MUPP与压力 流率研究判断梗阻程度的比较。 结果 对照组 2例男性 ,外括约肌以上尿道内压与膀胱内压力相等 ,尿道压在外括约肌处快速下降 ;2例女性 ,膀胱压与全部尿道压几乎相等 ,尿道末端 1cm处尿道压下降。 38例BPH患者最大排尿压增高 ,平均为 (99.33± 4 1.0 9)cmH2 O(1cmH2 O =0 .0 98kPa) ,尿道压力在膀胱颈或前列腺尖部下降。 3例前尿道狭窄患者后尿道近端压力与膀胱压相等 ,球部及远端尿道压力下降。 4例女性远端尿道狭窄患者尿道压力在狭窄远端区域下降。BPH、前尿道狭窄、女性远端尿道狭窄平均MUPP压力下降梯度分别为 (71.6 3± 37.4 1)cmH2 O、(43.5 1± 15 .71)cmH2 O、(41.4 8± 17.34)cmH2 O ,与正常对照组的 (2 4 .2 5± 2 .99)cmH2 O相比 ,差别有  相似文献   

11.
脑血管意外尿失禁的机制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脑血管意外引起尿失禁的可能机制。方法对42例诊断为脑血管意外伴有尿失禁的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包括静止期尿道压测定、充盈期及排尿期膀胱尿道功能测定)并按Burney分类进行分析,同时研究病变部位、脑血管意外性质和病变半球侧与尿动力学的关系。结果42例脑血管意外患者中,表现为逼尿肌反射亢进者31例(73.8%):其中外括约肌无抑制性松弛19例(45.2%),逼尿肌-外括约肌不协调3例(7.1%),逼尿肌-外括约肌协调9例(21.4%);逼尿肌反射减低,外括约肌协调者11例(26.2%);无逼尿肌功能正常者。发生膀胱顺应性减低5例(11.9%),发生尿感缺失者11例(26.2%)。初感尿容量(140.00±46.97)ml;膀胱最大容量(293.20±60.71)ml;最大尿道闭合压(65.14±19.83)cmH2O。逼尿肌最大收缩力(Pdetmax)为(60.98±31.11)cmH2O;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Pdet-Qmax)为(35.98±17.46)cmH2O;逼尿肌收缩时间(Tcon)为(86.07±36.09)sec;最大流量(Qmax)为(9.02±5.62)ml/s。中风后尿失禁患者其发病部位多见于基底节、皮层多灶以及额顶叶,脑出血与脑梗塞患者的尿动力学表现无明显差异,左右半球病变对尿动力学也无明显差异。结论脑血管意外后尿失禁的尿动力学异常主要为逼尿肌反射亢进,部分出现逼尿肌反射减弱,但感觉正常,感觉缺失者较少见;外括约肌功能以无抑制性松弛为主,其次为逼尿肌-外括约肌协调,少数出现不协调;较少出现膀胱顺应性降低。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膀胱尿动力学及逼尿肌功能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糖尿病膀胱尿动力学变化与逼尿肌功能改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糖尿病患者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早期组(病史<8年〉和进展期组(病史>12年),分别测定初尿意的膀胱容量、最大膀胱容量、最大自由尿流率、PQmax、剩余尿量。并结合2型糖尿病(T2DM)大鼠与正常大鼠的离体逼尿肌肌条实验,分析实验鼠发病6周和18周的逼尿肌兴奋性、最大收缩力和平均收缩力变化。结果临床资料显示29例(41%)表现为低顺应性膀胱,28例(40%)膀胱感觉减退,30例(43%)排尿期逼尿肌压力减退,22例(31%)剩余尿量超过150ml,10例(14%)逼尿肌不稳定,6例(9%)不能自行排尿。患者膀胱灌注过程中产生初尿意的灌注容量(203.25±107.53)ml(125~630ml),最大膀胱容量(428.09±227.89)ml(220~1350ml)。最大自由尿流率(10.70±3.27)ml/min,剩余尿量(100.57±108.08)ml,早期组患者产生初尿意的膀胱容量增加为(151.67±24.07)ml,进展期患者初尿意的膀胱容量增加为(268.16±13.90)ml,最大膀胱容量(592.97±252.51)ml,最大自由尿流率(8.61±2.04)ml/min,PQmax(33.16±19.81)cmH2O(1cmH2O=0.098kPa),剩余尿增加至(169.03±137.25)ml。动物实验发现T2DM大鼠逼尿肌的张力阈值为(0.72±0.33)g,显著高于对照组(0.32±0.18)g,F=59.63,P<0.0001;最大逼尿肌收缩力T2DM组(0.08±0.04)g,较对照组(0.11±0.05)g降低(F=7.47,P<0.01);平均收缩力T2DM组(0.06±0.02)g,较对照组(0.07±0.03)g明显降低(F=5.71,P<0.05)。随着实验动物发病时间延长,T2DM大鼠逼尿肌张力阈值呈现增高趋势,而逼尿肌最大及平均收缩力均降低。结论根据临床及动物实验结果推测,早期糖尿病患者膀胱感觉减退可能是逼尿肌兴奋性降低的缘故。进展期膀胱感觉进一步减退、最大膀胱容量显著增大、最大自由尿流率降低、排尿期最大尿流时的逼尿肌压力降低、剩余尿量显著增多等一系列尿动力学改变,可能是在逼尿肌兴奋性改变的基础上出现逼尿肌收缩力降低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我院非神经源性排尿功能障碍小儿的尿动力学结果,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在小儿非神经性排尿功能障碍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2017年3月我院泌外门诊22例非神经源性排尿功能障碍小儿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其中男16例,女6例,年龄2~14岁,平均(7.86±3.66)岁。所有病例均经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B超、MRI等)排除神经系统疾患。根据国际尿控协会标准方法进行尿动力学检查,记录最大尿流率、尿流时间、排尿模式、剩余尿、初感尿意、最大膀胱容量、顺应性、排尿期逼尿肌压力、有无逼尿肌过度活动、有无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静态尿道压和尿道关闭压。按照尿急尿频、遗尿、排尿困难分组比较各项尿动力检查参数。结果:自由尿流率测定:男和女平均最大尿流率分别为(14.69±7.59)ml/s和(32.2±12.3)ml/s(P0.05),平均尿流时间分别为(20.72±11.96)s和(12.68±7.36)s(P0.05)。尿频尿急组、遗尿组、排尿困难组三组之间最大尿流率,尿流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由尿流率排尿模式:正常钟形曲线10例,低平曲线7例,间歇曲线4例,间歇低平曲线1例。尿频尿急组、遗尿组、排尿困难组三组之间剩余尿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非神经源性排尿功能障碍类疾病常见,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化,尿动力学检查可为各种排尿功能障碍的鉴别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术后疗效的评价提供有效的客观证据。在小儿不配合,无法完成压力流率测定时,结合自由尿流率,排尿模式和剩余尿(可用B超测定),加上病史可以初步判断排尿功能障碍类型,协助治疗。  相似文献   

14.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尿动力学检查(附32例报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总结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可能存在的下尿路症状,并结合尿动力学分析各类症状出现的深层次原因,方法:对32例民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尿流率,膀胱压力容积,压力-流率,前列腺压和肌电图进行综合性回顾分析,并与慢性细菌性和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组的尿动力学变化作了比较。结果:40.6%的患者存在不稳定性膀胱,34.4%,的患者有逼尿肌反邮进,46.9%的患者有膀胱出口梗阻,另有68.7%的患者存在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慢性细菌性和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组中的尿动力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尿频,尿急,尿等待和排尿费力等下尿路症状可能与前列腺局部充血,逼尿肌反射亢进,膀胱出口梗阻和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有关。认识并解除这些相关因素可能有助于提高对慢性前列腺炎的综合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体外可控性回肠代膀胱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距回盲部 2 0cm处 ,取 48cm回肠 ,中段 3 0cm折叠成N形并缝制成贮尿囊 ;远端 10cm经腹壁造瘘口处穿出体外 ,将此处皮瓣包绕外露肠管缝制成皮管 ,构建输出道。将尿控器置于皮管外控制排尿。结果  6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 ,随访 3~ 18个月。术后肝肾功能、电解质均正常。术后 3个月时平均贮尿囊最大容量为 (2 90± 80 )ml,最大充盈压为 (3 4.7± 7.8)cmH2 O (1cmH2 O =0 .0 98kPa) ,最大尿流率为(2 1.2± 3 .9)ml/s ,无残余尿。X线影像学检查 ,肾输尿管显影良好 ,无梗阻。尿控器能控制尿液流出。结论 本术式可达到体外控制排尿的效果 ,既不戴集尿袋 ,又不必导尿 ,并发症少 ,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尿流改道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膀胱颈和盆底肌联合悬吊术治疗儿童神经源性尿失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膀胱颈和盆底肌联合悬吊术治疗括约肌功能不全所致儿童神经源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 方法 先天性脊髓发育不良所致神经源性尿失禁患儿 2 3例 ,年龄 5~ 1 4岁 ,均行锥状肌膀胱颈悬吊和髂腰肌盆底悬吊术 ,1 4例同时行双层回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 结果  2 3例术后随访 5~ 32个月 ,平均 1 8个月 ,控尿满意 (昼夜均能保持 3h以上完全干燥 ) 1 3例 ,好转 (部分控尿 ,白天偶有尿失禁或夜间尿床 ) 7例 ,无效 (症状无改善 ) 3例 ,总有效率为 87%。术前最大膀胱容量 (1 51 .5± 72 .8)ml、漏点压 (32 .3± 6 .5)cmH2 O(1cmH2 O =0 .0 98kPa)、最大尿道压 (38.4± 1 3 .7)cmH2 O、最大关闭压 (2 2 .8± 1 3 .2 )cmH2 O、功能尿道长度 (3 .9± 1 .8)cm ;术后分别为 (2 1 1 .6± 63 .3)ml、(49.8± 1 6 .4)cmH2 O、(50 .8± 1 2 .3)cmH2 O、(32 .9± 1 2 .5)cmH2 O、(5 .6± 2 .0 )cm ,均较术前明显增高 (P<0 .0 1 )。膀胱造影显示膀胱颈漏斗状开放下垂状态得到明显改善。 结论 膀胱颈和盆底肌联合悬吊术可增加尿道静息压和动力压 ,改善盆底肌功能 ,提高控尿能力 ,是治疗儿童膀胱出口阻力较低所致神经源性尿失禁的较好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用非压力 流率 (P F)指标拟诊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患者膀胱出口梗阻(BOO)的可能性。 方法 计量资料用 x±s表示 ,两样本均数及两样本率比较采用t检验 ,对选定的非P F指标在确诊梗阻组、无梗阻组间进行比较 ,分析其特点。 结果  5 0 4例BPH患者中 ,获得满意P F结果并确诊BOO者 2 5 2例 ,无BOO者 5 2例。无满意P F结果 ,但拟诊梗阻者 2 0 0例。BOO组与无BOO组结果比较 :具有前列腺典型尿道压力分布图 (UPP)曲线者分别占 87.3%和 5 3.8% (P<0 .0 5 ) ;充盈末期逼尿肌无抑制收缩发生率分别为 2 2 .2 %和 7.7% (P <0 .0 5 ) ;膀胱开口压分别为(90 .4± 38.5 )cmH2 O(1cmH2 O =0 .0 98kPa)和 (46 .9± 2 0 .7)cmH2 O(P <0 .0 5 ) ;排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分别为 (12 4 .9± 4 2 .9)cmH2 O和 (6 6 .4± 2 1.7)cmH2 O(P <0 .0 5 ) ,其余非P F指标间无明显差别。 2 0 0例无满意P F结果但拟诊BOO的患者中 ,16 3例的最大逼尿肌压力平均为 (12 0± 4 2 .8)cmH2 O ,10 0例患者膀胱开口压平均为 (98.4 6± 4 2 )cmH2 O ,测得逼尿肌痉挛 97例 ,测得前列腺典型UPP曲线 2 8例 (多数因留置导尿 ,不能获得正常UPP曲线 )。 结论 部分非P F指标可以作为辅助诊断BOO依据 ,包括 :最大逼尿肌压力 >80cmH2 O ,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提高体外可控性回肠膀胱术的治疗效果。 方法 距回盲部约 2 0cm处切取一段回肠 ,中间部分折叠成N形并缝制成贮尿囊 ;近端回肠为输入道 ,近贮尿囊 4~ 5cm回肠纵形折叠缝合以缩窄管腔 ;远端 8~ 10cm回肠从腹壁造瘘口处穿出体外 ,于造瘘口处取双片梯形皮瓣包绕外露肠管缝制成皮管 ,构建输出道。将尿液控制器置于皮管外 ,利用气囊控制排尿。 12只犬应用研究后对 5例膀胱癌患者采用此术式治疗。 结果  10只犬手术顺利 ,术后 3个月时贮尿囊平均最大容量 (15 0± 4 0 )ml,最大充盈压 (2 4 .4± 5 .3)cmH2 O。 5例患者术后随访 3~ 14个月。术后 3个月时贮尿囊平均最大容量 (2 90± 80 )ml,最大充盈压 (36 .3± 8.2 )cmH2 O ,最大尿流率 (2 0 .3± 4 .7)ml/s ,无剩余尿。影像学检查肾脏显影良好 ,输尿管通畅。尿液控制器气囊充气后无尿液流出 ,气囊消气后尿线粗。 结论 该尿流改道术式可达到体外控尿效果 ,不必佩戴集尿袋及导尿 ,手术操作比较简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并发膀胱颈梗阻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并发膀胱颈梗阻 11例。 11例慢性前列腺炎病史平均1.67± 0 .34年 ,尿流动力学检查最大尿流率为 11.2 0± 1.33ml/ s,膀胱镜检查见膀胱颈后唇抬高。结果 :术后 1个月复查 ,最大尿流率上升至 19.30± 0 .61ml/ s,前列腺按摩液和精液常规检查未见异常。结论 :对膀胱颈梗阻的男性青壮年患者 ,经药物治疗无效后可慎重选用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来解除膀胱颈梗阻。  相似文献   

20.
低张力Roux-y乙状结肠新膀胱在尿流改道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全膀胱切除后低张力抗尿粪逆流Roux-y乙状结肠新膀胱在尿流改道中的疗效.方法 21例患有浸润性膀胱癌的患者施行了膀胱全切、低张力抗尿粪逆流Roux-y乙状结肠新膀胱术,术后随访8~79个月,平均36个月,尿动力学检查包括尿流率、残余尿、膀胱容量和充盈期膀胱压力测定.结果 21例患者最大尿流率21.4~38.4 ml/s,平均28.1 ml/s,排尿时间9~28 8,平均17 s,无残余尿,尿意容量120~410 ml,平均330 ml,膀胱容量350~560 ml,平均480 ml,膀胱充盈期末压力14.2~18.6 cm H2O(1 cm H2O=0.098 kPa),平均16.4 cm H2O,最大排尿压23.6~63.4 cmH2O,平均45.0 cm H2O.结论 低张力Roux-y乙状结肠新膀胱具有良好的储尿功能,是一种有效的可控尿流改道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