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翁玉玲 《当代医学》2013,(16):58-59
目的探究分析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与EBV-DNA血清学标记物的关系。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12年8月于东莞市人民医院治疗NPC患者共100例,测量NPC咽后转移淋巴结的横截面积,横截面积<5mm为阴性,横截面积≥5mm为阳性。利用PCR技术测定血清EBV-DNA水平,根据试剂盒给定的标准:>5×102copies/mL为阳性,否则为阴性,即拷贝数为0。结果此100例患者发生咽后部淋巴结转移者共有88例(88.0%),无淋巴结转移者有22例(22.0%),其EBV-DNA含量水平为0copies/mL。其中单侧咽后部淋巴结转移者有54例(54.0%),其EBV-DNA含量水平为2.2×104copies/mL;双侧咽后部淋巴结转移者有34例(34.0%),其EBV-DNA含量水平最高为1.1×105copies/mL。经统计学检验证明:阴性组与单侧阳性EBV-DNA含量水平以及单侧阳性组与双侧阳性组EBV-DNA含量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BV-DNA的检测可以作为CNP患者的诊断依据之一,其含量亦可以对CNP是否发生咽喉淋巴道转移的判断对其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预后的判断以及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2.
鼻咽癌(NPC)在我国南方发病率较高,首选治疗方法是放射治疗,放疗后5年生存率达50%~60%,5年局部复发率为20%~30%,5年远处转移率为20%~25%。鼻咽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颈部淋巴结和肺、肝器官以及骨组织,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较少见,我院1976年1月~1996年1月放疗鼻咽癌1920例,其中有18例经病理证实为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4.
楼建林  郭良  赵佳正  郑伟慧  韩春  谭向荣  赵坚强  梁忠 《浙江医学》2017,39(22):1961-1964,1980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咽旁/咽后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因咽旁/咽后淋巴结转移行手术治疗的28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病理与手术治疗特点及预后情况。其中男10例,女18例;年龄20~78岁,中位年龄55岁。5例为初治患者,23例为再次治疗患者(其中15例有侧颈部淋巴结清扫史)。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生存状况,采用log-rank检验对患者5年生存率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16例转移淋巴结位于鼻咽部或口咽部水平(舌骨平面以上),12例转移淋巴结位于喉咽部水平(舌骨平面以下)。所有患者均经颈部切口入路达根治性切除。全组患者术后出现局部或颈部淋巴结复发5例,出现咽旁淋巴结复发2例,伴远处转移8例。随访中死亡5例,其中1例死于肺转移,3例死于颈部肿瘤进展,1例死于恶病质,5年累积生存率82.5%。单因素分析显示,咽旁/咽后淋巴结转移的部位对生存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癌咽旁/咽后淋巴结转移虽然病期较晚,但通过积极治疗,预后仍较好。颈部切口入路手术切除是其主要治疗手段。喉咽部水平(舌骨平面以下)转移者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回顾分析 1973~ 1993年颏下淋巴结转移的鼻咽癌患者 12例 ,对其发生原因及治疗结果进行临床分析。1 资料和方法1.1研究对象 鼻咽癌首程根治性放疗后颏下淋巴结转移而行再程放疗者 12例 ,男 11例 ,女 1例。年龄 2 8岁~ 6 3岁 ,平均 4 7岁。病理均为低分化鳞癌。按 1992年福州会议制定的分期标准进行分期 ,T1期5例 ,T2 期 5例 ,T3 期 2例 ,N0 期 1例 ,N1期 4例 ,N2期 5例 ,N3 期 2例 ,12例均为M0 。 12例中同时伴有鼻咽部肿瘤复发 3例 ,伴颈部淋巴结复发 3例 ,伴远处转移 1例。颏下转移淋巴结大小为 1cm× 1cm×1cm~…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及放疗后局部复发的CT特点研究。方法纳入我院2000年1月-2015年1月进行CT检查并经过病理检查确诊为鼻咽癌患者200例。分析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图像,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另择取放疗复发的患者100例,分析患者的CT图像,并进行总结。结果经病理检查确诊为鼻咽癌的200例患者中,经CT检查发现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有176例(88%)。其中咽后组、颈上深组、颈后三角区、颈中深组、颈下深组、锁骨上区淋巴转移率分别为59.7%、74.4%、25.6%、62.9%、49.3%、27.6%。而颌下淋巴结、颏下淋巴结以及腮腺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3%、1.7%以及2.8%。162例患者增强扫描发现,淋巴结轻、中度强化患者95.51%,无强化患者1.28%,明显强化患者0.64%。在转移的淋巴结中密度均匀及不均匀的分别为50.6%、35.8%。6.8%出现大片坏死区,7.4%出现环状低密度区。鼻咽癌复发部位多为鼻咽部,本次观察94例均为鼻咽部复发,5例患者为单纯颅底复发,另1例为单纯颈部淋巴结复发;48例出现颈部淋巴结复发,其中双侧颈部淋巴结复发20例,其余均为单侧复发。结论鼻咽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较为常见,多为咽后及颈静脉淋巴,其CT下典型表现为密度均匀,较为规则。  相似文献   

7.
<正>恶性肿瘤为一种全身性疾病常因肺、肝、骨等远处转移而使治疗失败,肺转移在鼻咽癌远处转移中最为常见,鼻咽癌肺转移病灶分布规律及化疗关系如何?笔者作如下探讨。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1998年1月-2010年11月间死亡病例43例,经鼻咽活检,鼻咽CT确诊为鼻咽癌,全部为低分化鳞癌,胸片胸部CT证实肺转移。1.2肺转移灶分布情况外肺野13例,中肺野6例,内肺野2例,中外肺野4例,内肺野+纵隔淋巴结肿大10例,中  相似文献   

8.
9.
影响鼻咽癌远处转移若干因素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探讨影响鼻咽癌远处转移的因素及预后。②方法 我市1992年1月-1995年12月收治首程放疗的鼻咽癌患者550例,发现远处转移12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③结果 鼻咽癌远处转移与性别、年龄、病理类型、放疗中肿物残余及后组颅神经损害无关,Ⅱ期、Ⅲ期、Ⅳ期的远处转移率分别为4.3%、19.0%、30.0%,上行型、下行型、上下行型、未定型的远转率分别为7.1%、57.5%、20.9%、19.2%;颈淋巴结活检的远转率42.2%,比鼻咽部活检的远转率20.0%明显增高(P<0.01);复发组远转率29.7%,比未复发组远转率14.4%明显增高(P<0.01),远处转移发生时间以放疗后2年内多见。④结论 分期越晚远处转移率越高,下行型的远转率高,对这些患者应进行综合治疗,应强调鼻咽部活检,尽量避免颈淋巴结活检,应提高局部控制率,减少局部复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远处转移鼻咽癌预后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制定治疗策略及预后的判断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肿瘤一科就诊的102例远处转移鼻咽癌患者的生存资料,进行生存率计算、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远处转移鼻咽癌患者的1、2年生存率分别为54.8%、14.6%,中位生存时间10个月....  相似文献   

11.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对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前哨淋巴结活检 (SLND)对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 (ALN)的价值。方法 本组 30例原发乳腺癌患者 ,术前ALN阴性 ,术中注入美蓝 ,前哨淋巴结活检 ;随后行腋窝淋巴结清扫 (ALND) ,术后行SLND、ALN连续病理切片检查。结果  30例患者中 ,2 9例检测到SLN ,其中 2 8例的SLN可准确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 (ALNM)状态 ;假阴性率 11 1% ,总敏感性是 88 9% ,准确性是 96 6 %。结论 应用美蓝淋巴结定位方法进行SLND可以准确预测原发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研究临床已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颈部淋巴结区域的转移方式。方法本研究27例病例中,男12例,女15例。均经临床证实为颈部淋巴结转移,并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所有颈清扫标本,在术中被按照所在颈部分区,在术后标注后分别送检。结果病理检查证实:所有颈清标本中,颈部淋巴结转移数量平均为6.7枚,其中:VI区淋巴结转移数量最多(95%),其次依次为:Ⅲ区(68%),Ⅳ区(57%),Ⅱ区(54%)。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高发于Ⅵ区和Ⅱ区,推荐的颈部淋巴结清扫方式为侧后颈和前侧颈部的淋巴结清扫,这种清扫方式与原发灶的大小和可触及的阳性淋巴结的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2011年6月1日至2018年5月30日收治的PTC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41例病例。术后常规病理证实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73.44%(177/241)。与颈侧区淋巴结无转移的PTC患者相比,伴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PTC患者年龄偏小,多为女性,癌肿直径较大,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较多,超声及CT检查积分更高。而BMI指数、桥本氏甲状腺炎病史及甲亢病史对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无显著性影响。【结论】患者为年轻女性、超声及CT检查积分≥4,并术中病理提示癌灶直径≥2.0cm,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大于等于5枚时,应高度怀疑PTC伴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建议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食管上中段鳞癌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 ,探讨合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 方法 对 90例经手术根治性切除及病理证实的食管上中段鳞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淋巴结转移率 5 6 .7% ,转移度 11.2 % ,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为肿瘤浸润深度及分化 ;有淋巴结转移者 5年生存率 (9.80 % )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43.5 8% ) (P<0 .0 1)。 结论 食管上中段癌淋巴结转移表现为上、下双向性及远距离纵轴扩散的特点 ,淋巴结转移程度是食管癌根治术后最重要的预后因素 ,对病期较早的食管癌病例应适当扩大淋巴结清扫范围 ,选择“三野”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5.
食管胸下段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清扫范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胸下段癌淋巴结转移规律,评价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根据淋巴结清扫术范围分为2组,三野组:45例,经右胸后外侧切口,颈一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食管癌根治术;二野组:42例,经左胸后外侧切口,隆凸水平之下胸一腹野淋巴结清扫食管癌根治术。对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前CT检查结果及3年生存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野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8.9%)高于二野组(9.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三野组淋巴结转移率为71%,颈、胸、腹野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9%、44%和58%;二野组淋巴结转移率为64%,胸、腹野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0%与60%。三野组的3年生存率(55.2%)高于二野组(46.3%)(X^2=6.73,P〈0.05)。但二野组中下颈部及上纵隔CT检查显示阴性者淋巴结转移率为58%,其3年生存率(54.6%)与三野组相比无明显差异(X^2=3.24,P〉0.05)。结论食管胸下段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呈区域性和上、下双向转移,三野组预后较二野组好。但若中下颈部、上纵隔CT检查显示阴性,选择经左胸径路二野淋巴结清扫食管癌根治术,可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未分化型鼻咽癌中MMP-9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未分化型鼻咽癌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46例鼻咽未分化癌病例标本MMP-9表达情况。结果:淋巴结转移组MMP-9的阳性率为82.4%(28/34),无淋巴结转移组MMP-9的阳性率为41.7%(5/12)。统计分析表明MMP-9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1)。MMP-9高表达患者的生存时间低于MMP-9低表达患者(P<0.05)。结论:检测未分化型鼻咽癌的MMP-9的表达可能有助于鼻咽癌的辅助诊断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瘤体内注射白细胞介素-2(IL-2)联合放射治疗鼻咽癌复发性颈淋巴结转移灶的疗效.方法将确诊鼻咽癌伴颈淋巴结转移放疗后淋巴结复发且不能手术切除的6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瘤体内注射IL-2合并放射治疗组(综合组)33例和单纯放射治疗组(单放组)30例.放疗方法60Co常规分次照射,DT200cGy/次,5次/周,DT50~60Gy/5~6周.综合组放疗方法同单放组,瘤体内注射与放射治疗同步进行.0.9%生理盐水1ml溶解稀释IL-250万U,放疗前30min瘤体内局部注射,每周3次,(周1、3、5).结果综合组和单放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6.9%(32/33)和66.7%(20/30),P<0.01.两组淋巴结最大直径≤5cm和>5cm者的有效率(CR+PR)分别为100%(28/28)、82.6%(19/23),(P<0.05);80%(4/5)、25%(1/4),(P>0.05).综合组远地转移率24.2%(8/33),单放组为20.0%(6/30),P>0.05.局部注射IL-2后T细胞亚型CD3、CD4阳性百分率和CD4/CD8比值提高,NK细胞活性增加.重度皮下纤维化发生率综合组78.8%(26/33),单放组73.3%(22/33),P>0.05.结论鼻咽癌放疗后颈淋巴结复发且不能手术切除的患者,局部注射IL-2合并放疗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措施,能提高近期疗效,毒副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喉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科收治的喉部鳞癌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术前,1年生存率35例(87.5%),3年生存率28例(70%),5年生存率23例(57.5%)。结论:根据颈部淋巴结转移特点,选择合适的颈清手术方式治疗,对于提高临床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龙世娟  苏玲  葛青 《海南医学》2005,16(9):44-46
目的 研究子宫根治术及后续的辅助治疗手段,对早期宫颈癌伴骨盆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临床指标和复发机制。方法 本院38例临床分期为IB-ⅡA的宫颈癌患者,均伴有骨盆淋巴结转移,手术切除标本作为实验组;另取20例相同临床分期,但未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标本,作为对照组。子宫根治术后,再施以放、化疗手段进行术后的辅助治疗,随访统计各组患者的生存率。在各组患者治疗前,对血清中的鳞痛抗原水平进行检测;随后对切除组织中的细胞周期分布进行检测。结果 宫颈癌伴骨盆淋巴结转移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52.6%,远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对照组患者70.0%(P〈0.01);而复发率则达到44.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5.0%(P〈0.01)。根据回顾性的资料统计,术后的放、化疗辅助治疗,对无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痛患者的效果明显优于淋巴结转移患者(P〈0.01)。在34%淋巴结转移患者血清中,鳞癌抗原(SCC-Ag)水平达到5ng/ml;而37%确组织中的细胞处于细胞周期S期的比例,可以达到20%甚至更高,与对照组患者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早期官颈癌伴骨盆淋巴结转移患者,接受子宫根治术及后续的各种辅助治疗的预后往往较差,尤其是那些血清鳞痛抗原水平高于5ng/ml,或痛组织中细胞S期的比例高于20%的患者。  相似文献   

20.
胃癌细胞DNA含量与淋巴结转移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流式细胞术研究胃癌细胞DNA含量、S期细胞比率(SPF)和G2/M期细胞比率(G2/MPF)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显示:异倍体胃癌淋巴结转移率及SPF显著高于二倍体胃癌(P<0.05)。淋巴结转移个数越多,转移距离越远,也常发生在异倍体瘤。而G2/MPF则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关系。以上结果表明:胃癌细胞DNA含量、SPF与淋巴结转移个数、转移距离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