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解剖性肝切除在肝硬化肝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肝硬化肝癌患者3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5例。其中观察组患者行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对照组患者行传统的常规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肝硬化肝癌临床疗效显著,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解剖性肝切除术与非解剖性肝切除术对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721例,其中317例行解剖性肝切除术,404例行非解剖性肝切除术.用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间的预后情况,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法(PSM)消除组间偏倚.结果 全部患者的1、3、5年生存率为85.9%、64.7%和51.5%,1、3、5年无瘤生存率为59.3%、34.0%和25.5%.其中解剖性肝切除术组的1、3、5年生存率为93.1%、74.5%和62.5%,1、3、5年无瘤生存率为69.3%、41.3%和34.9%;非解剖性肝切除术组的1、3、5年生存率为80.2%、56.8%和42.9%,1、3、5年无瘤生存率为51.4%、38.3%和18.7%.两组间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SM配对后:解剖性肝切除术组的1、3、5年生存率为93.9%、73.3%和59.4%,无瘤生存率为67.9%、37.5%和31.3%;非解剖性肝切除术组的1、3、5年生存率为86.0%、62.8%和52.8%,无瘤生存率为56.8%、33.1%和22.6%.两组间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P=0.024).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大小、肿瘤数目、包膜、肝硬化、微血管侵犯、手术方式是影响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输血、肿瘤大小、肿瘤数目、包膜、肝硬化、微血管侵犯、手术方式是影响肿瘤无瘤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肝硬化肝癌患者中,解剖性肝切除和非解剖性肝切除两组的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非肝硬化肝癌患者中,解剖性肝切除与非解剖性肝切除相比可获得较好的预后(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P<0.001).结论 对于肝癌患者来说,解剖性肝切除术较非解剖性肝切除可获得较好的预后.对于肝硬化肝癌患者建议采用非解剖性肝切除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解剖性肝切除联合脾切除对肝癌合并门脉高压症并脾亢的疗效,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确诊为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高压症并脾亢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应用解剖性肝切除联合脾切除进行治疗,对照组应用传统非解剖性肝切除联合脾切除进行治疗。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围手术期的输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脾亢改善情况、术后2年生存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术后2年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解剖性肝切除联合脾切除对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高压症并脾亢患者的治疗效果理想,可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合并肝硬化的大肝癌行解剖性肝切除的疗效分析。方法:将239例合并肝硬化的大肝癌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解剖性肝切除组(n=148)和非解剖性肝切除组(n=91),观察两组间围手术期及预后情况。结果:解剖性肝切除组手术时间(221±58)min,较非解剖性肝切除组(187±64)min长(P<0.001);但是其术中出血量(450±216)ml明显少于非解剖性肝切除组(822±525)ml(P<0.001);术后住院时间解剖性肝切除组(15±4)d,较非解剖组(17±4)d短(P<0.001);术后肝功能恢复较非解剖性肝切除组快[术后7dALT、AST、TBIL分别为(102±57)U/L、(80±39)U/L、(42.7±21.4)μmol/L比(193±48)U/L、(117±34)U/L、(65.5±20.2)μmol/L;P<0.001];解剖性肝切除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6%(26/148),明显低于非解剖组23.1%(21/91,P<0.05)。解剖性肝切除组术后3、6、12月生存率分别为88.7%、77.4%、66.0%;非解剖性肝切除组分别为86.8%、73.6%、63.1%,两组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肝功能储备良好的合并肝硬化的大肝癌可以安全的实施解剖性肝切除,术后恢复快,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倾向值匹配法比较解剖性肝切除和非解剖性肝切除两种方法对肝细胞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4例接受肝癌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解剖性肝切除组64例,非解剖性肝切除组60例.利用倾向值匹配的方法均衡组间协变量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并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肝癌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经倾向值匹配后,解剖性肝切除组(n=29)与非解剖性肝切除组(n=45)患者的中位总体生存时间分别52(44.83~59.17)个月和38(31.45~44.55)个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解剖性肝切除有助于提高肝细胞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相对危险度为o.54,95%置信区间0.30~0.96,P=0.04).结论 解剖性肝切除较非解剖性肝切除更能提高肝细胞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解剖性与非解剖性肝切除原发性肝癌的手术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其中解剖法肝切除53例,非解剖法肝切除5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谷草转氨酶(AST)、引流量、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切缘是否无瘤。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脏器功能、肝癌分布、解剖变异和切肝范围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与非解剖法肝切除组比较,解剖法肝切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引流量均明显降低(P<0.05),手术时间延长(P<0.05);术后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可达到切面无瘤的标准。结论:解剖性肝切除具有手术打击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渗出及并发症少等优点,虽然手术时间较长,但仍可作为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首选手术方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行半肝以上切除的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采取恰当的围手术期处理以增加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增大肝切除量的安全性,从而使部分合并肝硬化的肝癌患者达到完整切除肿瘤的目的。 方法 对15例合并肝硬变的肝癌患者施行半肝以上肝切除(其中轻度肝硬化10例、中度肝硬化4例、重度肝硬化1例)。围手术期处理的重点是术前纠正肝功能、术中防止失血、术后防止低血压及肝功能支持。 结果 无1例死亡,也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结论 恰当的围手术期处理可以增加手术的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解剖性肝切除联合脾切除对肝癌合并门脉高压并脾亢患者的治疗价值,以期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64例确诊为肝癌合并门脉高压并脾亢的患者,依随机的原则分为二组,观察组共32例,应用解剖性肝切除联合脾切除进行治疗,对照组共32例,应用传统的手术方法,观察相关临床特征的改变。结果二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对血细胞症及肝功能的改善均明显,但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解剖性肝切除联合脾切除对肝癌合并门脉高压并脾亢患者的疗效明显,并可以提高术后患者的生存率,临床治疗中可以应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我院外科自1961年1月~1980年12月收治的128例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病例进行疗效分析。手术切除率为27.8%,手术死亡率为4.6%,术后一至五年生存率分别为60.2%、34.7%、26.0%、22.1%、16.2%。肝硬化程度、肝切除量与手术死亡有关。对肝硬化严重患者应严格掌握肝切除指征,以降低手术死亡率.不伴肝硬化、癌灶为单中心、肿瘤包膜完整,门脉内无癌栓、癌周肝组织地衣红染色阴性者,经根治性切除术后生存期较长。在作根治性手术的原则下不放弃姑息性手术.应放宽临床Ⅰ期肝癌的探查指征,以增加肝切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解剖性肝切除术与非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老年肝内胆管细胞肝癌(IHCC)患者的效果及对患者生存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4月—2018年4月手术治疗的老年IHCC患者,根据患者接受的手术方法将其分为解剖切除组和非解剖切除组。分析比较两种肝切除方式中对IHCC...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原因和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379例原发性肝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379例肝癌患者中18例肝切除后发生了肝功能衰竭。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没有发生肝功能衰竭的患者。结论:术中出血量多合并严重肝硬化是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合并门脉高压症者不可盲目追求进行根治性肝癌切除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MRI与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肝硬化伴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2年1月-2015年6月收治且经病理组织学确诊为肝硬化肝癌的34例(44个病灶)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已接受MRI及CT多期动态扫描,且影像学资料完整,比较MRI与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在肝硬化伴肝癌患者中的诊断效能。结果本组34例患者共44个病灶,CT共确诊病灶39个,诊断准确率为88.64%;MRI确诊病灶40个,诊断准确率为90.91%,MRI诊断准确率稍高于CT,但两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无明显放射损伤,可多角度、多方位显示病变,扫描时间短,分辨率高,其对小肝癌诊断敏感度更高,定性准确度稍高于CT,且对肝癌血供及包膜强化特点显示较好,可作为肝硬化伴肝癌的首选诊断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解剖性肝切除在双侧肝内胆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手术治疗的57例双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解剖性肝切除32例,非解剖性肝切除25例,比较这2种手术方式在治疗双侧肝胆管结石病的效果.结果解剖性肝切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436±48.162)mL较对照组(763±37,645)mL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术后第3天总胆红素及AS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患者住院时间也低于对照组(P〈0.05).2组在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结石残留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术后有1例患者死于肝功能衰竭.结论解剖性肝切除具有在尽可能保留残肝功能前提下,做到彻底清除病灶,术后结石残余率、复发率低,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肝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4例男性患者施行肝移植.其中2例为经典式原位肝移植,另2例为背驮式原位肝移植。行肝移植的原因分别为乙肝肝硬化、慢性重肝(3例),乙肝活动期、亚急性肝坏死(1例)。术后免疫抑制剂治疗采用赛尼哌单抗、甲基强的松龙及他克莫司联合用药,必要时加用吗替麦考酚酯。同时,采用抗乙肝免疫球蛋白(抗-HBsIg)及拉米夫定预防乙肝病毒的复发。结果 4例均获治愈,已分别存活lO个月、7个月、2个月和1个半月。结论 肝移植是治疗良性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治疗方法。适应症的选择和手术时机的正确把握,围手术期的严密监测、正确处理是保证肝移植患者存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利用超声刀解剖性肝切除的经验及结果。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6月期间,笔者对35例肝细胞癌患者进行解剖性肝切除,术中B超定位,选择性阻断入、出肝血流,采用超声刀钳夹离断肝组织,肝内管道大于5 mm采用结扎切断,对7例巨大肿瘤行半肝切除时采用降低肝门板法阻断患侧肝门。结果 35例肝细胞癌患者中34例(97%)伴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变,平均出血量200 ml(100~2000 ml),69%(24/35)病例无需输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1%(11/35),胆漏1例,腹水多发,共8例。术后30 d内无手术死亡。结论超声刀解剖性肝切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行同期肝切除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通过检索电子数据库,收集1990~2010年关于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行同期肝切除和分期肝切除治疗的对照性研究资料,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后进行质量评分,提取相关的安全效应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 19篇文献共计2724例患者入选本次Meta分析。与分期肝切除相比,同期肝切除术后总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术中出血量,术中需要补血或血浆的例数,围生手术期死亡率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分期肝切除相比,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行同期肝切除具有相似的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动态MR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肝硬化患者出现肝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肝硬化出现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动态MR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CT平扫后增强三期扫描,即动脉期、门脉期、延时期扫描;MR采常规自旋回波序列、LAVA序列多期增强扫描。观察肿瘤病灶数目、大小和强化特征。结果120例患者,共检出157个病灶,病灶<3cm(小肝癌)54个,动态MR检出率90.7%,螺旋CT检出率70.4%。157个病灶动态MR与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检出率94.3%、87.9%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MR与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准确率为89.8%、87.9%,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MR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能够显示肝硬化出现肝癌强化特征,通过LAVA序列上相关信号特征,动态MR的肝癌检出率、准确度及显示肝癌包膜和血管均优于螺旋CT。  相似文献   

18.
肝硬化肝脏术后肝再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新辉  刘景丰 《医学综述》2009,15(14):2132-2133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且85%的患者合并有肝硬化,肝切除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而肝脏在受到损害或切除之后,可以显示出强大的再生能力,这一现象早已被人们所发现并研究。本文就肝硬化肝切除术后肝再生、肝再生受损机制以及肝再生评估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肝脏体积测量技术在肝硬化患者肝脏功能Child-Pugh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2/5至2015/5来我院进行检查并确诊的85例肝硬化患者纳入本研究,按照患者肝脏功能Child-Pugh分级分为A级组30例、B级组29例和C级组26例。选取同期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6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4组入选者均进行CT肝脏扫描,比较肝硬化组患者与对照组肝脏各区域体积、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肝脏体积以及健康人不同年龄肝脏体积差异。结果肝硬化组患者左外叶和尾叶体积明显高于对照组,左內叶、右前叶、右后叶及总体积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硬化患者随着Child-Pugh分级升高肝脏体积呈明显递减趋势,三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随年龄增长肝脏体积呈明显递减趋势,三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肝脏体积缩小程度与Child-Pugh分级呈负相关,CT肝脏体积测量对患者肝脏功能Child-Pugh分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 HBV)新基因型I与肝脏疾病的关系,为乙肝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病例对照研究的原理,采集97例慢性乙型肝炎、72例肝硬化、10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和117例HBV无症状携带者血清标本,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进行HBV DNA扩增和序列分析。用STAR软件和NCBI基因分型工具进行基因分型,分析HBV新基因型I及其他基因型在各类肝脏疾病中的比例。结果共采集标本390份,HBV基因型I占5.90%,基因型A占0.77%,基因型B占32.05%,基因型C占61.03%,基因型G占0.26%;HBV基因型I在HBV无症状携带者、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组中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I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异常检出率与其他基因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I、C高病毒量率均高于基因型B (P<0.01)。基因型B在HBV无症状携带者、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呈减少趋势(P<0.01);基因型C的检出率则呈增加趋势(P<0.01)。基因型I在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度均高于基因型B,基因型C在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度均高于基因型B。结论 HBV 新基因型I 与肝脏疾病有关;基因型C 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