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贲门失弛缓症(aehalasia)是一种原发性食管神经肌肉病变、以食管下括约肌(LES)松弛障碍,食管体部缺乏蠕动性收缩为特点的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贲门失弛缓症药物治疗的疗效欠佳,且缺乏特异性治疗,我院于2006年6月至2009年7月应用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硝酸甘油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原发性食管神经肌肉病变,以下食管括约肌(LES)松弛障碍、食管体部缺乏蠕动性收缩为特点的动力障碍性疾病。扩张治疗是主要治疗方法,从2003年6月至2006年1月,我们对14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进行了扩张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下球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前后的食管动力变化。方法应用球囊扩张器对55例确诊为贲门失弛缓症的患者进行扩张治疗,并进行治疗前后食管压力测定。结果治疗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及食管下括约肌松弛压明显降低(P〈0.01),食管下括约肌松弛率明显升高(P〈0.01),食管下括约肌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球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疗效较好,食管测压是检查食管动力的最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4.
食管贲门失弛缓症47例临床分析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消化内科吴伟东,王连源食管贲门失弛缓症(失弛缓症)较少见。我院1971~1990年共收治47例,现作扼要的临床分析及讨论。临床资料1.性别和年龄:本组47例,男23例,女24例。年龄1.5~75...  相似文献   

5.
单行食管贲门肌层切开术及附加抗反流术式治疗贲门失弛缓症55例的应用探讨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胸心外科(510120)潘越江黄洪铮郑光围张华本文对我院26年来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食管贲门肌层切开术(Heler术)及其附加术式的疗...  相似文献   

6.
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虞洁  郭继中 《临床荟萃》2010,25(20):1833-1836
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是一种以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张力增高、食管体部正常的推进型蠕动消失,以及吞咽时LES松弛异常为特征的少见的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贲门失弛缓症是最早被认知的食管动力性疾病,该病1874年由Williams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7.
食管贲门失弛缓症内科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比较长沙市第三医院(410002)高炳嘉食管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是以食管平滑肌的蠕动停止及吞咽时食管下段括约肌不能松弛为特征。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夜间胃食管返流和非心源性胸痛。近年来有不少药...  相似文献   

8.
食管裂孔疝合并贲门失弛缓症是上消化道较为常见疾病,2例食管贲门失弛缓症通过CT、X线、内镜对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食管贲门失弛缓症的手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食管神经肌肉功能失调性疾病。我科从1977年~1997年采用经胸Heler术(食管下段和贲门部前壁粘膜外肌层切开术)治疗食管贲门失弛缓症24例,经长期随访,疗效较好。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全组24例,男14例,女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肉毒杆菌毒素(BT)联合小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及食管动力学变化.方法:29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 在内镜直视下行食管下部括约肌(LES)内注射 BT联合小气囊扩张治疗,进行症状评分及食管测压检查.结果:29例患者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食管下部括约肌压力(LESP),松弛率(LESRR)明显降低(P<0.01);治疗前后食管体部均为非推进性蠕动波.结论:经内镜注射BT联合小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可明显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食管动力,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经腹超声对贲门失弛缓症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经腹超声对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AC)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临床、钡餐造影、内镜及食管测压检查确诊的15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贲门及下段食管经腹超声表现进行观察分析,并与正常组进行对照.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贲门及下段食管的宽度,长度和壁厚差异显著(P<0.01).结论经腹超声可对绝大多数的贲门失弛缓症做出明确诊断.可作为随访观察及筛检贲门失弛缓症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半夏泻心汤合可回收防反流食管支架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方法:30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采用半夏泻心汤合可回收防反流食管支架植入术治疗1个月,观察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梗阻解除效果。结果:治疗后上述观察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半夏泻心汤合可回收防反流食管支架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可以标本兼治,此法切中病机,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贲门失弛缓症典型X线征象为食管下端呈“萝卜根”状或“鸟嘴”状狭窄,但单以食管下段“鸟嘴样”狭窄就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就大错特错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2例食管下段狭窄呈鸟嘴状,均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结果手术证实为食管贲门癌。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食管贲门失弛缓症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资料,提高对该病的临床诊断准确性,减少检查的重复性。方法对临床证实的食管贲门失弛缓症的17例患者的多层螺旋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影像学特点。结果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有较为特征性的CT表现。结论根据贲门弛缓症多层螺旋CT的表现,结合X线、食管镜等检查,能对该病进行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腹腔镜Heller术合并胃底折叠术(LHT)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方法:58例伴严重吞咽困难的贲门失弛缓症的患者实行了LHT。在手术前后均对临床症状和食管的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患者吞咽困难的评分从术前10分下降至(1.9±1.1)。食管下端括约肌压力显著下降。仅8例患者出现酸反流。结论:LHT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首选方法,术中合理的使用纤维胃镜可进一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且有助于降低食管下端括约肌压力和缓解患者的吞咽困难。胸腔镜和腹腔镜下Heller术都可作为贲门失弛缓症的首选治疗方法,由于腹腔镜具有创伤更小、术中暴露较佳、术后恢复更快、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贲门失弛缓症最早是1672年由 Thhomas Wil-liams[1]报道的,是一种罕见的食管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食管括约肌(LES)松弛障碍、食管体部无推进型蠕动的原发性食管动力紊乱性疾病[2]。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间歇性发作的吞咽困难,进餐或餐后发生反流,胸骨后疼痛,体质量减轻。目前,贲门失弛缓症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内镜下治疗和手术治疗,均以缓解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性梗阻、降低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预防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为目的。本文就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进展及疗效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贲门失弛缓症( achalasia of cardia,AC)是一种原发性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以食管下段括约肌( 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LES)的松弛功能受损,食管蠕动波减少或消失,食管同步收缩为特征.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 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 POEM)是目前贲门失弛缓症的主要治疗方式. 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对于POEM手术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围术期护理可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对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围术期护理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刘艳  金延安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7):6744-6744
食管-贲门失弛缓症(AC)又称贲门痉挛、巨食管、是由食管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致的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食管缺乏蠕动,食管下端括约肌(LES)高压和对吞咽动作的松弛反应减弱。临床表现为咽下困难、食物反流和下端胸骨后不适或疼痛。  相似文献   

19.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食管神经肌肉功能失调疾病,病因尚不清楚,非手术治疗效果不理想。1985年5月至2007年5月,本科对75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施行经胸改良Heller手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贲门失弛缓症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贲门失弛缓症是以食管蠕动功能丧失和食管下括约肌不能松弛或松弛不完全为特征的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 ,是仅次于食管癌需要外科治疗的食管疾病。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少见病 ,在我国缺乏该病的流行病学资料 ,在欧美国家 ,该病的发病率约为 1/ 10万[1] ,以 5 0岁以下的青壮年患者居多。贲门失弛缓症的主要病理变化为食管体部蠕动消失和食管下括约肌不能松弛或松弛不完全 ,神经解剖学资料证明 ,食管粘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退行性变。贲门失弛缓症的诊断要点明确 ,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反流和体重下降。X线吞钡检查和食管测压检查是明确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