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监测脑梗死急性期病人血压变化规律,并探讨急性脑梗死伴冠心病的中药治疗.方法 选择脑卒中急性期病人148例,其中脑梗死组102例,脑出血组46例.观察两组病人的血压变化及急性脑梗死伴冠心痛的疗效.结果 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增高者占65.5%,以后在无特殊降压措施及不用对血压有影响的药物条件下,血压随时间逐渐下降;第3天与第1天比较,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均有明显下降;脑出血组动态血压均高于脑梗死组.86%的脑卒中病人血压的昼夜节律消失.急性脑梗死伴冠心病的病人首选丹参片治疗,心电图未出现大的改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病人血压增高,但增高的血压有自发下降的趋势;脑出血病人血压水平比脑梗死者高;脑梗死病人血压的昼夜节律消失者占大多数;急性脑梗死伴冠心痛的病人丹参片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卒中病人急性期入院7 d内动态血压的变化规律及血压变化对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出血性脑卒中病人130例,测量病人7 d内24 h动态血压,采集每2 h的血压,收集病人临床资料,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判断入院30 d后病人预后情况;根据GOS评分将病人分为预后好组(GOS评分4分~5分)及预后差组(GOS评分1分~3分);分析两组病人入院时舒张压(DBP)和收缩压(SBP)、7 d白天SBP和DBP均值、7 d夜间DBP和SBP均值以及7 d昼夜规律变化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出血性脑卒中格拉斯哥昏迷量表急性期病人7 d血压逐渐下降,两组第7天血压比第1天血压明显下降(P 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SBP、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低,入院白细胞计数高,出血量大,基底节出血是脑卒中病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动态血压监测能全面了解血压的变化规律,病人入院时病情严重、入院时SBP均值、基础出血量大等因素与病人不良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7天内动态血压变化规律以及血压变化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141例急性新发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连续监测患者7天的24 h动态血压,采集每2 h奇数时点的血压值。收集患者相关临床资料,采用患者入院30天后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判断预后,GOS评分4~5分记为预后好组,GOS评分1~3分记为预后差组。分析患者入院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7天白天SBP和DBP均值、7天夜间SBP和DBP均值及7天昼夜节律变化等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急性新发出血性脑卒中患者7天内24 h血压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两组第7天24 h血压均值比第1天血压均值有明显的下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入院24 h平均SBP高、入院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低、入院白细胞高、出血量多、基底节出血是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近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7天各种血压指标在预后差组中偏高。患者入院时病情严重,基底节出血量大,入院第1天的平均24 h SBP高对患者的近期不良预后影响较大,重视急性期24 h血压监测尤其是凌晨的血压变化,并积极控制患者的血压和出血量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0天预后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30d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 9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 (均在发病 6h以内入院 )进行动态血压监测 ,治疗同一般脑出血患者。分析下列指标 :一周内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出血量、出血部位、年龄、性别、是否降压治疗与预后 (分好转与恶化 ,后者包括病情无变化、恶化和死亡 )的关系。结果 将上述指标与预后做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发现 ,一周内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性别、出血部位以及是否降压治疗对预后有影响趋势。结论 影响脑出血预后的因素很多 ,应全面考虑急性期血压的控制范围 ,以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出血性脑卒中病人早期的动态血压变化规律及对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娄底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35例出血性脑卒中病人,病人入院后即测得首次血压,采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病人入院7 d内的动态血压值,以首次血压测量时间点开始,每隔2 h记录1次血压值,所有病人均监测7 d以上。出院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对病人的预后进行评价,其中GOS评分4~5分纳入预后良好组,GOS评分1~3分纳入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病人入院第1天、第3天及第7天的24 h平均血压,入院7 d白昼和夜间的平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同时以夜间时血压下降百分率对病人的血压节律进行评价。并收集病人的临床资料,对影响病人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急性出血性脑卒中病人7 d内的24 h血压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两组第7天血压均明显低于第1天,且预后良好组在第1天、第3天、第7天的平均24 h血压均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血量≥30 mL、入院首次SBP≥160 mmHg、入院GCS评分6~8分、基底节出血是影响出血性脑卒中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预后不良的急性出血性脑卒中病人血压在急性期偏高,出血量≥30 mL、入院首次SBP≥160 mmHg、入院GCS评分6~8分、基底节出血是影响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病人入院后应重视24 h血压监测,了解病人血压变化规律,积极控制病人出血量和血压,对改善病人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监测与预后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动态血压的变化及血压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地对发病48h内入院的53例脑梗死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持续10天,记录其他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在21天、3个月做近远期神经功能评分。结果脑梗死患者急性期高血压常见,有自发下降的趋势。在入院4天时,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下降(8.8±7.9)mm Hg(、4.5±5.0)mm Hg(1 mm Hg=0.133 kPa,P<0.05),4~10天时血压下降趋势趋于平缓。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与远期预后单因素分析显示呈U型曲线关系,血压的最适水平为收缩压140~160mm Hg,舒张压75~80 mm Hg。但在多因素分析中仅收缩压≥160 mm Hg与140~159.9 mm Hg比较是近期(P=0.024)和远期(P=0.046)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收缩压每升高10 mm Hg,近期和远期预后不良的危险性分别增加368.2%和137.2%。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显著升高(收缩压≥160 mm Hg)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血浆D 二聚体水平的变化规律 ,探讨血浆D 二聚体与自发性脑出血发生、发展及转归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对 30例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血浆D 二聚体水平进行动态观察 (病程第 1、3、7、14及 2 1天 ) ,并与 4 0例健康人及 4 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血浆D 二聚体水平从病程第 1天起即开始升高 ,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至第 7天达高峰 (P <0 .0 1) ,以后又呈逐渐降低趋势。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程度与病程第 7天血浆D 二聚体水平呈负相关 (P<0 .0 5 )。患者的出血量与血浆D 二聚体水平无相关性。结论 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血浆D 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 ,提示脑出血急性期可能存在纤溶活性增高倾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压特点及临床分析.方法 以病例报告表为基础,研究患者入院7d内血压变化情况,随访发病后3个月的死亡、残疾情况.结果 入院时收缩压:部分前循环型小于完全前循环型;入院时舒张压:各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型患者发病后血压迅速下降,到第4天基本稳定.入院时各型血压与3个月死亡/残疾均呈U型关系,血压过高或过低者预后均较差.结论 发病后7d内血压呈下降趋势,随着血压的升高或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9.
国内动态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监测与预后的初步研究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9:101-103.该文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动态血压的变化及压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地对病48h内入院的53例脑梗死患者进行24h动态压监测,持续10d,记录其他影响预后的危险因,并在21d、3月做近远期神经功能评分。结果:梗死患者急性期高血压常见有自发下降的趋势。入院4d时,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下降(8.8±)mm Hg、(4.5±5.0)mm Hg(1mm Hg=33kPa,P<0.05),4~10d时血压下降趋势趋于平缓。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与远期预后单因素分析显示呈U型曲线关系,血压的最适…  相似文献   

10.
脑出血患者的血压调控以及经颅多普勒监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血压调整幅度与应用经颅多普勒(TCD)监测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动态监测64例发病后10h内入院的脑出血患者的血压,其中38例入院24h内行颅内血肿穿刺和置管引流术(手术组),18例患者行保守治疗(保守组),患者于入院当时以及第1、4、7天和2周时进行TCD监测;另外8例未手术者(降压组)在接受抗高血压治疗前、后行TCD监测,并与26例单纯高血压患者(对照组)抗高血压治疗前、后的TCD参数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抗高血压治疗前、后的TCD参数无显著差异,而降压组降压后双侧大脑中动脉(MCA)流速降低,搏动指数(PI)升高。脑出血患者治疗过程中血压逐渐下降,双侧MCA流速呈先降后升,双侧PI值呈先升后降趋势。保守组的MCA流速在发病1周内下降,第2周开始升高,PI值改变与其相反;手术组第7天MCA流速即升高,PI值降低,且在第14天两组间有显著差异;手术组血压下降幅度较保守组大,第14天时两组间的收缩压有显著差异。结论:颅内血肿穿刺和置管引流术可显著改善脑出血患者的脑灌注程度,而急性期抗高血压治疗不利于脑灌注,动态TCD监测可评价患者脑灌注状态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急性脑血管病病人血液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情况,探讨NO在急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硝酸酶还原法分别测定25例脑梗死、31例脑出血和2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入院3d内的NO含量。结果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梗死病人血液NO含量均比正常对照组高(P<0.05);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血液NO含量又较脑梗死病人高(P<0.05)。结论急性脑血管病病人存在高水平的血液NO含量,脑血管病人NO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NO可能参与了急性脑血管病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颅内外大动脉狭窄致内分水岭脑梗死患者进行扩容治疗,提高患者平均动脉压,观察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入选43例大动脉狭窄所致内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应用药物升高平均动脉血压,按升高平均动脉压幅度的不同,设立两组,A组:平均动脉压升高10%~15%;B组:平均动脉压升高15%以上。行MRA检查观察大血管狭窄状况,按狭窄责任大血管部位的不同,设立颈内动脉狭窄组及大脑中动脉狭窄组两个亚组。通过TCD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责任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改变,评估患者升压治疗前后血压变化与血流动力学之间的关系。结果 B组患者患侧大脑中动脉TCD测定脑血流速上升值较A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扩容升压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分水岭脑梗死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吕少平  管勇 《山东医药》2001,41(1):11-12
为研究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血压与预后之间的关系,对1361例脑出血患者入院时死亡组的平均血压与幸存组的平均血压作了比较。结果显示,死亡组入院时的平均血压壳核出血(17.95±4.5kPa)和丘脑出血(17.29±3.06kPa)明显高于幸存组(壳核出血16.36±2.79kPa、丘脑出血13.43±2.93kPa),P<0.01;而脑叶出血(死亡组15.43±2.93kPa、幸存组15.30±2.79kPa)、小脑出血(死亡组15.69±3.86kPa,幸存组16.49±2.93kPa)和桥脑出血(死亡组18.22±3.72kPa,幸存组17.16±3.19kPa)者平均血压与预后之间无相关性。提示壳核出血和丘脑出血患者死亡率升高与入院时血压升高有关,脑叶出血、小脑出血及桥脑出血患者的平均血压与预后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脑出血临床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出血发病特点与规律,以进一步提高其诊治水平,减少致残率及病死率。方法分析434例脑出血病人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结果。结果 81%病例有诱因,发病急,首诊血压明显升高,与同期829例脑梗死病人比较差异明显。近半数病人血糖、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本组痊愈率及病死率分别为19.8%与16.5%。结论依据高血压或头痛史,突然发病,血压高,则首先考虑脑出血,如伴血糖、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则不仅支持脑出血诊断,且提示预后不良。此外,出血病灶部位、大小,患者意识状态以及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亦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压变化特征及其与30 d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连续登记2008年1月-2010年6月入院的老年卒中患者275例,其中脑梗死202例,脑出血73例.连续记录入院后7d的血压,在发病30d时评价预后.按照急性期7d内平均收缩压(120~139、140~159、160~179、180~199、>200 mm Hg)和舒张压(<69、70~79、80~89、90~99、>100 mm Hg)水平分别分为5个亚组,比较入院时和30 d时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结果 ①275例患者中,有66例预后差,其中脑出血组22例,脑梗死组44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0).两组急性期7d内不同平均收缩压的30d预后差者的5个亚组预后比较,筹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急性期7 d内,不同平均舒张压水平的30 d预后差者,5个亚组比较,除70~79 mm Hg与80~89 mm Hg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亚组之间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平均收缩血压在160~179mmHg者,mRS(中位数2)和NIHSS(中位数7)评分较低,相应30d改善显著(mRS中位数差值为2,NIHSS中位数差值为4);平均舒张压>100 mm Hg,提示预后差,mRS和NIHSS评分30d改善的比较,不同舒张压亚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组平均舒张压在70~90mmHg范围内,往往预后较好;腩梗死组在70mm Hg以下者,预后最好.结论 老年卒中患者急性期7 d内平均收缩压在160~179mm Hg之间,30 d的预后较好;急性期平均舒张血压不能预测病情的严重程度,但可反映30 d预后转归的倾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乳酸水平在急性脑出血并发脑心综合症患者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8月我院ICU救治的的急性脑出血并发脑心综合症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后14天是否死亡分为存活组(45例)、死亡组(15例)。比较两组患者代谢指标、出血量、心肌酶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CHEⅡ评分);观察并记录患者随访1年的生存预后;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患者血清乳酸、血糖、出血量、APCHEⅡ评分诊断患者1年生存预后的价值。结果:(1)死亡组患者血清乳酸水平、血糖、LDL-C、TG、TC、CK、AST、LDH、APCHEⅡ评分、出血量均明显高于存活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乳酸、血糖、出血量及APCHEⅡ评分为影响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3)ROC曲线分析显示,患者血乳酸、血糖、出血量及APCHEⅡ评分诊断其1年生存预后的准确度分别为85.00%、71.67%、76.85%、63.33%。结论:急性脑出血并发脑心综合症患者血清乳酸水平与病情相关且诊断患者生存预后的价值较好。  相似文献   

17.
Hypertension is a well‐known risk fa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rupture of cerebral aneurysms. The authors conducted a study to investigate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admission blood pressure (BP) on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Two hundred patients with SAH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Hunt Hess score (good prognosis: 1 to 3, and poor prognosis: 4 and 5) and according to death in hospital (surveyed and died). The prognostic factors of SAH and BP changes according to Hunt Hess scores in the acute stages of the event were evaluated. Admission mean arterial BP values of the patients who died in hospital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in the patients who were surveyed (P=.026). The admission mean arterial BP values were found to be lower in the poor prognostic patients (Hunt Hess score of 4 and 5) (P<.001). Decreased admission BP values were found to be associated with poor prognosis and mortality.  相似文献   

18.
急性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并进一步了解影响营养状况的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研究住院急性脑卒中患者95例,其中脑梗死71例,脑出血2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记录其人、出院时的体重、身高、血生化、吞咽障碍、感染并发症、神经功能缺损、认知功能等,并随访6个月。评估患者营养不良和预后情况,并分析危险因素对营养不良的影响。结果:①9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有18例(18.95%)营养不良;②营养不良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减少值[(0.24±0.45)%]明显低于正常组[(0.46±0.41)%](P〈0.05);病死率(5.56%)明显高于营养正常组(1.30%);③危险因素分析得出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比值比(OR)=5.086,P=0.024]及患者其他共患疾病(OR=7.197,P=0.007)可影响机体的营养状况。结论:营养不良在急性脑卒中患者较为普遍,并影响患者的恢复,因此及早合理的营养支持对于脑卒中患者的恢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影响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因素较多,包括出血量、出血部位、出血原因和急性期血压调控等.其中,急性期血压调控是一种人为可控制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尚未确定理想的血压水平.因此,有待更多临床试验明确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压管理的确切时间窗和血压控制的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