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亨清  陈洪  郭敏 《山东医药》2010,50(30):77-78
目的观察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 57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术后心绞痛症状均消失,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1例因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2例因恶性心律失常、室颤抢救无效死亡。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安全、效果好,但应严格把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的麻醉管理特点。方法:分析65例病人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的麻醉特点。结果: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病人的麻醉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和在监护室停留时间均明显短于体外循环下冠脉塔桥术的麻醉。其麻药用量、麻醉并发症、围术期输血量也均少于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P<0.05)。全组病人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均平衡,房颤率、手术死亡率均为0%。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麻醉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不用输血、恢复快。这不仅提高了病人的手术安全性,也降低了病人的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3.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董辉  陈敏  陈绍洋  熊利泽  巩固 《心脏杂志》2003,15(1):28-30,33
目的 :总结 2 8例非体外循环下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管理。方法 :术前依据患者心脏功能及全身状况 ,给予营养心肌、扩冠、降压、利尿等治疗。采用静吸复合麻醉 ,气管插管控制呼吸 ,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结果 :手术期间 4例血压过低 ,2例 ST段显著抬高伴室性心律失常 ,改为体外循环辅助下手术 ,余 2 2例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术毕非体外循环组 2 2例 6~ 8h内拔管 ,明显少于体外循环组 (10~ 16h)。 2 8例预后良好 ,无麻醉并发症。结论 :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和心肌氧供需平衡 ,是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对高龄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冠脉搭桥术高龄患者(>70岁)30例,其中14例行常规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16例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测定两组手术前后不同时点呼吸功能指标动脉血氧含量(CaO2)和术后氧合指数(OI),呼吸机支持时间,气管插管拔除后24h内自主呼吸频率和呼吸情况。结果两组术后各时点CaO2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OI相应时点较术前显著增高。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组术后各时点CaO2明显高于常规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组(P<0.05),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组术后各时点的OI值均显著低于常规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组(P<0.05),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组呼吸机支持时间较短(P<0.05),气管插管拔除后自主呼吸频率较平稳(P<0.05)。结论大于70岁患者行冠脉搭桥术其呼吸功能均受影响,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对呼吸功能影响较小,优点较多,更适合高龄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东莞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2002年2月到2002年8月期间所行8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患的临床资料,分析OPCAB手术的优点及疗效。方法 本组8例患,年龄32.65岁,术前心功能Ⅱ-Ⅲ级,左室射血分数49。58%,所有患均在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状态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结果 手术患无一例死亡,术后心绞痛症状均消失,心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是一种安全可行、效果良好的冠心病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陈涛  潘铁成  李军  潘友民  魏翔 《山东医药》2008,48(39):47-48
对38例术前无肾脏疾病史的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其中体外循环组18例,均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冠脉)搭桥手术;非体外循环组20例,均在常温不停跳非体外循环下行冠脉搭桥手术。对两组围术期(术前、术毕及术后3、8、24 h)血BUN、Cr、血胱蛋白酶抑制剂C(CysC)及尿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内生肌酐清除率和血、尿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及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0水平进行动态监测。体外循环组患者术毕及术后3、8、24 h血BUN、Cr及尿NAG活性升高程度明显高于非体外循环组(P〈0.05);体外循环组术后血、尿游离血红蛋白浓度明显升高,而非体外循环组则基本正常(P〈0.01);体外循环组术毕及术后3、8、24 h血TNF-α明显高于非体外循环组,血IL-10明显低于非体外循环组(P均〈0.05)。认为常温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可减轻患者术后肾功能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贾宾  蔡兵  王天龙 《山东医药》2011,51(36):49-50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与非CPB下冠脉搭桥术患者术中血液动力学指标的差异。方法择期行冠脉搭桥手术患者50例,其中CPB组18例,非CPB组32例,分别记录麻醉诱导后即刻(术前)和术毕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肺动脉平均压(PAMP)、肺毛细血管嵌压(PAWP)、中心静脉压(CVP)、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心搏指数(SVI)、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肺循环阻力指数(PVRI)、左室作功指数(LVSWI)。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CO、CI升高(P〈0.05);HR、MAP、PAMP、PAWP、CVP无明显变化;LVSWI提高,且两组间比较存在明显差异。非CPB组术后SVI升高,SVRI、PVRI降低(P〈0.05)。CPB组术后SVI、SVRI、PVRI等与术前比较均无明显差异;与CPB组比较,非CPB组术后SVRI、PVRI水平下降(P〈0.05)。结论行CPB与非CPB下冠脉搭桥术的患者术后心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但与CPB组相比,非CPB组在改善心功能及降低体、肺循环阻力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8.
郑理  严中亚  雷虹  吴一军  卢中 《临床肺科杂志》2008,13(11):1409-141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呼吸衰竭的预防策略。方法本组35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其中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28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7例。主要呼吸功能保护策略包括:术前的呼吸肌锻炼,术中的呼吸功能保护,术后的呼吸机辅助呼吸和呼吸道管理。结果本组无一例呼吸衰竭发生。结论围术期有多种因素影响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的呼吸功能。积极的呼吸功能保护策略能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章鱼吸盘式心脏稳定器(Octopus)在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997年6月~1998年5月间,28例经严格筛选的冠心病患者,接受了使用吸盘式心脏稳定器实施的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共搭桥38支。结果28例手术均获成功,无术中心肌梗塞,手术死亡率为零。术后,心绞痛缓解率100%,心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随访未发现吻合口狭窄,心肌灌注明显改善。结论章鱼吸盘式心脏稳定器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其局部制动效果良好,可以降低手术难度并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过去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主要是在左前降支或右冠的单支病变行单支或双支搭桥,近年来因特殊器械的出现和技术的改进使对多支病变的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OPCAB)成为可能.1997年3月~2002年3月,我们行OPCAB术18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75岁及以上老年人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的术后的相关数据,明确两种手术对病人手术后早、中期的影响 (2年内),为临床选择提供经验。方法:比较我院2010年10月到2013年5月期间接受冠脉搭桥手术的75岁及以上患者围术期及术后随访数据,分外体外循环组42例,非体外循环组68例,比较两组数据有无显著性差别。结果:两组病例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无明显差别;手术操作时间、远端吻合口数、术后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别,术后两组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ICU居住时间、术后住院费用、以及输血量有显著差别;术后3个月复查心脏彩超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也无明显差别。两组患者术后1年、2年内心功能分级、全因死亡率、心血管事件再次入院比率无显著差别。结论:通过术后早、中期(2年)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冠脉搭桥方法均对75岁以上老年人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已有研究证实,对于高危患者,接受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OPCAB)较选择传统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CCAB)后所伴有的大脑功能障碍风险相对较低。本文拟就老年高危患者选用OPCAB或CCAB后相关认知功能变化间差异进行了对照分析。对象方法120例高危老人,年龄均>65岁,平均76±4.5岁。基线  相似文献   

13.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 2 2例非体外循环下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管理。方法 术前依据患者心脏功能及全身状贶 ,给予营养心肌、扩冠、控制心率与降压、利尿等治疗。采用静吸复合麻醉 ,气管插管控制呼吸 ,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结果 手术期间 4例血压过低 ,其中 2例ST段显著抬高伴室性心律失常 ,改为体外循环辅助下手术 ,其余 2 0例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术毕非体外循环组 2 0例 6~ 8h拔管 ,明显少于体外循环组 ( 1 0 5h~ 1 5h)。全组病例预后良好 ,无麻醉并发症。结论 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和心肌氧供需平衡 ,是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麻醉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及其血液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hypass grafting,OPCABG)逐渐为更多的心外科医生所接受,并得以普及.本研究旨在介绍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及其术中血液保护措施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手术期血清心房脑钠肽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在2013年9月~2014年9月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患者32例。于术前1d(T1)、术后8h(T2)、1d(T3)、3d(T4)、5d(T5)、7d(T6)测量血清BNP浓度,肌钙蛋白(CTNI)浓度,并同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患者LVEF,术前行NYHA心功能标准分级,术后观测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呼吸机辅助时间、ICU 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结果 冠心病患者BNP平均浓度显著高于正常人群。LVEF 与BNP 浓度呈负相关关系(P<0.01)。BNP 浓度术后8h 与术前相比显著增高(P<0.05),术后1d 明显增高(P<0.01),术后3d 达峰值并开始呈下降趋势,术后7d 仍比术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BNP 浓度≥100pg.ml-1 的患者,预后较差。患者BNP水平与NYHA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与患者LVEF呈负相关。结论:BNP 浓度能反映非体外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手术期患者的心功能状态,心功能越差,BNP浓度越高,较LVEF更准确反应心功能状态。BNP 可作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心功能的定量指标,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搭桥术是心脏外科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国际上公认的主要手术方法之一。目前,冠状动脉搭桥的方式有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迷你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微创直视冠状动脉搭桥术和机器人冠状动脉搭桥术等。该文将以上几种手术方式的现状特点及相互间的比较进行综述,并对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未来发展作一展望。  相似文献   

17.
体外循环心搏骤停下冠状动脉搭桥术与非体外循环不停跳冠脉搭桥术现阶段被广泛的运用于临床治疗,Shih等〔1〕对两种手术方式的研究发现其均有各自的优势以及缺点。不停跳搭桥手术时近10年的创新手术之一,其得到了多数医生的广  相似文献   

18.
田利静  周立芹 《山东医药》2009,49(30):117-117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较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具有减少手术创伤、避免体外循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等优点。2006年12月~2008年12月,我院共完成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134例。现将手术配合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报告应用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早期结果及分析。方法 对27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应用体外循环(CCABG)21例,其中并发室壁瘤2例、瓣膜病1例;非体外循环(OPCAB)6例。结果 全组手术效果良好,27例患者术后心绞痛完全消失,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无早期死亡。结论 CABG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合理选择病例、充分的术前准备、娴熟的手术技术及良好的心肌保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在条件具备时可选择性地进行非体外循环下搭桥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深入探讨和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308例在我科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体外循环组(CCABG)32例和非体外循环组(OPCABG)276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效果。结果 与体外循环组相比,非体外循环组30天内死亡率、血管搭桥数、二次开胸率、急性肾衰发生率、呼吸衰竭发生率、新发心房颤动率、输血量、脑梗死发生率以及肺部感染发生率均明显降低,且呼吸机使用时间、气管插管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能够有效提高老年患者术后效果,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可作为老年冠心病患者外科治疗的首选方法而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