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泻南补北”法源于《难经·七十五难》,中说:“东方(肝)实,西方(肺)虚;泻南方(心),补北方(肾)。”因为火(心)是木(肝)之子,泻火能抑木,又能减去克(肺)金的作用,水(肾)是木(肝)之母,金(肺)之子,补水能克火(心),又能济金(肺)抑木(肝)。由此可见,“泻南补北”法是根据五行的生克  相似文献   

2.
“泻南补北”法首见于《难经·七十五难》中“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意为临证肝木实,郁而化火,木火刑金而扰其清虚出现的肝亢肺衰之证,其治则为泻南方心火而补北方肾水。古今医家多以“泻南补北”法治疗心肾不交之病症,而疏其论治肝实肺虚之病理变化核心,故本文基于《难经·七十五难》“泻南补北”法探析肝实证之临证理法及效验。  相似文献   

3.
<正> “乙癸同源”与“肾肝同治”,语出《医宗必读》。乙癸即指肝肾。前者指肝肾的生理、病理;后者指肝肾的辨证论治。如李中梓说:“古称乙癸同源,肾肝同治……相火有二,乃肾与肝。肾应北方壬癸,肝应东方甲乙……。故曰乙癸同源。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之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之所以泻肾……故曰肾肝同治。”笔者近年探究肝肾论治,多方面验之于临床,而获得较好的效果。本文拟将“乙癸同源”与“肾肝同治”应用和体会,分别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泻南补北针法是《难经·七十五难》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关系,提出的“补母泻子”针法中的一种特殊治法,认为“东方实,西方虚”,可用“泻南方,补北方”的方法治疗。东方属木,东方实是指肝脏偏盛;西方属金,西方虚是指肺脏偏虚。南方属火,火乃木之子;北方属水,金乃水之母,“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因此,对肝实肺虚之证可采用泻心火补肾水的方法,从而达到夺肝母之实,资肺母之虚。本法在临床上应用较广,据笔者临床体验,本法不限于肝实肺虚之证,对多种原因引起的阴虚兼有火盛的证候均有较好疗效。一、针法及其分类泻南补北针法,按照所取穴位的不同经属,可分为本经泻南补北和异经泻南补北两种。临证两法既可交替运用,也可相伍为  相似文献   

5.
《难经》曰“东方实 ,西方虚 ,泻南方 ,补北方”。这是根据五行生克关系 ,配以五方而提出的用泻心火、补肾水治疗肝实肺虚证的一种配穴治疗法。泻南补北实为“补母泻子法”对于具体病证的变通运用。肝实肺虚证从病机上说是阴血不足 ,心火旺盛 ,引起动肝火 ,肝木太过 ,反克肺金而致“木实侮金”。《难经》对本证的治疗取泻心火补肾水法。因火为木之子 ,根据实则泻其子的原则 ,可以泻心火以泻肝经气热 ,心火降则火不刑金 ,肺金得实 ;虚则补其母 ,肺虚理当补其母 (脾土 ) ,但如木气太过 ,乘土过深 ,虽补土而仍不足以荫养其子 ,则可补肺金之子 (…  相似文献   

6.
"补肝"涵义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安玲 《光明中医》2001,16(1):8-10
虚则补之,补以治虚。补是治疗虚证的大法,但是在五脏治法之中,唯补肝法其涵义多端,不可不辨。1 畅其用曰补疏畅条达肝气为补,这是补肝最早的涵义。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其气畅达则气机和调,抑遏则为病。能使肝气条达舒畅则无病。疏畅肝气中用味辛之品,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首先提出了辛味补肝。对此,张介宾释曰:“木不宜郁,故欲以辛散之,顺其性为补,逆其性者为泻,肝喜散而恶收,故辛为补,酸为泻之味”。所以说畅其用为补。此处的补泻是对脏腑生理功能活动本身之喜恶而言。因此,畅其用…  相似文献   

7.
<正> 《难经·七十五难》曰:“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并根据五行相生相克,母子补泻作以解释,似有欠明之处,初学者甚为不解,现就教学所得,试作探讨。根据《难经》原意,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也即肝木实,肺金虚,这是一种木实反侮金的反克表现。治疗应以补肾水、泻心火为大法。一、东方实:即肝木实,木之子为心火,子能令  相似文献   

8.
肝 ,“是四 肢 之 本,藏 魂之 所 在 ”,(《黄 帝内 经·素 问· 六 节 脏象 论 》),按 中医 理 论 ,肝 属无 行 之 木,春木旺,肝 主事 ,因 此 春 季护 肝 尤 为重 要 。 在 养 肝 护 肝 诸 法 中 ,药膳食 疗 具 有良 好 的 功效 。 以 药 膳 食 疗 养 肝 护 肝 ,基 本 原 则 有 三 :—者 ,辨 证 施 食 。春 季 虽 肝 气 旺 盛 ,但 仍 有 盈 亏 虚 实 之 分 。 因 此 ,当 “虚 者 补之 ”,“实 者 泻 之 ”,若 盲 目 施 食 ,实 补 虚 泻 ,则 损 肝 伤 气 ,效 果适 得其 反 。二 者 ,辨 味施 补 。五 味所 偏 ,必 然 导 致脏 腑 功 能…  相似文献   

9.
俞尚德主任医师擅长脾胃病的调治,余在随师学习期间,见俞师治疗慢性泄泻,多宗张景岳“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强者滞去即愈;脾弱者因虚所以易泻。因泻所以愈虚”、林佩琴“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则经气逆,为飨泄”之旨,着意于健脾升清为主,每奏奇效。现整理验案四  相似文献   

10.
《内经》云:“肝欲散,……用……酸泻之”。《金匮》云:“夫肝之病,补用酸”。尤在泾亦云:“肝之病补用酸者,肝不足,则益之以其本味也,……补用酸者,所以益其体”。指出酸味药能敛肝阴而补肝体。夫肝以血为体,若肝血虚,则肝体失充,故肝木疏泄无权而生郁。笔者用酸敛补肝法治肝郁(以下简称敛肝理郁),即取酸甘化阴药,滋养肝之阴血,充体柔肝而敛肝气,以复其条达之性。若肝阴亏耗,恣其肝阳偏旺,其  相似文献   

11.
中药具酸苦甘辛咸五味,分属五脏以合五行。五脏之病,有虚实标本之分。而五味归经,亦有苦欲补泻之殊。按照“分经用药”的原则,酸味入五脏,亦随其各脏气的喜恶和虚实标本、五行生克关系而各有补泻。一、酸入肝为泻《内经》言:“酸入肝”、“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酸为肝的本味,长于治肝病。肝属刚脏,喜舒畅条达,恶郁结忿怒。若肝阳太过,常恐其横逆暴虐为患,故余四脏颇多补法,独治肝多用泻法。所以《内经》又说:“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所谓泻者,吴昆解释是“顺其性为补,反其性为泻。肝木喜辛散,而恶酸收,故辛为补而酸为泻也。”周澍亦认为“木得津润,遂畅茂条达,一身之壅塞皆除”即以酸制肝,以散为补(所谓“散”即疏散畅达之意),  相似文献   

12.
肝泄,大多起自情志不遂,肝木肆张,横克脾土,《内经》所谓“肝所生病为飧泄”。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肠功能紊乱、慢性肠炎、过敏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病,迁延不已,调治颇难。其证以腹痛即泻,泻后痛减,脉弦苔薄,每因郁怒而症情加剧为特征。《医方考》称“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肝实  相似文献   

13.
虚则补之是中医学的重要治则,但在临床用药中会遇到予补剂之后非但毫无疗效,甚至出现身体不适的情况,即"虚不受补"。对虚不受补的常见情况应采取辨证论治的方法。虚实夹杂,宜消补兼施;肝木乘脾,当先疏肝络;真实假虚,切勿投补益;脾胃闭塞,应和胃健脾。如此方可达到虚可补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论肝与消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肝的生理病理及消渴的病因病机出发,探讨了肝与消渴的关系。指出肝主疏泄、司气化、维持代谢活动,肝气郁滞、肝炎旺盛,肝阴血虚,肝气不足均可导致脏腑气化失常,阴血津液不足,燥热内生,从而发为消渴;因肝木失和而消渴者,当从肝而治,以达木为基本原则;虚则补之,使森气旺达;实则泻之,制其妄动而复其冲和条达之性。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病隶属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其形成主要因肝肾两经的阴阳消长失去平衡所致。肝肾同居下焦,肝主藏血,肾主藏精,精血相互滋生,以制约肝阳过亢,若肾阴不足,肝木失于肾水滋养,肝阳失于潜藏。阳主动居上则表现肝阳偏旺,木摇风生之水不涵木见症。治宜滋补肾精,使肾阴足,肝体自养,肝阴足,肝气则平,从而达到脏腑的协调平和,即滋水以涵木,肝肾同治。临证时还应根据水不涵木之肝旺肾虚的标本缓急而治之。总之,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使阴虚得补,亢阳平复。  相似文献   

16.
正《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七十五难一般认为是解答针灸学"泻南补北"针法及其原理的,原文如下:"经言,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何谓也?然:金、木、水、火、土,当更相平。东方木也,西方金也。木欲实,金当平之;火欲实,水当平之;土欲实,木当平之;金欲实,火当平之;水欲实,土当平之。东方肝也,则知肝实;西方肺也,则知肺虚。泻南方火,补北方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  相似文献   

17.
运用《中华医典》古籍检索工具,借助知识考古学方法整理中医古籍中"肝无补法"的相关论述,探究其理论形成和历史演变过程。发现医家观点大致分为三种:"肝无补法"实乃前人谬误;虽云"肝无补法",然气血流通皆是补;认同"肝无补法",肝不可补。认为应当辨证地看待"肝无补法",不可执此观念而举世伐肝、泻肝;肝气慎补而肝血可补,肝之实证忌补而肝虚当补。  相似文献   

18.
恶性肿瘤术后呃逆并不少见,有的还比较顽固。一般多以和胃降逆之法施治,笔者体会,单纯和胃降逆尚嫌不足,因术后多虚,虚者当助之;且常伴肝气横逆,横逆者,当抑之。因此,抑肝气之横恣,助胃气之虚,降胃气之逆当为中的之治。痛泻要方以白芍泻肝木,陈皮理气醒中,白术健运补脾,防风散肝舒脾,有抑肝助脾降逆之功,以此化裁治疗恶性肿瘤术后呃逆,效果满意。笔者曾治一贲门癌切除、食管—胃弓下吻合术后出  相似文献   

19.
痛泻要方原名白术芍药散,乃《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原方系由白术、白芍、陈皮、防风四药组成。方意在泻肝补脾,治肝实脾虚引起之腹痛腹泻,故名曰“痛泻要方”。张景岳云:“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脾胃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吴鹤皋说:“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  相似文献   

20.
历代医家多将五更泻称为“肾泄”,临床也多以温补脾肾之四神丸为基本方加减治疗,但从疾病的发作时间及其病机、常用处方分析,五更泻与肝有着密切联系。五更乃寅卯之时,其在天为春,在人应肝,此时肝气最旺,木邪干土,木气侮金,小肠清浊不分,大肠谷气下流,发为五更泻。此乃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是脾肾阳虚,标实是肝旺或肝郁。所以,治疗五更泻时应在温肾阳、暖脾土的基础上,加以平肝、敛肝、柔肝,或是泻肝,方能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