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脑血管痉挛大鼠脑微区血流量和血浆内皮素1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非开颅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观察24h内脑微区血流量和颅内血清内皮素1(ET1)动态变化,并测量基底动脉(BA)管径。发现SAH后脑微区血流量迅速降低,1h达最低值,24h内无明显恢复趋势。SAH后1h开始至24h血浆ET1浓度显著增高。SAH后0.5h BA管径明显缩小。结果提示SAH后ET1的增多与脑血管痉挛及其缺血性脑损害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2.
血粘度与脑血流量及脑梗塞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粘度与脑血流量及脑梗塞的关系是近年脑血管病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有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报告。在不少问题上也存在较大争论。本文试就以下几个重要方面作概括介绍和评述。 血粘度及其影响因素 粘度是表示流体流动性的物理量。粘度可定义为液体内各平行的相邻流层相对运动的内摩擦力,这个内摩擦力使相邻流层间产生的速度差叫作切变率 相似文献
3.
4.
江英才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1982,(1)
大脑局部血流量(rCBF)同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和结构完整的人脑的代谢的局部水平有关。rCBF 的数量同神经代谢的指标如糖和氧的利用有密切关系。rCBF 的研究在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中可能有重要意义。在缺乏明显的形态学改变时 rCBF 的变化被认为是脑功能异常引起的。曾有人用颈动脉注射氙~(133)技术发现慢性精神分裂症的额叶 相似文献
5.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33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中内皮素(ET)含量的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脑梗塞患者血中ET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梗塞临床病情重,梗塞体积大者ET含量又显著高于病情轻、梗塞体积小者。结果提示,ET在急性缺血性脑损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血浆ET含量的水平,可一定程度反映缺血性脑损伤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6.
脑梗塞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进一步探讨内皮素(ET)与脑梗塞(CI)的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免分析法动态观测了95例CI患者血浆ET含量变化。结果(1)CI患者血浆E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2)CI患者血浆ET水平与病灶大小、病情轻重及是否合并其他器官损害有关;与年龄、病灶部位及病灶数目无关。(3)CI患者血浆ET水平动态变化规律为:血浆ET水平在发病后24h内开始升高,4~7天达高峰,半月后明显下降,1月后降至较正常水平稍高,与CI后脑水肿及缺血半暗带的形成时程一致。结论ET在CI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出血患者局部脑血流量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急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区、周边区及其对侧脑组织局部脑血流量(rCBF)的动态变化。方法 利用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技术检查15例急性基底节区出血患者,根据中国卒中评分分型,轻型组10例,中型组5例,发病后3d和16d各做1次SPECT检查。采用感兴趣区模型分析法,分别于rCBF减低区的中心和其周边区的额顶叶、小脑中心区及上述区域的对侧镜像区做放射性摄取计数,并计算病变侧与对侧放射性计数的摄取比(R)。结果 轻型组患者第2次检查时血肿周边区和对侧镜像区放射性计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 .05),中型组患者差异无显著性(P>0 .05);病变对侧小脑的放射性计数低于病侧小脑(P<0. 01)。结论 急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区及其周边区的rCBF下降;血肿对侧小脑的血流量亦有下降。 相似文献
8.
SPECT对精神分裂症局部脑血流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已有较多报告采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SPECT)研究精神疾病,本文就采用SPECT研究精神分裂症的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cerebralbloodflow,r... 相似文献
9.
脑梗塞患者血浆内皮素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动态观察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动态观测40例脑梗塞(CI)患者血浆内皮素(ET)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变化。结果发现:CI组3d内及10~14d的患者,血浆ET高于病程25~28d者及脑动脉硬化组与正常对照组。脑动脉硬化组与病程25~28d者无显著差异,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脑梗塞及脑动脉硬化患者血浆CGRP低于正常对照组,CI病程3d内及10~14d者高于病程25~28d者及脑动脉硬化组。CI伴高血压者。血浆ET高于不伴高血压者,CGRP低于不伴高血压者。病程3d内病情重型者血浆ET、CGRP高于轻、中型者,且ET与CGRP呈直线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患者血浆血栓素、前列环素与脑血流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研究血栓素A2(TXA2)、前列环素(PGI2)与脑血管病的关系,我们测定了64例脑卒中患者TXA2和PGI2的代谢产物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血浆浓度,并同步观察了它们与局部脑血流量(rCBF)的关系。1资料1... 相似文献
11.
Alzheimer病大鼠局部脑血流量与行为学改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Alzheimer病大鼠的局部脑血流量及学习记忆的改变及尼莫地平对其影响。方法β-淀粉样蛋白注入大鼠迈特基底核建立大鼠AD模型,氢清除法动态观察海马,额叶局部脑血流量,三等分Y迷宫测定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治疗组大鼠腹腔注射尼莫地平至实验结束。结果 实验组大鼠额叶和海马的rCBF的下降,学习记忆能力下降;治疗组rCBF均有改善,至第2周接近注射前;但与对照组比较仍有差异。β-AP注入NBM能 相似文献
12.
脑血管病性痴呆与Alzheimer病患者脑局部区域的血流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测定多灶脑梗塞痴呆及Alzheimier病患者的脑局部区域的血流量(rCBF),方法 用^133氙(^133Xe)吸入法测定10例多灶脑梗塞痴呆患者。10例Alzheimer病及20名正常人的rCBF。结果 两个病例组双半球,脑干-小脑rCBF均明显低于正常健康组,脑梗塞痴呆组多数病例双侧半球灰质rCBF降低呈斑块状,Alzheimer病例组均为双侧大脑半球弥散性对称性的rCBF降低,前乾脑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133Xe吸入法和多探头局部脑血流量(rCBF)测定系统,对30例癫痫患者的rCBF进行了测定,并对16例经综合抗痫治疗发作已控制2月以上患者的rCBF进行了复查。结果表明癫痫患者发作间歇期的rCBF量明显低于同年龄的健康对照组(P<0.05),其rCBF减少区域与EEG主要异常部位有密切关系。治疗后癫痫发作已控制的患者,rCBF量较治疗前有明显回升(P<0.05)。认为对病程长、发作频、尤其是老年患者,抗痫治疗中适当配伍脑血管扩张剂可能有利于脑功能的恢复和发作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120例正常成人局部脑血流量测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120例正常成人局部脑血流量结果,额顶颞枕脑区血流量无显著差异,性别及左右半球不同对脑血流也无显著影响,而随年龄增大脑血流量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局部血流量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目的 动态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局部脑血流量变化和临床的相关性。方法 对我院1997年2月至1999年4月住院的11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于发病3d内首次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显像(SPECT)检查,其中67天例于发病10 ̄15d行第2次SPCT检查,25例于20 ̄25d行第3次SPECT检查。图像的处理和临床评分采用盲法分析。结果 (1)在急性期(3d内)血肿周围存在局限性缺血(100%),丘脑、内囊出血引起的远隔区域缺血最明显(20% ̄100%,10% ̄69%),基底节区其他部位出血次之(7% ̄50%),脑叶出血最少(3%)。血肿越大1临床表现越重,局部和远隔部位缺血越明显(14% ̄81%,19% ̄61%);(2)引起缺血的高峰期在10 ̄15d,临床表现随着缺血的改善而好转。结论 SPECT对脑出血患者脑血流量 相似文献
16.
尼莫地平对脑梗塞患者血浆中内皮素的调节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机将64例脑梗塞患者分成常规治疗组和常规加用尼莫地平组,并检测血浆内皮素含量,结果表明急性期内皮素1(ET-1)含量明显高于康复期及对照组(P<0 .001),康复期尼莫地平组ET-1含量较常规治疗组要明显低(P<0.01)。ET-1含量的变化与全身应激反应有关,而及时应用钙离子拮抗剂能减少内皮素分泌,有利于神经系统征恢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133Xe吸入法检测53例脑卒中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组的局部脑血流(rCBF),同时检测红细胞膜微粘度(EMMV)。结果患者组患侧半球rCBF与健康对照组同侧半球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患者组EMMV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提示: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是影响脑血流的重要因素。EMMV与rCBF呈负相关,故改善红细胞膜微粘度,对提高脑血流量,预防和治疗脑梗塞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用^133Xe吸入法测定20例震颤麻痹及10名正常人脑局部区域血流量(rCBF),病例组双半球、脑干-小脑rCBF均明显低于正常健康组,病例组rCBF值与病情程度无关,CT示弥漫性皮质萎缩、皮质下萎缩及混合性萎缩,其rCBF明显低于CTA正常者,病例组脑动脉对CO2扩张反应能力差。 相似文献
19.
内皮素与脑血管痉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民辉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94,(3)
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其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至今仍不十分明确。近年来,有关内皮素——一种由内皮细胞产生的、具有强烈缩血管作用的肽类物质与脑血管痉挛发生的关系被引起广泛的注意。研究表明,内皮素在脑血管痉挛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简要介绍内皮素的基础上,着重阐述内皮素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