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总结1000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的麻醉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小儿先天性心脏病100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室间隔缺损569例,房间隔缺损351例,法乐氏四联症43例,动脉导管未闭37例,总结麻醉体会.结果 本组患儿停机后自动复跳872例,电击除颤≤5次复跳87例,除颤>5次复跳41例,其中56例患儿自动复跳后心率缓慢,给予放置临时起搏器,患儿均痊愈出院,914例患儿随访3~6个月,未见晚期并发症及死亡.结论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麻醉、手术期间,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加强呼吸和体外循环管理,重视心肌和脏器保护,合理使用正性肌力药物,注意避免使用对心肌抑制较重的药物,防治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小儿法洛四联症矫治术的麻醉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攀  万文华  刘春华 《临床医学》2009,29(10):73-75
目的探讨小儿法洛四联症(TOF)根治术的麻醉管理技术。方法40例小儿诊断为TOF,于体外循环下行根治手术。麻醉药物选择舒芬太尼、维库溴铵、氯胺酮、异丙酚及七氟醚,体外循环前吸入纯氧,维持外周循环血管阻力,防止肺血管阻力增加,避免动脉血氧饱和度进一步降低。主动脉开放后给予米力农、多巴胺、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结果40例无一例麻醉期间死亡,3例发生缺氧发作,均顺利脱机。1例术后第5天死于严重的低心排综合征,其余患儿均痊愈出院,紫绀消失,术后心功能良好。结论TOF患儿麻醉管理需要采用合理的麻醉方法及围术期的合理用药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维持外周体循环血管阻力,降低肺血管阻力,减少右向左分流,改善动脉氧合。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患儿应尽早手术.部分患儿即使手术彻底纠治后仍存在难治的反应性肺高压,临床上由于缺乏特异性肺血管扩张剂,使得预后及转归不够理想.而氧化亚氮对各种肺血管均具有生理作用.生理作用之一为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血管,从而氧化亚氮通过呼吸道到达肺血管时肺血管呈现扩张.氧化亚氮吸入降低肺动脉压而不降低全身血压,这是由于血管内的氧化亚氮半衰期短.因此,患儿在手术后吸入氧化亚氮可选择性扩张肺内阻力性小的血管平滑肌,降低肺内血管阻力和肺动脉压力,提高肺血流量,改善右心功能,避免肺高压危象的发生,以降低手术死亡率.现将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体外循环前空氧混合通气在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惠儿术中应用的意义.方法:选择20例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例,分别在从气管插管到体外循环开始前吸入纯氧(P组)和空氧混合气体(M组).两组麻醉诱导及维持用药相同,均按常规行体外循环.在麻醉诱导前,诱导后10、20、30 min时抽动脉血测定氧分压(PO2),抽中心静脉血测定心肌肌钙蛋白(cTnI)、过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同时观察临床指标.结果:诱导前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在诱导后10、20、30min时M组PO2、cTnI及MDA较P组低,而SOD较P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体外循环前空氧混合通气可以缩小机体与术前的氧分压差,从而减少机体氧自由基的产生,减轻再氧合损伤,发挥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改良双向Glenn术术后早期改善肺氧合功能的护理干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肺血减少型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行改良双向腔静脉肺动脉分流术(Glenn)术后早期改善肺氧合功能的护理干预方法,以期提高术后监护质量。方法 16例难以行解剖根治术的肺血减少型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行有搏动性双向Glemm术,术后取合适半卧位、适当镇静、过度通气、合理氧疗、补充有效循环血量、应用扩血管药物和充分引流胸腔引流液等。结果 16例患者术后早期氧饱和度比术前明显上升,统计学处理P<0.01,术后肺动脉压为2.35±0.691 kPa。有2例发生反复右侧胸腔积液,1例上胸壁水肿,经内科保守治疗后痊愈,16例均痊愈出院。门诊随访2个月至3.5年,心肺功能恢复良好,无远期死亡。结论非体外循环有搏动性双向Glenn术是肺血减少型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有效的姑息性手术方法,术后早期通过护理方法对肺氧合功能进行干预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CHD)合并肺动脉高压(PH)心内自视手术的麻醉管理要点。方法回顾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CHD并PH98例,麻醉前做好充分准备,合理选择麻醉前药物及给药方法,配合术者尽早建立体外循环。术中严密监测循环和呼吸,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防止肺动脉高压危象,麻醉后密切观察和处理并发症。结果73例自动复跳,25例电击除颤后复跳,除5例外肺动脉压均较术前下降。3例围术期死亡,严重并发症6例,余痊愈出院。结论CHD并PH的婴幼儿心脏直视手术的麻醉管理及积极防范、处理术后并发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心内直视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80例4岁以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80例患儿手术经过基本顺利,未发生与体外循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主动脉开放后自动复跳75例,电击复跳5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先心病矫治手术技术安全、可行,随着各种诊断技术的提高,以往被视为无法生存的许多复杂重症先心病患儿,可得到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肺血减少型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行有搏动性双向腔静脉肺动脉分流术(Glenn)的术后护理经验,探讨术后监护方法、并发症及其合适的护理对策,以期提高该手术的术后护理质量.方法16例难以解剖根治的肺血减少型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行有搏动性双向Glenn术,术后取合适半卧位、适当镇静、过度通气、应用扩血管药物、监测生命体征及血液动力学指标和胸管护理等.结果16例患者中术后发生反复右侧胸腔积液2例,上胸壁水肿1例,经内科保守治疗后痊愈,16例均痊愈出院.门诊随访2个月~3.5年,心肺功能恢复良好,无远期死亡.结论有搏动性双向Glenn术是肺血减少型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有效的姑息性手术方法,术后严密的加强护理计划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我院59例体质量小于6kg的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低体质量的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患儿的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把握好手术时机;术前降低肺动脉压力,增加心肌能量储备功能;术中注意保护肺脏和心肌,体外循环后采用改良超滤法;术后予血管活性药物,前列腺素E1、一氧化氮吸入,予Siemens300A呼吸机、Babylog8000呼吸机、Maquet Servo呼吸机辅助呼吸。结果:57例患儿痊愈出院,在住院期期间平均肺动脉压有不同程度下降,12例出现并发症,为肺不张、肺炎、胸腔积液、急性肾功能衰竭、低心排出量、心律失常。死亡2例,1例患儿为术后出现肺水肿、肺出血,死于呼吸衰竭、循环衰竭;1例患儿死于低心排出量。结论: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是低体质量的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患儿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 1 2 0例改良Fontan术后患者的临床观察 ,发现其中 1 9例有脑部并发症的早期病死率明显高于无脑部并发症的患者 (P <0 .0 1 )。经术前、术中、术后等多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改良Fontan术后脑部并发症与MCGOON比值、PAI降低、术终平均右房压增高、中心静脉压升高、并发低心排输出综合征及低氧血症有密切关系。据此提出对肺动脉发育差者 ,术后的监护重点是对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的观察 ;同时严密监测降低肺血管阻力的各项指标 ,是降低改良Fontan术后脑部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全腔肺连接术在治疗复杂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报道全腔肺连接术在治疗复杂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的应用经验。方法 :本组 15例采用低温体外循环心房内侧隧道法 ,即将上腔静脉横断 ,远心端与右肺动脉上缘端侧吻合 ,下腔静脉经心内隧道经上腔静脉近心端与主肺动脉远心端 ,对端吻合 ,3例采用常温平行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心外管道全腔肺连接术 ,18例均合并肺窄。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 ,术后紫绀消失 ,出院时SaO2 达 91%~ 96% ,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全腔肺连接术治疗复杂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效果满意 ,适应证广泛 ,心外管道法手术操作简化 ,心脏不停跳 ,有利于心肌的保护 ,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总结20例成人重症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的体外循环(CPB)管理方法、脑保护及血液保护措施。方法20例成人重症紫绀型心脏病矫治术患者采用深低温低流量CPB方法,适当血液稀释,提高胶体渗透压,应用超滤技术,加强脑、肺、肾保护。结果20例患者均顺利脱机。无1例院内死亡,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合理的CPB技术、围术期的良好的器官保护是成人紫绀型心脏病矫治手术成功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有搏动性双向Glenn术患者的术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肺血减少型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行有搏动性双向腔静脉肺动脉分流术(Glenn)的术后护理经验 ,探讨术后监护方法、并发症及其合适的护理对策 ,以期提高该手术的术后护理质量。方法  16例难以解剖根治的肺血减少型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 ,在非体外循环下行有搏动性双向Glenn术 ,术后取合适半卧位、适当镇静、过度通气、应用扩血管药物、监测生命体征及血液动力学指标和胸管护理等。结果  16例患者中术后发生反复右侧胸腔积液 2例 ,上胸壁水肿 1例 ,经内科保守治疗后痊愈 ,16例均痊愈出院。门诊随访 2个月~ 3.5年 ,心肺功能恢复良好 ,无远期死亡。结论 有搏动性双向Glenn术是肺血减少型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有效的姑息性手术方法 ,术后严密的加强护理计划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报道全腔肺连接术在治疗复杂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的应用经验。方法:本组15例采用低温体外循环心房内侧隧道法,即将上腔静脉横断,远心端与右肺动脉上缘端侧吻合,下腔静脉经心内隧道经上腔静脉近心端与主肺动脉远心端,对端吻合,3例采用常温平行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心外管道全腔肺连接术,18例均合并肺窄。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紫绀消失,出院时SaO2达91%--96%,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全腔肺连接术治疗复杂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效果满意,适应证广泛,心外管道法手术操作简化,心脏不停跳,有利于心肌的保护。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Bair-Hugger升温系统实施间断热疗在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压疮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1例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按干预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1例,观察组使用Bair-Hugger升温系统以3 min为区间分别使用38℃及43℃交替充气式升温至手术结束,对照组全程使用38℃充气式升温,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体外循环复温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结束时鼻咽温、手术结束时直肠温、入ICU即刻直肠温、入室后6 h直肠温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压疮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 d内均无新发压疮。结论: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手术中应用Bair-Hugger升温系统实施间断热疗可以有效复温及保温,预防低体温发生,降低术中压疮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西地那非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的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帮田  张岩伟 《临床医学》2009,29(10):54-55
目的探讨术前应用西地那非对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患儿增强心功能、降低肺循环阻力、提高手术耐受性的意义。方法本组23例患儿术前经右心导管测量右房、肺动脉压力及相应部位的血氧含量,依Fick’s公式分别计算出体循环、肺循环血流量及分流量、肺血管阻力。选取Pp/Ps〉0.50者做为研究对象。术前即给予枸橼酸西地那非口服,1—2mg/kg,每8小时1次,连续服用1周。对比手术中所测量肺动脉压力,再次计算出上述各项数据。结果用药后肺动脉压、Pp/Ps、全肺阻力等均有明显下降;在心内分流量及体循环压力基本不变情况下,左、右心排量明显增加。全组病例术后均治愈,随访2年患儿生长发育良好。结论西地那非能扩张肺血管从而降低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且对体循环影响较小,不良反应少,是一种新型高选择性降低肺动脉高压的药物。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儿施行心脏手术时,在围术期可因肺血管压力及阻力持续增高而产生严重并发症。国内认为肺动脉压力PAP〉2.67kPa(1kPa=7.5mmHg),即为肺动脉高压。本文就我院2000年3月~2007年12月以来60例低体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心内直视手术麻醉处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双侧体-肺分流对左、右肺动脉融合部狭窄或闭锁的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30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肺动脉闭锁26例,肺动脉狭窄4例(右心室双出口2例、法洛四联征及功能单心室各1例);合并体-肺侧支形成4例,内脏异位3例.根据患儿两侧肺动脉发育、肺动脉开口狭窄情况,行双侧改良B-T分流术2例,双侧中心分流术13例,右侧改良B-T+左侧中心分流术8例,右侧中心分流+左侧改良B-T分流术7例.结果 术后因严重低氧血症死亡1例;并发低心排出量综合征3例,灌注肺2例,严重肺部感染1例;术后左、右肺动脉指数((101±80)、(97±51)mm2/M2)及动脉血氧饱和度((83±6)%)均较术前((38±28)、(45±25)mm2/M2,(62±13)%)提高,血红蛋白水平((178±30)g/L)较术前((194±29)g/L)下降,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18~52个月,8例完成格林手术,3例完成Fontan手术,3例完成根治手术.结论 双侧体-肺分流手术可有效促进患儿左、右肺动脉发育,改善发绀,治疗左、右肺动脉开口狭窄或闭锁的发绀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工单叶肺动脉瓣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施行单叶肺动脉瓣补片术矫治肺动脉瓣狭窄,患儿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术后严密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机械辅助呼吸,清醒后持续镇静、镇痛,应用正性肌力药物维持心脏功能,密切观察胸腔引流量、尿量及早期营养支持。结果治愈20例,1例因术后急性左心衰竭死亡。术后并发症包括低心排出量综合征1例,早期肾衰竭1例,胸内出血1例,均治愈出院。结论术后严密监测血流动力血指标,维持有效的循环血量及时纠正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应用正性肌力药物降低肺血管阻力及改善心脏功能,保持引流管通畅及加强尿量的观察,有效地镇静、镇痛,早期的营养支持,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总结37例婴幼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麻醉监测及护理经验.患儿入室后即建立氧饱和度和心电监护,配合麻醉师诱导,所有患儿经鼻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采用压控呼吸模式,监测吸入氧浓度、呼吸道压力、潮气量、呼气末CO2.配合麻醉师动、静脉置管监测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危重患儿置左房管监测左房压.采用微量泵进行术中补液,精确控制各种入液量.连续监测鼻咽温及肛温,实施保温措施.监测体外循环前、中、后的尿量,定期做血气分析.全组 37例患儿均成功利用动静脉穿刺建立术中有效监测及血管通道,顺利完成手术.4例患儿在气管插管时心率减慢,氧饱和度下降,及时发现并配合处理,3例患儿术后因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