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比较急性期及非急性期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共收集2012年5月~2014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176例,将患者按照治疗的不同时间分为两组,急性期手术组91例,手术治疗时间为发病后0~3 d内,非急性期手术组85例,手术治疗时间为发病3 d后。两组患者均行动脉瘤夹闭术。比较两组术前再出血率、术中完全夹闭率、术后常见并发症情况、预后情况。结果 (1)急性期手术组患者的术前再出血率(1.10%)与非急性期手术组(9.41%)比较明显较低,术中完全夹闭率(92.31%)与非急性期手术组(81.18%)比较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急性期手术组术后脑梗死发生率(13.19%)、术后脑积水发生率(8.79%)较非急性期手术组(5.88%、4.71%)高,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急性期手术组预后良好率(73.63%)与非急性期手术组(69.41%)比较较高,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期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可明显降低术前再出血率,提高术中完全夹闭率,明显降低患者由于再出血导致的死亡致残率,有利于疾病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期及非急性期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接受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120例,按照手术时间分为2组,观察组72例经急性期手术治疗,对照组48例经非急性期手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预后恢复总有效率84.7%,对照组预后恢复总有效率7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前再出血率(1.4%)较对照组低(10.4%),术中完全夹闭率98.6%高于对照组的7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期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效果显著,可降低患者术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分析脑动脉瘤破解急性期显微手术患者的循证护理要点。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脑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显微手术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患者平均分成常规组和循证组,常规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方法,循证组患者在常规组患者护理基础上应用循证护理。结果循证组患者优良率高于常规组患者,并且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显微手术患者应用循证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护理满意度,改善患者结局,降低死亡率,应在临床中不断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6.
7.
目的了解颅内动脉瘤急性期与非急性期手术治疗的方法,探讨2种手术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将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按照破裂后进行手术的时间分为2组,急性期组(3d内行手术)和非急性期组(〉3d),然后比较2组术前再出血率,术中完全夹闭率,术后脑梗死发生率和脑积水发生率,以及2组预后情况。结果 2组患者在术前再出血率,术中完全夹闭率上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差异,P〈0.05,但在脑积水发生率,术后脑梗死发生率上相比却没有显著统计差异,P〉0.05。急性期组患者的预后情况虽然好于非急性期组,但2组相比没有显著统计差异,P〉0.05。结论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行急性期手术可以有效的减少术前再出血率,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而行非急性期手术则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颅内压,提高术中完全夹闭率,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二者互有优点,应酌情根据患者的现实情况进行手术选择。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19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患者,其中1例应用血管内电解脱弹簧圈(EDC)结合支架进行治疗,3例应用ECD保护球囊,15例应用EDC栓塞进行治疗。结果经过治疗后,Hunt—Hess分级中良好为16例,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15例成功随访患者中1例出现复发现象,其余患者无复发。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给予血管内栓塞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围手术期间进行预防出血处理可有效的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0.
<正> 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的局限性异常扩大,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变。一、诊断(一)病史约有80%~90%的动脉瘤患者是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的。多为突然发病,常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产生,偶可在睡眠中发生,通常以头痛和意识改变为最普通和突出的表现。根据出血凶猛程度可有不向起病方式:①起病时仅诉头痛、 相似文献
11.
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的局限性异常扩大,其破裂出血多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首发症状,重者可出现血肿而发生脑疝,常致患者残废或死亡,幸存者仍可再次出血。一般认为早期手术是预防再次出血和减少并发症的最佳选择。根据太多数学者的成功经验,早期实施夹闭手术治疗可降低再出血率和死亡率手术的观点被广泛接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破裂的前循环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43例破裂的前循环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经动脉瘤夹闭或血管内治疗,23例行动脉瘤夹闭术,20例行血管内治疗。结果全部病例术后平均随访1年。手术恢复良好19例,轻度残疾1例,重度残疾2例,死亡1例;血管内治疗恢复良好18例,轻度残疾1例,死亡1例。发生症状性脑血管痉挛10例。结论对于早期破裂的前循环颅内动脉瘤,早期治疗能得到较好疗效,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简单、快速及尽可能保留正常解剖结构的治疗方法。治疗过程中,熟悉动脉瘤三维结构及完善术前计划尤为关键。早期治疗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可降低再出血的风险,有利于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的防治。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颅内微小动脉瘤破裂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颅内微小动脉瘤破裂患者60例予以手术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术中行单纯包裹术5个,单纯夹闭术56个、烧灼后包裹2个,另外2个经检查,1个为多发性动脉瘤,1个术中未探查到,未进行手术。患者术后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5分48例,4分7例,3分3例,2分1例,1分1例;经过1年随访,行单纯包裹术1例复发,行夹闭术2例患者轻度复发,其余患者无复发,无不良反应,远端血管通畅。结论颅内微小动脉瘤破裂手术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56例颅内动脉瘤均采取直接夹闭术。结果 术后1~10天头部CT扫描见脑池内血块基本消失,出院后3个月内,病人恢复良好30例占53.6%,轻度神经功能障碍,生活能自理16例占28.6%,生活不能自理5例占9%,死亡5例占9%。结论 急性期动脉瘤行夹闭术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31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患者血管内电解脱弹簧圈(EDC)栓塞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全部病例均在动脉瘤破裂出血后3天内,全麻下经股动脉Seldinger's穿刺技术采用EDC栓塞治疗.其中单独应用可脱性弹簧圈技术26例,应用球囊保护弹簧圈栓塞技术4例,应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1例.结果 栓塞程度,完全栓塞(无造影剂充盈)27例,大部拴塞(少量造影剂充盈或少量残余瘤颈)4例.愈后:良好27例(87%),轻残2例(6.4%),重残1例(3.2%),死亡1例(3.2%).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是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31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患者血管内电解脱弹簧圈(EDC)栓塞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全部病例均在动脉瘤破裂出血后3天内,全麻下经股动脉Seldinger's穿刺技术采用EDC栓塞治疗.其中单独应用可脱性弹簧圈技术26例,应用球囊保护弹簧圈栓塞技术4例,应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1例.结果 栓塞程度,完全栓塞(无造影剂充盈)27例,大部拴塞(少量造影剂充盈或少量残余瘤颈)4例.愈后:良好27例(87%),轻残2例(6.4%),重残1例(3.2%),死亡1例(3.2%).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是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免疫功能变化。方法选择2014年1-12月在我院行动脉瘤夹闭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45例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术前1天晨起,术后第1天晨起采集肘静脉血2 m L,检测患者外周血CD3+,CD4+,CD8+以及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5例为对照组,晨起空腹采集外周采集。结果动脉瘤组术前1天,CD3+(65.4±10.9)%,CD4+(41.6±7.7)%,CD8+(31.9±9.4)%,CD4+/CD8+(1.3±0.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CD3+(46.8±9.4)%,CD4+(30.9±4.8)%,CD8+(35.2±6.3)%,CD4+/CD8+(0.9±0.2),与术前1天比较,CD3+、CD4+、CD4+/CD8+显著下降,CD8+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发生明显变化,存在免疫抑制情况。 相似文献
19.
20.
邵咏华 《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5,22(1):54-54,56
在对本院2001年1月-2004年6月间早期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破裂出血的31例病人进行初步临床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总结了入院和手术前的护理、脑血管造影后护理、手术后护理,主要并发症的防治和护理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和体会,强调了护理工作在手术治疗动脉瘤出血中的重要意义,以企盼对于进一步提高护理工作的水平和强化护理工作的意义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