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沉香为传统名贵中药、天然高级香料,但市场流通中常见以次充好,质量差距大,缺乏统一的等级划分标准。对比现行的沉香品质等级划分标准,通过查阅文献,探讨基原、产区、结香方式、结香时间、树龄等对沉香质量的影响,以期揭示沉香性状、化学成分与自身品质的相关性,为后续建立科学、合理的沉香品质评价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郁萌  侯文成  冯剑  陈兰  杨云  刘洋洋  魏建和 《中草药》2022,53(18):5625-5635
目的 系统全面分析比较通体结香技术产沉香(简称通体香)与野生沉香化学成分,为通体结香技术进一步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结合非靶向代谢组学和指纹图谱,对通体香与野生沉香的乙醇提取物和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 16批通体香与16批野生沉香的共有成分相同,但通体香指纹图谱相似度较高,且4个倍半萜、3个小分子芳香物质和8个2-(2-苯乙基)色酮等共17个共有成分在通体香中含量较高。结论 通体香和野生沉香主要化学成分组成相同,但不同批次间通体香的质量更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高压输液法用于通体结香技术的可行性。方法:分别在常压和10、20、30 MPa压力下采用通体结香技术处理白木香,记录输液时间,筛选最佳高压输液压力;在晴天、夜晚、雨天和低温4种不同结香环境条件下采用常压和高压输液处理,记录输液时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 2020年版沉香质量标准,对处理6个月的沉香样品进行性状、显微观察,浸出物、结香率、沉香四醇质量分数、特征图谱分析。结果:20 MPa为高压输液法通体结香技术最佳输液压力,可显著缩短通体结香技术不同结香环境条件下的输液时间,输液效率提高129%~497%。20 MPa压力下通体香品质均符合《中国药典》 2020年版标准,沉香层呈棕黑色,环形沉香层外有棕色星点状沉香外溢现象;平均结香率、浸出物平均质量分数和沉香四醇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11.69%、15.14%和0.45%,与常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薄层色谱和特征图谱检测结果与对照药材一致。结论:高压输液法通体结香技术能明显提高该技术的输液效率,既不受天气和气候影响,也不降低结香品质。该技术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可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沉香结香方法的历史记载、现代研究及通体结香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沉香为传统名贵巾药,临床使用广泛,具有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的功效,同时沉香也是一种名贵香料.沉香属植物中国沉香的唯一来源植物是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自然条件下,健康白木香树并不产生沉香,只有受到外界伤害或真菌侵染时才能合成、积累沉香树脂.结香过程往往需要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因此天然沉香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通过对沉香结香方法的历史记载以及现代结香方法作一综述,以期为大规模生产沉香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研究采用不依赖培养方法T-RFLP,比较结香和非结香的白木香内生细菌的群落结构及变化,研究发现结香后内生细菌的T-RFs、香农多样性指数有增加的趋势,各样品间差异的T-RFs片段数占总T-RFs片段数60%以上,说明结香前后白木香内生细菌的种类发生显著变化。在非结香样品中,内生细菌的优势菌群是Anoxybacillus, Clostridium, Candidatus endobugula, Lysinibacillus,结香样品中内生细菌的优势菌群为Clostridium,Lysinibacillus,Luteimonas,phytoplasma。另外,在结香和非结香样品中都出现一些特异的T-RFs片段,这些明显的变化使得样品聚类分析时,结香样品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相似性比较高聚在一起,非结香样品聚在一起,说明结香前后白木香内生细菌发生显著的、有规律的变化。研究旨在利用不依赖培养的方法首次探讨白木香内生细菌的群落结构及结香中的变化,为合理利用白木香内生细菌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黄颖  孟慧  何欣  杨云 《中草药》2024,55(4):1397-1406
沉香Aquilariae Lignum Resinatum是沉香属植物含树脂的木材,广泛应用于传统医学、香料、宗教等领域。沉香的形成与沉香属植物应对伤害防御诱导反应有关,其中内生真菌在沉香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综述了沉香属植物内生真菌的多样性,概括了内生真菌在促进沉香属植物次生代谢物积累、提高抗生物胁迫能力等功能,并提出沉香内生真菌研究与开发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为沉香增产技术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Objective: Agarwood—a resinous wood produced by Aquilaria plants in response to injury or artificial induction—is a valuable medicinal and fragrance resource. Whole-Tree Agarwood-Inducing Technique (Agar-WIT) has been widely used to produce agarwood. However, the time-dependent characteristics of agarwood formation induced by Agar-WIT are yet to be clarified. To promote technologically efficient utilization and upgradation of Agar-WIT, the dynamic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agarwood formation were analyzed for one year. Methods: Agarwood formation percentage, barrier layer microscopic properties, extract levels, compound level, and characteristic chromatograms of agarwood were examined by referring to the Chinese Pharmacopeia (2020 version). Results: Agar-WIT could maintain a high percentage of agarwood formation over one year compared with that of healthy plants. Alcohol-soluble extract and agarotetrol levels showed fluctuating cyclic changes with peaks occurring first during the fifth and sixth months, and subsequently in the 11th month. Aquilaria trees subjected to Agar-WIT treatment for 1?12 months showed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s of a dynamic agarwood formation process. The barrier layer began to appear in the fourth month after treatment. Alcohol-soluble extractive levels in agarwood formed in the second month, and thereafter, exceeded 10.0%, and agarotetrol in agarwood produced after four months or later, exceeded 0.10%.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Pharmacopoeia, alcohol-soluble extractive levels in agarwood should not be less than 10.0% and agarotetrol level should exceed 0.10%. After four months of Agar-WIT treatment, the formed agarwood theoretically met these standards and was suitable for developed and utilization. However, the optimal harvest time was found to be the 11th month, followed by the sixth month after Agar-WIT treatment. Therefore, Agar-WIT resulted in swift agarwood formation and stable accumulation of alcohol-soluble extracts and agarotetrol. Thus, this method is efficient for large-scale cultivation of Aquilaria sinensis to produce agarwood and provide raw materials for the agarwood medicin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按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要求测定样品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同时建立GC-MS指纹图谱,使用《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2012年版)》计算指纹图谱相似度,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170~270 min与0~100 min 2区间总峰面积的比值,自动质谱退卷积定性系统(AMDIS)结合保留指数(RI)鉴定共有组分和差异组分,OPLS-DA结合相关系数P(corr)和变量权重(VIP)筛选差异组分,灰色关联度和TOPSIS分析法综合评价人工沉香品质。结果显示18批人工沉香中15批浸出物含量符合要求,指纹图谱相似度在0.439~0.779,2区间总峰面积比值在0.307~13.254,共鉴定出9个共有组分和8个差异组分,综合上述20个指标进行灰色关联度和TOPSIS分析得到2%水杨酸诱导的人工沉香品质最优。建立的灰色关联度结合TOPSIS分析法可快速判断不同酸性诱导剂生产的人工沉香品质,为人工沉香的全面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通体结香技术诱导沉香形成的作用过程。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20年版沉香质量标准,对通体结香技术处理30 d内产生的沉香样品进行性状、沉香四醇质量分数、结香面积比率、特征图谱分析,并对部分特征型倍半萜类和芳香类化合物进行含量测定。结果:通体结香技术处理白木香第4~5天,木间韧皮部和射线细胞出现树脂类物质,形成环形沉香层,沉香结香率由4.31%急剧上升至8.11%。结香30 d可形成明显的沉香层结构,薄层色谱和特征图谱结果与对照药材一致。沉香四醇质量分数在结香30 d内由0.001%增长至0.034%,整体呈上升趋势。部分芳香类化合物和沉香特征性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在第1~8天和第9~16天开始产生并累积。结论:通体结香技术处理30 d能够诱导沉香快速形成和稳定积累。  相似文献   

10.
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是典型的诱导型药用植物,只有在伤害胁迫下才能产生名贵南药沉香,前期研究表明,伤害可刺激信号分子H2O2爆发,进而诱导白木香产生沉香类物质,但其代谢和调控机制还不清楚。交替氧化酶(alternative oxidase,AOX)是植物交替呼吸途径的末端氧化酶,在抗氧化胁迫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揭示AOX基因在伤害胁迫诱导白木香结香过程中的生理功能,该文在转录组数据的基础上,对白木香中AOX基因进行克隆和鉴定,同时利用qRT-PCR技术检测AOX基因在不同组织和伤害胁迫下的表达特性。该文首次从白木香中克隆获得了3个AOX基因,分别为AsAOX1a,AsAOX1d,AsAOX2,其中AsAOX1a主要在茎和种子中表达,AsAOX1d,AsAOX2基因主要在果肉和茎中表达;这3个基因都受切割伤害的诱导,其中AsAOX1a,AsAOX2在1 h时达到最高表达水平,AsAOX1d在24 h时达到最高表达水平。此外H2O2处理对伤害诱导AsAOX1a,AsAOX2的表达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AsA处理对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为揭示AOX基因在伤害诱导白木香形成沉香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解析AOX基因与H2O2信号分子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离、纯化经通体结香技术诱导的白木香木质部真菌,筛选能够高效促进白木香产生优质沉香的菌株。方法 采用组织块分离法分离、纯化菌株,通过形态学特征结合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析鉴定真菌;将真菌菌液接种到白木香树4个月后进行功能验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20年版沉香项下薄层色谱、浸出物含量测定、沉香四醇含量测定及特征图谱方法分析菌株诱导效果。结果 从白木香木质部中分离出48株真菌,优势菌株为镰刀菌;经刺盘孢菌属(Colletotrichum sp.)、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渐进绿木霉Trichoderma paraviridescens诱导的沉香薄层色谱斑点与对照药材一致;经镰刀菌属(Fusarium sp.)、黑曲霉、渐进绿木霉诱导的沉香浸出物质量分数均大于10%,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可可毛二孢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黑曲霉、渐进绿木霉等6株菌诱导的沉香特征图谱与对照药材一致,沉香四醇质量分数均大于0.1%,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从白木香木质部分离出的内生真菌可诱导沉香形成,其中黑曲霉和渐进绿木霉能够较快速诱导白木香结香,结香所得的树脂品质符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标准。  相似文献   

12.
白木香枝枯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明确白木香枝枯病的病原菌,确定其是否能够诱导白木香产生沉香.方法:通过形态特征观察、rDNA-ITS序列测定分析、柯赫氏法则验证确定病原菌及其分类地位.结果:分析结果表明,侵染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的病原菌为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该菌可诱导沉香产生.结论:首次明确白木香枝枯病的病原菌为可可毛色二孢,为利用真菌诱导白木香结香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沉香在我国已有悠久的使用历史,近年来其非药用部位叶开始被研究。据文献报道,沉香3种来源植物(Aquilaria sinensis、A.malacensis、A.crassna)的叶中主要含黄酮和二苯基酮苷类成分及少量挥发油和萜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降血糖、调血脂、抗肿瘤、抗抑郁、解热镇痛等活性,但相关的机制尚缺乏深入的研究。沉香叶经一系列工艺处理后制作成沉香茶,在我国南方几个省广受欢迎,具有一定市场。但相应的研究现状还缺乏总结。因此,对目前沉香叶的相关报道进行综述,以期对后续沉香茶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沉香挥发油(essential oil,AEO)、香粉(fragrantpint, AFP)加热及线香(line incense, ALI)燃香熏香吸入给药方式,探究沉香挥发性物质吸入给药镇静促睡眠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对氯苯丙氨酸(PCPA,300 mg·kg-1)诱导的失眠小鼠模型,通过自主活动检测、协同戊巴比妥钠促睡眠行为学试验,考察沉香挥发性物质吸入给药镇静促睡眠的情况,并检测海马神经递质水平及其受体表达情况,探究沉香促睡眠的作用机制。结果 相比模型组,沉香线香(每只0.125 g)、香粉(每只0.1 g)及挥发油(每只1 μL)吸入给药显著抑制小鼠自主活动,延长协同戊巴比妥钠(50 mg·kg-1)促睡眠的时间,有较好镇静促睡眠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沉香挥发性物质吸入给药后可不同程度升高γ-氨基丁酸(GABA)、GABA/谷氨酸(Glu)比值、5-羟色胺(5-HT)和腺苷(AD)水平,同时可显著上调Glu合成代谢及转运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 沉香挥发性物质吸入给药可较好地镇静促睡眠,其作用机制与调节Glu-GABA平衡及Glu系统合成代谢和转运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沉香线香熏香助睡眠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实验动物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氯苯丙氨酸模型组、地西泮对照组(2.5 mg·kg-1)及熏香吸入低剂量组(0.25 g·kg-1)、中剂量组(0.5 g·kg-1)、高剂量组(1.0 g·kg-1);采用自制熏香仪熏点吸入的给药方法,1次/天,1 h/次,连续7天。观察沉香线香熏点吸入后对睡眠的影响;观察小鼠行为学变化并进行评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小鼠脑内伽马氨基丁酸(GABAA)、谷氨酸(Glu)、五羟色胺(5-HT)、腺苷(AD)等递质及对GABAA/Glu值的影响;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对谷氨酸能系统代谢和转运相关蛋白——谷氨酸受体(GluR1)及囊泡谷氨酸转运蛋白(VGluT1)表达的影响。结果 在一定剂量下,沉香线香熏香吸入可显著提高入睡效率和时长(P < 0.05),同时减少其自主活动时间(P < 0.05);熏香组可显著升高5-HT、Glu、GABAA及腺苷分泌水平(P < 0.01或P < 0.05),同时上调GABAA/Glu的比值(P < 0.01或P < 0.05);沉香线香熏香还可显著升高海马组织中GluR1及VGluT1相关蛋白的表达。结论 沉香线香熏香吸入可显著抑制失眠小鼠的自主活动,较好改善睡眠状况,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脑内5-HT递质含量、调控GABA-Glu分泌平衡及Glu合成代谢和转运有关。  相似文献   

16.
何梦玲  戚树源  胡兰娟 《中草药》2010,41(2):28-284
目的研究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中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方法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诱导沉香色酮类化合物的产生,采用HPLC法进行诱导物的测定。结果从白木香离体侧根中诱导出2-(2-苯乙基)色酮化合物。结论黄绿墨耳真菌提取物能诱导白木香中沉香特征化合物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测定15份不同来源沉香药材中铜、铅、砷、汞、镉、铬、锰、钴、镍、锌、锡、钡、钛、硒等14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并对其安全性进行分析。方法: 沉香药材粉末经微波消解后,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测定各样品中上述14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结果: 7份市售沉香样品中有4份样品中铅元素或镉元素超过国家药典委员会规定的最低限量要求。7份通体结香沉香和1份接菌法沉香样品中5种有害重金属元素含量都满足国家药典委员会规定的限量标准要求。结论: 目前沉香药材市场鱼龙混杂,有害重金属含量超标现象严重,其用药安全性堪忧。  相似文献   

18.
背景:目前缺乏加拿大心绞痛严重度分级与SAQ、SF12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数据采集通过多中心、随机、大样本横断面调查法建立加拿大心绞痛严重度分级与SAQ、SF12数学模型,明确加拿大心绞痛严重度分级与其的相关性,探索加拿大心绞痛严重度分级与SAQ、SF12的重要条目的关系,建立加拿大心绞痛严重度分级的函数式。方法:研究选择了全国12家医院作为分中心,采集人群涉及到不同地区。样本总量1788,经过严格质量控制和数据录入。用统计学相关系数法选取变量,用logistic回归方法建模,从而得到加拿大心绞痛严重度分级与SAQ、SF12相关性特征。结果与讨论:入选合格病例共为1788。SAQ、SF12的所有条目都与加拿大心绞痛严重度分级有关(P〈0.05),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是对加拿大心绞痛严重度分级进行评判。  相似文献   

19.
毛鹏飞  汪涛  郭巧生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3):1922-1927
目的:研究不同级别药用菊花种苗与植株生长、药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药用菊花规范化栽培提供依据。方法:对药用菊花种苗的株高、地径、根长、全株重、地上部分重、地下部分重和高径比7个形态指标进行检测,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确定分级指标,采用逐步聚类分析方法聚类分级;进行不同等级种苗盆栽试验,对植株生长指标,药材产量和品质指标进行测定。结果:确立以苗高和地径为种苗分级的质量指标,并初步制定了药用菊花种苗质量分级标准;不同级别药用菊花种苗对植株生长、药材外观形态和产量有影响,Ⅰ级苗和Ⅱ级苗的地径和分枝数要多于Ⅲ级苗,而Ⅲ级苗的株高要比Ⅰ级苗和Ⅱ级苗要高。Ⅰ级苗和Ⅱ级苗分枝数多,花心直径和管状花数显著大于Ⅲ级苗,药材产量也显著高于Ⅲ级苗药材产量。而对药材内在品质无明显影响。结论:移栽时种苗以Ⅰ级苗和Ⅱ级苗为佳。  相似文献   

20.
乌拉尔甘草种子种苗分级标准制定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为规范中药材种子、种苗供需市场 ,保障甘草药用植物种植后的质量监控。方法 通过对乌拉尔甘草种子、种苗外部形态特征的鉴定和描述、品质检验技术及品质评价等关键环节的研究 ,提出甘草种子、种苗的分级标准。结果 制定出乌拉尔甘草种子、种苗相关指标的 、 、 级分类标准。结论 可做为甘草药材生产 GAP的组成部分。供有关部门制定通用标准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