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为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脑损伤是TAVR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卒中增加患者死亡率,而亚临床脑梗死常引起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变。但认知功能改变在TAVR术后患者中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等仍有待明确。该文就TAVR手术前后患者认知功能改变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总结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的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术中发生循环崩溃可能的原因、危险因素及有效的处理方法。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5月 2021年8月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住院行TAVR术中发生循环崩溃的AS患者。记录患者术中循环崩溃的发生情况、处理方式及随访结果,并逐一分析病例特点。结果:完成TAVR手术200例,术中发生循环崩溃10例(5%),预扩张前(2例,20%)、预扩张后(3例,30%)、瓣膜植入中及植入后(5例,50%)均有发生;其中5例(50%)左室射血分数(LVEF)≤40%,最低达23%;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42mm合并室间隔(IVS)≥13mm共3例(30%);陈旧性心肌梗死2例(20%)。分析发生循环崩溃可能的原因:冠状动脉闭塞2例(20%),自杀左心室2例(20%),预扩后大量反流2例(20%),对瓣膜释放时冠脉缺血无法耐受2例(20%),心功能过差无法耐受麻醉2例(20%);其中转外科开胸1例(10%),心肺复苏(CPR)5例(50%),应用体外循环或体外膜肺氧合(ECMO)3例(30%),快速球囊扩张或植入瓣膜6例(60%),单纯大量血管活性药1例(10%)。住院期间死亡1例(10%);随访1、3及6个月(8例入窗),9例均存活。结论:循环崩溃的发生率并不低,低LVEF、小心室并心肌肥厚、心肌梗死病史可能是术中发生循环崩溃的高危因素;冠脉堵塞、球囊扩张后大量反流、自杀左心室、心功能过差无法耐受麻醉可能是循环崩溃的原因;持续有效的心肺复苏,迅速置入瓣膜及循环辅助装置是使血流动力学恢复的主要措施;出现循环崩溃的患者经积极处理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的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围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探索术者经验积累对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5月至2020年11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住院行TAVR的AS患者。记录患者围术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严重并发症包括全因死亡、转...  相似文献   

4.
目前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运用已经从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风险极高危或高危患者发展至中低危患者。随着TAVR运用的拓展,其相关并发症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将对TAVR的并发症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2002年,法国医生Alain Cribier成功完成了全球首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1],开创了心脏瓣膜病经导管介入治疗的新纪元.二十年来,器械不断改进、创新,技术不断发展,大量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了其治疗不同外科手术风险的严重主动脉瓣狭窄(A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使该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以推广应用,目前有...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术式简化的单中心临床经验。方法 2020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开始有计划地对经股动脉途径TAVR(TF-TAVR)的术式进行进一步简化, 开展超声引导主入路穿刺, 桡动脉副入路、无导尿, 左心室导丝起搏等策略。本研究回顾性连续收集2020年10月之前3个月(2020年7—9月, 常规组)和之后3个月(2020年10—12月, 简化组)患者的基线特征、手术相关数据、术后30 d随访结果, 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93例, 常规组42例, 简化组51例。简化组中计划应用超声引导入路穿刺51例, 成功应用51例(100%);计划应用桡动脉副入路49例, 成功应用45例(92%);计划无导尿48例, 最终无导尿35例(73%);计划左心室导丝起搏12例, 最终成功应用11例(92%)。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器械成功率、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术后瓣膜功能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简化组的平均手术时间[(62.5±17.9)min 比(78.3±16.7)min, P<0.001]、手术室时间[(133.7±25.1)min 比(159.2±...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I)术发展迅猛。对于外科手术风险很高的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TAVI术已成为一种替代治疗。随着器械的不断改进和临床经验的积累,一些新的技术开始应用于TAVI领域,如非传统的支架输送途径、新材料的带瓣膜支架、局部麻醉下的TAVI术、经导管"瓣中瓣"技术等等。本文将TAVI领域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技术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Venus-A支架瓣膜行经股动脉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调阅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阜外医院接受经股动脉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的15例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的床资料。其中男性12例, 女性3例,年龄68—83岁,平均年龄(74.65±5.52)岁。患者术前均有左心功能不全症状,且术前心脏超声诊断均为单纯主动脉瓣重度返流。结果 患者行经股动脉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所有病例成功植入Venus-A支架瓣膜。全组病例无死亡。出院前对患者进行临床评估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术中行瓣中瓣治疗3例,少量瓣周返流2例。其余病人均无明显瓣周返流,并且顺利出院。结论 经股动脉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是可行的,术后早期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为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一线治疗手段。冠状动脉(冠脉)阻塞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死亡率极高。本文就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冠脉阻塞的发生机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特殊人群的冠脉阻塞及预防和处理措施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回顾性总结经心尖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TAVR)的麻醉方法和围术期麻醉管理经验.方法 纳入2014年7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行TA-TAVR的患者,记录术前、术中及术后的相关临床资料,对麻醉方法及围术期并发症的预防及管理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共纳入51例患者,平均年龄(76.24±5.28)岁,手术均在全身...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在高海拔地区治疗主动脉瓣疾病的效果。方法:入选2018-09-2019-09长期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7例患者,均进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后观察主动脉瓣跨瓣压差及反流情况,门诊超声心动图随访,分析疗效和并发症经验。结果:7例患者中4例经股动脉途径,3例经心尖途径。术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均较术前明显变化(P0.05);4例主动脉狭窄患者术前跨瓣压差(92.45±15.96)mmHg(1mmHg=0.133kPa),术后即刻导管测跨瓣压差(49.25±1.5)mmHg(P0.05);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术后即刻变为无或微少量反流。术后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发生肺部严重感染3例。结论:高海拔地区TAVR安全有效,但术后并发症不同于平原地区,需严格筛选患者和掌握适应证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在中国老年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行手术治疗的AS患者132例,其中行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SAVR)手术患者8例(SAVR组);行TAVR手术患者124例(TAVR组).观察两组围术期临床结果.结果 围术期内出现1例(0.76%)死亡及1例(0.7...  相似文献   

13.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已成为国内外指南推荐治疗老年主动脉瓣狭窄(AS)的一线治疗方案,也适用于AS合并不同严重程度主动脉瓣反流的患者,但在单纯主动脉瓣反流(PAR)中却不做常规推荐,传统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仍然是治疗PAR的金标准。外科手术禁忌或高危PAR患者,常放弃外科手术治疗,选择保守治疗,而后者的死亡率更高。经股动脉TAVR(TF-TAVR)为其提供了一种替代治疗方案,尽管仍面临手术技术要求高、缺乏针对PAR的瓣膜系统和术后长期随访数据等挑战,但随着TAVR技术经验积累、新一代瓣膜系统的发展及长期随访数据的反馈,TF-TAVR治疗PAR逐渐被证实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外科手术替代治疗方式,本文对TF-TAVR治疗PAR实施要点、临床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前,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抗栓治疗方案尚不统一,因此为TAVR术后患者选择最佳的抗栓策略,实现个体化的抗栓治疗就成为了当前TAVR术后患者管理的重要内容。术后选择双联抗血小板、单药抗血小板和(或)抗凝治疗是目前TAVR术后抗栓治疗的主要策略。一方面目前TAVR适应证人群常合并肝肾功能不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肿瘤、心房颤动等出血或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另一方面以术后影像学表现为主导的亚临床血栓是否需要更安全积极的抗栓方案尚无明确临床研究证据。该文探讨并梳理了TAVR术后抗栓治疗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主动脉瓣狭窄(AS)是常见的瓣膜性心脏病,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AS严重威胁我国居民的健康。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已成为外科手术高危、中危甚至低危AS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2021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瓣膜性心脏病管理指南中TAVR和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SAVR)均为Ⅰ类推荐,将TAVR提到了与SAVR同等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TAVR术后患者衰弱、多种合并症等原因,术后体力活动水平仍较低,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心脏康复(CR)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全面、多学科的康复方案,目前各国指南均将CR列为心血管疾病防治的Ⅰ类推荐。研究表明CR为TAVR术后患者带来了一系列临床获益。本文旨在对目前国内外TAVR术后患者CR研究中的CR方案、临床获益证据和国内外相关临床指南或专家共识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系统评价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死亡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在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中检索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死亡风险预测模型,检索时限为2000年1月1日—2021年2月1日.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  相似文献   

17.
慢性主动脉瓣反流无症状期长,晚期预后差,最佳干预时机尚不明确.目前干预指征主要依据于症状和超声心动图的左室功能和扩张程度,而新影像学评估(磁共振、超声心动图新参数和计算机断层扫描评估等)及生物标志物可优化治疗决策.主动脉瓣反流患者药物治疗效果有限,不能替代或延迟手术治疗.目前大多数主动脉瓣反流患者仍首选外科主动脉瓣置换...  相似文献   

18.
二叶式主动脉瓣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瓣膜畸形,常伴发主动脉瓣狭窄,老年患者通常需主动脉瓣置换术,但手术风险极高。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是治疗有症状的严重主动脉瓣狭窄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二叶式主动脉瓣由于解剖结构复杂,行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风险高,术后并发症多,在早期被作为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的禁忌证,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经验的积累,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治疗二叶式主动脉瓣患者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得到显著提高,现将近期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治疗二叶式主动脉瓣的进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股动脉入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F-TAVR)的麻醉管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5月,安贞医院行TF-TAVR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共收集40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74. 7±7. 9)岁;患者均为高龄,基础疾病包括糖尿病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冠心病及卒中等;患者术前Log-EuroSCORE I平均为(24. 5±8. 6)%;本组1例术中转开胸行主动脉瓣置换术,TF-TAVR成功率97. 5%;除1例转体外循环换瓣术者为全麻外,其余患者的麻醉方法均为监护麻醉(MAC);术中26例(65. 0%)使用了正性肌力药或/和血管活性药; ICU停留时间为4(0,4) h,术后住院时间为6(5,8) d。术后并发症包括房室传导阻滞、急性脑梗死、急性肾损伤、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本组患者均好转出院。结论:多数TF-TAVR患者术前情况危重,合并严重基础疾病,麻醉风险高; MAC适合于此类患者的麻醉并有利于预后;多学科密切配合、充分做好应急预案,对提高患者预后有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经股动脉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前后围术期内心功能及主动脉瓣压差、跨瓣流速的变化情况。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在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接受TAVR的27例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对经TAVR治疗前、术后1d、7 d、1个月患者的临床症状、BNP、LVEF、最大跨瓣血流速度、主动脉瓣最大跨瓣压差进行分析,观察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接受TAVR治疗后围术期内疗效。结果: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心功能NYHA分级明显改善。患者BNP、主动脉瓣最大跨瓣压差、最大跨瓣流速下降明显,在术后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1);术后LVEF值明显上升,术后7 d可显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心功能<50%的患者中,术后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TAVR治疗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临床疗效确切,在围术期即可迅速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降低BNP值、提高LVEF。合并LVEF下降的主动脉瓣重度狭窄的患者接受TAVR治疗后患者心功能改善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