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分析质量提升项目(QI)方法对新生儿重症病房(NICU)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低体温发生率的影响,为改善早产儿临床结局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1月1日-2019年1月31日出生后30 min内入住聊城市人民医院NICU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胎龄<32周和/或出生体重<1 500 g)为研究对象,低体温的诊断标准为入院时肛温低于36.5℃。其中,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早产儿为对照组(128例),采用常规的体温管理措施;2018年2月1日-2019年1月31日为干预组(120例),通过QI采用综合性体温管理措施,对围生期相关情况、低体温、颅内出血和病死率等进行比较。结果 干预组早产儿入院体温为(36.6±0.7)℃,明显高于对照组(35.9±0.8)℃(t=4.54,P<0.01),低体温发生率从92.5%降低至40.5%,干预组早产儿入院后低血压(43.4%)、颅内出血发生率(43.3%)、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26.1%)、脓毒血症发生率(24.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9.5%、32.9%、65.6%、41.0%,χ2=3.56、5.99、7.56、12.15,P<0.05)。结论 以循证医学为依据的QI的实施可以显著降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入院时的体温过低,改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质量提升项目(QI)方法对新生儿重症病房(NICU)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低体温发生率的影响,为改善早产儿临床结局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1月1日-2019年1月31日出生后30 min内入住聊城市人民医院NICU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胎龄<32周和/或出生体重<1 500 g)为研究对象,低体温的诊断标准为入院时肛温低于36.5℃。其中,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早产儿为对照组(128例),采用常规的体温管理措施;2018年2月1日-2019年1月31日为干预组(120例),通过QI采用综合性体温管理措施,对围生期相关情况、低体温、颅内出血和病死率等进行比较。结果 干预组早产儿入院体温为(36.6±0.7)℃,明显高于对照组(35.9±0.8)℃(t=4.54,P<0.01),低体温发生率从92.5%降低至40.5%,干预组早产儿入院后低血压(43.4%)、颅内出血发生率(43.3%)、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26.1%)、脓毒血症发生率(24.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9.5%、32.9%、65.6%、41.0%,χ2=3.56、5.99、7.56、12.15,P<0.05)。结论 以循证医学为依据的QI的实施可以显著降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入院时的体温过低,改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上海地区住院早产儿贫血发生现状和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预防和干预早产儿贫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出生后72 h内收入新生儿病房的早产儿临床资料,按贫血和对照两组进行住院早产儿贫血发生现状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653例早产儿中发生贫血322例(49.3%),贫血组胎龄、出生体重、Apgar评分、黄疸出现日龄等均小于对照组,住院天数、禁食时间、静脉采血总次数等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产儿贫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住院天数(OR=2.72,95%CI:1.652~4.477,P<0.001)、出生体重评价(OR=2.424,95%CI:1.673~3.511,P<0.001)、静脉采血总次数(OR=1.559,95%CI:1.203~2.02,P<0.001)。结论 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医源性失血越多、病情危重的早产儿更易发生贫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合并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胎龄<32周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7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胎龄<32周、出生体重<1 500 g的早产儿138例,根据是否发生BPD,分为BPD组(32例)和非BPD组(106例)。收集所有早产儿的出生与治疗情况、母亲孕期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BPD组与非BPD组胎龄、出生体重、机械通气应用率、生后糖皮质激素应用率、新生儿感染发生率、产前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44、2.912,χ2=24.089、5.208、8.586、9.486,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28周是BPD的保护因素(28~周OR=0.143,95%CI:0.035~0.579;30~<32周OR=0.210,95%CI:0.047~0.939),机械通气(OR=5.459,95%CI:1.991~14.963)、新生儿感染(OR=4.075,95%CI:1.031~16.106)、产前感染(OR=3.375,95%CI:1.051~10.833)是BP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预防感染、避免早产、减少机械通气是减少合并NRDS、胎龄<32周、出生体重<1 500g的早产儿发生BPD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胎龄≤34周早产儿宫外发育迟缓(EUGR)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月于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315例胎龄≤34周早产儿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出现EUGR分为发育迟缓组与发育正常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早产儿宫外发育迟缓的影响因素。结果 迟缓组的出生体重(<1 500 g)、出生时胎龄(<28周)、出生头围(≤33 cm)、体重下降时间(>6 d)、母体妊娠高血压构成比以及最低体重、出院时体重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迟缓组的第一次母乳喂养时间、达到全肠道喂养的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微量喂养持续时间、败血症构成比、呼吸窘迫综合征构成比、喂养不耐受构成比均高于正常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体重<1 500 g(OR=1.719, 95%CI:1.115~2.652)、出生时胎龄<28周(OR=1.587, 95%CI:1.052~2.396)、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17 d(OR=1.835, 95%CI:1.144~2.943)是早产儿发生EUGR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胎龄≤34周早产儿EUGR的影响因素为出生体质量、出生时胎龄以及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应尽早采取营养支持,降低EUGR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发生脑室出血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6年7月—2018年7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185例极低、超低出生体重患儿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脑室出血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血糖(OR=8.772,95%CI:2.880~26.720,P<0.01)、低血细胞压积(OR=0.211,95%CI:0.072~0.618,P=0.005)、脓毒血症(OR=6.427,95%CI:2.306~17.911,P<0.01)和机械通气(OR=2.984,95%CI:1.013~8.785,P=0.047)是脑室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并发脑室出血的高危因素较多,积极预防低血糖、低血红蛋白压积、感染及合理的机械通气有助于减少极低出生体重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并发脑室出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影响胎龄小于34周早产儿全身运动(GMs)质量的相关围生期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0月于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出生并在儿童保健科随访的胎龄小于34周早产儿病例。扭动运动阶段554例,不安运动阶段318例,采用t检验、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GMs结果的影响因素。 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扭动运动阶段,低出生体重(OR=7.653,95%CI:2.547~22.995)、呼吸暂停(OR=2.556,95%CI:1.254~5.209)、先心病(OR=4.394,95%CI:1.507~12.809)是异常GMs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安运动阶段,新生儿窒息(OR=3.802,95%CI:1.338~10.806)、呼吸窘迫(OR=4.507,95%CI:1.563~12.998)是异常GMs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低出生体重、呼吸暂停、先心病、新生儿窒息、呼吸窘迫是影响胎龄小于34周早产儿GMs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对有高危因素的低龄早产儿进行及早识别和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儿童1岁内体重指数加速生长的影响因素,为确定出生胎龄和出生体重对儿童加速生长是否存在交互作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以中山市电子妇幼保健系统中2011年1月-2013年5月出生,并完成1岁内常规儿童保健的786名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体重指数加速生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及母亲学历是儿童1岁内体重指数发生加速生长的影响因素。相对于足月儿,早产儿(Adjusted OR=19.88,95%CI:10.24~38.59)易于发生加速生长;相对于适于胎龄儿,小于胎龄儿(Adjusted OR=4.59,95%CI:2.56~8.23)易于发生加速生长,而大于胎龄儿(Adjusted OR=0.29,95%CI:0.12~0.69)不易发生加速生长;与母亲学历初中及以下比,母亲学历为本科及以上(Adjusted OR=0.38,95%CI:0.18~0.78)的儿童不易发生加速生长。2)交互作用分析显示,出生胎龄和出生体重对婴儿1岁内体重指数加速生长无交互作用(P>0.05)。结论 早产和小于胎龄儿是影响婴儿1岁内体重指数发生加速生长的独立危险因素,母亲高学历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宫内发育迟缓对早产儿体格发育的影响,为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2015-2017年在西安市第四医院出生并在儿童保健科建立专案管理的符合入组条件的449例早产儿、作为观察组,其中小于胎龄(SGA)儿91例,适于胎龄(AGA)儿358例;同期随机抽取300名足月儿作为对照组,并对三组儿童进行体格发育监测及个体化喂养指导,随访至纠正12月龄,分析SGA组与AGA组后期生长发育迟缓发生率以及三组儿童生长速率之间是否存在不同。 结果 1)早产儿生后不同月龄体重、身长、头围生长发育迟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随月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χ2SGA=24.242,46.761,9.891,P<0.05;χ2AGA=17.536,45.763,13.829,P<0.05);2)相同月龄SGA组与AGA组体重、身长、头围生长发育迟缓发生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纠正6个月以内SGA组、AGA组、足月儿组三组之间生长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产儿生后呈追赶性生长,SGA早产儿的追赶趋势最强,但有20%的SGA早产儿在1岁时仍存在体格发育迟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CH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2月本地区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新生儿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本地区CH发病率及分布情况。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H发病的相关因素。结果 2015—2019年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人数总共为127 524例,确诊为CH患儿45例,5年CH总体发病率为35.29/105。冬春季CH发病率高于夏秋季,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84,P=0.347);早产儿CH发病率最高,发病率为251.68/105(18/7 152),早产儿CH发病率高于足月儿20.93/105(25/119 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839,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出生体重(OR=3.172,95%CI:2.185~8.116,P=0.012)、早产(OR=2.662,95%CI:1.904~7.115,P=0.008)、合并妊娠期糖尿病(OR=1.973,95%CI:1.362~4.950,P=0.037)、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OR=1.892,95%CI:1.207~4.216,P=0.024)、孕期用药史(OR=2.350,95%CI:1.802~6.713,P=0.016)、孕期射线接触史(OR=2.712,95%CI:1.938~7.346,P=0.028)及孕期碘摄入量不足(OR=4.120,95%CI:2.713~9.150,P<0.001)是CH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本地区CH发病率较高,影响CH发病的危险因素较多,应根据这些因素制定预防措施,以减少CH发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ES-PE)对早产儿临床疾病的影响。 方法 前瞻性地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娩的孕周≤34周的活产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暴露因素孕母有无重度子痫前期(S-PE)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观察早产儿的临床结局,收集相关资料进行临床分析。 结果 研究期间共出生≤34周的活产早产儿814例,研究组早产儿107例,符合随访条件101例,对照组早产儿707例,符合随访条件640例。研究组早产儿中剖宫产、新生儿出生窒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院内感染、喂养不耐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等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722、13.073、15.759、14.910、5.221、4.515、8.117、4.192, P<0.05)。研究组平均出生体重低于对照组(t=-2.120,P<0.05),平均住院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t=2.862,P<0.05),两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Ⅲ~Ⅳ度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VH)、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新生儿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发型重度子痫影响早产儿出生方式和出生体重,增加早产儿并发症的发生率,使其住院时间延长,但未增加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不同剂量维生素D补充对胎龄≤34周早产儿出院时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为早产儿生后合理补充维生素D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在博罗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出生的胎龄≤34周早产儿67例,在完全肠内喂养后开始口服维生素D,并随机分为维生素D低剂量组(n=32)和高剂量组(n=35),比较两组患儿出院时25(OH)D水平、维生素D缺乏/不足的比例及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儿出生时脐带血25(OH)D水平、维生素D缺乏/不足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高剂量组血清25(OH)D水平明显高于低剂量组、维生素D缺乏/不足发生率明显低于低剂量组(t=2.872、χ2=4.189,P<0.05),但高剂量组出院时维生素D缺乏/不足发生率仍为28.6%。结论 对于胎龄≤34周的早产儿,给予补充维生素D 800 U/d可明显改善患儿出院时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的情况,但对于胎龄更小、出生体重更低的超低出生体重儿,可能需要更大剂量的维生素D补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不同胎龄早产儿的听力发育状况及听力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瞬态耳声发射(transient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s,TEOAE)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对2012年1月-2012年8月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和母婴同室住院的328例早产儿和9 086例足月新生儿(对照组)进行听力筛查。结果 早产儿听力筛查的通过率明显低于足月儿(χ2=183.67,P<0.01)。且胎龄越小的早产儿,听力筛查的通过率越低。28周≤胎龄<31周35例,通过16例,通过率45.71%;31周≤胎龄<34周124例,通过81例,通过率65.32%;34周≤胎龄<37周169例,通过135例,通过率79.88%。各组通过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17,P<0.01)。 结论 早产儿是听力损失的高危人群,应重点监测,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胎龄小于32周早产儿解脲脲原体(UU)肺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住院且合并肺炎的出生胎龄<32周早产儿105例,男63例,女42例。住院期间首次诊断肺炎后即留取气道分泌物进行UU核酸检测,分为UU阳性组和UU阴性组,比较两组间围产因素、合并疾病、抗菌素治疗、临床结局等指标,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或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105例早产儿肺炎中,确诊UU肺炎37例(35.2%),UU检测阴性的肺炎68例(64.8%)。UU阳性组与UU阴性组,患儿胎龄 [28(27,30)周 vs 29(28,30)周, Z=-0.98, P>0.05] 及出生体重[(1 282.03±292.49)g vs (1 196.62±322.89)g, t=1.34,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U阳性组与UU阴性组相比,母亲单胎率(86.5% vs 50%,χ2=12.15)、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10.8% vs 1.55%, χ2=4.61)、胎膜早破>12 h比例(32.4% vs 11.8%,χ2=5.37)及阴道分娩率(59.5% vs 35.3%, χ2=4.75)均较高( P<0.05);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经阴道分娩是UU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OR=2.694, 95 %CI: 1.113~6.525)。UU阳性组比UU阴性组,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12.85(9.32,17.22)×109个/L vs 9.06(7.06,13.37)×109个/L, Z=-3.01, P<0.05];用氧时间延长[(46.8±19.8)d vs (37.8±20.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77, P<0.05);UU阳性组血流动力学显著的动脉导管未闭发生率(29.7% vs 57.4%,χ2=6.265)和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54.1% vs 75.0%,χ2=4.801)低于UU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UU阳性组与UU阴性组相比,细菌培养阴性率(62.2% vs 50.0%, χ2=8.826)以及三代头孢的使用率(48.6% vs 47.1%,χ2=1.35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经过阿奇霉素治疗气道分泌物解脲脲原体转阴时间为(9.00±3.14)d;两组间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73.0% vs 69.1%,χ2=0.036)、早产儿视网膜病(10.8% vs 26.5%,χ2=2.665)、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2.7% vs 1.5%,χ2=0.195)、脑室内-脑室周围出血(69.4% vs 72.1%,χ2=0.003)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8.1% vs 8.8%,χ2=0.016)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胎膜早破时间超过12 h、合并绒毛膜羊膜炎,经阴道分娩出生的小于32周的早产儿,UU感染风险增加。小于32周早产儿UU肺炎,可表现为用氧时间延长,白细胞计数升高,经过口服阿奇霉素治疗后,能够有效清除UU,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血小板参数与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9年12月大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胎龄≤28周,出生体重<1 500 g的早产儿,根据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病情况,分为无BPD组、轻度BPD组和中重度BPD组,比较各组间早产儿出生后24 h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血小板质量的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中重度BPD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相关指标对中重度BPD的早期预测价值。结果 共纳入无BPD早产儿71例、轻度BPD早产儿35例、中重度BPD早产儿41例。中重度BPD组生后24 h内MPV高于无BPD组和轻度BPD组(F=8.048,P<0.001),而三组患儿PLT、PDW和血小板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随着胎龄的增大,中重度BPD的发生风险降低(OR=0.466, 95%CI:0.247~0.880)。MPV增大(OR=2.522, 95%CI:1.313~4.847)、输血次数多(OR=2.177, 95%CI:1.135~4.177)、机械通气时间长(OR=3.296, 95%CI:1.071~10.144)是发生中重度BPD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MPV的诊断界值为10.55fl时,预测中重度BPD的敏感度为62.2%,特异度为76.8%。结论 早产儿出生后24 h内较高水平的MPV是发生中重度BPD的独立危险因素。MPV的变化可能与早产儿中重度BPD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 PIVH)的高危因素。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西安高新医院分娩后收住新生儿病区及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早产儿126例,根据床旁颅脑B超、临床诊断结果分为脑室内出血组(72例)和无脑室内出血组(54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26例早产儿中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发生率为57.1%(72/126),其中重度PIVH发生率29.2%(21/72)。胎龄≤32周或体重≤1500g的早产儿PIVH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胎龄>32周或体重>1500g的早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81和9.78,均P<0.05)。与无PIVH组相比,PIVH组患儿在宫内窘迫(20例vs 1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8例vs 7例)、血小板减少(12例vs 4例)、生后感染(23例vs 11例)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10、5.62、11.23、13.40,均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32w、窒息、机械通气、血小板减少、生后感染是发生PIVH的危险因素。结论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与胎龄、出生体重、窒息程度、机械通气、宫内窘迫、血小板减少和生后感染等因素相关;加强产前监护、提高产科技术,综合防治可减少PIVH发生,提高早产儿抢救成功率,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早产儿早期血清蛋白生化指标在评价早产儿营养状态的价值。方法 选择早产儿263例,将其中全部适于胎龄(AGA)早产儿(207例)分为28周≤GA≤34周组及34周<GA<37周组;将263例28周≤GA≤34周及34周<GA<37周两组早产儿分别分为小于胎龄(SGA)及AGA进行比较;根据出生体重分为≤2 000 g组,>2 000 g组。所有早产儿于出生后24 h内采集静脉血2 ml,检测血清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球蛋白(GLO)水平,并计算血清前白蛋白质量(SPMPA),统计所有早产儿住院时间。结果 小胎龄组SPMPA、ALB、GLO明显低于大胎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胎龄组PA亦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000 g组SPMPA、ALB显著低于>2 000 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及GLO均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GA组SPMPA均明显低于AGA(P<0.05);胎龄越小、体重越低,住院时间越长,且SGA住院时间明显增加(P<0.05);SPMPA与出生体重呈明显正相关(r=0.540,P<0.05)。结论 早产儿胎龄越小、体重越低,血清前白蛋白质量、白蛋白水平越低;SPMPA是评价早产儿成熟度及营养状况最敏感的指标,还可作为区分SGA和AGA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早产小于胎龄儿(SGA)与适于胎龄儿(AGA)高危因素、发病情况的差异,为早产SGA进行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l月-2017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 37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胎龄与出生体重的关系分为SGA组(675例)与AGA组(695例),比较两组早产儿的一般情况、围生期高危因素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1)SGA组出生体重、出生身长、出生头围、出院体重、出院身长均小于AGA组,住院天数较AGA组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11.62、-7.12、-5.25、-5.72、-2.1、4.46,P<0.05);2)SGA组其母系高龄产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盘异常、剖宫产与AGA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5.841、170.937、19.558、92.719,P<0.05);3)早产SGA组并发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心肌损伤、喂养不耐受、肺炎、败血症、低血糖、低甲状腺素血症的比例高于AG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65、4.162、6.035、3.97、5.180、5.21、4.71、5.031,P<0.05);4)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母亲患妊娠期高血压(OR=5.64,95%CI:1.28~16.16)、胎盘异常(OR=3.65,95%CI:1.16~7.69)、多胎妊娠(OR=2.89,95%CI:1.05~8.84)是早产SG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加强孕期保健、胎儿宫内监测,及时发现胎儿宫内生长发育迟缓,对孕母进行积极治疗,有助于减少早产SGA的发生;加强早产SGA的监护治疗,可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