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使用国产镍钛合金自膨式主动脉瓣膜支架行"瓣中瓣"二次置入,验证使用国产化主动脉瓣膜支架行"瓣中瓣"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初步探讨国产瓣膜支架经导管"瓣中瓣"治疗衰败生物瓣膜的可行性。方法使用国产瓣膜支架系统进行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入手术,将首次置入的瓣膜支架置于主动脉瓣上,瓣膜支架瓣环与实验羊自身瓣环距离大于10mm,实验羊的主动脉瓣因不同程度受压后出现中~大量的反流。当即运用"瓣中瓣"技术经导管在主动脉瓣区原位置入第二枚瓣膜支架,恢复主动脉瓣功能,对存活山羊在术后即刻和3个月行造影及左心导管评估。结果在所有8只实验羊中,6只山羊成功完成"瓣中瓣"置入,术后3个月随访存活良好。1只山羊在二次置入瓣膜支架定位过低,产生大量瓣周漏导致急性左心衰竭死亡;另1只山羊由于首枚瓣膜支架置入位置过高,造成右冠状动脉开口阻塞,在置入第二枚支架过程中发生室颤死亡。存活实验羊术后复查心电图未出现传导阻滞。"瓣中瓣"手术成功的实验羊造影可见首枚瓣膜支架位置不良,二次置入的瓣膜支架套叠于首枚置入支架内,置入位置理想,瓣膜启闭正常,左右冠状动脉均显影,提示冠状动脉口未见堵塞。左心室造影未见瓣膜明显狭窄,主动脉逆行造影未见瓣膜明显反流,可见支架整体随心脏搏动有明显的收缩和舒张。在"瓣中瓣"置入术后即刻和术后3个月后进行左心导管检查,其收缩期主动脉跨瓣压差分别为(23.5±2.5)mmHg和(24.1±2.6)mmHg,与瓣膜支架置入前收缩期主动脉跨瓣压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和P=0.07)。结论经导管置入国产化主动脉瓣膜支架出现定位不良时,运用"瓣中瓣"技术紧急置入另一瓣膜支架,可有效恢复瓣膜功能;国产化主动脉瓣膜支架也可用于治疗生物瓣膜衰败后的"瓣中瓣"二次置入。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瓣叶增补技术在主动脉瓣成形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应用瓣叶增补法完成主动脉瓣成形术26例,患者平均年龄11.5岁.术前四肢动脉压差58~103 mm Hg.主动脉瓣病变包括瓣叶脱垂或感染性心内膜炎造成的瓣叶损害;彩色多普勒显示主动脉瓣有中-重度反流.全组均在病变瓣叶边缘缝合心包片增补瓣叶形成正常瓣兜,使三个瓣叶边缘对合良好.结果 全组无手术及术后早期死亡.术后全组均无心力衰竭发生,动脉压差36~51 mm Hg.彩色超声心动图提示主动脉瓣无明显反流5例,有微少反流12例、轻度反流9例.随访3~38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显示主动脉瓣无反流加重者.结论 瓣叶增补技术能有效地减少或避免主动脉瓣反流.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经胸(TTE)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评价二尖瓣(MV)或/和主动脉瓣(AV)置换术后人工机械瓣机能。方法 对201例MV或/和AV置换者频谱测量血流峰值速度和跨瓣压差,评估人工瓣反流及瓣周漏程度;二维超声观察人工瓣,测量手术前后左心房、左心室内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1)相同瓣位StJude、G-K、On-x人工瓣前向峰值血流速度(Vmax)和跨瓣压差(△P)之间无显著差异。(2)164枚人工MV出现0级反流131例(79.88%),I级反流29例(17.68%);Ⅱ级2例(1.22%);瓣周漏2例(1.22%)。81枚人工AV69例(85.18%)无反流,12例(14.82%)轻度反流。(3)术后左心房、左心室较术前明显缩小,LVEF较术前减低。结论TTE对人工瓣活动、瓣周异常和血流动力学的评判简便易行,TEE具有进一步评价病变部位、程度及术中即刻评价手术效果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瓣周漏(PVL)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常见并发症。该文报道1例TAVR术后发生PVL的老年患者,再次行TAVR联合PVL介入封堵术,手术成功,术后超声心动图显示无人工瓣反流,轻度瓣周漏。“瓣中瓣”技术是TAVR人工瓣膜衰败的有效治疗手段,在有经验的中心可以选择介入封堵处理严重PVL。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小主动脉瓣环患者置入ATS.AP瓣是否存在置入瓣膜与患者不匹配(Prosthesis-PatientMismatch,PPM)现象。方法选择2008-01~2010-03间20例主动脉瓣环径≤20 mm行ATS.AP瓣置换患者(小瓣环组)及20例非小主动脉瓣环行常规机械瓣置换患者(正常瓣环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患者左心功能进行术前、术后监测,比较其术前、术后左心功能指标的变化,比较术前术后主动脉瓣跨瓣峰值压差、主动脉EOA指数,观察有无发生机械瓣与体表面积不相匹配现象(PPM)。结果小瓣环组术后左室重量指数、主动脉跨瓣峰值压差、左室后壁厚度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主动脉瓣EOA指数显著增高(P0.01)。两组术后比较仅主动脉跨瓣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主动脉瓣环患者置换ATS.AP瓣后无置入瓣膜与患者不匹配现象,左心功能指标接近或达到正常瓣环瓣膜置换者。  相似文献   

6.
目前,白塞病合并重度主动脉瓣反流的主要治疗方式为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但术后瓣周漏、瓣膜撕脱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该文报道1例合并白塞病的重度主动脉瓣反流患者,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后症状改善明显。随访2年,超声心动图提示人工瓣膜流速、跨瓣压差处于正常范围,无明显瓣周漏;心脏增强CT扫描未见瓣叶增厚、撕脱情况,短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中的作用。方法3例重度主动脉瓣瓣膜狭窄患者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人工瓣膜植入术。使用PhilipS iE33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配备经胸探头S5—1和经食道探头S7—2,X7—2t。超声观察内容包括明确主动脉瓣膜病变范围和程度,测量主动脉瓣环前后径,人工瓣膜植入术后瓣膜功能等。结果3例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均取得了成功,人工瓣膜位置稳定,常规超声心动图3例患者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与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诊断相符,跨瓣压差较术前明显下降,主动脉瓣瓣上流速明显下降,瓣周漏瞬时反流量平均约1.2mL。结论经导管主动脉瓣人工瓣膜植入术在治疗严重主动脉瓣瓣膜狭窄中方法可行,效果良好;超声心动图在这项工作中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8.
经导管三尖瓣置换术(TTVR)仍处于临床前试验阶段,但初步研究显示TTVR治疗三尖瓣外科生物瓣衰败是安全有效的。本文报道1例经导管置入SAPIEN 3瓣膜治疗三尖瓣外科生物瓣衰败的60岁女性患者。该患者18年前因风湿性心脏病接受外科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以及三尖瓣生物瓣置换术,近期出现反复气促,超声心动图提示三尖瓣外科生物瓣再狭窄,因外科手术高危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尝试TTVR。术后症状明显改善,超声心动图提示SAPIEN 3瓣膜位置和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发生中度以上瓣周漏(PVL)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 本单中心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8年1月至2022年11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TAVR治疗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并根据瓣膜置入后即刻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测得的主动脉瓣反流束长度与瓣环周长之比,将患者分为PVL<3/4组和PVL≥3/4组(中度以上PVL),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超声心动图及主动脉根部CT扫描分析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术后PVL≥3/4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筛选,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危险因素对PVL≥3/4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纳入107例患者,平均年龄(71.7±7.0)岁,其中男63例(58.9%)。PVL<3/4组70例,PVL≥3/4组37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相对室壁厚度的倒数(RWTd,OR2.697,95CI 1.168~6.229,P=0.020)以及钙化体积(OR1.001,95%CI1.100~1.002,P=0.026)是行TAVR置入Venus-A瓣膜术后发生中度以上...  相似文献   

10.
经股动脉逆行导丝跨瓣是目前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中最常见的跨瓣方法。该文报道2例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瓣膜衰败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导丝逆行跨主动脉瓣难度大,采用穿刺房间隔顺行跨瓣方法成功建立轨道,人工瓣膜经股动脉逆行释放,避免顺行释放可能造成的二尖瓣损伤。术后超声心动图提示人工瓣膜流速、跨瓣压差明显改善,无明显瓣周漏,患者...  相似文献   

11.
<正>背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术后严重的主动脉瓣瓣周漏与患者死亡直接相关,术后即刻使用球囊再扩张瓣膜成形术可使主动脉瓣膜支架充分扩张治疗瓣周漏。在导管室通过升主动脉造影和超声心动图测量血流动力学指标:主动脉瓣反流指数(AR-Index),可快速、准确、客观地反映TAVI术后即刻瓣周漏的严重程度。目的:测量ARIndex,是否可以判断主动脉瓣球囊再扩张术治疗TAVI术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经导管“瓣中瓣”置换术治疗二尖瓣置换术后生物瓣衰败的疗效。方法:共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行经导管“瓣中瓣”置换术治疗二尖瓣置换术后生物瓣衰败外科手术高危患者11例,回顾性分析疗效及不良事件。结果:11例“瓣中瓣”置换术均通过股静脉入路、穿刺房间隔途径进行,手术成功率100%,1例在置入瓣膜成功后出现左心室穿孔导致心脏压塞行开胸探查术;1例并发脑卒中。术后无瓣膜功能不全病例,二尖瓣平均跨瓣压差降低[(13.1±3.9)mmHg vs.(7.8±2.0) mmHg,1 mmHg=0.133 kPa,P=0.001],NYHA心功能分级Ⅲ或Ⅳ级患者明显减少(100%vs. 9%,P<0.001)。6例患者完成术后30 d随访,1例因肺部感染死亡,余患者瓣膜功能良好,未见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结论:二尖瓣置换术后生物瓣衰败的“瓣中瓣”置换术成功率高,可作为再次外科手术高风险人群的有效替代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中度功能性二尖瓣反流(FMR)在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中的处理原则及其近中期疗效。方法 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心胸血管外科16例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合并中度功能性二尖瓣反流患者经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术后患者围手术期无死亡,术后随访(2.9±1.7)个月,术后超声心动图提示FMR程度与术前相比较有所减轻,同时左心房内径(LAD)(P=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P=0.025)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P=0.045)明显缩小,但LVEF较术前反而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259)。术后3~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无复发,无需再次手术,复查超声心动图与术前比较LAD(P=0.022)、LVEDD(P=0.006)、LVESD(P=0.043)呈进行性缩小, 接近正常水平,EF较术前相比明显改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29) ,且FMR同步明显减轻。截至最后一次随访,5例二尖瓣无反流,7例微量反流,4例少量反流,手术成形效果满意。结论 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合并中度的FMR建议积极行二尖瓣成形术处理,能够保留二尖瓣瓣膜的持久性和功能性,可获得较满意的近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4.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和经导管二尖瓣置换(TMVR)能用于治疗主动脉瓣位和二尖瓣位的外科瓣生物瓣衰败,然而一站式经股同期行TAVR和TMVR治疗双生物瓣衰败鲜有报道.本报告将展示一例主动脉瓣位与二尖瓣位双外科生物瓣衰败患者的详细CT评估,围术期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测量和完整经导管双瓣膜置换操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胸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对房室瓣反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1年3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经胸微创房间隔缺损堵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资料完全者43例,40例在食道超声、2例在经胸超声辅助下行房间隔缺损堵闭术。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及6个月经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心脏各指标的变化和房室瓣反流程度。结果41例手术成功,手术成功率95.3%(41/43);1例术中改为右侧开胸小切口体外循环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术中并发心搏骤停。1例术后并发肾功能衰竭:12例术后即时有少量残余漏,1个月后超声复查消失。术后超声随访显示:右心室、右心房直径较前缩小,左心室直径较前增大,肺动脉瓣血流速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间隔厚度、二尖瓣血流速度、主动脉瓣血流速度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间隔缺损堵闭术后1个月、6个月,二尖瓣瓣膜反流程度较术前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均秩次:2.01VS.2.17vs1.77,x2=10.78,P=0.04);而三尖瓣的瓣膜反流程度术前与术后1个月、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秩次:1.88vs2.11US.2.01,X2=4.23,P=0.134)。结论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可引起二尖瓣反流程度的加重,但对三尖瓣的反流程度近期影响不明显;二尖瓣中度以上或三尖瓣重度反流的患者或不适宜行单纯房间缺损封堵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房室间隔缺损矫治术后左侧房室瓣反流的病理改变、再手术方法的选择,总结围手术期治疗经验,提高再手术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199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72例房室间隔缺损(AVSD)矫治术后左侧房室瓣反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7例,女25例,年龄2~62岁,平均17.5岁。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23例、Ⅲ级43例、Ⅳ级6例。曾行部分性AVSD矫治术38例、完全性AVSD矫治术23例、过渡性AVSD矫治术11例。再次手术行瓣膜修复术43例;瓣膜置换术25例;4例先行瓣膜修复术,停体外后经食道超声提示房室瓣仍有中度以上反流,随即改行机械瓣置换。 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因术后顽固性低心排、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例患者机械瓣置换术后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术后10天恢复窦性心律,另1例安装永久起搏器。1例4岁患者行机械瓣置换术后不能撤离体外循环,行左心辅助56小时后顺利恢复,痊愈出院。术后随访62例,失访9例均为瓣膜修复者,术后随访6个月至18年,平均11.6年。34例瓣膜修复患者中,左侧房室瓣均无梗阻,23例左侧房室瓣为轻微或轻度反流,5例中度反流,6例分别于再次手术后7d、10d、3年、6年、7年、10年后再因重度左侧房室瓣反流而行瓣膜置换术。28例瓣膜置换者,2例因机械瓣功能不全分别于术后3年、7年再次置换机械瓣。术后远期死亡5例,瓣膜修复2例、置换3例。生存患者术后心功能均明显改善。 结论:对房室间隔缺损矫治术后再发生的左侧房室瓣反流,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进行及时的手术治疗,能取得满意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环上瓣植入与瓣环扩大在成人小主动脉瓣环换瓣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84例患者分为环上瓣植入组(155例)与主动脉瓣环扩大组(29例),两组患者均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行环上瓣植入时采用双头针带垫片间断褥式缝合,从组织瓣环下进针,稍高于瓣环上出针,缝过机械瓣缝环后打结,机械瓣缝环坐于组织瓣环之上。术中共植入St Jude Regent瓣106例,Carbomedics Top Hat瓣45例,ATS AP瓣4例。主动脉瓣环扩大术采用改良Nicks法或Manouguian法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a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测并计算患者有效瓣口面积指数(EOAI)、主动脉辩峰仁跨瓣压差(TAVPPG)、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EOAI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均〈0.05),TAVPPG较术前明显下降(P均〈0.05);术后1 a两组患者EOAI、EF、FS较术前明显提高(P均〈0.05),TAVPPG、LVPW、LVMI较术前明显下降(P均〈0.05)。主动脉瓣环扩大组EF、FS值在术后1个月明显改善(P均〈0.05),环上瓣植入组改善不明显。术后1 a两组EF、FS相比P均〉0.05。环上瓣植入组与主动脉瓣环扩大组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85.35±31.34)min与(102.24±30.14)min,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16%、27.59%,病死率分别为0.64%、6.90%,两组相比P均〈0.05。结论成人小主动脉瓣环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手术,采用环上瓣植入能满足患者生理需要,避免植入瓣膜与患者不匹配,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术后并发症少,病死率低。主动脉瓣环扩大术仅适用于存在严重的主动脉瓣环狭窄,同时伴窦管部狭窄需要加宽或冠状动脉开口位置异常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评价Prizvalve?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系统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的单组观察性研究,入选2021年3至5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住院的外科手术高风险或不适合常规外科手术的11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经评估后使用Prizvalve?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系统行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人工瓣膜植入后立即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和峰值流速,计算即刻器械成功率。即刻器械成功定义为:(1)器械成功进入血管入路、被输送、释放和植入,输送系统成功撤出体外;(2)植入瓣膜达到预期的疗效,即手术结束时超声心动图测量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20 mmHg(1 mmHg=0.133 kPa)或主动脉瓣最大流速<3 m/s,且无严重的人工主动脉瓣反流或瓣周漏。术后30 d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访术后30 d内全因死亡及严重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包括急性心肌梗死、致残性出血性或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年龄(78.1±6.3)岁,其中男性8例,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Ⅲ、Ⅳ级患者10例。11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器械的输送、释放和植入,输送系统成功撤出体外。术后即刻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为(7.55±4.08)mmHg,峰值流速为(1.78±0.44)m/s,与术前相比平均跨瓣压差以及峰值流速均下降(P均<0.05)。无严重的人工主动脉瓣反流或瓣周漏,11例(11/11)患者均达到即刻器械成功。术后30 d,11例患者中无死亡及严重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主动脉瓣平均压差为(9.45±5.07)mmHg,峰值流速为(2.05±0.42)m/s,均维持在较为理想的水平,与术后即刻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本研究初步表明,对于中国人群中传统手术高风险或不适合常规外科手术,且为传统内科治疗无法逆转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使用Prizvalve?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系统行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是一种可行的、相对安全的方法,可进一步开展第2阶段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15例拟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I)患者主动脉根部影像学与临床应用的单中心早期临床经验。
  方法:入选我院2011-03至2013-11拟行TAVI的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15例,分别进行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扫描、经胸超声心动图采集主动脉根部解剖数据,并对比主动脉瓣环测量差异。根据CT测量结果选择植入瓣膜型号,通过术后6个月随访,评估术前测量准确性。
  结果:15例患者术前CT测量主动脉瓣环短径(21.5±2.4)mm,主动脉瓣环长径(27.3±2.7)mm,瓣环平均内径(24.4±2.4)mm,左心室流出道长径(28.3±4.5)mm,左心室流出道平均内经(24.±3.5)mm;升主动脉内径(35.3±4.4) mm。置入A-Venus人工瓣膜26号瓣膜8例,29号瓣膜7例。CT测量主动脉瓣环内径均值大于经胸超声心动图主动脉瓣环内径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6个月随访,15例患者均未出现主动脉根部破裂、阻挡冠状动脉、主动脉瓣及瓣周中量及以上反流,有4例患者因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起搏器置入。
  结论:CT及经胸超声心动图对于主动脉瓣环测量结果存在差异,CT测量可准确有效评估主动脉根部形态及毗邻,为TAVI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使用自膨胀式瓣膜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在单纯主动脉瓣反流(PAR)患者中的疗效,总结这一术式的初步经验。方法 纳入2022年4月至2023年5月武汉亚心总医院和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使用TaurusElite经导管主动脉瓣系统实施TAVR的PAR患者共20例,收集并分析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超声心动图资料及术后住院期间和出院后30 d随访资料。结果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3.5±5.5)岁,平均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STS)评分(8.7±3.6)%,术前重度主动脉瓣反流16例(16/20)。经TAVR治疗后,手术成功20例(20/20),单一瓣膜器械成功19例(19/20,瓣中瓣1例)。术后30 d随访结果显示,20例患者未出现死亡、致残性脑卒中、心肌梗死及转外科事件,术后主动脉瓣残余反流程度均为无或者微量,手术效果理想。结论 经过严格的病例筛选及规范的手术标准化操作,使用自膨胀式瓣膜行TAVR治疗PAR患者的可行性高,早期临床结果良好,可进一步推广应用;对于所归纳总结的术式经验,可做进一步临床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