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二十年来人工心脏起搏已成为救治心脏传导阻滞及窦房结功能衰竭等患者的有效手段,国外自1958—1976年已为120,000名以上患者埋植了起搏器,其中50—60%术后存活5年、30—40%存活10年以上。法国对91例起搏患者随访10  相似文献   

2.
心室起搏并发症的分析耿仁义朱中林李伯君李小鹰随访我院1973年~1995年首次埋植的503例心室按需起搏(VVI)起搏器,发现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并发症200例(39.7%),现分析报道如下。一、资料和方法503例患者中男314例,女189例,年龄6...  相似文献   

3.
我院自1986年2月至1996年12月为Zo例伴或不伴有阿一斯综合征发作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D--xx度房室传导阻滞、三分支阻滞的患者安置永久性心脏心搏器治疗,6例更换了起搏器。我们对其进行了临床和随访观察,现报告如下。l临床资料11随访资料患者出院后均在我院心内科随访复查,术后患者原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可从事轻工作。复查内容包括起搏器工作参数的检测(频率、起搏周期及感知功能)、起搏器埋植部位检查及兼治原发心脏疾患。起搏器均为VVI型。至1996年12月止随访共20例,随访率100%,随访最长时间10年、最短6个月.患者年龄最…  相似文献   

4.
动态心电图在起搏器随访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晓霞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0):1617-1619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埋植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24h动态心电图对42例安装心脏起搏器患者进行随访,并与常规心电图检查结果相对比,分析起搏、感知及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结果:动态心电图发现起搏器感知障碍14例,其中10例为感知过度,4例为感知不良,发现2例起搏功能障碍。14例感知障碍中仅有2例在常规心电图中检出。检出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19例。根据动态心电图结果进行相应临床处理后,部分起搏器的感知功能异常消失。结论:动态心电图对起搏器感知障碍的检出率较高,在埋植起搏器患者的随访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 胸壁刺激法(GWS)对埋植按需型心脏起搏器病人进行起搏抑制试验已成为临床常规工作,它对观察心脏人工起搏后自身心动恢复和变化,发现起搏依赖和部分依赖患者,及早作好相应处理,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报告43例CWS的结果及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安置人工起搏器的治疗经验,为该方法应用取得更好疗效提供借鉴。方法:对采用共静脉切开及锁骨下静脉穿刺径路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90例,随访1年。结果:80例安置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均手术成功,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安置临时心脏起搏患者10例,8例成功,2例死亡。结论:对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正确掌握起搏指征和安置方法,术后注意监测起搏情况及时随访程控起搏参数,在基层医院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7.
药物避孕     
042 1 0 9 皮下埋植避孕致视功能障碍 2例分析 /杨娟英∥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 2 0 0 4 ,1 2 ( 8) — 497该文结合 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提示 :( 1 )皮下埋植术前须详细询问病史 ,必要时术前行视功检查 ,排除原有视功能障碍 ,且术后定期随访 ;( 2 )因埋植剂引起视力障碍症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心脏起搏病人的远期预后,加强其术后随访和观察,本文对我院1974年至1987年2月84例心脏起搏病人的长期随访结果进行分析。 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 84例中,男52例,女32例。平均年龄55(14~78)岁。其中病窦综合征(SSS)36例(24例为快慢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A—VB)48例,绝大多数为Ⅲ°A—VB。 二、起搏方式 84例共行176例次心脏起搏,其中体内埋藏式永久起搏152例次,其余均为体外携  相似文献   

9.
目的:描述心脏起搏装置感染的临床表现、处理过程及转归,为临床治疗此类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483例行心脏起搏装置安置术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总结术后感染的原因、临床表现及处理方法.起搏装置感染包括囊袋感染、菌血症和装置相关的感染性心内膜炎.结果:共22例感染病例(0.85%),其中19例囊袋局部感染,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菌血症,经抗生素抗菌治疗及局部清创,拔出电极等处理,21例治愈,1例长期电极残端感染的老年患者因心衰死亡.发生术后感染的患者特征:发生深部感染或全身感染症状的患者与浅表感染的患者相比较,年龄、性别、手术时间、病原菌没有统计学差异,但发病时间有统计学差异.初次手术的感染率低于二次手术患者(P=0.012,精确概率法).结论: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感染致病菌、感染范围个体化处理心脏起搏装置可以有效处理术后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心室按需起搏器(VVI)与房室顺序生理性起搏器(DDD)对过缓性心律失常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过缓性心律失常患者203例,按不同起搏方式分为心室按需起搏组(141例)与房室顺序生理性起搏组(62例)。研究终点:①在每次预定的随访中,以标准12导联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心电监护诊断房颤;②卒中;③心力衰竭;④死亡。患者出院后1、3、6个月定期随访,以后每隔半年随访一次,分析起搏和感知功能。每例患者至少有一份ECG,部分患者做Holter,了解有无术后阵发性及持续性房颤的发生,对已形成AF患者行心脏多普勒检查以了解有无左心房附壁血栓形成。结果:VVI组与DDD组比较,房颤发生率分别为47例(33.33%)与3例(4.84%),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心衰发生率分别为17例(12.06%)和1例(1.62%),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VVI组脑栓塞发生3例,DDD组无发生;VVI组死亡4例,DDD组死亡1例。结论:双腔起博(DDD)可有效减少房颤与心衰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应用人工心脏起搏治疗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病人159例,共安置按需型起搏器200例次。应用佩带式者31例,埋置式128例。其中以冠心病、慢性心肌炎和心肌病伴有阿—斯综合征发作者居多。心电图表现为三度或莫氏Ⅱ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双侧束支阻滞等。结果在31例应用佩带式起搏者中,有6例于手术后数天至一年内因起搏失势而死亡,均发生在开展心脏起搏工作的早期;12例可停用心脏起搏治疗,13例因需继续起搏治疗而更换埋藏式心脏起搏器。128例应用埋置式起搏者中,有6例于起搏治疗后2个月~3年之间死亡。术后并发症有心内膜电极早期或晚期脱位,皮囊感染和裂开,电极导线折断,脉冲发生器脱疆,按需功能失常及电能过早耗竭等。本文最后对心脏起搏治疗的并发症,适应症及随访工作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讨论。此外,对Q—T延长综合征并发扭转型室速的起搏治疗,病窦综合征病例中埋置可调式按需起搏器等问题亦提出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对接受永久性心脏起搏治疗的 6 2例患者术后进行临床随访 6个月至 3年。结果  5 2例患者经永久性心脏起搏治疗 ,原有的晕厥、头晕、乏力、心悸等与心动过缓有关的症状完全消失 ,10例存在基础心脏病患者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 ,4例随访过程中出现起搏器埋藏处肌肉刺激症状 ,予调低脉冲发生器输出电压后症状消失 ;4例术前伴频繁阵发性房颤的患者经DDD双腔起搏房颤发作次数明显减少 ;2例DDDR起搏患者分别于术后 1周和 2周发生心房电极微脱位 ,予重置心房电极 ;2例术后 1周内出现穿刺侧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 ,内科对症治疗 2周后肿胀逐渐消退 ;所有病例术后随访期间未出现其他起搏治疗相关并发症。结论 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作为症状性心动过缓的唯一标准的治疗方法 ,其疗效确切 ,安全性好 ,但术后尤其是早期必须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的长期随访情况.方法 选择1998年10月-2010年10月我院收治的采用主动电极导线于右室流入道间隔部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203例,术后进行随访并测定起搏阈值,询问患者导线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 本组203例患者成功植入192例,失败11例,植入成功率为94.6%;124例患者完成门诊随访,总随访时间为1~13年,平均(7.8±2.4)年;各随访时间点获得随访的患者起搏阈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08,P<0.01),大部分患者起搏阈值在术后短中期保持稳定.3例患者术后出现导线相关并发症,1例为心包刺激症状,1例为心脏压塞,1例为慢性起搏阈值增高.结论 从长期随访结果来看,采用主动电极导线于右室流入道间隔部植入起搏器安全可行,大部分患者可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的起搏阈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过程中操作的一些细节问题,为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提供借鉴.方法 搜集笔者所在医院2003年12月~2009年5月45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植入方法、植入效果、植入并发症及术后随访.结果 1例患者术后1年因脑卒中死亡,1例患者出现术后囊袋渗血、血肿,1例患者出现起搏综合征,1例患者电极导线与脉冲发生器连接不牢被发现重新连接后起搏正常,经室间隔起搏的患者心电图QRS波群明显缩窄,经双心室起搏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术后起搏器随诊为延长起搏器寿命,发挥起搏器功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朱健  黄其植 《安徽医学》1991,12(6):35-36
<正> 电极脱位是安置心内膜心脏起搏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我们对68例患者进行了82例次右心内膜心脏起搏术,其中电极脱位8例,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一、资料来源:68例均系省立医院和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患者。二、分组:中青年组:43例;年龄:15~29岁;老年组:25例,年龄:60~81岁。三、电极类型:临时起搏用双极柱状电极或单极楔状电极,永久起搏用单极楔状电极或翼状电极。结果一、患者中共发生电极脱位8例,具体资料见附表  相似文献   

16.
陆海燕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24):1112-1113
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是将脉冲发生器埋植于体内进行永久心脏起搏的技术,采用经外周静脉穿刺法,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不可逆的心脏起搏和传导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主要方法。我院于2005年 ̄2006年共为40例患者安装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本文就护理体会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长期程控随访的临床结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心脏内科416例植入永久性起搏器后患者术后随访及程控资料,随访时间1~5a,内容包括患者的临床症状、起搏器故障发生情况,行多导联心电图、胸部X线及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根据需要对部分患者调整起搏参数和重新手术处理。结果 程控随访过程中发现各种起搏功能障碍及随访中的并发症31例,经过调整参数和重新手术处理均得到满意转归。结论 对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定期程控随访至关重要,可及时发现和处理永久性起搏器相关的起搏故障和并发症,使患者得到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张源  李正恭  严宇  陈灏  杨庆军  梅霞  郑向清 《重庆医学》2012,41(32):3383-3384
目的通过对同期行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及经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心脏复合手术)者的观察,了解围术期抗栓药物使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0年9月23例同期行PCI及心脏复合手术者。其中21例PCI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者停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改为依诺肝素4 000U皮下注射,2次/日,5~7d后再行心脏手术。院内随访:大出血、支架内血栓、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长期随访观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CE):死亡、心肌梗死及靶血管血运重建。结果 2例急诊冠状动脉旁边路移植术(CABG)患者术中出血增加。1例风湿性心脏病行PCI+瓣膜置换术患者,随访4.7年后因脑出血死亡;另1例随访2.3年出现脑梗死。其余19例心脏复合手术患者围术期及长期随访未发现支架内血栓、卒中及MACCE事件的显著增加。结论心脏复合手术患者围术期规范化使用抗栓药物是有效与安全的。  相似文献   

19.
陆海燕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2):1112-1113
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是将脉冲发生器埋植于体内进行永久心脏起搏的技术,采用经外周静脉穿刺法,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不可逆的心脏起搏和传导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主要方法。我院于2005年~2006年共为40例患者安装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本文就护理体会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李俊  柏战  李际瞻  杨颖 《疑难病杂志》2010,9(10):755-756
目的比较房室顺序生理性与非生理性心脏起搏治疗老年缓慢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2年1月—2009年12月为老年缓慢心律失常患者植入房室顺序生理性心脏起搏器30例,其中DDD 7例,DDDR 23例。同期40例患者接受非生理性心室按需起搏(VVI)。术后随访6~24个月,术前、术后超声法测定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NYHA分级法评定心功能。记录术后症状改善率、起搏器综合征(PMS)、房颤、栓塞发生率、心力衰竭及死亡等情况。结果房室顺序生理性心脏起搏显著改善症状、提高心功能和减少房颤发生率,但在减少PMS、栓塞、死亡发生率方面和非生理性心室按需起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老年缓慢心律失常患者多数合并心功能减退,为保护心功能,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应尽可能采用房室顺序生理性心脏起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