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硬化并发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微生态疗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硬化患者存在程度不等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ntestinal endotoxemia,IETM),其发生率高达79%~92%.在肝硬化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作用正在引起临床医师的深入研究。本文就近年来,肝硬化并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微生态疗法的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肝硬化患者内毒素调节蛋白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硬化患者多伴有肠道细菌过度生长、通透性增加及细菌移位,腹水一旦形成常伴有高动力循环状态,进而导致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我们检测了肝硬化患者血清内毒素结合蛋白(LBP)水平,探讨其与IETM的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肝功能衰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ntestinal endotoxemia, IETM)与肝功能衰竭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资料显示,病毒性肝炎患者的35%~65%伴有IETM的发生,重症肝炎患者IETM的出现率为70%~100%,肝硬化则达79%,由此可见,肝损伤时容易形成IETM,而IETM形成后,进入肝脏的内毒素又可引起肝细胞的一系列损伤反应,使肝损伤不断加重,最后走向肝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4.
大量实验证实,多种肝病尤其是慢性肝病不同程度伴随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ntestinal endotoxemia,IETM),其中肝硬化患者IETM的发生率为79.0%~92.0%,肝功能损害越重,内毒素水平越高。肝硬化时肠道菌群失调,肠黏膜屏障功能减低,肝脏清除内毒素能力下降,内毒素水平升高,IETM发生率增加,IETM形成后进一步加重肝脏损伤,导致肝硬化患者感染、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并发症的发生,两者之间形成恶性循环。现将目前关于肝硬化时IETM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临床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震  张友祥 《肝脏》2011,16(3):262-263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G-)菌胞壁的脂多糖(LPS),其主要来源于肠道菌群,通常在细菌死亡后由胞壁崩解自溶时释放,也可在细菌代谢过程中以发疱方式产生。临床上约有79%~92%的肝硬化患者发生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  相似文献   

6.
重型肝炎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与重型肝炎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动物研究证实在各种实验性肝脏疾病均伴有IETM的发生,临床观察也显示在重型肝炎的患者出现严重IETM的发生率高达(93·3-100)%[1]。随着研究的深入,IETM在重型肝炎患者发生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及临床治疗方面都出现了一  相似文献   

7.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肝病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26  
近年来,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ntestinal endotoxemia,IETM)与肝病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临床观察表明,各种急、慢性肝炎、肝硬变和重型肝炎患者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ETM)发生率有不同程度升高.内毒素与肝损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1-3].二者可互为因果,从而对肝病的发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内毒素作用于肝脏后,引起多种细胞因子分泌与释放,导致肝脏损害进一步加重,甚至出现黄疸、出血、肾功能衰竭与肝性脑病等肝功能衰竭临床综合征.  相似文献   

8.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对肝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intestinalendotoxiemia ,IETM)与肝病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许多动物实验证实 ,各种实验性肝损伤均可发生IETM。临床观察也表明 ,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和重型肝炎患者内毒素血症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率。细胞免疫功能对肝炎病毒的清除与防止慢性化有着重要影响 ,而内毒素 ,特别是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对慢性肝炎患者的免疫功能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甚少。我们对慢性肝炎患者内毒素水平及细胞免疫功能进行研究 ,以阐明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正常对照组为健康体检人群 ,共 2 0例 ,男 15例…  相似文献   

9.
促肠动力药对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促肠动力药对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治疗价值。方法:肝硬化大鼠分为促肠动力药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采血测内毒素水平,另设正常对照组。52例肝硬化病人分成促肠动力药组(A组),乳果糖组(B组)和对照组(C组),疗程2周,治疗前后分别抽血测内毒素,结果:治疗前两组肝硬化大鼠的血清内毒素水平无差别(P>0.05),高于正常大鼠(P<0.01),经促肠动力药物治疗后内毒素明显降低(P<0.01),治疗肝肝硬化病人内毒素水平在A、B组均有下降(P<0.0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前后两次血内毒素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促肠动力药能降低肝硬化大鼠和病人的血清内毒素水平,提示其对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治疗有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乳黄制剂对肝硬化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的影响.[方法]60只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正常)组、模型组、预防组、模型治疗组.采用CC14复合因素法制造肝硬化模型,用乳黄制剂进行预防和治疗,分别检测血内毒素、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水平和肠道细菌移位的情况.[结果]预防组、模型治疗组内毒素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预防组血清D-乳酸、DAO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治疗组介于预防组和模型组之间.且预防组没有出现肠道细菌移位.[结论]乳黄制剂能有效保护肠黏膜,阻止肠通透性的增加,阻止肠道细菌移位,减少肝硬化大鼠IETM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模型。方法采用梯度酒精灌胃法早晚两次灌胃,并以10%酒精为饮料,建立大鼠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分别于3w和6w检测肝脂肪变、肝内炎症、肝功能和血清内毒素水平。结果模型组自6w出现显著的肝脂肪变,肝指数(3.6±0.2)、肝脂肪变积分(3.0±0.9)和炎症积分(1.0±0.6)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水平[分别为(3.1±0.1)、(0.0±0.0)和(0.0±0.0),P<0.05];在6周时模型动物血浆内毒素、血清D-乳酸、二胺氧化酶和AST分别为(1435.6±52.9)pg/ml、(20.7±5.4)mmol/L、(25.5±2.0)U/L和(124.5±13.2) U/L,较正常组均明显升高[分别为(89.9±10.5)pg/ml、(5.0±1.1)mmol/L、(7.4±1.7)U/L和(40.4±15.2)U/L,P<0.05]。结论用该方法连续6w成功建立单纯性酒精性脂肪肝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模型。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研究利福昔明对慢性活动性肝炎和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及肝脏炎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慢性活动性肝炎和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共105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保肝治疗,试验组在常规保肝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利福昔明,疗程14d。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血液内毒素、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ALT、TBIL、ALB的变化。结果 试验组治疗后内毒素水平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血清IL-6、TNF-α、ALT、TBIL、ALB方面也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利福昔明能够纠正慢性活动性肝炎和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下调促炎因子TNF-α和IL-6水平,降低ALT及TBIL水平,继而达到缓解肝脏炎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选择肝硬化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肝硬化的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应用鲎试剂动态比浊法测定患者血浆中内毒素的含量;应用酶联免疫技术测定血浆中IL-1α、IL-6、TNF-α的水平;观察实验组用药前后临床腹泻症状.实验组治疗后各观察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用药后患者临床腹泻症状明显好转率达96%.提示口服双歧三联活菌制剂可以明显降低血浆中内毒素的水平,促使肝功能好转,并可直接改善肠道的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15.
肝硬化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和内毒素血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肝硬化患者T细胞免疫功能和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肝硬化患者40例,正常对照组20例,检测其血清中内毒素(ET)、CD3、CD4、CD8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血清ET水平显著升高;CD3、CD4、CD4/CD8均明显下降,CD8明显升高;ET水平与CD3、CD4、CD4/CD8水平呈负相关,与CD8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肝硬化患者体内血清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且同时伴有显著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两者呈明显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双歧三联活菌联合乳果糖治疗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疗效。[方法]86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32例)。2组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联合乳果糖口服治疗;2组疗程均为3周。比较2组治疗后肝功能、凝血功能、血清内毒素(ET)、血氨、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较对照组升高(P0.05),血清总胆红素(TBil)、ET、血氨、TNF-!、IL-6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0%,优于对照组的67.5%(P0.05)。[结论]双歧三联活菌联合乳果糖能够降低肝硬化患者ET和血氨,通过下调促炎因子TNF-!和IL-6水平,以达到缓解肝脏炎症、改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重型肝炎患者病情危重,病死率高,发病机制复杂.目前研究发现,内毒素及内毒素启动所致细胞因子瀑布效应是导致肝细胞凋亡坏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清除内毒素血症是重型肝炎患者康复的关键[1].血浆置换能有效清除重型肝炎患者体内蓄积的大量内毒素,乳果糖能有效地减少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本研究对血浆置换联合乳果糖治疗重型肝炎患者的内毒素、胆红素清除率和反弹率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护肠清毒微丸结肠靶向给药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5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患者90例,按随机双盲双模拟对照原则分为乳果糖组、护肠清毒微丸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治疗前后中医临床证候积分、血浆内毒素、INF-a、IL-1、IL-6、IL-8、IL-10、血D-乳酸、血二胺氧化酶、凝血、乳果糖/甘露醇等变化,并比较两种药物的疗效差别。结果:乳果糖和护肠清毒微丸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血浆内毒素、炎性细胞因子、血D-乳酸、血二胺氧化酶等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明显好转(P<0.05),且护肠清毒微丸组疗效优于乳果糖组。结论:护肠清毒微丸结肠靶向释放给药可通过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纠正肠粘膜通透性、有效阻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发生,疗效优于乳果糖。  相似文献   

19.
细菌感染和/或内毒素血症对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影  张福奎  王宝恩 《肝脏》2007,12(4):310-312
肝硬化患者极易发生细菌感染.肠道细菌过度生长,肠道动力减弱和肠腔渗透性增加导致的细菌易位是细菌感染的原因,同时也是细菌的副产物内毒素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20.
内毒素血症致肝脏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晨梅  张顺财 《肝脏》2008,13(2):162-163
各种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内毒素血症,如急性肝炎为26%~50%,急性重症肝炎为59%~100%,暴发性肝衰竭为100%,慢性活动性肝炎为20%~50%,肝硬化为15%~92%,肝性脑病为93%~100%。Tarao指出,肝病合并内毒素血症患者中48%于6个月内死亡,无内毒素血症者死亡率仅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