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单纯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09年3月经病理证实的7例单纯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表现、MRI特征和手术结果。结果 7例均表现为慢性双下肢麻木及无力,1例伴有神经根性症状;脊柱MRI显示6例病变位于胸椎,1例位于颈胸交界区;所有病变均达到手术全切,术后所有患者神经功能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单纯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临床少见;主要表现为脊髓及神经根慢性受压而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体征;脊柱MRI示病变位于硬脊膜外脊髓背侧或一侧,且有经相应椎间孔向外生长的趋势;手术切除病变较为容易,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2.
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1例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绵状血管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少见的一种血管畸形,多见于大脑半球,脊髓少见,硬脊膜外更为罕见。作报导1例64岁的男性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患,以进行性双下肢麻木无力为主要症状。结合相关献,对该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病理及治疗进行了回顾。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显微外科结合内固定手术治疗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椎管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例资料。3例表现为双下肢麻木乏力,病变位于胸椎;1例为单侧臀部疼痛,病变位于腰椎。均行显微手术切除,其中3例同时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结果病变均全切除,术后病理为海绵状血管瘤,术后症状消失,脊柱稳定性可靠。结论椎管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少见,脊髓与神经根慢性受压而出现症状和体征,MRI具一定特征表现。充分暴露病变,利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结合钉棒内固定技术,既能全切病变,也可有效确保脊柱稳定性,改善病人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硬脊膜外血管畸形的分类、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9例硬脊膜外血管畸形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治疗措施、病理改变和疗效.结果 6年来手术治疗硬脊膜外血管畸形9例,占同期收治脊髓血管畸形患者9.2%,其中6例动静脉畸形,3例海绵状血管瘤.手术中发现畸形血管完全位于硬脊膜外.1例术前已截瘫患者术后无恢复,2例一定程度的改善,另外6例完全恢复正常.结论硬脊膜外动静脉畸形与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预后良好,凡有症状的患者都应当接受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正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瘤是血管畸形发育错构瘤,也称为海绵状瘤或海绵状畸形或静脉,占所有脑血管畸形的8%~15%,而发生于椎管内硬脊膜外的海绵状血管瘤较罕见,但其影像学表现却具有其特征性。2015年6月16日我科诊治T_1~T_2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一例。现报告如下:患者老年男性,因"双侧下肢麻木一年余,加重半个月"入院。神经系统查体:意识清楚,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右侧季肋区及左膝关节以下平面痛觉及触觉减退,生理反射存在,双侧病理征阴性。MRI提示:T_1~T_2水平椎管内硬膜外有一大小约0.9 cm×2.9 cm肿物,T_1呈等信号,T_2呈高信号,肿物与  相似文献   

6.
我院于1974年曾收治1例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特报告如下。患者,男50岁,汉族,工人。入院前10个月自觉双下肢发凉麻木,偶感乏力,不久麻木逐渐上移并感  相似文献   

7.
例1 男性,66岁。双下肢无力2年入院。检查:双下肢肌力2~3级,S2以下浅感觉减退,病理征阳性。CT:T8椎体密度增高,硬脊膜外脂间隙消失。MRI:T8椎体呈长T1、T2,该椎体旁见软组织肿块,脊髓受压。增强后见明显强化。DSA:T8水平见迂曲的异常血管影,边界不清。手术探查:T8椎体两侧血管瘤样组织,突到硬脊膜外,分离硬脊膜外肿物并切除。病理报告“T8椎体海绵状血管瘤”。例2 女性,62岁。右下肢力弱、胸部出现紧束感3个月。检查:右侧T7、左侧T10以下浅感觉减退,右下肢肌力2级,左下肢肌力…  相似文献   

8.
马尾部肿瘤12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1960年3月~1984年3月共手术治疗马尾 部肿瘤120例。神经鞘瘤42例,转移瘤20例,脊膜瘤14例,表皮样囊肿14例,室管膜瘤7例,脂肪瘤5例,皮样囊肿5例,畸胎瘤4例,硬脊膜外囊肿4例,血管瘤3例,脊索瘤2例。肿瘤位于硬脊膜内80例,硬脊膜外40例。本文分析本组病例并就本部位肿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分析272例脊髓肿瘤CSF蛋白定量,其中神经鞘瘤最高,其他依次是转移性肿瘤、脊膜瘤、胶质细胞瘤、先天性肿瘤、血管瘤、脂肪瘤,硬脊膜外肿瘤CSF蛋白定量高于脊髓内肿瘤,而硬脊膜内脊髓外肿瘤高于硬脊膜外肿瘤;肿瘤所在的节段越低,其CSF蛋白定量越高;蛛网膜下腔梗阻越完全,其CSF蛋白定量越高。  相似文献   

10.
椎管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附14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告椎管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14例。特点为多见于中年男性,常位于中上胸段脊髓背侧,呈慢性进行性神经功能损害,可因瘤内出血或妊娠而使病情猝变。可同时见到椎体血管瘤,皮肤血管痣和脊柱侧凸等病变。MRI 有特征性改变,并能精确地显示病变部位和范围,可在术前做出诊断。由于瘤体不与较大的血管相连,且好发于脊髓背侧,一般手术切除并不困难,若及时诊断和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椎管脓肿临床多指硬脊膜外腔的脓肿.硬脊膜外腔内有丰富的血供及脂肪组织,在第二腰椎以下至笫1、2骶准处硬脊膜腔最大,为脓肿好发部位.通常急性起病。发病缓慢,可持续数天至2~3月不等。硬脊膜下腔脓肿临床极为罕见、慢性硬脊膜下腔脓肿尚未见献报道.观将我们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硬脊膜内层Saito切除技术治疗脊膜瘤的手术技术和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Saito技术治疗36例脊膜瘤,术中显微镜下将硬脊膜分为内外两层,将肿瘤和与之相连的硬脊膜内层切除,完整保留硬脊膜外层并严密缝合。结果 36例脊膜瘤全切除,平均随访31个月(12 -72个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和肿瘤复发。外层硬脊膜病理组织学检查未见肿瘤生长。结论 硬脊膜内层Saito切除技术治疗椎管内脊膜瘤,在切除肿瘤蒂部硬脊膜内层同时可以保留硬脊膜外层,减少术后脑脊液漏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远期临床效果尚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3.
硬脊膜外囊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硬脊膜外囊肿5例的临床情况,就硬脊膜外囊肿的来源、发病年龄、囊肿的部位、X线检查和治疗预后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治疗及其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诊断、鉴别诊断、手术治疗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993-2001年收治的18例椎管内CA,其中硬脊膜外7例,髓内11例。结果 均行手术治疗,17例行镜下或肉眼全切除术,1例行次全切除。术后随访6-96个月,17例术后神经功能障碍明显改善,其中12例恢复正常工作和学习。5例生活能自理;1例术后神经功能障碍无明显改善,生活需他人照顾。结论 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应尽可能行肿瘤全切除术,以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5.
<正>硬脊膜外占位性病变并急性截瘫在整个椎管占位病变的比例并不高,我院神经外科2009年12月至2013年3月共有526例椎管病变患者开展外科治疗,其中14例为硬脊膜外占位性病变并急性截瘫,约占2.66%。硬脊膜外占位性病变出现急性截瘫后大多进展快,临床症状突出,对患者危害极大,若延误治疗,神经功能损害往往是不可逆的[1],根据我们对14例硬脊膜外占位并急性截瘫患者的诊疗过程进行的回顾性分  相似文献   

16.
椎管内肿瘤发生于脊髓、椎管内与脊髓临近组织的原发肿瘤或转移性肿瘤的总称。椎管肿瘤包括硬脊膜外肿瘤(神经鞘瘤、血管瘤、脂肪瘤)、硬脊膜下肿瘤(神经鞘、脊膜瘤)、脊髓内肿瘤(室管膜瘤、星形细胞瘤)。多发生在颈段、胸段。好发年龄20~50岁,男性大于女性。症状:疼痛多见,其次是运动功能障碍、感觉异常,直肠、膀胱功能障碍等。  相似文献   

17.
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的临床特征、治疗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16例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治疗时机以及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回顾总结,并结合文献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所有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患者均行MRI检查。结果16例患者的硬脊膜外血肿分别位于下颈段(2例)、颈胸段(6例)、胸段(7例)及胸腰段(1例)。MRI检查T1WI表现为等信号或略高信号,T2WI以高信号为主,其中可见混杂低信号。12例施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中10例预后良好;4例保守治疗者中3例神经功能完全恢复。结论脊髓MRI检查是诊断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的首选方法,早期诊断和外科手术治疗是恢复神经功能、提高疗效的关键。手术疗效主要与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患者手术前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手术间隔时间有关;症状较轻者在密切观察下可予以保守治疗,其神经功能的恢复主要取决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目的探讨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的临床特征、治疗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16例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治疗时机以及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回顾总结,并结合文献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所有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患者均行MRI检查。结果16例患者的硬脊膜外血肿分别位于下颈段(2例)、颈胸段(6例)、胸段(7例)及胸腰段(1例)。MRI检查T1WI表现为等信号或略高信号,T2WI以高信号为主,其中可见混杂低信号。12例施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中10例预后良好;4例保守治疗者中3例神经功能完全恢复。结论脊髓MRI检查是诊断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的首选方法,早期诊断和外科手术治疗是恢复神经功能、提高疗效的关键。手术疗效主要与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患者手术前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手术间隔时间有关;症状较轻者在密切观察下可予以保守治疗,其神经功能的恢复主要取决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8.
椎管内肿瘤发生于脊髓、椎管内与脊髓临近组织的原发肿瘤或转移性肿瘤的总称。椎管肿瘤包括硬脊膜外肿瘤(神经鞘瘤、血管瘤、脂肪瘤)、硬脊膜下肿瘤(神经鞘、脊膜瘤)、脊髓内肿瘤(室管膜瘤、星形细胞瘤)。多发生在颈段、胸段。好发年龄20~50岁,男性大于女性。症状:疼痛多见,其次是运动功能障碍、感觉异常,直肠、膀胱功能障碍等。  相似文献   

19.
硬脊膜动静脉瘘(AVF)占脊髓血管畸形的80%~85%,典型的AVF血流经脊髓静脉返流至脊髓。伴有硬脊膜外引流或全部向硬脊膜外引流的AVF也曾见报道。但是首先引流至硬脊膜外再返流至髓周静脉者少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复合手术治疗硬脊膜外动静脉瘘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合手术治疗的2例硬脊膜外动静脉瘘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经验。结果 1例因误诊2年,出院时下肢肌力恢复至3级,上肢肌力恢复至4级,感觉障碍平面下降至胸12平面。另1例治愈。结论 硬脊膜外动静脉瘘临床罕见,易误诊,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可以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