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陈红  刘陈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8):35-36
目的:观察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双盲对比法将12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联合中药穴位敷贴(中药采用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射干等),敷贴天突、膻中、大椎、定喘等穴;对照组60例,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加无药贴,穴位和治疗组同。结果:治疗组发病次数及程度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结论:三九穴位敷贴对于延长寒饮伏肺型支气管哮喘的发作间隔及缓解症状确有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以及哮喘症状、发作次数、住院次数的改善情况。方法夏季三伏天,对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采用中药敷贴肺俞、膈俞、天突、定喘、膻中穴,每次敷贴4~6 h,7~10 d贴1次,每年3次,连续3年。结果治疗后支气管哮喘患者喘息、咳嗽、咯痰症状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第3年改善最明显。治疗后发作次数、住院次数均较治疗前减少。14例患者敷贴后皮肤出现水泡,经处理后未出现不良反应。其余患者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药穴位敷贴明显改善哮喘患者的喘息、咳嗽、咯痰等症状,减少哮喘发作次数、住院次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综合外治疗法(频谱照穴、穴位敷贴、穴位注射)联合中西药物内用的综合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4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6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采用内服中药、可比特气雾剂吸入,治疗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加用外治疗法(频谱照穴、穴位敷贴、穴位注射)。观察两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治疗前后发作次数积分及血清IgE水平。结果治疗组、对照组近期总有效率分别为80.23%和55.17%,治疗组、对照组远期总有效率分别为86.05%和68.9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发作次数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清IgE复常率为71.67%,与对照组56.5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内外合治综合疗法能够明显改善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急性发作,有较好的近期及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穴位敷贴对小儿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哮喘患儿100例,进行1年以上穴位敷贴治疗,观察敷贴前后患儿哮喘发病情况。结果: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哮喘患者发作次数及发作程度在敷贴1年后均有明显的减少,总有效率为86.00%。结论:穴位敷贴疗法可以减少支气管哮喘患儿哮喘发作次数,减轻其发作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后发泡对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从连续贴敷3年每次贴敷后均发泡的患者中随机抽取50例为观察组;并从每次贴敷后均无发泡的患者中随机抽取50例为对照组,随访3年,观察治疗结束后3年间每年患者的哮喘发作次数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3年观察组临床控制率、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3年观察组患者发作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贴敷后发泡的患者临床疗效比无发泡的患者更明显,发作次数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法治疗脾肾阳虚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7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3例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治疗组34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阳虚哮喘敷贴方穴位贴敷治疗。2组疗程均为6周。观察2组有效率、缓解天数及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哮喘控制测试评分( ACT评分)。结果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缓解天数少于对照组(P<0.05),ACT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贴敷阳虚哮喘敷贴方治疗脾肾阳虚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疗效确切,有助于缩短支气管哮喘患者达到完全控制标准的时间,更好地改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及ACT评分。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小儿哮喘非发作期的疗效与护理。方法:对76例小儿哮喘非发作期患儿采用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并予护理指导,对比治疗前后1年内哮喘发作情况。结果:治疗后1年内患儿感冒次数、哮喘发作次数、急诊次数以及住院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中药穴位敷贴可预防哮喘的反复发作,提高哮喘患儿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小儿防哮敷贴粉穴位敷贴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118例哮喘缓解期患儿分别在夏季三伏天予以小儿防哮敷贴粉敷贴大椎穴、肺俞穴和膏肓穴治疗,每次敷贴4 h~6 h。敷贴治疗结束后1 a内观察患儿哮喘发作次数、发作程度以及哮喘治疗用药变化。结果:患者敷贴治疗后哮喘发作次数、发作程度、哮喘控制用药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减少或减轻,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小儿防哮敷贴粉三伏天穴位敷贴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减少哮喘发作次数和哮喘控制用药,延长哮喘缓解期。  相似文献   

9.
清肺定喘胶囊治疗热哮型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清肺定喘胶囊对哮喘发作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轻、中度发作期的哮喘患者各48例,治疗组口服清肺定喘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对照组口服氨茶碱片,每次0.1g,每日3次。疗程1个月,观测治疗前后中医症状、体征、肺功能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发作频率、1s用力呼气容积(FEV1)均有显著改善(P〈0.05),肺功能疗效: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85.42%,对照组81.25%,统计检验非劣效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候疗效:试验组临床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91.67%,非劣效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肺定喘胶囊有助于改善临床症状,改善肺功能,治疗支气管哮喘热哮证有效,中医证候、肺功能疗效有效率均非劣效于氨茶碱。  相似文献   

10.
周璟 《河南中医》2014,(3):518-519
目的:观察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4例符合诊断标准的哮喘患者分别连续三年夏季三伏第一天给予穴位贴敷,观察冬季(11月至次年1月)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并与头年同月比较。结果:连续3年冬季发病次数与既往同月相比降低,第1年发病次数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年与第1年发病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冬病夏治三伏贴治疗能减少哮喘急性发作次数。  相似文献   

11.
喘敷灵穴位敷贴防治儿童哮喘80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喘敷灵穴位敷贴防治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方法将220例观察对象随机分组,分别于夏季、冬季运用中药喘敷灵穴位敷贴,观察预防组、对照组治疗前后哮喘发作次数、发作程度及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E、嗜酸性粒细胞(EOS)及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水平变化情况。结果中药喘敷灵穴位敷贴可减少哮喘发作次数、减轻哮喘发作程度,升高哮喘患儿IgA、IgG、IFN-γ水平,降低异常升高的IL-4、IgE和EOS(P〈0.05或P〈0.01)。结论中药喘敷灵穴位敷贴防治儿童支气管哮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穴位敷贴对小儿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哮喘患儿100例,进行1年以上穴位敷贴治疗,观察敷贴前后患儿哮喘发病情况。结果: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哮喘患者发作次数及发作程度在敷贴1年后均有明显的减少,总有效率为86.00%。结论:穴位敷贴疗法可以减少支气管哮喘患儿哮喘发作次数,减轻其发作程度。  相似文献   

13.
“三九天”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三九天”选用单味白芥子和复方穴位敷贴治疗寒饮伏肺型缓解期哮喘,观察临床疗效,探索支气管哮喘治疗的新方法。方法:据随机对照原则将7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前者用白芥子与麝香等的复方进行穴位贴敷,后者用白芥子贴敷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以及EOS、IgA、IgG、IgM等。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综合疗效评定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治疗后EOS、IgA、IgG.IgM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穴位贴敷疗法可明显改善哮喘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2)从免疫因子的变化可知,穴位贴敷是借助药物,通过经络系统的调节作用,降低EOS。改善患者的免疫状态进而缓解哮喘症状;(3)复方穴位贴敷疗法优于单味白芥子贴敷法,说明中医辨证治疗寒饮伏肺型缓解期哮喘更有效方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平哮定喘止咳汤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以平哮定喘止咳汤治疗,并与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54例作对照。观察两组主要症状及肺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及主要症状改善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肺功能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哮定喘止咳汤能显著改善哮喘发作期症状,缩短控制时间,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15.
咳喘散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咳喘散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咳喘散穴位敷贴组(简称敷贴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平喘对症等西药基础治疗;敷贴组患者在给予基础治疗的同时加用咳喘散穴位敷贴治疗,疗程为6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肺功能[最大呼气流量(PEF)、第一秒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及治疗后1年内的急发次数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28%,敷贴组为86.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敷贴组在改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中医证候积分、ACT积分及减少患者1年内急发次数、提高肺功能PEF、FEV1水平方面的疗效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咳喘散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减轻症状,控制发作,减少急发次数,改善肺功能,从而减缓疾病进展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龙辉 《亚太传统医药》2014,(13):103-104
目的:探讨中药穴位敷贴疗法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38例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9例给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沙丁胺醇气雾剂治疗,观察组69例给予中药穴位敷贴疗法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41%,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NO浓度均比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NO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穴位敷贴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儿疗效与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沙丁胺醇气雾剂治疗比较基本相当,但该法安全、方便,能降低哮喘复发率,患儿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穴位敷贴对缓解期哮喘患者血清中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6-酮-前列腺素Flu(6-Keto-PGF1α)和血栓素B2(TXB2)的影响。方法:门诊临床缓解期哮喘患者300例,分为治疗组(150例)和对照组(15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除进行与对照组相同的基础治疗外,于每年7月、12月进行穴位敷贴治疗,连续治疗2年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每年复查ECP、6-Keto—PGF1α和TXB2,填写“哮喘控制测试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穴位敷贴后患者发作次数、呼吸困难情况、药物使用频次均较对照组有减少,反映气道炎症的ECP和气道状态的6一Keto—PGF1α、TXB2水平均有明显改善伊〈0.05)。结论:中药穴位敷贴防治哮喘复发确有疗效,对哮喘患者改善症状,以7LECP、6-Keto—PGF1α和TXB2均有显著良性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双盲对比法将3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5例: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联合中药穴位敷贴(中药采用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射干等),敷贴天突、膻中、大椎、定喘等穴;对照组15例: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加无药贴,穴位和治疗组同。结果治疗组发病次数及程度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结论中药穴位敷贴对于延长支气管哮喘间隔及缓解症状确有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冬病夏治”中医药穴位敷贴防治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哮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倒,观察组患者采用“冬病夏治”中医药穴位敷贴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8.33%,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冬病夏治”中医药穴位敷贴治疗哮喘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邵氏阳虚哮喘贴”穴位敷贴防治肾阳虚型缓解期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自身前后对照方法,对144例支气管哮喘缓解期(肾阳虚证)患者,于夏季7~9月采用“邵氏阳虚哮喘贴”穴位敷贴,每周治疗2次,治疗周期为3个月,观察中医证候疗效以及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积分、6分钟步行试验、免疫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144例病例经过治疗,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0.28%。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下降,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分钟步行后的呼吸困难程度较治疗前下降,步行距离较治疗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EOS、ECP、IgE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CD3+、CD8+水平上升(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邵氏阳虚哮喘贴”对肾阳虚型缓解期支气管哮喘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