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兴州  张曦 《中国骨伤》2010,23(10):792-795
椎体成形术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方法,但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术后其相邻椎体出现了新发骨折,并已引起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但两者之间究竟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目前尚无定论。椎体成形术后相邻椎体骨折的可能原因有椎体机械力学、椎体填充剂及临床等因素,主要与相邻椎体刚度和强度的改变、骨水泥的外渗、椎体自身骨质疏松等因素相关。本文针对上述原因,从相邻椎体预防性应用骨水泥、同一骨折椎体再次PVP治疗及开发新型填充剂等方面探讨其预防的策略并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椎体成形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椎体成形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的发生已引起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椎体成形术后相邻椎体再发骨折的可能原因有力学和临床两方面因素,前者主要是指相邻椎体刚度和强度的改变而后者主要是指骨水泥的外渗及相邻椎体自身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是否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相邻椎体发生骨折目前尚无定论,成为今后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预防性应用椎体成形术和寻找理想骨水泥替代物。笔者对上述观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后临近(相邻或间隔)椎体继发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6年2月~2009年3月进行椎体后凸成形术的391例单椎体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于新发骨折的研究限于治疗椎体上下3个椎体.患者分为3组:相邻椎体骨折组、间隔椎体骨折组和没有继发骨折的对照组.对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以及手术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各因素与椎体后凸成形术后继发临近椎体骨折的关系,并比较相邻椎体和间隔椎体继发骨折影响因素的不同.[结果]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表明45例患者48个椎体继发骨折.其中29例患者,32个继发椎体骨折为相邻椎体组;16例患者、16个继发椎体骨折为间隔椎体组;346例患者为对照组.局部后凸角度、椎体压缩程度和术后骨折高度恢复情况是相邻及间隔椎体继发骨折的共同危险因素.在前者,低体重指数和骨水泥椎间隙的渗漏是危险因素.在后者,局部节段活动范围减小是危险因素.但前者较后者更早发生.[结论]相邻或间隔椎体继发骨折的机理可能不同,有不同的高危因素.椎体后凸成形术可能加速了新发椎体的骨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后不同类型再发骨折的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年4月~2012年4月间,458例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术后再发椎体骨折情况分为原位再发骨折组36例,相邻椎体再骨折组33例,间隔椎体再骨折组35例,对照无再骨折组354例,对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以及手术相关因素进行观察评估并分析。[结果](1)104例患者(22.71%)PKP术后发生再发骨折,66.7%的原位组和54.5%的相邻组椎体再发骨折发生在术后半年内;(2)体重指数低、基础陈旧椎体骨折数目多、骨密度t值低是三种类型再发骨折共同的危险因素;(3)椎体内骨水泥的形态学分布是原位组和相邻组再骨折的影响因素,原位组下终板骨水泥越局限骨小梁水平,原位再骨折的风险越大(OR值,0.311;P=0.016);相邻组上终板骨水泥越接近终板和椎间盘分布,相邻椎体再骨折的风险越大(OR值,4.831;P=0.018);(4)术后支具佩戴时间短是相邻椎体再骨折和间隔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后三种类型的再发骨折均与严重骨质疏松有关,椎体内骨水泥的形态学分布特点是引起术后再骨折的重要因素,规范佩戴支具和抗骨质疏松治疗能降低再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5.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是老年性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骨折患者常有骨性疼痛、椎体高度下降、脊柱后凸畸形等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及网袋加压椎体成形术(vesselplasty)是治疗OVCF的常用术式,在恢复椎体高度、预防后凸畸形、减轻疼痛症状等方面优势突出。但OVCF患者椎体成形术后存在非手术椎体再发骨折的可能性,在影响手术质量的同时,对患者术后康复、生活质量、经济负担均有较大影响。椎体成形术后非手术椎体再发骨折与骨质疏松进程、初始骨折部位及数量等自身客观因素相关,也与术后椎体高度的过度恢复、骨水泥渗漏、骨水泥过度填充等手术因素密切相关。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来关于OVCF患者椎体成形术后非手术椎体再发骨折危险因素及原因文献报道,综述经过统计学方法验证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通过患者自身因素、手术因素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能够为临床降低OVCF患者椎体成形术后再发骨折的发生率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0):1909-1911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341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病例。统计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发生率,并依据骨折情况将患者分成骨折组(59例)和未骨折组(282例)。制作相关危险因素调查表,统计两组相关危险因素情况,并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随访1~2年,59例(17.3%)患者相邻椎体发生骨折。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骨折病史、骨密度、伤椎数、骨折程度、骨水泥渗漏是患者术后邻近椎体发生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体易发生骨折,而年龄、骨折病史、骨密度、伤椎数、骨水泥渗漏是发生邻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相邻椎体骨折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4年3月~2008年6月112例行单节段PVP治疗的OVCF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有无外伤、术前椎体压缩程度、骨密度、手术入路(单侧或双侧)、麻醉方式、有无侧凸畸形、骨水泥剂量、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等情况。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各因素与PVP术后发生相邻椎体骨折的关系。结果:112例患者中有21例患者术后发生相邻椎体骨折共23个椎体,发生率为18.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前椎体压缩程度、骨密度、骨水泥剂量、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与术后发生相邻椎体骨折有显著相关性(P0.05),而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有无外伤、手术入路、麻醉方式、有无侧凸畸形与术后相邻椎体骨折无显著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前椎体压缩程度较重、骨水泥注射量较大及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与术后发生相邻椎体骨折相关(P0.05)。结论:OVCFs患者PVP术后相邻椎体骨折可能与术前椎体压缩程度、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骨水泥注射量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患者再发椎体骨折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生机制、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2月~2009年3月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共342例,其中经诊断并治疗的再发椎体骨折19例.结果 再发椎体压缩性骨折率5.6%.平均年龄70.1岁,男女比例7:12,相邻椎体再发率71.4%,非相邻椎体再发率28.6...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行椎体成形术后再发骨折的规律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05年12月至2009年8月,收治外伤所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行PVP治疗并资料完整的病例218例,其中男44例,女174例;年龄48~82岁,平均72.1岁。收集术前、术后1d、末次随访(至少18个月)时影像资料,对新发骨折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8例(286个椎体)患者中,有22例患者进行2次以上PVP治疗,60.7%的新发椎体骨折为相邻椎体骨折;相邻椎体新发骨折较非相邻椎体新发骨折发生更快(P〈0.001);在椎体骨折2次以上的病例,高龄、低骨密度的病例再发椎体骨折比例较大(P〈0.005);将单次及多次骨折(2次以上)两组病例比较,性别和骨水泥注入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椎体成形术后数年内易新发椎体骨折,其中相邻椎体骨折所占比例更大,且发生更快;高龄、低骨密度的患者再发骨折可能性更大。椎间盘骨水泥渗漏亦对相邻椎体骨折的发生起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椎体成形术后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行椎体成形术后相邻椎体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自2001年10月~2006年5月,分别对88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采用椎体成形术治疗46例(PVP手术组),保守方法治疗42例(保守组),并进行1年的随访比较。[结果]手术组术后1年内有9例相邻椎体骨折;保守组术后1年内有3例相邻椎体骨折。统计学方法采用生存分析并通过Kaplan-Meier法计算结果,椎体成形术后相邻椎体未再发骨折率为80.4%,与保守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椎体压缩后楔形变,导致脊柱生理曲度改变,伤椎骨水泥强化后强度过大,尤其在发生灌注剂渗漏时,椎间盘功能下降,伤椎对其相邻椎体产生的不良应力导致了椎体成形术后相邻椎体再发骨折率的增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相邻椎体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自2011-08—2014-08诊治的11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按照首次PVP术后是否再次发生相邻椎体骨折将患者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25例(术后出现相邻椎体新发骨折),对照组85例。确定年龄、体重指数、骨密度、骨水泥注入量、术后椎体高度矫正百分比、有无骨水泥椎间盘内渗漏、术前有无椎体内裂隙征、术后椎体前缘压缩角度矫正度数、后凸角度矫正度数这9个指标为PVP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的相关因素。结果 110例获得随访2~3年,平均2.5年。110例中术后相邻椎体新发骨折25例,发生率为22.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骨密度、骨水泥椎间盘内渗漏、术前椎体内裂隙征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骨密度是PVP术后相邻椎体新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VP术后相邻椎体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是骨质疏松,因此PVP术后应该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防止继发骨折的出现。  相似文献   

12.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因创伤小、操作简便,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然而,PVP术后椎体骨折在临床并不少见,包括手术椎体再骨折(椎体高度丢失或再次塌陷)和非手术椎体的新骨折(相邻椎体和非相邻椎体骨折)。其中强化椎相邻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现有椎体成形术与非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安全性的随机对照研究(RCT)进行系统评价,从而为合理、科学地认识椎体成形术后椎体及相邻椎体再骨折提供统计学依据,并用于指导临床及下一步科研。方法全面检索所有关于椎体成形术与非手术治疗OVCF安全性的RCT文献,严格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对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篇RCT文献,共计782名患者,其中椎体成形术组377名患者,非手术治疗组405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椎体成形术组和非手术治疗组椎体及相邻椎体再骨折发生率在治疗后1、3、6、12和24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支持椎体及相邻椎体再骨折的发生可能是骨质疏松症的自然病程这一假说,不是椎体成形术的并发症,抗骨质疏松治疗能很好地降低此种风险。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分析椎体成形术后继发性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预测术后无骨折时间和无骨折率。评估骨水泥注入量的影响。背景资料:以往研究椎体成形术后继发性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显示结论相互矛盾。再骨折率从12~52%也各不相同。发生在相邻节段大多数的新的骨折确定具有不同的危险因素。骨水泥注射量的影响尚无记载,且最近的骨水泥注射量至今未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术后继发相邻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7年3月在宁波市第二医院骨科因单节段OVCF行PVP治疗的1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术后是否继发相邻椎体骨折将患者分为继发骨折组(A组,38例)和无继发骨折组(B组,102例)。记录所有患者术后继发相邻椎体骨折的潜在影响因素,包括非手术因素(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椎体骨密度、楔形角范围、骨折位置、有无外力参与、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有糖皮质激素治疗史)和手术因素(骨水泥填充材料、注入量、注入方式、渗漏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分析以上因素组间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并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其与术后相邻椎体骨折的相关性。结果组间比较,椎体骨密度、楔形角范围、骨折位置、有无糖皮质激素治疗史及有无外力参与5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纳入相关分析;其余统计数据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5个指标进入方程,与术后相邻椎体骨折具有相关性。结论椎体骨密度低、楔形角≥15°、骨折位于胸腰交界处、有糖皮质激素治疗史及外力作用5个指标是术后继发相邻椎体骨折的影响因素,手术因素不会增加继发相邻椎体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16.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因创伤小、操作简便,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然而,PVP术后椎体骨折在临床并不少见,包括手术椎体再骨折(椎体高度丢失或再次塌陷)和非手术椎体的新骨折(相邻椎体和非相邻椎体骨折)。其中非手术椎体的新骨折尤其是强化椎相邻椎体骨折较为多见,93.1%发生于术后1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相关因素。方法:2007年1月~2010年3月门诊和病房共收治OVCFs PVP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患者42例,男8例,女34例,年龄55~82岁,平均67.3岁,均行脊柱X线片及MRI检查,确诊为相邻或非相邻椎体骨折;选取同期随访的PVP术后非手术椎体无骨折患者68例,男17例,女51例,年龄52~75岁,平均60.1岁。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腰椎(L2~L4)骨密度值,并记录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术前是否长期(超过1年)服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手术部位(胸椎或腰椎)及单双侧入路等情况,分析引起非手术椎体骨折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年龄、骨密度及是否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体重指数、手术部位及入路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骨密度T值≤-2.5SD及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是导致PVP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3.775、5.980、3.401(P<0.05)。结论:高龄、骨质疏松及服用糖皮质激素药物超过1年是导致OVCFs患者PVP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8.
杨峰  唐淼  许康永 《实用骨科杂志》2012,18(6):484-485,572
目的观察和分析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09年9月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21例,31椎。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疼痛均明显减轻或消失。有3例发生骨水泥,渗漏1例有临床症状,术后椎体前缘后缘高度及Cobb角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可有效缓解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所引起的疼痛,恢复椎体高度,但也有一定的并发症,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9.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OVCF)为临床上常见疾病,目前关于OVCF的治疗有保守治疗、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ns kyphoplasty,PKP)等。但经治疗后患者出现其他椎体骨折的发生率较高,且引起的的原因目前颇有争议。作者根据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关于OVCF行PVP或PKP术后新发椎体骨折的流行病学特点、原因等做一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邻椎再骨折危险因素及与脊柱骨盆参数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本院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共101例,根据术后随访1年邻椎是否再骨折分为骨折组(47例)和无骨折组(54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法评估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邻椎再骨折发生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评估脊柱骨盆参数用于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邻椎再骨折风险预测临床效能。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椎体骨密度、腰椎前凸角、胸腰椎后凸角、矢状面垂直轴偏移量及手术椎体局部后凸角均可能与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邻椎再骨折发生有关(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椎体骨密度较低、腰椎前凸角较小及矢状面垂直轴偏移量较大均是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邻椎再骨折发生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腰椎前凸角及矢状面垂直轴偏移量均可用于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邻椎再骨折风险预测,最佳cut-off值分别为40.1°、5.39 cm;同时两者联合预测AUC为0.90,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03%、85.48%,预测效能显著优于单一危险因素(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