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Coflex棘突间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棘突间植入Coflex棘突间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23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患者术前均接受腰椎MRI和CT扫描,证实相应节段因各个原因继发腰椎管狭窄。在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的腰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上测量手术间隙椎间隙前、后缘高度及椎间活动范围,采用VAS评分及JOA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估。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5~24个月。术后患者腰腿痛症状及间歇性跛行均明显缓解,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术后3、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末次随访较术后3、12个月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由术前的(14.65±3.80)分改善至术后3个月的(25.12±1.96)分(P0.05)。椎间隙后缘高度及椎间孔高度较术前增加(P0.05),椎间隙前缘高度较术前略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节段仍保持一定活动度,但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Coflex系统松动、断裂、脱出及相应棘突的骨折等并发症。结论 Coflex棘突间动态内固定系统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可较好地维持相应节段的稳定性、手术节段椎间隙、椎间孔的高度及活动度,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腰椎棘突间Coflex动态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超  何勍  阮狄克 《中国骨伤》2011,24(4):282-285
目的:评估腰椎后路棘突间Coflex动态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疗效。方法:对2008年3月至2009年10月连续诊治的18例行后路椎板减压、棘突间Coflex动态固定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54~71岁,平均62.2岁。患者临床表现包括慢性腰背痛、间歇性跛行及下肢麻木感。所有病例均为单节段中央椎管狭窄、无明显节段间不稳。其中L4,517例,L3,41例。分析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置入节段及相邻节段椎间曲度。根据VAS和ODI评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18个月,平均14.4个月。无内置物移位、断裂,影像学测量显示术后Coflex置入节段中立位Cobb角(12.1±2.6)°较术前(14.8±3.2)°明显减少(t=2.61,P=0.03),但至随访时发现置入节段中立位Cobb角(14.9±4.1)°较术后有明显增加,可接近甚至达到术前的角度(t=1.39,P=0.65)。过伸过屈位测量显示Coflex置入可较好的限制置入节段的后伸运动范围(t=4.01,P=0.001),但可观察到置入节段过屈位运动范围较术前有所增加(t=2.57,P=0.02)。相邻上一节段中立位Cobb角术前(12.1±2.3)°、术后(12.3±3.2)°、随访时(11.9±3.0)°,无统计学差异。随访时VAS评分(2.2±0.7)分较术前(4.9±1.1)分明显改善(t=2.95,P=0.02)。术前ODI评分为(56.5±14.2)%,随访时为(29.1±9.0)%,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3.02,P=0.02)。结论:从临床疗效来说,结合椎板减压Coflex置入可获得满意的疗效,但影像学测量结果显示Coflex并不能有效维持其置入后中立位下所获得的相对后凸状态,但可较好的限制置入节段的后伸活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Coflex棘突间非融合固定系统治疗短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7年8月本科收治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2例,于相应狭窄节段减压后将Coflex棘突间固定装置置于L3/4或L4/5棘突间。采用疼痛视觉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和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RM)评估术后疼痛缓解和功能障碍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平均(115.75±14.29) min,术中失血量平均(200.17±10.82) ml,住院时间平均(10.50±1.50) d。术后全部病例下腰痛以及神经症状皆明显缓解,切口一期愈合。所有患者随访至少12个月。下肢VAS评分由术前的(4.36±2.61)分减少至术后1年的(2.61±1.37)分;腰部VAS评分由术前的(6.04±2.31)分减少至术后1年的(1.09±0.86)分;ODI由术前(40.09±23.47)%减少为术后1年的(12.32±9.91)%;RM由术前(18.55±7.01)减少为术后1年的(3.55±1.50),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棘突周围骨折、置入物脱落或断裂等相关并发症。[结论]有限减压后置入棘突间固定装置Coflex治疗短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短期临床疗效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4.
减压结合Dynesys动态稳定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减压结合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7年1月~2008年6月,对23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后路减压后行Dynesys内固定术。[结果]随访(26.2±7.3)个月(17~34)个月,VAS评分:术前(8.2±0.9)分(6~10分),术后(2.2±1.3)分(0~5分)(P=0.001);Oswestry评分:术前(72.4±17.0)分(45~89分),术后(22.4±14.7)分(0~43分)(P=0.002)。无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按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评价:优17例,良4例,可2例,症状改善优良率达91.3%。[结论]减压结合Dynesys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可取得良好的早期临床效果,防止固定及邻近节段的退变,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有效的非融合性、动力性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5.
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装置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评价采用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装置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疗效及其影像学变化。方法:2007年10月至2009年2月对诊断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30例行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治疗。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9~65岁,平均45岁。手术在L4,5节段20例,L5S1节段9例,1例同时行L4,5、L5S1双节段治疗。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和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影像学观察指标包括X线中立位椎间隙腹、背侧高度,动力位手术节段上下两椎体的边缘与其相邻椎体的边缘连线的夹角变化;CT测量指标包括椎管面积、硬膜囊面积、椎管矢状径、硬膜囊横矢状径。手术采用椎板开窗或部分切除,椎管减压后棘突间植入Coflex装置。结果:随访5~19个月,ODI分值由术前的平均(62.41±10.38)分下降到平均(10.49±5.93)分(P〈0.01),JOA分值由术前的平均(8.96±2.76)分提高到平均(25.36±1.55)分(P〈0.01)。3例术后疼痛改善不明显而需药物或封闭治疗,3例麻痹及感觉减退症状无改善,其余患者症状均获明显改善,未再出现间歇性跛行及神经根压迫症状。未发现与Colfex装置本身相关的并发症。X线检查椎间隙背侧高度明显增大,手术节段相邻椎体间运动幅度无明显增大。CT检查术后椎管内空间,硬膜囊面积均有所增加。结论:采用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短期相关并发症少,同时对增加椎管及硬膜囊面积,增加椎间隙后缘高度,防止相邻节段运动幅度增加以及预防邻椎病发生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oflex系统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初步临床疗效。
方法 2008年3月至2009年8,采用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棘突间植入Coflex系统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6例,男11例,女15例;年龄45~78岁,平均65.4岁。L3,4节段7例,L4,5节段13例,L3,4合并L4,5节段6例。术前MRI和CT扫描证实L3,4和(或)L4,5节段黄韧带增厚,关节突关节骨质增生,合并椎间盘突出致中央椎管及侧隐窝狭窄,神经根或马尾受压。应用eFilm及CAD软件测量术前及术后3个月、12个月手术节段椎间隙前缘高度、后缘高度、活动度,术前、术后椎管面积;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标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进行功能评估。
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12~24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患者腰腿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日常生活能力改善。JOA评分由术前平均(15.46±4.30)分改善至术后3个月(24.50±1.58)分,责任节段椎管面积由术前平均(218.4±16.2)mm 2增加至术后(264.6±9.9)mm 2。单节段椎间隙前缘高度无明显变化,椎间隙后缘高度较术前增加,随时间延长高度有所下降。术后手术节段仍保留一定的活动度,但较术前明显下降。Coflex系统无松动、断裂及脱出。
结论 Coflex系统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可较好地维持相应节段的稳定性,安全可行,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在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中的疗效及对患者术后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腰椎管狭窄患者10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Wallis组和融合组,各52例;Wallis组采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融合组采用腰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随访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评分(JOA)、视觉疼痛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椎间隙前后缘高度(Intervertebral space height,ISH)、椎间盘高度(disc height,DH)、手术节段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出现脑脊液漏、顽固性腰痛、椎体滑脱等并发症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JOA、VAS、ODI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术后12个月,Wallis组JOA评分高于融合组,VAS、ODI评分低于融合组,差异显著(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12个月Wallis组ISH、DH、ROM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12个月融合组ISH、DH明显降低(P0.05),ROM明显增加(P0.05);术后12个月Wallis组ISH、DH高于融合组,ROM低于融合组,差异显著(P0.05);随访12个月,Wallis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69%(4/52),融合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92%(14/52),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腰椎减压融合术比较,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临床症状,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椎间盘镜微创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体会。方法对20例腰椎管狭窄患者,应用椎间盘镜微创技术治疗,术后进行疗效判定。结果 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手术。平均手术时间62.5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46 m L。1例术中硬脊膜轻度损伤致脑脊液漏,明胶海绵填塞压迫,头低足高位,局部压迫后脑脊液漏逐渐停止,未出现切口感染等其他并发症。患者均获随访6~36个月,按Nakai标准评价:优良率90.00%(18/20)。结论应用椎间盘镜微创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创伤小,有效率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结合腰椎减压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2011年12月符合选择标准的39例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20例,单纯腰椎减压融合)和B组(19例,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结合腰椎减压融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疾病诊断构成、病变节段、病程以及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上位手术节段及其邻近非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foramen intervertebral height,FIH)、腰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ODI和VA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计算改善率;测量并比较两组上位手术节段及其邻近非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前缘高度(anterior disc height,ADH)、中部高度(middle disc height,MDH)和后缘高度(posterior disc height,PDH)]、FIH、腰椎ROM。结果 A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显著多于B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92,P=0.328)。两组均获随访,A组随访时间33~50个月,平均40.5个月;B组39~51个月,平均42.6个月。两组均未发现内固定物移位、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两组末次随访时ODI、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ODI、VAS评分以及ODI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VAS评分改善率明显优于A组(t=2.245,P=0.031)。末次随访时两组间及组内手术前后上位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及FI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B组邻近非融合节段ADH显著高于A组,MDH、PDH和FIH显著低于A组(P0.05);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时A组邻近非融合节段ADH降低,MDH、PDH和FIH增高(P0.05),而B组各指标均无明显改变(P0.05)。末次随访时,A组邻近非融合节段ROM较术前显著增加(t=2.318,P=0.026);两组邻近非融合节段RO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结合减压融合术中期疗效与单纯减压融合术相当。对于责任节段的邻近节段存在退变、但暂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患者,采用该术式可以减缓邻近节段退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和适应证。方法采用后路椎间盘镜手术系统进行单侧开窗、双侧开窗、多节段局部开窗减压术对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中通过C型臂X线机定位,于腰部后正中做1个长约1.8 cm的小切口,安全钻在椎板开骨窗,置入工作通道,在电视监视下显露并清除椎板、增生内聚的关节突、肥厚的黄韧带及突出的髓核组织,彻底解除其对神经根和硬膜的压迫。结果56例患者均有明显改善。本组病例随访1~42个月,其功能恢复按照参考文献标准评定效果,本组优47例(83.9%),良6例(10.8%),可3例(5.3%)。结论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在保证神经充分减压的前提下,可减少创伤,保持脊柱的稳定性,适用于单节段或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及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和适应证。方法德国Storz后路椎间盘镜下手术,俯卧位,病变椎间隙中线旁1cm做1.8cm纵形切口,安全骨钻开骨窗进入椎管后,沿神经根的走向即侧隐窝进行充分减压,松解神经根,合并椎间盘突出则行髓核切除。结果54例均在局麻下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0~210min,平均90min。术中出血量50~210ml,平均80ml。术后住院7~14d,平均9d。54例随访3~37个月,平均18.5月,按脊柱显微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评定标准,优良率90.7%(49/54);按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优良率96.3%(52/54)。结论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手术时应重点进行神经根管的减压,对于发育性或中央管严重狭窄患者应选择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Wallis)植入对非骨性腰椎管狭窄减压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12例腰椎退行性变非骨性腰椎管狭窄患者采用椎管减压,髓核摘除及黄韧带切除,Wallis植入治疗,对术后疗效进行总结. 结果 12例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5~14个月,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固定节段椎间隙高度由术前的平均6.75mm恢复为术后的平均8.53mm (P<0.05),术后半年椎间隙高度维持良好,腰椎活动度基本同术前. 结论 Wallis在非骨性腰椎管狭窄治疗中有出血少、操作方便、破坏性小的优点,且能维持病变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只要术前正确选择适应证,术中规范细致的操作,是治疗该类疾病可选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oflex腰椎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的手术并发症及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1月至2011年6月采用Coflex内固定手术治疗121例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资料,男76例,女45例;年龄37~75岁,平均54.6岁。其中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38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58例,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15例,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10例;病变节段均分布于L3,4、L4,5及L5S1间隙。记录并分析手术相关并发症及转归。结果 10例患者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其发生率为8.3%(10/121)。其中器械直接相关并发症3例,包括假体固定翼折断、假体松动及棘突骨折各1例,予观察随访,假体均未移位,未影响手术疗效。非器械相关并发症7例:术中硬膜撕裂2例,创口浅表感染1例,经相应处理均治愈;再手术4例,再手术率为3.3%(4/121),其中2例为术中减压不彻底需再次减压,1例为椎间盘突出术后复发再次行髓核摘除术,另1例为术后椎管内血肿形成经手术清除血肿后好转。结论 Coflex 辅助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再手术率均较低,且器械直接相关并发症较低,术中规范操作是降低器械直接相关并发症的关键;而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中彻底有效减压是保证手术疗效、避免发生非器械相关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微创减压术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结果。方法 2002年9月至2008年5月,对48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微创减压术治疗。男36例,女12例;年龄60~82岁,平均68岁。结果所有患者均经18~48个月(平均26个月)随访,根据MacNab腰腿痛手术治疗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显示优26例(54%),良17例(36%),差5例(10%),优良率为90%。结论微创减压术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疗效较满意,老年患者较易耐受该术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微创减压术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结果.方法 2002年9月至2008年5月,对48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微创减压术治疗.男36例,女12例;年龄60~82岁,平均68岁.结果 所有患者均经18~48个月(平均26个月)随访,根据MacNab腰腿痛手术治疗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显示优26例(54...  相似文献   

16.
椎管减压加棘突造盖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86年以来,我们采用全椎板减压后棘突造盖治疗腰椎管狭窄症36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共36例,男28例,女8例;年龄32~58岁,年均46.2岁。病程最长10年,最短1年,平均3年10个月。病变节段:L2~32例,L3~47例,L4~521例,L56例。腰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6例,中央管狭窄为主28例,侧隐窝狭窄为主8例。致病因素:椎板、关节突增生肥厚为主12例,椎体后缘增生,后凸致腰椎管狭窄4例,黄韧带肥厚为主10例,黄韧带肥厚合并关节突增生肥大8例。临床表现:中央管狭窄者主要症状是间歇性跛行,可行走5~100m不等。查体:直腿抬高试验均阴性。主要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后路局限性减压Wallis棘突间稳定系统动态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3月~2009年3月,2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我院行后路局限性椎管减压、棘突间置入Wallis稳定系统动态固定治疗。男13例,女15例;年龄48~67岁,平均59岁。病变节段:L4/5 18例,L3/4 5例,L4/5和L3/4双节段5例。术前、术后3d、术后6个月与末次随访时进行VAS评分,并在X线片上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隙与椎间孔高度。记录所有患者术中、术后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23例单节段、5例双节段置入Wallis棘突间稳定系统,手术时间35~80min,平均45min;术中出血50~180ml,平均80ml。术中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2例失访,26例获得12~32个月随访,平均随访22个月,术后3d、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术后3d、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未发现假体移位等并发症,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未出现节段不稳或邻近节段退行性改变。结论:后路局限性椎管减压后应用Wallis棘突间稳定系统动态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短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可动式椎间盘镜下单侧开窗双侧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可动式椎间盘镜下单侧开窗双侧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 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采用可动式椎间盘镜下单侧开窗双侧减压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龄56~74岁,平均65岁.均为双侧椎管狭窄合并椎问盘突出,有间歇性跛行和坐骨神经痛等症状,双下肢症状以一侧为重.在症状严重侧行棘突旁2 cm纵切口,在可动式椎间盘镜下行单侧椎板间隙开窗,神经根通道减压、突出髓核摘除;在棘突和椎板腹侧分别向上、下方用棉片压低保护硬膜囊,潜行咬除棘突基底部,在棘突基底、椎板腹侧与硬膜囊背侧之间形成工作空间,经此空间潜行咬除对侧椎板下缘和增厚的黄韧带,直至显露松解对侧神经根起始部.结果 术中无神经损伤发生,无中途转开放手术病例.发生硬膜囊撕裂2例,用棉片将其压低后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100min,平均70min;术中出血量50~350ml,平均150ml.术后CT示减压充分,中央椎管和对侧椎管扩大,对侧椎板、关节突和椎旁肌等结构保留完好.全部病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根据Macnab标准,优21例,良11例.结论 可动式椎间盘镜下单侧开窗双侧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操作简便,能保留对侧结构,达到双侧减压目的 ,早期随访结果优良.对双侧严重骨性狭窄者应慎用.  相似文献   

19.
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手术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盘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方法通过后路椎间盘镜治疗36例腰椎管狭窄症的回顾性分析。结果疗效良31例,可5例,差0例。结论后路椎间盘镜可以用于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具有疗效好、微创、对脊柱稳定性干扰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后路椎间盘镜治疗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手术适应证和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后路椎间盘镜进行单侧或双侧"开窗"彻底解除硬脊膜及神经根的压迫.术中通过"C"臂机或拍摄侧位X线片定位.在局麻或浅硬外麻醉下于腰后部正中做大约1.5 cm的切口,逐级扩张后置人工作通道管,钻除部分椎板,置入内窥镜于电视监视下显露清除椎板、增生内聚的关节突、肥厚的黄韧带及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减压神经根管,彻底解除其对硬膜、神经根的压迫.结果 本组共治疗183例,随访5个月至3年,按Nakai标准评定,优168例,良9例,可6例,优良率为96.7%.结论 本方式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在保证神经根充分减压的前提下,能尽可能保持脊柱的稳定性.本方法适用于单节段或多节段椎管狭窄症及合并椎间盘突出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