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胸腰椎骨折后路椎管减压内固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总结手术有两个关键点:一是采用A0解剖定位方法行椎弓根定位并正确地拧入螺丝钉,确保位于椎弓根内并达到合适的长度。二是矫正脊柱畸形并行椎体的骨折整复,对于椎体骨折凸入椎管内的可以采用后方复位的方法,以解除脊髓压迫。并于固定同时植骨融合,手术后佩带支具,可以有效防止手术后内固定松动失效,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结果28例脊柱骨折应用AF内固定,26例达到了理想的治疗效果。结论椎弓根螺钉固定牢固可靠,操作比较简单,治疗效果确切,具备一定的条件可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
一期后路减压并前路减压、后路固定治疗截瘫4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1989~1992年作者采用一期后路减压同时行前路减压、后路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脱位所致截瘫40例,报告如下。手术方法  俯卧位,作后正中切口,显露病椎上下2~3个推。切除病椎的全椎板或半椎板,根据CT或X光照片,确定脊髓前方骨块或椎间盘的位置。将硬脊膜拉向对侧,用小弯凿子凿除凸入椎管内的骨块或椎间盘,彻底减压,而后复位后固定。作者推荐用Stef-fee钢板固定。结果 用Frankel法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效果,见附表。讨论  随着CT和MBI在脊柱外科中的运用,我们认识到脊髓神经压迫主要来自中柱,即椎体后缘骨块或椎间盘突入椎管内压迫…  相似文献   

3.
后路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椎弓根内固定在胸腰椎骨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情况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术。结果随访10~24个月,平均15个月,发现骨折椎体后凸畸形角度术前平均为23.5°、术后6.4;°椎体前缘高度压缩比例术前为40%、术后11%,神经功能改善。结论该手术是目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颈椎前后路减压内固定用于治疗颈椎后柱损伤和颈椎间盘突出等多种疾病,通过总结治疗和经验,显示这种技术的优点,便于临床实践中推行使用。方法:采用国产或进口颈椎前路钢板系统进行颈椎前路减压只植骨内固定21例。后路采用国产侧块钢板系统进行后柱损伤及脱位内固定14例,随访3个月~13个月。结果:所有病例达到了手术治疗目的,颈前路在术后3月椎体间植骨融合达到骨性愈合。结论:颈前后路钢板系统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内固定牢固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颈椎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钉固定单开门减压治疗颈椎过伸性损伤伴多节段椎间盘韧带复合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2021年6月采用颈椎后路椎弓根钉单开门手术治疗的颈椎过伸性损伤伴多节段椎间盘韧带复合体损伤36例。评价临床与影像资料。[结果] 3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随访8个月以上,随时间推移(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患者的ASIA神经功能评级[A/B/C/D/E,(4/10/16/6/0),(0/4/6/12/14),(0/0/4/8/24), P<0.001]、JOA颈椎评分[(7.8±2.4),(11.6±2.2),(14.2±1.4), P<0.001]和颈痛VAS评分[(5.2±1.6),(2.9±1.4),(1.6±1.1), P<0.001]均显著改善。影像测量颈椎曲度随时间推移呈减少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无钉棒松动、断裂等不良影像表现。[结论]后路减压固定治疗颈椎过伸性损伤伴多节段椎间盘韧带复合体损伤具有减压充分、神经功能恢复良好、脊柱稳定性强的优点,避免了长节段颈椎前路手术并发...  相似文献   

6.
后路减压复位及内固定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多发生于胸椎和腰椎的交界区域,而单纯L3~L5的爆裂性骨折则相对少见。对于此类骨折,由于腰椎椎管扩大明显,且该区域不容纳脊髓.因此极少出现完全性瘫痪表现。笔者采用经后路减压复位加短节段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此类骨折,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7.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因其复位满意、固定坚强、手术创伤小、操作简便、患者可早期下床锻炼等优点近年来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自1 999~2 0 0 2年对5 6例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应用Steffee、RF、AF、Tenor、USS等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4 2例,女1 4例,年龄1 8~5 6岁,平均37 2岁。受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 6例,重物砸伤7例,交通事故伤31例,其他伤2例。损伤部位:T1 0 1例,T1 1 7例,T1 2 1 5例,L1 1 6例,L2 1 1例,L3 4例,L42例。骨折类型:屈曲压缩型8例,爆裂型36例,骨折脱位型1 2例。脊髓神…  相似文献   

8.
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因其复位满意、固定坚强、手术创伤小、操作简便、患者可早期下床锻炼等优点近年来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自1999~2002年对56例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应用Steffee、RF、AF、Tenor、USS等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后路间接减压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症状伴椎体后上缘骨折块的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后路间接减压内固定治疗35例无神经损伤症状伴椎体后上缘骨折块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记录椎管占位率、椎体压缩率、Cobb角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无感染、断钉、迟发性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 d及1年Cobb角、椎体压缩率、椎管占位率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术后1年与术后3 d Cobb角、椎体压缩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椎管占位率较术后3 d减小(P<0.05)。结论 对于无神经损伤症状伴椎体后上缘骨折块的胸腰椎爆裂骨折,通过后路间接减压内固定复位椎管占位骨折块并通过后期的椎管重塑,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自2002年7月-2006年8月应用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56例,年龄17~61岁,平均36.75岁.骨折根据Denis分类:屈曲压缩型10,爆裂型34例,骨折脱位型12例.脊髓神经功能按ASIA分级:A级13例,B级8例,C级9例,D级17例,E级9例.结果 56例脊柱骨折经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固定手术治疗;平均随访1.5年;A级13例中2例恢复至B级,11例未恢复,B级8例恢复至C、D级各4例,C、D、E级35例完全恢复.结论 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方便、复位满意、固定牢固、便于植骨融合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1989年1月~1996年6月,我院应用后路减压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致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127例,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27例中男96例,女31例;年龄15~64岁;致伤原因:重物压伤42例,高处跌下49例,车祸36例;骨折平面:胸段9例,胸腰段104例,腰段14例;根据张光铂分类法:单纯屈曲压缩型11例,爆裂型61例,安全带型7例,骨折脱位型48例;Framkel神经功能分级:A级68例,B级11例,C级38例,D级10例。治疗方法局麻或全麻后俯卧位于脊柱手术架上。以伤椎棘突为中心后正中切口,切除骨折椎的椎板和黄韧带,探查脊髓受压和椎管情况;清除椎管内的血块,游…  相似文献   

13.
后路减压和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截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路减压和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截瘫李毅中,李炎川,黄俊晓,杨璞临床资料1989年1月~1993年12月,我们采用后路减压和内固定治疗62例患者,男52例,女10例;年龄15~64岁。致伤原因:重物压伤22例,高处跌下23例,车祸17例。骨折平面:...  相似文献   

14.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是脊柱损伤中较常见的类型,可因脊髓、神经根损伤而导致截瘫。我院1992~2002年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管前后联合减压与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截瘫66例,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方法对20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钉固定、自体骨及人工骨后外侧植骨融合手术。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3年。术后1年时X线片复查植骨均牢固融合,无内固定松动、脱落、断裂等,术前原有腰腿疼痛消失。结论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减压彻底,效果确切,内固定后植骨愈合良好,可作为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用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19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手术前后进行JOA、VA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影像学测量比较手术前后的Cobb角、骨盆倾斜角(PT)、腰椎前凸角(LL)。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1~23(15.7±2.2)个月。JOA评分:术前为12.2分±1.7分,术后3个月为22.7分±3.1分,末次随访为24.0分±2.8分。VAS评分:术前为8.4分±0.5分,术后3个月为1.9分±0.8分,末次随访为1.8分±0.6分。Cobb角:术前为23.9°±4.2°,术后3个月为3.1°±1.4°,末次随访为3.3°±1.1°。LL:术前为31.6°±5.9°,术后3个月为42.5°±6.6°,末次随访为44.3°±6.0°。PT:术前为21.5°±7.3°,术后3个月为18.9°±9.4°,末次随访为18.5°±7.8°。以上各项指标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可充分减压,缓解症状,重建腰椎矢状面和冠状面的序列并维持脊柱稳定。  相似文献   

17.
后路减压融合AF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爆裂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下腰椎 (L3~ 5)骨折中以爆裂性骨折为常见 ,与胸腰段骨折相比其解剖和生物力学有其特殊性 ,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法不尽相同 ,以往文献报道较少[1] 。 1996年 11月~ 1998年 9月 ,笔者对 2 4例不稳定型下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进行了后路神经减压、AF系统内固定和横突间植骨融合 ,术后随访 2~ 4年 ,临床和影像学评估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资料取自 1996年 11月~ 1998年 9月住院病人共 2 4例 ,其中男性 19例 ,女性 5例 ,年龄为 2 7~ 43岁 ,平均 37岁。合并腰骶神经完全损伤者 6例 ,合并腰骶神经不完全损伤者 11例 ,神…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钳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应用颈椎螺旋融合器或颈椎带锁钢板进行同期前后路减压重建 ,一次性手术治疗 ,并进行分析。方法 :对 1 6例颈脊髓前后受钳夹的颈椎病患者 ,先后路颈椎扩大式半椎板切除减压术 ,后行前路减压 ,颈椎椎间螺旋融合器或带锁钢板内固定植骨术 ,术后采用JOA 1 7分法进行测评。结果 :平均随访 2 3个月 ,1 6例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皮肤感觉改善和四肢肌力提高 ,其中 2例大小便障碍者括约肌功能恢复 ,脊髓功能改善率 75 .6 %。结论 :本手术方法减压彻底 ,安全有效 ,颈椎螺旋融合器和颈椎带锁钢板的应用解决了颈椎稳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TSRH内固定后环脊髓减压治疗外伤性截瘫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外伤性胸腰椎骨折合并截瘫行TRSH内固定后用“环钻”作椎管行减压和治疗效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12例病例经平均18个月随访,全部病例椎体高度恢复良好,神经系统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TSRH内固定后行环脊髓减压既保证了脊柱的稳定性,有效的恢复了椎体的高度,同时,从后路解除了脊髓前方的压迫,简化了手术操作,为截瘫的恢复提供了有利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