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外科的不断发展,许多复杂的先心病得到了解剖矫治,但仍有一些需行姑息手术.对于难以解剖矫正或一期生理根治的肺血减少型复杂先心病,双向Glenn手术是一种有效的姑息性手术方式.我院2003年7月-2004年3月,在非体外循环下实施双向Glenn手术2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非体外循环下双向格林分流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非体外循环下双向格林分流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999年 4月~ 2 0 0 1年 4月 ,3 6例单心室等复杂先天性心脏畸形患者接受了非体外循环下的双向格林分流术(非体外循环手术组 )。包括 2 8例单侧双向格林分流术 ,8例双侧双向格林分流术。男性 2 5例 ,女性 11例。年龄 5 7±5 4岁 (6个月~ 2 4岁 ) ,体表面积 0 72± 0 3 4(0 3 5~ 1 2 8)m2 ,术前经皮血氧饱和度 0 75± 0 0 7(0 45~ 0 83 ) ,术中肺动脉压 14 3± 3 6mmHg(1mmHg =0 13 3kPa)。并以 1994~ 2 0 0 0年间在体外循环下实施双向格林分流术的 3 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体外循环手术组 ) ,进行比较。结果 :非体外循环手术组病例无死亡 ,1例患者出现乳糜胸。所有患者发绀明显减轻 ,顺利出院。出院时动脉血氧饱和度 0 93± 0 0 4。与体外循环手术组相比 ,在非体外循环下实施双向格林分流术可以明显减少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及术后胸液引流量。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的双向格林分流术操作较为简便 ,术后早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应用双向Glenn手术治疗儿童功能性单心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双向Glenn手术在治疗儿童功能性单心室类型的复杂先心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998年 1月~ 2 0 0 0年 10月 ,共有 15例患儿在我院接受双向Glenn手术 ,年龄 1~ 13岁 ,平均 (4 94± 3 18)岁 ,体重 10~ 2 9kg,平均(15 13± 5 71)kg。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右心导管术及心血管造影术确诊 ,结合手术中探查确认不宜一期生理矫治。SVC RPA端 -侧吻合 10例 ;SVC与MPA端 -侧吻合 2例 ;LSVC LPA端 -侧吻合 2例 ;LSVC LPA端 -侧吻合及RSVC RPA端 -侧吻合 1例。同期 1例行ASD扩大、1例行PDA结扎、1例合并TAPVC者行肺静脉回流口扩大。结果 有 1例术后早期死于急性肺水肿 ,全组病死率为 6 7%。术后SaO2较术前明显上升 ,P <0 0 1。 1例于术后 6个半月死于上腔静脉与肺动脉吻合口阻塞。结论 双向Glenn手术效果良好 ,作为姑息手术为二期Fontan类手术创造条件 ;也可作为部分高危患儿的终结性姑息手术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评价肺血减少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双向Glenn分流术后肺血管发育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101例复杂发绀型先心病患儿双向Glenn分流术前后左、右肺动脉内径,同时测量术前、术后经皮血氧饱和度,评价其术后肺血管发育。根据有无肺动脉前向血流将患儿分为肺动脉闭锁组(30例)和肺动脉狭窄组(71例);另分为婴幼儿组(年龄≤3岁,51例)和儿童组(年龄>3岁,50例),比较各组内及组间手术前后肺动脉分支内径及血氧饱和度变化。结果 :术后应用超声心动图随访12~36个月,左、右肺动脉内径及血氧饱和度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改善。肺动脉狭窄组较肺动脉闭锁组术后肺动脉生长发育及血氧饱和度的改善更明显;婴幼儿组肺动脉发育及血氧饱和度改善情况优于儿童组(P<0.01)。应用超声定量的肺动脉分支发育与临床血氧相关性回归分析结果满意(P<0.001)。结论:肺血减少型复杂先心病患儿施行双向Glenn分流术后,可在不增加右心室前负荷情况下增加肺血流,促进患者肺动脉血管发育,提高血氧饱和度。超声心动图对术后定量随访评估肺血管发育,评估预后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脉压变异度(PPV)在指导双向Glenn术后容量管理时的变化。方法: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行双向Glenn术的患儿25例,男性12例,女性13例,年龄7个月~4岁2个月,中位值23个月,体质量8.0~17.5kg,平均(13.0±3.2)kg。作为对照,同期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29例,男性14例,女性15例,年龄5个月~5岁10月,中位值23个月,体质量7.0~18.5kg,平均(11.9±3.9)kg。所有患儿术中穿刺左挠动脉,术后接Mostcare连续监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心输出量、外周阻力以及PPV、心动周期效率值(CCE)、最大压力梯度(dp/dt)等参数至术后12h。以平均动脉压50~90mm Hg(1mm Hg=0.133k Pa)、中心静脉压6~11mm Hg,并维持CCE-0.3~+0.3,dp/dt 0.8mm Hg/msec-1.4mm Hg/msec为目标进行补液及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将Mostcare数据导入计算机,采集术毕(T0)、术后1h(T1)、术后3h(T2)、术后6h(T3)、术后12h(T4)数据进行PPV的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性别、年龄、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时间点内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时间点Glenn组的PPV值均低于V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lenn术后应用Mostcare监测系统将PPV作为容量反应指标时,不应和VSD术后选用相同的标准。Glenn术后对容量的改变敏感,较小的PPV的改变就应及时补液。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总结经皮介入栓堵双向Glenn术后扩张奇静脉的结果。方法:8例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双向Glenn术后发现奇静脉和/或半奇静脉扩张,平均年龄(7.7±3.3)岁,平均体质量(24±6)kg,距双向Glenn手术1.0~4.7年,平均2.7年。入院时氧饱和度(SO2)平均(0.80±0.08)。心血管造影显示扩张的奇静脉和/或半奇静脉,平均内径(8±2)mm,与上腔静脉内径比值平均0.66±0.14。肺动脉的Mcgoon比值平均2.3±0.3,Nakata指数平均(248±75)mm2/m2,平均肺动脉压(PAP)和上腔静脉压(SCVP)均为(13.4±3.3)mmHg(1 mmHg=0.133 kPa)。1例合并左肺动脉(LPA)起始部中度狭窄。于基础麻醉下经皮导管栓堵奇和/或半奇静脉,1例同时行LPA狭窄部位球囊扩张。结果:栓堵术后SO2升高至平均〔(0.86±0.04),P<0.0001〕,PAP〔(12.9±3.4)mmHg,P=0.53〕和SVCP〔(12.7±3.2)mmHg,P=0.09〕无变化。4例于栓堵术后1 w至1年行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CPC)。4例随诊1~2年SO2无变化。结论:双向Glenn术后合并奇静脉和/或半奇静脉扩张、SO2降低,但无SCVP或PAP升高者,可经皮介入栓堵奇静脉和/或半奇静脉,以增加肺血流量,提高体循环SO2。 相似文献
9.
目的 回顾性总结3岁以内复杂先心病患儿行有搏动性双向Glenn术的治疗效果,探讨双向Glenn分流术的手术时机.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3年7月间3岁内接受双向Glenn术的77例患儿资料,根据年龄分为A组(小婴儿组,<6个月,23例)和B组(婴幼儿组,6-36个月,54例),比较两组患儿围手术期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A、B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148.20±21.21)min、(154.87±52.37)min]、呼吸机辅助时间[(30.63±23.86)h、(24.61±18.83)h]、ICU滞留时间[(6.35±4.16)d、(4.90±2.57)d]、术后住院时间[(12.11±3.68)d、(10.03±4.82)d]、血制品使用量[(401.21±276.79)ml、(435.76±226.95)ml]及术后引流量[(15.68±7.32)ml/kg、(17.78±8.43)ml/k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儿肺动脉均较术前明显发育(P<0.05),两组间发育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例患儿(A组6例,B组12例)后期接受了TCPC治疗.结论 对于无法行一期根治的复杂发绀型先心病患儿,即使是<6个月的小婴儿,有搏动性双向Glenn术都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11.
黄美蓉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06,33(4):226-228
Glenn手术是治疗青紫型先心病常用的姑息性手术方法,术后部分患者可出现肺动-静脉畸变的病理改变,表现为青紫进行性加重.这种病变与体内多种机制的变化有关,其中因手术后肝静脉血流改道,来源于肝血流中的某些调控血管增生和调节血管张力的物质不再进入肺循环而缺乏,是导致肺血管异常增生、扩张和畸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黄美蓉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06,(4)
Glenn手术是治疗青紫型先心病常用的姑息性手术方法,术后部分患者可出现肺动-静脉畸变的病理改变,表现为青紫进行性加重。这种病变与体内多种机制的变化有关,其中因手术后肝静脉血流改道,来源于肝血流中的某些调控血管增生和调节血管张力的物质不再进入肺循环而缺乏,是导致肺血管异常增生、扩张和畸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双向格林术(双向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治疗肺血少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畸形,通过增加有效肺血流量而提高体循环动脉血氧饱和度,减轻心室的负荷,改善心功能.临床应用日益广泛.现将我院2000年7月-2003年9月收治的38例肺血少型复杂先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下双向格林术的麻醉处理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刘金敏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1):141-142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护理配合方法。方法将我科实施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实施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综合护理配合,对照组实施手术室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进展情况以及患者的焦虑程度。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进展均很顺利,未出现手术意外。观察组患者的焦虑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给予综合护理配合,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程度,护士了解手术步骤,更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减少意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正>血管麻痹综合征(vasoplegic syndrome,VS)是指患者在心脏外科术中或术后早期出现低血压并伴随正常或增高的心输出量,全身血管阻力、右心充盈压、肺毛细血管楔压降低,补充液体后症状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需要大剂量的缩血管药物来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的综合征,又称血管扩张性休克。体外循环术后多见,其发病率为0.4%~8.0%,死亡率2.8%~25.0%。非体外循环下术后并发血管麻痹综合征相关护理报道不多见,我院近年来开展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发生血管麻痹综合征3例,经积极治疗均好转出院,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工心脏瓣膜在材料、性能和耐久性等方面的不断进步,瓣膜置换术的手术成功率大大提高,成为治疗严重心脏瓣膜病变最成熟、有效的方法.传统设计的瓣膜需要在体外循环下置入体内,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且存在较多的手术禁忌证.近年来,微创瓣膜置换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可经皮置入的肺动脉和主动脉可压缩性支架瓣膜已先后成功地应用到临床,但非体外循环下二尖瓣可压缩性支架瓣膜置换术仍处于起步阶段.现就将二尖瓣可压缩性支架瓣膜置换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工心脏瓣膜在材料、性能和耐久性等方面的不断进步,瓣膜置换术的手术成功率大大提高,成为治疗严重心脏瓣膜病变最成熟、有效的方法。传统设计的瓣膜需要在体外循环下置入体内,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且存在较多的手术禁忌证。近年来,微创瓣膜置换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可经皮置入的肺动脉和主动脉可压缩性支架瓣膜已先后成功地应用到临床,但非体外循环下二尖瓣可压缩性支架瓣膜置换术仍处于起步阶段。现就将二尖瓣可压缩性支架瓣膜置换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年龄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OPCAB)结果的影响.方法 148例行OPCAB的冠心病患者,其中年龄≥65岁47例(老年组),年龄<65岁101例(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前年龄层次不同、老年患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较多外其他特征基本相同,均在麻醉诱导期及关胸时抽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并计算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术前及术后第1天抽静脉血查血糖、肌酐、尿素氮及总胆红素,观察临床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血糖、肌酐、尿素氮及总胆红素变化情况、手术时间、搭桥支数、心包纵隔引流量、输血量、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住院期间死亡率、二次手术止血率及伤口感染等其他并发症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但老年组术后房颤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老年组和对照组关胸时动脉血氧分压分别为(77±9)、(82±10)mmHg(P<0.05), PA-aO2分别为92.6±10.5、78.4±9.4(P<0.05);老年组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 ICU 时间、总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 OPCAB对老年患者是安全的,但风险及某些并发症高于年轻患者. 相似文献
19.
20.
312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危险因素评价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目的:分析与探讨312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危险因素评价的特点,方法:1999年10月-2001年6月连续312例OPCAB手术,死亡7例,通过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采用没形式的单因素分析法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急症手术,左心室射血分数,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和机械通气时间依次是本组OPCAB手术的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其相对危险度分别是20.718,0.942,19.366,3.821,1.029,年龄,性别,二次手术,心肌梗死1周内属于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的危险因素不构成OPCAB手术的危险因素,结论:OPCAB手术较cABG手术危险因素减少,体现出OPCAB手术良好的微创效果,但该结果尚有待于大规模多中心的综合评价验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