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舌鳞癌淋巴管生成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舌鳞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管密度/淋巴管相对面积(LVD/LVA)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为术前准确判断颈淋巴结状况提供参考。方法:口腔颌面外科接受舌癌切除及颈淋巴清扫术的标本63例:对HE染色阴性的淋巴结,应用细胞角蛋白CK(AE1/AE3)标记检测微转移,以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判断淋巴结转移;以LYVE—1作为淋巴管内皮标志物,研究舌癌淋巴管生成参数——淋巴管密度(LVD)和淋巴管面积(LVA)与颈淋巴结转移及其他临床病理变量(年龄、性别、T分类、病理分级、浸润方式)之间的关系。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应用细胞角蛋白CK(AE1/AE3)标记免疫组化法检测微转移,提高了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舌癌实质内未见到LYVE—1^+的脉管结构,LYVE—1^+脉管多位于癌周,癌周LVD、LVA与颈淋巴结转移及其他临床病理变量均无关。结论:舌癌癌周淋巴管密度(LVD)、淋巴管面积(LVA)与颈淋巴结转移及其他临床病理变量均无关,不宜作为术前评估淋巴结状况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舌癌组织中淋巴管密度与淋巴道转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舌癌组织中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和舌鳞状细胞癌患者淋巴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舌癌样本来自138例实施舌癌切除术的患者。利用单克隆抗体D2-40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照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中LVD的差异。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舌癌患者的LVD和临床病理因素的联系。结果:舌癌组织中LVD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1)。已发生转移的肿瘤组织中LVD明显高于未转移肿瘤组织(P〈0.01)。LVD与舌癌患者T分期、分级、淋巴结状态和临床分期(r=0.229,0.221,0.794,0.740)具有紧密联系。结论:LVD有规律的增长可能是舌癌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有助于预测舌癌患者早期的淋巴转移。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口腔癌的颈淋巴结转移机制,观察具有介导淋巴管内皮细胞和淋巴管增殖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口腔癌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光镜及图像分析观察并确定VEGF-C在正常口腔粘膜、白斑及鳞癌等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在正常及病变上皮组织中皆有VEGF-C的表达,部分淋巴管也有表达,但鳞癌组织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口腔粘膜及白斑;鳞癌表达强度与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与临床分期无关。结论:VEGF-C通过介导淋巴管内皮细胞及淋巴管增殖有利于颈淋巴道转移的发生,VEGF-C检测可作为预测淋巴道转移及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口腔鳞状细胞癌中COX-2及D2-40的表达情况,并计数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结果和正常组织比较,口腔癌中COX-2的表达明显增高,有淋巴结转移的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COX-2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χ^2=6.435,P0.05),LVD计数显著高于无转移组(t=2.446,P〈0.05),口腔鳞状细胞癌中COX-2与LVD之间具有相关性(r=0.552,P〈0.05)。结论COX-2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淋巴管生成有关,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的淋巴结转移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受体3(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3,VEGFR-3)和抑癌基因nm23-H1的表达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淋巴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OSCC60例切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VEGF-C、VEGFR-3和nm23-H1的表达,计数肿瘤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s density,LVD),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OSCC中VEGF-C蛋白阳性率为58.3%,LVD为(8.43±2.64)个/高倍镜下和nm23-H。阳性表达,三者均明显差异于癌前病变和良性病变(P〈0.05),VEGF-C表达和LVD、淋巴结转移相关(P〈0.01);nm23-H1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和组织学分级相关(P〈0.05)。结论在OSCC淋巴转移中VEGF-C、VEGFR-3高表达和nm23-H1蛋白缺失起重要作用,三者的检测结果对深入探讨肿瘤淋巴转移机制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浸润方式舌鳞状细胞癌淋巴管生成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参照Anneroth等描述的肿瘤浸润方式对41例舌鳞状细胞癌进行分型,应用免疫组化法,以D2-40标记淋巴管,计数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结果不同浸润方式的舌鳞状细胞癌D2-40的表达不同,浸润方式为Ⅲ、Ⅳ型的舌鳞状细胞癌,淋巴管密度(LVD)显著高于Ⅰ、Ⅱ型(P〈0.05),且临床易出现淋巴结转移。结论Ⅲ、Ⅳ型浸润方式的舌鳞状细胞癌恶性程度高,可能具有较强的诱导淋巴管生成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血管、淋巴管生成、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调查拥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67例口腔鳞癌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采用S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VEGF-C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微血管密度(MVD)、淋巴管密度(LVD)及其他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晚期病例、淋巴结转移阳性病例的VEGF-C表达明显升高(P值分别为0.015和<0.001),而VEGF-C表达与患者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VEGF-C高表达组的LVD明显高于VEGF-C低表达组(P=0.001),但两组间MVD无统计学差异(P=0.125)。此外,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的LVD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P=0.026)。结论VEGF-C可能主要通过参与诱导口腔鳞癌淋巴管生成促进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8.
口腔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通过分析常用的临床、病理指标与口腔鳞状细胞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探讨其在预测口腔鳞癌颈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为临床提供预测转移的有效指标.方法 选择100例口腔鳞癌患者,记录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病程、T分期、N分期等临床指标;选择肿瘤细胞浸润深度、浸润方式、病理分级、淋巴细胞浸润程度、肿瘤的粘附力、基底膜的连续性、肿瘤血管生成、肿瘤增殖等病理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这些指标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浸润深度、平均血管密度、VEGF、PCNA和E-CD染色阳性细胞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分期、肿瘤浸润深度、E-CD、PCNA和VEGF的表达程度、肿瘤血管平均密度是与口腔鳞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危险因素,可作为术前预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灶未过中线口腔癌的对侧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为口腔癌手术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6月~2012年12月口腔癌238例,对年龄、性别、病程、原发灶部位、CT分期、颈清术式、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等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口腔癌对侧颈淋巴结转移在T3/T4期、中低分化、同侧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明显增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病理分级为口腔癌对侧颈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结论:在肿瘤未过中线时,如果T3/T4期、同侧颈淋巴结明确有转移、病理分级为中低分化等因素中出现两者或以上,为改善预后及提高患者治愈率,则有必要考虑同期行对侧颈清。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早期舌鳞状细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一般规律,同时探究年龄、性别、原发灶部位、T分期、浸润深度及病理分级与早期舌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统计整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于2013年02月至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62例原发性早期舌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将临床资料根据年龄、性别、原发灶部位、T分期、浸润深度、病理分级及颈部淋巴结转移分布情况等进行统计,探究早期舌鳞状细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本组研究中早期舌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主要集中在Ⅰ、Ⅱ、Ⅲ区,Ⅳ、Ⅴ区转移较少;(2)本组研究在单因素分析中,原发灶部位、T分期、浸润深度及病理分级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P<0.05),而性别和年龄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多因素分析中,原发灶部位、T分期、浸润深度及病理分级与早期舌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浸润深度是导致早期舌鳞状细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结论 (1)早期舌鳞状细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规律,转移主要集中在Ⅰ、Ⅱ、Ⅲ区,其中以Ⅱ区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选择常用的临床及病理指标,通过多因素分析,筛选出与口腔鳞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的指标,建立预测方程,为临床预测口腔鳞癌淋巴结转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00例口腔鳞癌患者,记录性别、年龄、发病部位、T分期、N分期、病程等6个临床指标;选择肿瘤细胞浸润深度、浸润方式、淋巴细胞浸润程度、肿瘤的粘附力、基底膜的连续性、血管生成、肿瘤增殖等病理指标,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浸润深度、平均血管密度、VEGF和E—CD染色阳性细胞率具有统计学意义。得出预测方程:P=exp(-6.5689+1.5309XDEPTH+3.8116XMVD+2.8066XVEGF+5.5917XE—CD)/1+exp(-6.5689+1.5309XDEPTH+3.8116XMVD+2.8066XVEGF+5.5917XE—CD)。经回代分析,预测方程的准确性为95%。结论口腔鳞癌细胞的浸润深度、E-CD和VEGF的表达程度、肿瘤血管平均密度是与口腔鳞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通过预测方程得出的概率值可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淋巴管特异性标志物podoplanin标记口腔鳞癌组织和正常口腔组织中的淋巴管,并计数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值,探讨口腔鳞癌及癌周淋巴管密度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1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和88例口腔鳞癌患者组织的podoplanin表达;用podoplanin标记淋巴管,并计数口腔鳞癌和癌周组织的淋巴管密度。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分析正常组织和癌组织、淋巴结转移组和未转移组的淋巴管密度(癌周、癌内)。结果:口腔鳞癌及癌周组织的淋巴管密度均高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有显著差异(P<0.05)。癌组织内淋巴管小而闭锁,癌组织周围的淋巴管大而扩张;淋巴结转移组的癌周淋巴管密度(14.270±4.610)显著高于无转移组(9.450±2.411),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癌组织淋巴管密度在2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口腔鳞癌患者癌周淋巴管的生成可能是影响区域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半胱氨酸酶抑制剂A(CSTA)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免疫印迹和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CSTA的表达,通过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评估CSTA对口腔鳞癌细胞转移的促进作用。采用SPSS 25.0和GraphPad Prism 8.4.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CSTA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口腔黏膜上皮组织,其表达量与颈淋巴结转移(P=0.028)和肿瘤病理级别呈显著负相关(P=0.001),CSTA低表达的细胞倾向分布于肿瘤侵袭前缘;CSTA低表达组患者总生存期显著短于CSTA高表达组,CSTA过表达可在体外抑制口腔鳞癌细胞迁移与侵袭。结论 CSTA在调控口腔鳞癌颈淋巴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望成为口腔鳞癌颈淋巴转移的潜在预测和治疗靶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1、2(MMP-1、MMP-2)、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与肿瘤侵袭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通用型两步法检测80例口腔鳞癌患者的癌旁正常组织和癌组织中MMP-1、MMP-2、uPA的表达。结果:口腔鳞癌组织中MMP-1、MMP-2、uPA的表达明显高于口腔癌旁正常组织(P<0.05)。中低分化鳞癌中MMP-1的表达明显高于高分化鳞癌(P<0.05),高分化鳞癌中MMP-1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高分化鳞癌与中低分化鳞癌中MMP-2、uPA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高分化鳞癌与中低分化鳞癌中MMP-2、uPA的表达水平基本一致(P>0.05)。MMP-1的表达与口腔鳞癌的T分期、生长部位无明显的相关性,与生长方式、病理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状况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分别是0.363、0.375、0.479、0.506);MMP-2的表达与口腔鳞癌的生长方式、生长部位、病理分级无明显的相关性,与T分期、临床分期、淋巴结状况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分别是0.300、0.552、0.626);uPA的表达与口腔鳞癌的生长部位、病理分级无明显的相关性,与T分期、生长方式、临床分期、淋巴结状况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分别是0.292、0.279、0.525、0.524)。结论:MMP-1、MMP-2、uPA的表达与口腔鳞癌的侵袭、转移关系密切,有望在临床上成为判断侵袭、转移指标。MMP-1是口腔鳞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水通道蛋白3(AQP3)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4年3月—2017年4月盘锦辽油宝石花医院保存的202例口腔黏膜组织石蜡标本。其中健康者41例(对照组)、口腔黏膜上皮异常增生45例(A组)、口腔鳞癌116例(B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组口腔黏膜组织中AQP3的表达情况,分析口腔鳞癌口腔黏膜组织中AQP3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B组口腔黏膜组织中AQP3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A组和对照组(P<0.05),A组口腔黏膜组织中AQP3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肿瘤侵袭深度>5 mm、临床T4分期、颈淋巴结转移、低分化患者,口腔黏膜组织中AQP3阳性表达率分别高于肿瘤侵袭深度≤5 mm、临床T2分期、无颈淋巴结转移、中高分化患者(P<0.05)。AQP3阳性表达的口腔鳞癌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65.85%)显著低于阴性表达患者(90.00%,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临床分期、分化程度、颈淋巴结转移情况、AQP3阳性表达率是影响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 口腔鳞癌患者口腔黏膜组织中AQP3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口腔黏膜上皮异常增生者,AQP3表达与口腔鳞癌患者临床分期、颈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肿瘤侵袭深度及总生存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口腔鳞癌患者腮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7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伴或不伴腮腺淋巴结转移的口腔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和影像学特征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