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川西高原地区红毛五加群落特征,红毛五加在群落中的地位与适应性。方法:采用群落生态学方法调查不同红毛五加样地植被组成、红毛五加丛数与无性分株数,计算各物种重要值、各样地生物多样性指数,统计不同群落生活型谱。采用卡方检验分析红毛五加对群落内主要灌木物种的依存度。结果:红毛五加生境的群落类型可分为3类,不同生境类型中红毛五加种群数目差异较大,红毛五加与群落中主要灌木物种不呈显著性种间关联。结论:红毛五加种群生长对光照因子敏感,红毛五加可能具备单一种群栽培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2.
该文通过种群生态学研究方法,系统调查与分析了红毛五加种群生长参数、克隆繁殖参数和有性繁殖参数,分析了上述参数间的相关性及与郁闭度、地形、土壤肥力因子间相关性,阐明红毛五加克隆分株能力、株丛果序生产能力及新枝生长能力间具有显著相关性,有性繁殖和克隆繁殖对于种群的延续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光照是决定红毛五加采用何种生长型的关键生态因子,郁闭度增加使种群由"集团型克隆生长"向"游击型克隆生长"变化,较高的林分郁闭度和低强度的草本层竞争是其种子萌发和定植的必要条件。该文认为在天然林保护和红毛五加资源持续开发的背景下,该物种的繁殖特征决定了其可采量将持续减少。  相似文献   

3.
刘圆  李厚聪  孟庆艳 《中草药》2008,39(4):612-613
目的 测定川产藏药材红毛五加不同药用部位和不同产地中紫丁香苷的量.方法 采用Kroma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甲醇-水(20 :8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63 nm.结果 紫丁香苷在0.010 9~1.305 6 μg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8.16%(n=5),RSD为0.92%,用此条件测得川产红毛五加不同部位紫丁香苷的量:根803.2μg/g,茎皮87.66μg/g,而叶和茎刺中的量极低;川产不同产地红毛五加茎皮中紫丁香苷的量普遍较低,其中有10个产地样品中未检测到,量最高的是阿坝州小金县大板村101.8 μg/g.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作为红毛五加药材质量的检测手段之一;有关红毛五加根开发利用的报道少见,从紫丁香苷成分的角度考虑,建议以根入药最好,而且红毛五加根可以作为紫丁香苷提取物一个新来源.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藏药红毛五加药材中腺苷的含量测定方法并比较红毛五加不同药用部位的腺苷含量。方法考察了回流法和超声法的优劣以及提取溶媒、提取次数、超声时间、料液比对腺苷提取率的影响;采用Kromasil C18(4.6mm×250mm,5μm)色谱柱,以乙腈-水(5:95)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1;柱温25℃;检测波长为258nm。结果腺苷的提取方法为以10倍量的水超声处理40min,提取1次;腺苷在0.07~0.69μg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3),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84%,RSD=0.80%(n=5);红毛五加各药用部位中的腺苷含量分别为:根0.47%,茎皮1.49%,茎刺0.42%,叶未检出。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红毛五加的质量控制,为该药材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红毛五加粗多糖脱蛋白工艺比较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研究红毛五加粗多糖脱蛋白工艺。方法  1用 Sevage法脱蛋白 ;2用三氯乙酸法脱蛋白 ;3用苯酚 -硫酸法测定红毛五加多糖含量。结果  1用 Sevage法脱蛋白后红毛五加粗品多糖中多糖含量为80 .6 % ;2用三氯乙酸法脱蛋白后红毛五加粗品多糖中多糖含量为 6 8.6 % ;。结论 用 Sevage法脱蛋白效率较高 ,可用于红毛五加多糖分离、精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测定不同采收期、不同采收部位的青蒿各成分指标,分析青蒿品质差异,确定青蒿的最佳采收期和采收部位。方法:在青蒿营养生长后期、花芽分化期、盛蕾期和盛花期四个生长时期采收样品,每个采收期分全株采收、一级分枝、二级分枝、主干上部、主干下部共五个部分采收,分别测定鲜重、干重、药材灰分、浸出物、挥发油等指标,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盛蕾期青蒿的生物量和浸出物含量较大,挥发油含量最高,各部位浸出物含量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浸出物项规定;盛花期青蒿生物量和浸出物含量达到最大,挥发油含量低于盛蕾期,主干下部占总生物量比重大,但浸出物含量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规定。结论:结合产量和质量两方面因素,青蒿在盛蕾期全株采收或盛花期去除老茎采收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7.
红毛五加多糖分离精制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红毛五加多糖的分离精制工艺。方法 用 Sevage法脱蛋白 ;用透析法除去小分子物质 ;用苯酚 -硫酸法测定红毛五加多糖含量。结果 红毛五加粗品多糖经分离精制后其多糖含量为 80 .6 %。结论 本法效率较高 ,可用于红毛五加多糖分离精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四川产红毛五加药材中不同采收期茎皮及叶中绿原酸含量的差异。方法:测定四川产红毛五加茎皮药材及叶中不同采收期绿原酸的含量。色谱条件:KromasilC18柱(4.6mm×250mm,5μm),柱温30℃。流动相乙腈-2‰磷酸水溶液(10∶90),检测波长327nm,流速1mL·min-1。结果:绿原酸在0.355~3.55μg与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2.11×106X-2.24×105,r=0.9995(n=6);平均回收率为100.1%,RSD为0.9%(n=9)。结果:红毛五加茎皮药材花期(6~7)月绿原酸含量较低,其苗期(3~4月)、果期(8~9月)的含量均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同采收时间的叶中绿原酸高于茎皮。结论:从成分绿原酸的角度考虑,建议川产红毛五加叶可作为绿原酸提取新的源料,茎皮药材不在花期(6~7月)采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栽培两面针有效成分在不同生长期及不同药用部位的动态累积规律,以期为两面针合理用药及人工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UPLC-DAD法,测定栽培两面针药材不同生长期、不同药用部位(根、茎、枝)中氯化两面针碱含量变化.结果:两面针根、茎、枝不同部位中均含有氯化两面针碱,但含量差异较大,依次为根>茎>枝条;不同部位、不同生长期两面针药材中氯化两面针碱含量呈规律变化,出现两个较明显的高峰及一个低谷,即5,10 ~ 11月含量较高,6月含量最低.结论:两面针不同生长期,不同部位有效成分累积分布不同,根据其含量变化规律,建议两面针最佳采收期在栽培第3年的10 ~ 11月,药用部位为根部.两面针全株植物均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羌族地区红毛五加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毛五加来源于五加科红毛五加Acaothopanax giraldii Harms.及其变种A.giraldii Harms var.hispidus Hoo.,是岷江上游藏羌民族地区特色药用植物.目的:对红毛加五在羌民族中的用药知识和经验进行了调查整理.方法:采用药用民族植物学方法(文献研究、关键人物访谈及凭证标本采集等),对四川省茂县的三个典型羌族乡进行调查.结果:传统采集方式保护了野生药材资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红毛加五皮资源开发现状及前景.结论:需通过人工种植的方式保证红毛五加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1.
夏枯草不同部位活性成分含量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通过研究夏枯草不同部位活性成分含量动态变化规律,确定夏枯草最佳采收期,研究其全草的药用价值,并探讨夏枯草开发为保健蔬菜可行性.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的含量,高效液相法测定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的含量,按200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方法测定灰分和浸出物的含量.结果:夏枯草各部位中均含有活性成分,但是不同时期不同部位活性成分含量存在很大差异.结论:江淮地区夏枯草果穗最佳采收期在6月28日左右,其茎叶的最佳采收期为5月末.夏枯草全株均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夏枯草本草及其入药部位变化的考证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目的:通过对夏枯草历代本草著作考证,研究夏枯草名称、产地、主治功效、入药部位及采收加工方法,为临床用药及合理开发利用该植物资源提供本草学依据.方法:考证历代主流本草著作,并结合实地考察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历史上夏枯草分布区主要集中于我国四川省境内、淮河流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夏枯草主治功效古今基本一致;但古今药用部位及采收加工记载存在差异.结论:通过对本草文献考证与分析,夏枯草人药部位变化大致经历带穗全草[明朝后期(约16世纪或以前)至清末民初(约19世纪初)]、以果穗及带穗全草入药[民国中期(约19世纪30年代)至1963年)]、单用半枯或成熟果穗(1963年至今)3个阶段;夏枯草传统加工方法根据临床疗效不同分为晒干和阴干两种,而现代加工方法仅采用晒干.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四川洪雅地区黄连(味连)根茎生物量和有效成分积累的动态变化规律,为确定最佳采收期,实现洪雅地区黄连的GAP种植和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定期定点采集三至五年生黄连样品,分析黄连根茎生物量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根茎药根碱、非洲防己碱、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和小檗碱的含量.结果:随着黄连生长年限的增长,根茎生物量在不断增加,以四年生黄连根茎生物量增长较快,在10月份达到最高.黄连根茎中有效成分的积累有一定规律.四年生黄连的6种生物碱和总碱要高于三年和五年生黄连.不同月份间,四年生黄连根茎中非洲防己碱、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小檗碱和总碱的含量无显著差异.结论:根据黄连根茎生物量变化及有效成分的积累动态规律,洪雅地区黄连的最佳采收期为10月份的四年生黄连根茎.  相似文献   

14.
目的:估算甘草药材产量和甘草酸含量的广义遗传力及其与各生长指标和生物量指标的遗传相关关系,为优质甘草培育技术体系建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法布置多点种源试验,采用HPLC测定甘草酸含量,采用经典遗传学的方法估算广义遗传力和遗传相关系数。结果与结论:甘草酸含量受产地环境和自身遗传双重因素的影响,但产地环境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单试验点广义遗传力(h2)估算结果表明,药材产量(W下)和甘草酸含量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663 2,0.751 1,受中等偏上遗传控制,具有一定的遗传改良潜力。遗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在表型上还是遗传上,株高和地径与药材产量(W下)均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这暗示株高和地茎可作为评估甘草药材产量的地上指标;甘草酸含量与侧根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株高、地径、芦头直径(D芦头)、总生物量(W总)以及地下部分生物量(W下)等指标在遗传上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这暗示在甘草遗传改良中,高产和高含量难以兼顾,在制定遗传改良方案时,要根据具体改良目标权衡考虑。  相似文献   

15.
目的:独一味是藏药重要的习用高原野生药材,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与经济价值,药材目前完全依赖野生资源.文章调查了我国独一味主要分布区独一味野生蕴藏量、利用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为独一味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国内外文献收集整理、大专院校与科研机构标本馆标本查阅、主要中药材市场调研与产地药农走访、野外实地样方调查与GIS等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结果:独一味的野生资源蕴藏量为3 713~6896 t,野生资源主要分布区依次为青海(2 519~3 314 t)、甘肃(490~1 414 t)、四川(641 ~1 167 t)、西藏(422~999 t),年允收量为908 ~1 675 t,年实际采收量为2 520t;独一味主要分布在退化的和正在退化的高海拔草地、灌丛草地、湿地等生境中.结论:独一味野生资源的采收量远远高于年允收量,使该资源的利用变得不可持续;独一味是高原退化生境典型的指示植物;独一味面临着生态保护与种群退化的双重压力,野生抚育与产业化人工栽培还有很多困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阐明野生粗毛淫羊藿植物生长周期的形态特征与次生代谢物积累水平。方法: 明确生境,运用形态观察、标本制作、生物绘图记录不同时期植物的形态特征;采用HPLC检测不同生长阶段植株各部位的淫羊藿苷含量。结果: 粗毛淫羊藿生长周期可划分为营养生长阶段和有性与无性繁殖并存阶段。在林缘旷地生境中,植株需经7~8年的营养生长方开花结实,但在良好营养条件下,生长周期缩短至3~4年。植株营养生长期与有性繁殖期的淫羊藿苷总体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营养生长和有性繁殖初期可通过叶部的形态变化判断生长年限,但植株成年、根茎兼行无性繁殖策略后,难以从形态上判断植株年龄。在药材采挖上,药材品质受生长阶段的影响不明显,只要产量(生物量)达到经济合算,各生长阶段均可采挖。  相似文献   

17.
三七传统产区和新产区植株农艺性状比较及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三七传统产区和新产区的产地环境、植株农艺性状及其药材产量组成进行分析评价,为三七引种栽培和生产区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采收期对文山、砚山、马关、靖西等三七传统产地和昆明、曲靖、红河、玉溪等三七新产地的商品三七进行调查取样,对产地经纬度、海拔、土壤类型、地貌以及三七植株叶、茎、根部农艺性状指标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商品三七种植由文山等传统产地大规模向红河、昆明、曲靖等新产区扩展。三七新产区种植海拔较传统产区有大幅提高,在1 800~2 130 m,种植地块选择在中低山斜坡和缓丘的红壤地。三七新产区植株株高、茎粗、地上和地下生物产量等农艺性状指标均较传统产区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根条重、块根重、主根长等农艺指标增加幅度均超过20%。不同产区间比较,红河石屏牛街、昆明石林圭山、红河建水官厅等地所产三七植株高大粗壮、块根和剪口大、支根发达;昆明官渡小哨、广西靖西禄峒、文山砚山江那等地的植株瘦小、块根和剪口小。聚类分析表明,新产区和传统产区交叉聚类,三七产地可分为3大组,其中红河石屏牛街、红河建水官厅、昆明石林圭山3个新产区及传统产区文山砚山干河为三七高产区域。相关性分析表明,三七块根、剪口的大小和质量,同植株地上部分的株高、茎粗、叶片大小、叶重和茎重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茎粗、叶片宽、叶片长/宽、叶干重等农艺性状是影响块根干重的主要因子,而株高、叶柄长、叶片长、叶片宽等农艺性状是影响剪口干重的主要因子。结论:三七传统产区的西部和北部,海拔为1 800~2 130 m的中低山斜坡及缓丘红壤地适合种植三七,其中红河石屏牛街、红河建水官厅、昆明石林圭山可作为商品三七的重点引种发展区域。  相似文献   

18.
摘蕾和人工授粉对老鸦瓣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老鸦瓣现蕾期摘除花蕾,开花期进行人工授粉,测定老鸦瓣的形态指标和各器官生物量,并于收获期统计产量,分析摘蕾和人工授粉对老鸦瓣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摘蕾处理有利于老鸦瓣的生长,其各项生长指标和生物量均高于对照,而且作为入药部位和繁殖器官的鳞茎产量亦高于对照;经人工授粉的老鸦瓣在盛果期的果实直径和果实干重显著高于自然条件下的植株,结实率达100%,种子数和单粒重分别增加69.03%,16.48%且不影响鳞茎产量。摘蕾处理有利于老鸦瓣鳞茎生物量的积累从而提高药材产量;人工授粉显著提高老鸦瓣结实率及种子数量和单粒重。  相似文献   

19.
濒危植物三角叶黄连的资源调查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道地药材雅连的原植物--三角叶黄连的药用历史、资源现状、分布、生长环境、种群特性等的调查与研究,为雅连的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在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和核对标本的基础上,采用实地调查和走访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结果:报道和总结了三角叶黄连的利用历史、自然分布特点、种群生态特性并提出了保护策略等,有利于对三角叶黄连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结论:三角叶黄连资源已经濒危,应加强种质资源的保护以有利寻找雅连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