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症的中医治疗述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药治疗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症疗效确切,且无明显毒副反应。本文综述近年来国内文献,从病因病机、临床应用、机理作用探讨等方面进行整理,以期该病在中医药治疗方面有更大突破。  相似文献   

2.
笔者1999~2004年应用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女性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症67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孙志华 《中外医疗》2014,33(6):132-133
目的探讨研究中医药物疗法在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上的效果。方法选用2006年2月-2013年3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80例患者分两组进行观察分析,40例接受中药治疗,加例接受西医治疗。结果中药组排卵率为91.6%,西药组排卵率为60.3%。西药组尿液测试5例为阳性,妊娠率为12.5%,中药组尿液测试13例为阳性,妊娠率为37.14%。结论在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治疗效果上,中医药物治疗效果优于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补肾丸结合中医体质辩识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黄体功能不全、闭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补肾丸,方药(怀山药、大熟地、山茱萸、女贞子、枸杞子、桑寄生、菟丝子、杜仲等)根据中医9种不同体质(正常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瘀血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特禀质)加入相应药物治疗多...  相似文献   

5.
在女性不孕症中 ,排卵功能障碍者较常见。单用西药治疗其妊娠率远低于排卵率 ,本文试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5 4例排卵功能障碍不孕症 ,取得满意疗效。1 临床资料诊断标准 按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修订的《女性不孕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标准》 ,并排除生殖道畸形、先天性性腺发育不全及子宫性闭经等器质性病变。中医辨证标准 :按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虚证与老年病研究专业委员会修订的《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辨证。一般资料 本文收集 1 992~ 2 0 0 1年间两院门诊不孕症病人 ,从中选择无排卵性不孕症患者 94例 ,年…  相似文献   

6.
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佳丽  丛慧芳  宋元元  宋艳杰 《医学综述》2009,15(15):2348-2351
中医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医学者在本病的治疗方面进行不断的研究,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已显示出越来越大的优势。本文从辨证论治、中药人工周期疗法、针药结合、中西医结合疗法几个方面阐述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概况及进展。  相似文献   

7.
周惠萍 《大家健康》2016,(12):187-187
目的:探究中医综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中促排卵效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30例排卵性障碍症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西医组、中西医结合组和中医综合组,每组10例患者,分别采用口服西药氯米芬、口服中药与氯米芬、口服中药及针灸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西医组中排卵有5例(50.00%),中西医结合组中排卵有7例(70.00%),中药综合组中排卵有9例(90.00%),比较三组的排卵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医综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中促排卵效应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腹部超声监测卵泡的大小,预测排卵,提供受精的最佳时间,从而提高不孕症的治愈率。方法用克罗米芬加HCG促排卵,加用腹部超声监测卵泡,再配合宫颈粘液评分基础体温测定。结果153例排卵障碍患中,促排卵成功104例,排卵失败49例,104例中有排卵包括轻、中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9例,并发现排卵多发生在HCG肌注24~48小时内,排卵失败49例中,卵泡囊肿4例,卵泡黄素化6例,卵泡闭锁13例,多卵泡卵巢18例,卵巢早衰2例,卵泡无反应6例。结论克罗米芬加HCG可诱导单个或多个卵泡发育,腹部超声监测卵泡大小可提供精子与卵子结合的最佳时间。  相似文献   

9.
不孕症已经成为影响女性生殖健康的重要问题,其中排卵障碍约占女性不孕症的25%~30%¨0,西医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存在着疗效的不确定性,而且有明显的副作用,如:(1)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2)取卵穿刺与腹腔镜手术可引起取卵穿刺的损伤与出血、麻醉意外、气胸和纵隔气肿、血栓、大血管损伤等;(3)自然流产、异位妊娠、先天性畸形、多胎妊娠;(4)诱导排卵有罹患癌症的潜在危险,如乳腺癌、生殖道癌,及以来自激素的癌症如黑色素瘤等旧一“。中医对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治疗有独特的疗效,相对于西医治疗无明显毒副作用。现将近几年中医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基于古今中医对不孕症的认识,论述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病机特点。张晋峰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从辨病、辨证、辨周期的多维思辨规律出发,提出了排卵障碍性不孕症以肾虚为主,责之肾阴不足、癸水不充,不能滋养肾精,则精(卵)发育受阻,加之肾中气阳不足,阴阳转化不力,无以推动卵子排出,倡导滋阴补肾为治疗不孕症的根本大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应用针灸方式对患有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78例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患者病例,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针灸方式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出现不孕症症状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成功受孕后的流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应用针灸方式对患有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2.
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病机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不孕症是妇科常见病之一,其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排卵障碍是导致不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医理论认为肾精充盛,肾阳鼓动、肝郁之疏泄、冲任气血调畅,精卵方能成熟并正常排出。若内有肾虚为本,卵子难以发育成熟;外兼肝郁、血瘀滞或痰湿阻滞,冲任气血失调则阻碍卵子排出,故肾虚冲任失调为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的主要病机。因此,补肾调冲是治疗本病的大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中促排卵效应的临床疗效。方法:95例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患者随机分成中医综合组、中西医结合组及西医组,中医综合组采用中药人工周期、针灸及耳穴压豆促排卵,中西医结合组用中药人工周期及氯米芬促排卵,西医组用氯米芬促排卵。结果:中医综合组33例中,排卵29例,占87.88%,妊娠25例,占75.76%;中西医结合组30例中,排卵24例,占80.00%,妊娠15例,占50.00%;西医组32例中,排卵18例,占56.25%,妊娠8例,占25.00%;3组比较妊娠率有显著差异(P0.05);中医综合组、中西医结合组与西医组比较排卵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医综合治疗促排卵疗效好,可明显提高受孕率。  相似文献   

14.
凡婚后同居已 2年、性生活正常、未避孕而未曾妊娠者 ,称为不孕症。不孕症的病因中排卵障碍占 2 0 %~40 % 〔1〕。作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并予以适当的心理疏导 ,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 ,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采用西药的治疗。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来本院就医的排卵障碍性不孕症 81例 ,均根据诊断标准确诊 ,并排除垂体肿瘤、高催乳素血症、希思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其他原因引起的排卵障碍。 81例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5 4例 ,年龄 2 6~ 3 6岁 ,平均 2 5 .5岁 ,病史 2~ 10年 ,平均3 .6年 ;对照组 2 7例 ,年龄 2 4~ 3 6岁 ,平均…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3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孙卓君从肝肾调治排卵障碍性不孕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卓君教授认为,女性不孕与肝肾二脏关系最为密切。肾精不足为本病之根本,肝失疏泄是卵子不能排出的重要原因。治疗宜补益肝肾、疏肝活血、调理冲任。提出以调补肝肾为治疗大法,即以补肝肾为中心、调经、辨证施治,配合心理开导、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治思路。  相似文献   

17.
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病机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性不孕症是妇科常见病之一,其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排卵障碍是导致不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医理论认为肾精充盛,肾阳鼓动、肝郁之疏泄、冲任气血调畅,精卵方能成熟并正常排出。若内有肾虚为本,卵子难以发育成熟;外兼肝郁、血瘀滞或痰湿阻滞,冲任气血失调则阻碍卵子排出,故肾虚冲任失调为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的主要病机。因此,补肾调冲是治疗本病的大法。  相似文献   

18.
周士源,江西省名中医,擅治妇科疑难杂症,主攻不孕症的研究,对其治疗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的周期疗法进行整理,经后期补肾填精养血,经间期补肾活血,经前期温肾助阳,经期活血调经。  相似文献   

19.
排卵障碍性不孕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辨证论治、专方治疗、调周法、针灸及针药并用、及其他方法等对近年来中医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予以综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0.
从辩证论治、中药人工周期疗法、单方验方治疗、中医特殊疗法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总结了近几年来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症的中医药治疗概况,并对本病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