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患者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70例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观察组在超声引导定位下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穿刺定位,对照组实施传统解剖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两组局麻药均为0.375%盐酸罗哌卡因+2%盐酸利多卡因混合液。比较两组麻醉完成时间、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并发症。观察麻醉后的尺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评价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阻滞起效时间、麻醉完成时间均较对照组短,麻醉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5)。对照组麻醉后发生并发症6例,观察组无并发症发生(P<0.05)。对照组神经阻滞效果Ⅰ级18例,Ⅱ级17例;观察组Ⅰ级33例,Ⅱ级2例,观察组阻滞效果更完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舒张末期速度、血流量均显著提高,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均明显降低(P<0.05);收缩期峰速度方面两组的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定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使穿刺点、路径、穿刺深度、目标神经部位更精确,直视下及时完成麻醉效果的反馈与纠正,保障局麻药均匀扩散至神经丛,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更迅速,阻滞尺神经更完全,麻醉并发症少,镇痛效果更确切,成功率更高,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上肢手术实施臂丛神经阻滞提供有利的影像学支持,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胫骨骨折患者麻醉效果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6年5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52例胫骨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52例胫骨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全身麻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相关指标、血流动力学及拔管后镇静评分与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瑞芬太尼与丙泊酚用量均较对照组少,且拔管时间与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pO_2水平在T_1与T_2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_2时HR、MAP水平上升,且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拔管后10min Ramsay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胫骨骨折手术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利于患者术后尽快恢复自主意识。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上肢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臂骨折患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60例上臂骨折手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80例。对照组行传统解剖穿刺定位麻醉,研究组行超声引导上肢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尺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麻醉效果、麻醉相关指标水平及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麻醉有效率为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操作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麻醉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麻醉后尺动脉血流平均速度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阻力指数、搏动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收缩期峰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解剖穿刺定位麻醉相比,超声下上肢神经阻滞麻醉应用在上臂骨折手术中的效果更显著,麻醉效果好,且有利于改善尺动脉血液循环,麻醉相关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上肢手术患者麻醉效果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12月进行上肢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30)与观察组(n=30)。对照组给予传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相关指标、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完成时间和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神经阻滞效果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麻醉前与术毕30 min时,两组心率(HR)与舒张压(DB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开始15、45 min时,观察组HR与DB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麻醉前,两组收缩压(S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开始15、45 min与术毕30 min时,观察组SBP均高于对照组(P0.05);麻醉前、手术开始15、45 min与术毕30 min时,两组血氧饱和度(SpO_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可缩短上肢手术患者麻醉药起效时间,提高麻醉效果,有效稳定患者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陕西医学杂志》2019,(9):1194-119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腋路神经阻滞联合肌皮神经阻滞对手外伤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行手术治疗的手外伤患者8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盲探腋路神经阻滞联合肌皮神经阻滞,试验组给予彩超引导下腋路神经阻滞联合肌皮神经阻滞,对比两组麻醉效果及血流动力学。结果:手术开始15min、术后即刻试验组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麻醉药物用量、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均较对照组少,VA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试验组血糖、皮质醇、儿茶氨酚水平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超引导下腋路神经阻滞联合肌皮神经阻滞应用于手术外伤患者有助于提升血流动力学稳定性,且麻醉用药较少,可有效减轻手术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析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儿童上肢手术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178例择期行上肢手术患儿为研究资料,按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为两组,每组89例。对照组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行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对比分析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神经阻滞半小时后的尺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麻醉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明显对照组(P0.05)。结论在儿童上肢手术中实施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可提高麻醉优良率,改善患儿尺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患者在超声可视条件下接受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拟于臂丛麻醉下行上肢的手术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观察组接受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的2、3、4级运动阻滞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可视条件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有着良好的麻醉效果,能够降低患者的痛苦,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七氟烷吸入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7月-2017年6月接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丙泊酚麻醉,观察组使用七氟烷吸入麻醉,对比两组手术各时点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前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手术时点的舒张压、收缩压及心率均较术前有一定变化,但对照组变化较观察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烷吸入麻醉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能够帮助患者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麻醉效果较丙泊酚更为确切,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和分析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上腹部手术中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将310例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5例。观察组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浅全身麻醉方法,对照组采取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的方法,将两组患者的麻醉镇痛效果、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全身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心率、血压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在手术探查时,心率和血压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升高幅度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清醒时间为(7.0±1.6)min,对照组清醒时间为(18.7±6.2)min,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未出现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对照组出现32例并发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浅全身麻醉在上腹部手术中的应用有效维持麻醉深度,达到良好稳定血流动力学的目的,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上肢骨折手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筛选我院进行上肢骨折手术的86例患者,根据入院单双日期分组,都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分别联合泵注生理盐水(对照组43例)、右美托咪定(观察组43例),对比2组效果.结果:观察组阻滞优良率为97.67%、对照组为86.05%;观察组手术时SpO2高于对照组,MAP、HR低于对照组,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上肢骨折手术中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效果良好,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手术安全性高,值得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11.
史艳燕  彭晓红 《西部医学》2009,21(5):730-732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中/长链丙泊酚用于婴幼儿上肢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50例行上肢手术婴幼儿随机分为臂丛神经阻滞组(A组)和氯胺酮组(B组)。两组均用中/长链丙泊酚诱导后,A组0.20%罗哌卡因腋路臂丛阻滞,B组按需追加氯胺酮,两组术中均微量泵注中/长链丙泊酚。记录围手术期患儿HR、MAP、PET-CO3、SpO2,丙泊酚用量及其术后恶心呕吐等。结果术中A组循环、呼吸功能较B组稳定(P〈0.05);肢体不良自主运动,术后恶心呕吐等较B组少(P〈0.05);A组中/长链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B组(P〈0.01);与B组比,术后A组苏醒较快且平稳,恢复期精神症状较少(P〈0.05)。结论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中/长链丙泊酚麻醉应用于婴幼儿上肢手术,镇痛完全,可减少不良反应及丙泊酚用量,使婴幼儿在手术期间呼吸循环更平稳,且术后苏醒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在产程中的临床应用和效果。方法随机选择113例无锡市妇幼保健医院经阴道分娩的足月初产妇,分成2组,观察组56例行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57例行单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观察2组会阴切开方式、伤口出血量、伤口疼痛、伤口愈合、产妇的依从性和产妇平均住院时间情况。结果观察组会阴侧切率及切口出血量>20 mL者低于对照组(P<0.05,P<0.01),会阴正中切开率及切口出血量<20 mL者高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镇痛效果及产妇依从率优于对照组(P<0.05),产妇会阴切口甲级愈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降低了会阴侧切率,减少了会阴切口的出血量,减轻了产妇会阴切口的疼痛,提高了会阴切口的甲级愈合率,同时产妇的依从性好,缩短了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腰丛-腰椎旁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股骨头置换术的麻醉效果、安全性及术后镇痛药物用量。方法选取2008年12月~2012年12月在北京航天总医院行股骨头置换术患者共62例(A组29例,男20例,女9例;B组33例,男21例,女12例),A组(研究组)应用腰丛-腰椎旁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4~6 mg/(kg·h)]+芬太尼[0.0015~0.0020 mg/(kg·h)]静脉镇静,B组(对照组)应用单次蛛网膜下腔麻醉复合丙泊酚[4~6 mg/(kg·h)]+芬太尼[0.0015~0.0020 mg/(kg·h)]静脉镇静;两组均用盐酸托烷司琼5 mg+盐酸丁丙诺菲(0.015~0.020 mg/kg)复合液静脉术后镇痛,镇痛泵为驼人医疗器械集团生产的100 mL自控泵。比较两组老年患者股骨头置换术的麻醉效果、安全性及术后镇痛药物用量。结果 A组和B组进行以下指标比较:血压、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静脉镇静药物用量研究组为(42.80±8.27)mL,对照组为(20.23±1.5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镇痛追加的次数研究组为(6.00±1.54)次,对照组为(12.80±3.87)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腰丛-腰椎旁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股骨头置换术的麻醉效果可靠、安全,术后镇痛效果比单次蛛网膜下腔麻醉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技术在上肢手术患者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2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00例,A组使用传统的解剖定位法,B组采用超声引导技术定位,局麻药均使用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地塞米松10mg的混合液。比较两组神经阻滞的效果: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成功率、麻醉药使用量、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麻醉操作完成时间:B组比A组短;神经阻滞起效时间:B组比A组长;B组麻醉效果好,优秀率达到97.00%,优良率达到100.00%,A组麻醉效果一般,优秀率47.00%,优良率91.00%;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A组高达9.00%;A、B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麻醉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技术运用到上肢神经阻滞中能提高麻醉效果,减少麻醉药物用量,减少并发症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罗哌卡因头皮神经阻滞对全麻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开颅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下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7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n=38)和对照组(n=38)。实验组在诱导后开颅前使用0.75%罗哌卡因实施头皮神经阻滞,对照组不实施头皮神经阻滞。观察术前(T1)、上头钉(T2)、切皮(T3)、钻颅骨(T4)时MAP和HR的变化,记录术中出现高血压及使用降压药物的例数。结果:两组患者T2~T4各时间点MAP显著低于T1(P〈O.05);实验组患者T2~T4各时间点MAP和H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必(P〈0.05)。实验组术中出现高血压以及降压药物的使用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头皮神经阻滞可以有效地减轻手术刺激造成的血流动力学反应,减少静脉镇痛药物以及降压药物的使用,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提供满意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靶控输注丙泊酚及联合瑞芬太尼用于无痛人工流产(人流)术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寻找人流术合理的静脉麻醉方法。方法:80例ASAⅠ级接受无痛人流术者随机分为单纯丙泊酚靶控输注组(A组)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组(B组),每组40例。A组患者单纯靶控输注丙泊酚,B组先以瑞芬太尼血浆浓度2μg/L输注3 min后,开始输注丙泊酚。丙泊酚初始靶浓度为2.0 mg/kg,稳定1 min后每次递增0.5~1 mg/kg直至意识消失。术中调整丙泊酚靶浓度值,维持麻醉完善,手术结束后停药。结果:麻醉效果B组优于A组(P<0.005)。B组诱导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1),B组丙泊酚总剂量明显少于A组(P<0.01)。苏醒期躁动、兴奋多语A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麻醉后血压均明显下降(P<0.01),扩宫时最低,术毕恢复至麻醉前水平(P>0.05)。两组受术者满意度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医师满意度VAS评分B组高于A组(P<0.01)。结论:在无痛人流术中,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的麻醉诱导时间短,丙泊酚用量显著减少,不良反应减少,效果优于单纯丙泊酚靶控输注,是一种安全、合理的静脉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复合小剂量丙泊酚麻醉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8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94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46)。对照组行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复合腰硬外麻醉,观察组行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复合小剂量丙泊酚麻醉。比较两组手术不同时间段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情况。结果 T1、T2、T3、T4时段,观察组MAP及H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经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复合小剂量丙泊酚麻醉更有利于稳定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腹横肌阻滞(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TAP block)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A组:切皮前超声引导下以0.5%罗哌卡因行双侧腹横机阻滞,每侧20ml;B组:不做任何处理.两组麻醉诱导、维持方法 相同,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联合喉罩气道管理,术后持续监测无创血压、心电图、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记录术后2、4、8、12、24h 的VAS 评分和术后额外镇痛药使用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在术后4、8、12h 镇痛效果优于B组( P<0.05) ;A组额外镇痛药使用次数少于B 组(P〈0.05);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及呼吸抑制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阻滞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具有很好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一种适合婴幼儿下腹、会阴、下肢手术更为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方法:随机选择100例行下腹、会阴、下肢手术的婴幼儿分为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各50例,A组在氯胺酮复合异丙酚基础麻醉下行骶骨管阻滞,术中持续微量泵泵注异丙酚维持基础麻醉;B组选择氯胺酮复合异丙酚行全凭静脉麻醉。结果:A组异丙酚用量小于B组(P<0.01),麻醉效果A组优于B组。结论:基础麻醉下骶骨管阻滞是一种适合婴幼儿下腹、会阴、下肢手术更为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0.
刘红  刘跃森 《西部医学》2014,(12):1620-1622
目的 探讨膝关节以下手术中应用神经刺激仪定位股神经加坐骨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98例下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分别给予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股神经加坐骨神经阻滞和椎管内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和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感觉神经阻滞及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麻醉有效性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04% VS 22.45%,x^2 =9.496,P=0.002).结论 膝关节以下手术中应用神经刺激仪定位股神经加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可靠,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