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术前正畸对完全性唇腭裂牙槽突植骨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牙槽突植骨术前正畸治疗对于完全性唇腭裂牙槽突植骨长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牙弓狭窄、上颌前牙舌倾或扭转 ,可以伴有前牙反 \ ,牙槽突植骨手术不易进行的完全性唇腭裂患者 16例 ,男 9例 ,女 7例。其中单侧完全性唇腭裂 10例 ,双侧完全性唇腭裂 6例 ,共有裂隙 2 2侧 ,患者年龄 8~ 2 2岁。在牙槽突植骨前进行正畸治疗 ,植骨术后定期拍摄上颌体腔片或上颌前部咬合片 ,观察植骨疗效 ,手术后观察期为 0 5~ 4年。牙槽骨高度的评价采用Bergland标准进行。结果 术前正畸 ,特别是通过开展狭窄的上牙弓 ,能够使因存在错畸形而不易进行牙槽突植骨的唇腭裂患者顺利完成手术 ,牙槽突植骨的临床成功率达 86 %。结论 对于上牙弓狭窄 ,错畸形严重的完全性唇腭裂患者 ,应该在植骨手术前进行正畸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牙槽突植骨前正畸治疗对于完全性唇腭裂牙槽突植骨长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牙弓狭窄、上颌后牙舌倾或扭转并伴有前牙反、牙槽植骨手术不宜进行的完全性腭裂患者11例,男7例,女4例,患者年龄范围8-22岁,进行牙槽植骨术前正畸治疗.术后定期拍摄上颌体腔片/上颌前部咬合片,术后观察时间0.5-3年,牙槽骨高度的评价采用Bergland标准进行.结果11例完全性唇腭裂的病人,经过牙槽植骨术前正畸后,上颌牙弓开展明显,后牙反由于牙弓开展而减小或解除,磨牙间距明显增加.前牙扭转和舌倾明显改善,为牙槽二期植骨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牙槽突植骨的临床成功率为88%.结论对于牙弓狭窄,错畸形严重的唇腭裂患者,应该在植骨术前进行正畸治疗,提高牙槽突植骨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前正畸联合术中应用可吸收胶原生物膜对单侧牙槽突裂植骨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牙弓狭窄、上颌前牙舌倾或扭转、牙槽突裂隙不规则、难以进行牙槽突裂植骨术的单侧完全性牙槽突裂患者30例,年龄9-13岁,先进行植骨前正畸治疗,再应用髂骨松质骨加可吸收胶原生物膜覆盖行植骨修复,术后定期拍X线片检查,观察植骨效果。牙槽骨高度评价标准采用Bergland标准进行,术后观察期为1—3年。结果30例患者术后成骨情况I型11例,Ⅱ型17例,植骨成功率达93.3%。结论对于上颌牙弓狭窄、牙槽突裂隙不规则、牙颌畸形严重的牙槽突裂患者,建议先行植骨前正畸治疗,植骨术中联合应用可吸收胶原生物膜可有效提高植骨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三维CBCT与传统上颌前部(牙合)片评价牙槽突裂植骨疗效的差异性.方法 选择唇腭裂二期牙槽突裂植骨术后三个月以上的患者39人,共计49侧裂隙.同期拍摄以裂隙为中心的上颌前部(牙合)片和牙槽突局部CBCT,根据Bergland分级标准对上颌前部(牙合)片进行植骨区牙槽突评价,并与CBCT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判断两者一致性.结果 20侧植骨区牙槽突高度为Bergland Ⅰ型和18侧BerglandⅡ型者中,牙槽突厚度分级为A1B1C1D1型者分别有9侧(45.00%)和3侧(16.67%).在上颌前部(牙合)片的评价中,45.00% Bergland Ⅰ型和16.67% BerglandⅡ型患者植骨区牙槽突情况与CBCT评价结果一致.55.00% BerglandⅠ型和83.33% BerglandⅡ型患者植骨区牙槽突情况被高估.结论 三维CBCT与传统上颌前部(牙合)片对牙槽突裂植骨疗效评价结果不一致.CBCT可以更好的评价牙槽突裂植骨疗效.  相似文献   

5.
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牙槽裂隙部位的调查河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口腔科张英怀,杨威,陈惠珍面部是由上颌突、下颌突、侧鼻突和中鼻突发生、分化联合而成的。胚胎在发育过程中,因某种因素的影响,使各突起的正常发育及互相连接发生障碍而出现相应的畸形如腭裂、唇裂及牙槽裂...  相似文献   

6.
目的随机选择52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其中男性31人,女性21人,牙槽突植骨手术进行时,病人的年龄范围9至26岁,平均年龄15.2岁。方法在牙槽突植骨手术后对病人定期随访并拍摄上颌前部咬合片和上颌体腔片。分析上述两种X线片在评价牙槽裂隙部位牙槽骨高度的作用时,使用同一天拍摄的上颌体腔片和上颌前部咬合片。拍摄所分析的X线片时,裂隙侧尖牙已经萌出。评价标准采用1986年Bergland等所提出的临床分级方法进行。每种X线片分别进行两次评价,两次评价间间隔一周。结果上颌前部咬合片和上颌体腔片在评价牙槽突植骨部位的牙槽骨高度上没有本质的区别。结论正畸治疗前判断牙槽突高度时,既可以选择上颌体腔片也可以选择上颌前部咬合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汉族青年牙周健康人群中上颌腭侧牙槽嵴骨突的分布、位置及表面黏膜厚度.方法:采用CBCT观察245名受试者上颌第一磨牙至第三磨牙腭侧牙槽嵴骨突的分布,并测量骨突顶点距对应磨牙CEJ的距离和表面最薄处黏膜厚度.结果:245名受试者中在上颌第一、第二和第三磨牙腭侧牙槽嵴骨突的发现率分别为2.45%、31.22%和2...  相似文献   

8.
牙槽突裂因其与牙颌协调、鼻唇畸形的密切关系是唇腭裂整复的关键环节之一。传统成年牙槽突裂整复因较低的成功率,特别是鼻翼基底的重建不足,成为颌面外科医师的主要困扰,而鼻翼基底的良好重建是防止鼻畸形复发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根据成年牙槽突裂的畸形特点提出成年牙槽突裂的两阶段整复理念与技术流程,以供参考与讨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单侧唇裂伴牙槽突裂大龄患者牙槽突裂隙程度与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的关系,并比较单纯植骨对于改善继发鼻畸形的意义。方法 选取27例单侧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伴牙槽突裂患者,年龄16~30岁,其中13例行牙槽突裂植骨治疗,收集所有患者术前螺旋CT、植骨患者术后即刻及植骨成骨患者(n=10)术后6个月螺旋CT数据,利用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测量,评估牙槽突裂宽度、高度、体积与鼻畸形的相关性及植骨前后鼻畸形的差异。结果 随着牙槽突裂隙宽度的增加,双侧鼻翼基底宽度的差异越明显(P<0.05);随着牙槽突裂隙深度的增加,鼻翼基底倾斜角增大(P<0.05);与单纯牙槽突裂植骨术前相比,术后即刻鼻畸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鼻翼基底倾斜角减小(P<0.05)。结论 牙槽突裂与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尤其是鼻底畸形存在密切关系,单纯植骨能在一定程度改善鼻底畸形。  相似文献   

10.
牙槽突裂是位于唇腭裂患者上颌牙弓处的骨缺损,常发生于侧切牙与尖牙之间。由于先天性裂隙、早期手术治疗所致瘢痕挛缩及唇肌压迫等原因,患者多并发严重的上颌骨横向发育障碍。牙槽突植骨术作为唇腭裂序列治疗中的重要步骤,是修补上颌骨裂隙和矫正上颌横向发育不足的有效手段。众多临床实践及研究发现,正畸治疗的时机选择与牙槽突植骨术的成功率及预后效果密不可分,同时,牙槽突裂的裂隙特点对牙槽突植骨术产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本文就牙槽突裂的裂隙特点与正畸治疗时机对牙槽突植骨术成功率及预后的影响两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唇腭裂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实验研究的设计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锥形束CT测量天然上颌中切牙的唇腭侧骨壁厚度,以及牙长轴与牙槽突长轴的角度关系,探讨其对即刻种植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选取76例天然上颌中切牙的锥形束CT图像,测量其牙槽嵴顶、牙槽嵴顶下4mm、8mm、根尖处的唇、腭侧骨壁厚度,以及牙长轴与牙槽突长轴的夹角,比较唇、腭侧骨壁厚度的差异,不同性别之间唇腭侧骨壁厚度的差异,以及不同年龄段患者的牙长轴与牙槽突长轴夹角的关系。结果:除牙槽嵴顶外,天然上颌中切牙的唇侧骨壁比腭侧骨壁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性别的唇侧骨壁厚度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其天然牙长轴与牙槽突长轴的夹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天然上颌中切牙唇侧骨壁较薄;性别对其唇腭侧骨壁厚度的影响不大;牙长轴与牙槽突长轴的夹角未随年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2.
上颌磨牙局部浸润麻醉体会山东省聊城地区第四人民医院(252000)江涌拔除上颌磨牙或作上颌磨牙的牙髓治疗,通常要作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临床上多采用上颌结节注射法。根据上颌骨牙槽突的解剖特点和临床实践证明,上颌局部浸润麻醉即可满足上颌磨牙的拔除和牙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拔牙矫治病例前牙根尖点移动量与牙槽基骨突度改变量的相关性,为临床矫治设计与预后分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择拔牙矫治完成病例39例,以Na-Po平面为基准平面,分别测量上、下前牙根尖点移动量.以及上、下基骨牙槽座点的突度改变量.然后通过对根尖点移动量与其相应基骨牙槽座点突度改变量的相关性统计分析,评价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上颌中切牙根尖点移动量与上颌基骨牙槽座点的突度改变量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0.596,P<0.01),可以建立二者之间的直线回归方程y=0.586x-0.504.下颌中切牙根尖点移动量与下颌基骨牙槽座点的突度改变量的相关性不显著(r=0.209,P>0.05).结论:上颌中切牙根尖点的内收可以带来上颌前部基骨的内收效果;反之,基骨的突度会增加.  相似文献   

14.
唇腭裂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口腔颌面部先天发育畸形,其国内的发病率约为0.82‰~1.6‰。由于唇腭裂患者先天的颌面部发育缺陷及手术创伤的影响,常形成牙颌面畸形。据唇腭裂术后统计,其错殆畸形的患病率为97%。随着对唇腭裂先天畸形病理生理认识的不断深入,唇腭裂的治疗已发展成为由多学科共同合作的综合序列治疗,大大提高了对唇腭裂患者形态和功能的治疗效果。而序列治疗中,牙槽突裂植骨和正畸治疗对于唇腭裂患者的功能和美观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就牙槽突裂植骨术与上颌尖牙或侧切牙的萌出、上颌骨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上颌骨矢状骨折的影像学特征、分类及治疗。方法 42例上颌矢状骨折以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骨折区,将骨折分型及治疗。结果Ⅰ型:30例矢状骨折线自腭突、牙槽突至鼻底向上合并上颌骨横断骨折;Ⅱ型,8例骨折线自腭突、牙槽突、鼻底至眶壁;Ⅲ型,4例骨折线自腭突、牙槽突向上经上颌骨前面,至眶下壁。结论上颌矢状骨折可发生于正中或正中旁。影像学表现呈三种类型:骨折线经腭突、牙槽突向上至鼻底或梨状孔边缘,合并上颌骨横断骨折;骨折线至鼻底、犁状孔边缘、上颌骨额突至眶下壁或内侧壁;骨折线位于正中旁,自牙槽突向上经上颌骨前面直抵眶下壁。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外科手术及正畸的方法,建立正畸应力刺激修复比格犬牙槽突裂动物模型,为牙槽突裂的相关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比格犬6只,唇侧及腭侧分别翻瓣,拔除左侧上颌第一、二切牙并去除牙槽骨直达鼻底,断端两侧唇侧及腭侧黏膜瓣严密缝合。待牙槽突裂模型建立完成后,于断端两侧牙施加150 g正畸力向裂隙移动。结果加力16周后观察,可见牙槽突裂两侧牙体相接触,裂隙变小乃至合拢,X线显示牙槽突裂处有新骨生成。结论利用比格犬建立正畸应力刺激修复牙槽突裂模型方法可靠,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二维X线片与CT扫描及三维重建在评价唇腭裂二期牙槽突植骨疗效中的一致性。方法 选择唇腭裂二期牙槽突植骨术后半年以上的唇腭裂 9例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 8例 ,双侧完全性唇腭裂 1例 ) ,牙槽突裂隙为 10侧。年龄范围 12~ 2 6岁 ,平均年龄 15 5岁。患者首先拍摄上颌前部咬合片 ,经Bergland分级标准确定为 :Ⅰ型 :2侧 ;Ⅱ型 :2侧 ;Ⅲ型 :5侧 ;Ⅳ型 :1侧。在上颌前部咬合片拍摄后的 2个月内 ,进行上颌骨CT扫描及三维重建。结果 上颌前部咬合片所示裂隙植骨区牙槽骨的高度被CT证实。CT检查发现有 2个裂隙植骨区存在唇、腭侧凹陷。结论 唇腭裂牙槽突植骨后 ,在正畸前仍然可以使用上颌前部咬合片进行牙槽突植骨疗效的评价。但同时应注意观察X线片植骨区牙槽骨的密度和临床检查 ,必要时应该进行CT检查  相似文献   

18.
口腔正畸学     
微型种植支抗结合正颌、正畸技术矫正上前牙区骨性前突畸形;微型种植体做矫正支抗和正颌外科配合矫正上前牙牙根吸收率的比较;基托粘结式上颌前方牵引器矫治乳牙期骨性反[牙合]的疗效观察;不等力值远中移动尖牙的比较研究;Twinblock矫治器早期治疗安氏Ⅱ^1的软硬组织变化;牙根形成对二期牙槽突植骨后尖牙萌出的影响。[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单侧不全唇裂伴有/和不伴有牙槽突裂患儿的唇、鼻部畸形特征。方法:对68例患者进行唇鼻部相关数据的测量研究,采用改良Mohler术式修复唇裂并同期矫正鼻畸形。结果:术前测量显示伴有牙槽突裂患儿的唇峰~鼻翼,唇峰~鼻小柱基底的距离,鼻孔高,鼻孔宽和鼻小柱高度与不伴有牙槽突裂的患儿相同指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通过测量数据的分析显示:单侧不完全性唇裂伴有牙槽突裂是一种畸形更为严重的不全唇裂。  相似文献   

20.
牙槽突裂二期植骨术的目的是稳定上颌牙弓,对裂隙区邻牙提供骨支持和诱导尖牙的萌出等,是唇腭裂序列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裂隙部位的植骨量影响正畸治疗中邻近牙齿的萌出、移动和牙槽嵴突度、形态的重塑以及后续治疗计划的制定。影像学检查观察植骨区骨质情况,是评价唇腭裂牙槽突植骨疗效最重要的方法之一。笔者就牙槽突植骨区骨质情况影像学评价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