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细胞程序性死亡在颌面部细胞凝聚区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观察和分析细胞程序性死亡(PCD)在细胞凝聚区形成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建立和制备C57BL/6N系小鼠胚胎期13、14、15、16d和生后10d等多时间点的颌面部发育模型,采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法标记颌面部组织的PCD细胞。结果:在颌面部骨、牙齿等多种组织器官形成初期都包括间充质细胞的聚集,并出现特定的细胞凝聚区。随着细胞凝聚的出现,PCD的数量和密度增多。当凝聚区内的细胞向特定细胞系表型转化时,PCD数量下降。结论:PCD在颌面部凝聚区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控制其中的细胞数量和质量并有利于凝聚区的塑形  相似文献   

2.
新生大鼠牙齿发育中的细胞凋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新生大鼠牙齿发育过程中细胞凋亡的发生并探讨其作用。方法 造反新生3天和9天的Wistar大鼠上下凳骨石蜡切片,采用未端胶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切口未端标记法进行未端标记。结果 新生大鼠牙胚中的成釉细胞、星网状层细胞呈阳笥着色,表明发生了细胞凋亡。成牙本质细胞(尤其是牙尖形成部位的成牙本质细胞)也呈阳性着色。结论 细胞凋亡是牙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自然过程,在牙齿发育、形成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何颖  刘晓 《广东牙病防治》2013,21(4):217-220
口腔颌面部神经损伤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痛觉过敏)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疼痛,其形成机制复杂。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神经胶质细胞,尤其是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和维持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关系作一综述,为进一步研究颌面部疼痛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部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特征,为其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分析15例口腔颌面部基底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结果 15例口腔颌面部基底细胞癌好发年龄50~70岁,组织学上以团块型多见.15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随访1~7年,均无复发.结论 手术切除是治疗口腔颌面部基底细胞癌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细胞粘附分子E-cadherin在修复性牙本质表成中的免疫反应和定位。方法:在大鼠上、下颌第一磨牙近中面制备单面洞,分别观察3、15和30d。标本行常规组织学处理。利用鼠抗E-cadherin为免疫组化SABC法,对标本进行标记,HE复染。结果:E-cadherin在术后3d成牙本质细胞梁色较弱,牙髓细胞为阳性;15d后,成牙本质细胞样细胞和牙髓细胞染色阳性;30d后,成牙本质细胞样细胞  相似文献   

6.
在胚胎的发育中,神经嵴细胞是一组特殊的细胞群,可以分化为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及多种非神经细胞,是机体内最具多能性的结构之一。在口腔颌面部的发育中,大部分组织如牙乳头、牙囊、牙周膜、骨组织、肌肉中所包含的细胞几乎无一例外地均来源于神经嵴细胞。因此,神经嵴细胞,尤其是  相似文献   

7.
梭形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多发于软组织,口腔颌面部少见。颌面部多见于下唇、舌及牙龈,发生于上颌窦者极少。本文报告1例上颌窦梭形细胞癌病例,对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朱王勇  陶谦 《口腔医学》2014,(12):953-955
本文报告了1例发生于右上颌牙龈的腺泡细胞癌病例,并回顾相关文献,总结口腔颌面部异位腺泡细胞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口腔颌面部异位腺泡细胞癌生长缓慢,或有疼痛、神经麻木,治疗以手术为首选,复发和转移率不高,必要时辅以放化疗。  相似文献   

9.
口腔鳞状细胞癌Rb基因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口腔鳞状细胞癌是最常见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之一 ,其预后较差。抽烟、饮酒及咀嚼槟榔是重要的致癌因素。目前 ,口腔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为了更好地预防及治疗口腔鳞状细胞癌 ,我们应用地高辛标记的RbcDNA探针对 30例原发性口腔鳞状细胞癌中Rb抑癌基因的存在状态进行了研究。1.材料和方法 :(1)标本 :3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标本取自手术切除的新鲜肿瘤组织 ,男性 19例 ,女性 11例 ;年龄 34~ 6 8岁 ,平均5 6 9岁。高度分化鳞癌 10例 ,中度分化鳞癌 18例 ,低度分化鳞癌 2例。 3例对照组标本取自行正颌外科治疗患…  相似文献   

10.
用酶消化法进行鼠原代牙髓细胞的体外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试用酶消化法获取鼠原代牙髓细胞,并研究其形态和生长特性。方法:采用0.5%胰酶-0.1%EDTA酶消化法获取SD鼠原代牙髓细胞,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其细胞形态和生长情况。结果:细胞形态主要呈梭形和星形,在6d时开始增殖,13d细胞数达最高,细胞倍增时间为58.5h(6d~13d)。结论:用胰酶-EDTA酶消化法可在短期内获得大量的牙髓细胞。  相似文献   

11.
大鼠正常牙髓和炎症牙髓中的细胞凋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建立大鼠实验性牙髓炎模型;原位观察大鼠正常牙髓和炎症牙髓中细胞凋亡现象,探讨细胞凋亡在牙髓炎病理变化中的作用。方法:16只SD大鼠的磨牙采用内毒素化学诱导法建立牙髓炎模型,分别于1d、3d、5d、7d取材,常规制备石蜡切片,行HE染色和TUNEL法检测。结果:正常牙髓中成牙本质细胞和牙髓细胞均发现有凋亡细胞;炎症牙髓中炎细胞聚集区未发现典型的凋亡细胞,而在其周边发现有较典型的凋亡细胞,在其正常组织中也有散在的凋亡细胞存在。结论:正常牙髓和炎症牙髓中存在细胞凋亡,细胞凋亡在牙髓炎的转归和预后方面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颌面部小细胞癌的临床与病理-附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3例颌面部罕见的神经内分泌小细胞癌,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结合文献讨论,分析3例颌面部小细胞癌临床病人的诊断、治疗、病理特征和预后。结果:原发于腮腺1例术后4个月死亡。前列腺癌颌下区转移1例术后11个月死亡。肺部小细胞癌右颌下区、颈部转移1例,放疗后随访5个月至今仍存活。结论:颌面部小细胞癌罕见,但恶性程度极高,常由其他部位转移而来,应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CD44V水平变化在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患者(44例)和健康成人(30例)血清中CD44V水平。结果: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患者血清中CD44V水平明显低于健康成人组(P<0.01)。结论:血清CD44V含量测定对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OSCC)的早期诊断可能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部基底细胞癌手术治疗的特点及方法。方法 回顾了近年来手术治疗的口腔颌面部基底细胞癌 35例 ,分析不同部位治疗特点及病变部位、术前诊断与切缘阳性间的关系。结果 切缘阳性与部位及术前诊断具有相关性。结论 提高术前临床诊断符合率 ,注意部位特点 ,可望获得更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是鳞状细胞癌中的一种特殊亚型,临床较为少见,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皮肤者更少。本文报告1例57岁男性患者,因左侧面部溃烂就诊,临床检查发现左侧面部较大面积皮肤破溃,活检病理报告为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全麻下扩大切除肿瘤后,以前臂游离皮瓣修复缺损,术后配合放疗,目前已随访12个月,未见复发。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对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组织来源、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试用酶消化法获取鼠原代牙髓细胞,并研究其形态和生长特征。方法“采用0.5%胰酶-0.1%EDTA酶消化法获取SD鼠原代牙髓细胞,在代表团显微镜下观察其细胞形态和生长情况。结果:细胞形态主要呈梭形和星形,在6d时开始增殖,13d细胞数达最高,细胞倍增时间为58.5h(6d ̄13d)。结论:用胰酶-DETA酶消化法可在短期内获得大量的牙髓细胞。  相似文献   

17.
口腔颌面部的组织器官在发育、形成和正常生理过程中 ,不仅存在着细胞的增殖、分化 ,而且伴随着细胞凋亡(apoptosis)。同时细胞凋亡也是畸形、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细菌感染等口腔疾病的重要发病机制[1,2 ] 。目前细胞凋亡与口腔疾病的关系正日益受到关注 ,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细胞凋亡与口腔疾病的发生机制 ,运用辨证思维探讨口腔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具有重要的意义[3] 。1 细胞凋亡的概况Kerr等首先在 1972年发现并描述了细胞死亡的一种特殊现象———细胞凋亡。认识到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 (necro sis)是两…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胚胎早期间充质细胞增殖、分化的改变,明确下颌骨在胚胎早期由细胞凝聚到定向分化成成骨细胞而发育形成的过程。方法:用免疫组化及TUNEL染色等方法,检测了胚龄13~19d及出生1d的小鼠下颌骨中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增殖、细胞程序性死亡(PCD)及表型转化的生物学改变。结果:胚龄13~15d,间充质细胞开始凝聚形成下颌骨始基并迅速增殖。胚龄16~19d,凝聚区细胞明显向成骨细胞表型转化并开始成骨。麦克尔软骨消失。结论:下颌骨的发育始于胚胎间充质细胞的局部凝聚,大部分细胞经历了快速增殖后逐渐分化成熟,少量细胞出现PCD以清除病变或非必需细胞并与麦克尔软骨的发生及退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热休克诱导人牙髓细胞表达HSP70的细胞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通过热休克预处理提高人牙髓细胞HSP70的表达水平,建立供体外实验研究的热休克细胞模型。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牙髓细胞爬片后进行热处理,置42℃水浴25min,37℃复温。于复温后1、2、3、4、6、8、10h、1d固定,进行HSP70的免疫组化染色;96孔板细胞同样方法热处理,连续培养3d后,进行MTT检测。结果:下沉对照牙贿细胞呈阴性表达。热休克处理牙贿细胞1、2h组中度阳性着色,3、4h  相似文献   

20.
Merkel细胞癌是一种发生于皮肤的少见的高度恶性神经内分泌瘤,预后较差,易局部复发和转移。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颌面部的Merkel细胞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