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大鼠膀胱逼尿肌过度活动(DO)与内脏高敏感(VH)的关系.方法 将36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VH组和对照组,各18只.WH组采用腹腔注射卵清白蛋白方法建立VH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无菌生理盐水.2周后行腹部撤回反射(AWR)评分检测是否造模成功.对两组大鼠行尿流动力学检测明确是否有DO发生.结果 VH组12只(67%)大鼠出现DO,对照组未见DO.VH组大鼠DO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VH合并DO大鼠、对照组大鼠膀胱容量分别为(0.621 ±0.185)、(0.265±0.052) mL,排尿反射压分别为(50.4±7.0)、(43.6±5.5) cmH2O,膀胱重量分别为(0.181 ±0.034)、(0.112 ±0.021)g.与对照组相比,VH合并DO大鼠膀胱容量、排尿反射压和膀胱重量均明显增加(P均<0.05).结论 VH参与了DO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7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间质性膀胱炎患者371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186例与对照组185例,治疗组患者给予膀胱即时灌注术、膀胱水扩张术与中药汤剂联合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膀胱即时灌注术、膀胱水扩张术进行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每天排尿次数均减少、夜排尿次数均较少,每日平均排尿量均增多,治疗组三项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对临床治疗无影响。结论采用中医辨证治疗与膀胱即时灌注术、膀胱水扩张术联合治疗间质性膀胱炎,可有效提高治疗总有效率,缓解排尿情况,且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诊治的间质性膀胱炎患者321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161例和对照组160例,对照组给予膀胱即时灌注术联合膀胱水扩张术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手术治疗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治疗。对比观察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评分、最大排尿容量、排尿次数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两组的的疼痛程度评分均降低,但试验组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排尿容量均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 h内排尿次数均降低,但试验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增高,试验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间质性膀胱炎,可明显改善患者尿频、尿急等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极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膀胱灌注透明质酸钠、膀胱内注射肉毒素A治疗女性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PBS)的疗效。方法 41例女性IC/PBS患者,其中行透明质酸钠膀胱灌注22例(A组),行肉毒素A膀胱内注射19例(B组)。评估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临床症状(每日排尿次数、最大排尿量、疼痛程度评分)及O'Leary-Sant间质性膀胱炎问卷表评分情况,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每日排尿次数、最大排尿量、疼痛程度评分、O'Leary-Sant评分与治疗前相比P均〈0.05。治疗后6个月上述指标B组与A组相比P均〈0.05,而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两组比较P均〉0.05。A组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B组3例第3个月出现排尿困难,后逐渐改善,无其他不良反应。A、B组分别有2、1例在水扩张之后出现轻微肉眼血尿,后逐渐消失。A组有1例因心脏病中断治疗,其余患者均完成治疗及随访。结论膀胱内灌注透明质酸钠能有效缓解IC/PBS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患者耐受性及安全性较好。膀胱内注射肉毒素A短期内能缓解症状,但疗效随时间的推移进行性下降,且伴随少量不良反应的发生,不良反应随着药效的减退而逐渐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尿道膀胱原位癌电切术(TURBT)联合膀胱热灌注治疗老年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老年膀胱癌行经尿道电切手术患者76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于围术期内即手术前24 h内应用吡柔比星50 mg膀胱灌注,保持60 min,术后即刻采用吡柔比星30 mg+生理盐水30 ml灌注,保留2 h,留置F18三腔气囊尿管3~8 d,术后1 w左右拔除导尿管,行长期灌注化疗方案治疗,予吡柔比星30 mg灌注,第1个疗程为8 w,1次/w,共8次;第2个疗程1次/2 w,共8次。对照组行常规膀胱灌注,术后1 w行吡柔比星30 mg膀胱灌注,1次/w,共8次。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复发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及症状控制方面均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4.286,P=0.038)。2年复发率观察组3例(7.9%)低于对照组10例(2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47,P=0.033)。药物毒副反应,观察组稍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χ2=2.0166,P=0.156)。结论 TURBT切除结合围术期膀胱热灌注治疗老年浅表性膀胱癌近期生活质量提高,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内脏高敏感状态下鞘内注射孤啡肽对跨器官交叉内脏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 成年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44只,采用鸡卵清蛋白基础致敏联合结直肠芥末油灌注方法建立跨器官交叉-内脏痛觉过敏大鼠模型,并分为对照组(14只,造模+鞘内注射0.9%氯化钠溶液)、模型组(14只,造模)和孤啡肽组(16只,造模+鞘内注射孤啡肽).记录梯度膀胱扩张刺激(0.5~2.0 ml,20 s)时的腹壁内脏运动反射(VMR)肌电图,评估鞘内注射孤啡肽对结直肠芥末油灌注诱导的跨器官交叉-内脏痛觉过敏的影响.采用连续膀胱灌注测压法研究孤啡肽对结直肠芥末油灌注诱导的膀胱功能紊乱的影响.结果 行1.0、1.5、2.0 ml膀胱扩张刺激时,模型组扩张期与基线期肌电活动曲线下面积的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分别=0.006、0.015和0.0331);在1.5和2.0ml时,孤啡肽组的差值则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值分别=0.016和0.03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呈现膀胱功能紊乱,最大尿流压力显著降低、尿流频率显著增高(P值均<0.01),孤啡肽组与模型组比较则最大尿流压力显著增高、尿流频率显著降低(P值均<0.01).结论 鸡卵清蛋白基础致敏联合结直肠芥末油灌注可成功建立跨器官(直肠-膀胱)交叉内脏痛觉过敏大鼠模型.在内脏高敏感状态下,孤啡肽可在脊髓水平对芥末油灌注诱导的跨器官交叉内脏痛觉过敏及膀胱功能紊乱起到明显的调节及抗内脏伤害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因子(TF)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的mRNA表达及厄贝沙坦对其的影响。方法通过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另设假手术组(20只)。模型组术后24h存活大鼠随机分为安慰剂组(20只)和厄贝沙坦组(50mg·kg^-1d^-1,20只)。用药4周后处死各组大鼠并分别称其心室重量,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及心肌梗死面积,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心肌TFmRNA和TFPImRNA。结果模型组左心室重量指数大于假手术组(F=7.83,P〈0.05)。模型组内药物组左心室重量指数明显低于安慰剂组(F=8.96,P〈0.05),心肌梗死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6,P〉0.05);模型组TFmRNA、TFPImRNA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F:8.24,P〈0.05),其中药物组'IFmRNA较安慰剂组明显降低(F=8.57,P〈0.05),药物组TFPI mRNA较安慰剂组增加(F=1.35,P〉0.05)。结论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TF mRNA、TFPI mRNA表达均明显增高。厄贝沙坦可显著降低心肌梗死大鼠心肌TF 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将86例糖尿病膀胱患者分成2组,在糖尿病饮食、运动、控制血糖基础上,治疗组每日行膀胱内药物喷淋冲洗、灌注及膀胱训练,每日1次,连用7天,为一疗程,停用3天,再用一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率达97.87%,对照组总有效率62.0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平均尿流率、排尿时间、膀胱残余尿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高峰尿流率、腓神经传导速度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膀胱内局部喷淋灌注能明显改善其膀胱功能,且无创伤,患者耐受性好,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坦索罗辛联合索利那新在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不同症状阶段伴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BPH患者168例;分为储尿期症状组(89例,试验组48例及对照组41例)和排尿期症状组(79例,试验组37例及对照组42例)。两组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试验组均口服坦索罗辛0.2 mg,每日1次,索利那新5 mg。每日1次,共12 w。两组中对照组均服用坦索罗辛0.2 mg,每日1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排尿期症状评分、储尿期症状评分、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膀胱过度活动症评分(OABSS)、尿常规检查、不良事件登记等。结果在储尿期症状组中,试验组治疗后在IPSS、储尿期症状评分、Qmax、OABSS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残余尿量、尿常规检查、不良事件登记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在排尿期症状组中,对照组治疗后IPSS、排尿期症状评分、Qmax、残余尿量优于试验组(P0.05)。试验组治疗后OABSS优于对照组(P0.05);尿常规检查及不良事件登记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治疗储尿期症状明显优于排尿期症状(P0.05)结论坦索罗辛联合索利那新治疗BPH储尿期症状较排尿期症状更安全、有效,且疗效优于单用坦索罗辛,而副作用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胰激肽原酶(PK)对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疗效。方法40例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女性患者随机分为PK治疗组(PK组)、对照组(Con组)各20例。PK组日1次肌注PK40U;Con组日1次肌注维生素B12 500μg。治疗前及治疗后的1个月、2个月检测尿流率、残余尿、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及排尿期逼尿肌压。结果治疗后PK组残余尿量显著降低,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及排尿期逼尿肌压均显著增加(P〈0.05)。Con组治疗后1个月各项结果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个月残余尿量轻度降低,最大尿流率及排尿期逼尿肌压升高,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K组与Con组比较,残余尿量更低,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及排尿期逼尿肌压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激肽原酶可以作为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用药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Tadenan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膀胱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NGF)及P物质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糖尿病组(10只)、治疗组(10只)、药物组(6只)。糖尿病组和治疗组大鼠先制作成糖尿病模型。饲养4周后,治疗组及药物组大鼠给予Tadenan100mg/(kg·d),溶于2ml花生油中经胃管注入;对照组及糖尿病组大鼠给予同等剂量花生油赋形剂。以上动物共饲养8周。8周后处死,完整切取膀胱组织。采用RT-PCR及免疫组化法、ELISA法检测膀胱组织中NGF、P物质。结果糖尿病组NGF、P物质明显降低(P均〈0.05);与糖尿病组相比,治疗组NGF及P物质显著升高(P〈0.05)。结论Tadenan可增加膀胱组织中NGF及P物质表达,推测这是Tadenan对糖尿病膀胱具有保护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虫草活力素(简称虫草)在大鼠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模型气道重塑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50只Wister大鼠[6~8周龄,(200±20)g],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阴性对照组(A)、慢性哮喘单纯模型组(B)(卵清白蛋白系统致敏和反复激发)、慢性哮喘+虫草50mg/kg治疗8周组(C)、慢性哮喘+布地奈德(BUD)8周治疗组(D)及慢性哮喘+BUD联合虫草8周治疗组(E)。肺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并检测气道管壁厚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气道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水平,应用逆转录PCR法检测肺组织A2a腺苷受体(A2aAR)mRNA表达。数据统计采用ANOVA检验进行组间分析,Mann-Whitney检验进行组内两两比较,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①HE染色显示所有药物干预组较单纯模型组炎症细胞浸润、平滑肌肥厚及黏膜肺组织水肿等炎症表现明显减轻,以D和E组最为明显;②5组气道管壁厚度依次分别为(9.89±2.09)、(21.72±3.16)、(14.94±1.96)、(12.29±2.75)和(12.25±2.32)μm2/μm,F=31.37,P〈0.0001,所有药物干预组气道壁厚度均高于对照组(C组、D组和E组与A组比较后的P值分别为0.0001、0.0524、0.0524),且低于单纯模型组(C组、D组和E组与B组比较后的P值均〈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气道壁较D组和E组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32和0.0147);③5组TGF-β1表达强阳性率分别为(2.08±1.63)%、(29.37±5.08)%、(12.30±3.26)%、(10.78±3.35)%及(7.43±2.84)%,F=86.45,P〈0.0001,所有药物干预组TGF-β1蛋白表达均高于对照组(C组、D组和E组与A组比较后的P值均〈0.0001),且低于单纯模型组(C组、D组和E组与B组比较后的P值均〈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组较C组的蛋白表达有统计学意义下降(P=0.0052);④5组肺组织A2aARmRNA表达相对强度依次为(0.35±0.06)、(0.27±0.10)、(0.52±0.07)、(0.24±0.05)及(0.47±0.08),F=26.46,P〈0.0001,C组和E组A2aARmRNA表达高于A组(P值分别为0.0001及0.0007)、B组(P值分别为0.0002及0.0003)和D组(P值均〈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组表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⑤所有大鼠支气管壁厚度与气道TGF-β1蛋白表达存在正相关(r=0.80,P〈0.01),而C组大鼠肺组织A2aARmRNA表达和TGF-β1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68,P=0.03)。结论虫草对哮喘模型的气道重塑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增加慢性哮喘模型大鼠肺组织A2aARmRNA转录,抑制气道TGF-β1的生成,从而减轻气道重塑,且虫草与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对于降低TGF-β1的表达具有潜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和叶酸对消化道肿瘤均具有化学预防作用。目的:研究EGCG和叶酸对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诱导的大鼠消化道肿瘤的化学预防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159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分为肿瘤模型组(M组,MNNG100mg/L自由饮用)、EGCG对照组(E组,EGCG12.5mg/d)、叶酸对照组(F组,叶酸1mg/d)、EGCG干预组(ME组,MNNG+EGCG)、叶酸干预组(MF组,MNNG+叶酸)、EGCG+叶酸干预组(MEF组,MNNG+EGCG+叶酸)和正常对照组(C组)。第29周停止MNNG和药物干预,第44周终止实验,处死各组大鼠,比较各组消化道肿瘤发生情况,行肿瘤组织Ki-67和原位凋亡检测。结果:与M组相比,MEF组肿瘤发生率显著降低(P=0.011);ME组和MEF组肿瘤组织Ki-67阳性率显著降低(P=0.038和P=0.009);ME组、MF组和MEF组肿瘤组织细胞凋亡率显著增高(P=0.000、P=0.003和P=0.000)。各干预组间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GCG与叶酸联合应用对MNNG诱导的大鼠消化道肿瘤具有化学预防作用,但并不比两者单用更为有效;两者联用对肿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亦与单用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合并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膀胱功能的尿动力学特点。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在解放军第309医院住院的前列腺增生患者187例。按是否合并前列腺炎分为单纯前列腺增生组(n=91)及合并前列腺炎组(n=96)。比较两组尿动力学检查指标,包括膀胱容量、最大逼尿肌压力、膀胱稳定性及最大尿道闭合压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测得的膀胱容量(P=0.741)、最大逼尿肌压(P=0.872)、最大尿道闭合压(P=0.59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纯前列腺增生患者的膀胱稳定性优于前列腺增生合并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58.0±42.7) vs (79.6±30.0)ml,P=0.032]。结论前列腺增生合并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尿动力学表现主要以不稳定性膀胱为主,导致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道不适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体外研究利拉鲁肽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IPCs),并在体内进一步观察IPCs移植对1型糖尿病(T1DM)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1)体外采用密度梯度离心联合差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大鼠BM-MSCs,进一步分为未诱导组、高糖+尼克酰胺诱导组、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诱导组和利拉鲁肽诱导组;(2)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变化,双硫腙染色鉴定诱导后细胞,荧光定量PCR检测巢蛋白(Nestin)、胰十二指肠同源盒1(PDX-1)、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葡萄糖激酶(GK)、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基因,细胞免疫荧光检测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蛋白;(3)将180 ~ 220 g的30只雄性SD大鼠以60 mg/kg剂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备T1DM模型,造模成功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T1DM组,n=8)、未诱导的BM-MSCs移植组(BM-MSCs组,n=9)和经利拉鲁肽诱导的BM-MSCs移植组(LIRA+ BM-MSCs组,n=9),给予相应干预8周,待血糖基本稳定后,选取4只正常、同龄、雄性SD大鼠作为对照,行腹腔注射的葡萄糖耐量试验(IPGTT)进一步观察移植后细胞对高糖刺激的反应性.结果 (1)利拉鲁肽诱导后BM-MSCs形态逐渐变圆,呈明显的聚集性生长状态,双硫腙染色为阳性;与高糖+尼克酰胺诱导组比较,利拉鲁肽诱导组细胞Nestin mRNA表达下调(0.003 8±0.000 4比0.007 5±0.003 0,P<0.05),胰岛素(0.000 20±0.000 03比0.000 08±0.000 02)和胰高血糖素(0.001 1±0.0004比0.000 7±0.000 1)等mRNA表达上调(F=7.26、10.06、4.92,均P<0.05),PDX-1、Glut-2、GK mRNA表达亦上调;利拉鲁肽诱导组和GLP-1诱导组细胞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蛋白表达均呈阳性.(2)体内实验示,与T1DM组比较,LIRA+ BM-MSCs组和BM-MSCs组大鼠8周末血糖均明显降低[分别为(28.0±1.2)、(8.9±1.1)、(14.5±0.9)mmol/L,F=719.61,均P<0.05];IPGTT提示移植IPCs后的大鼠血糖在30 min时升至峰值,150 min时降至空腹水平,血糖变化曲线与正常组类似.结论 体外利拉鲁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BM-MSCs分化成为IPCs,且移植后的IPCs能够在体内进一步发挥降糖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手把区域多肽(HRP)及氯沙坦对左旋谷氨酸钠(MSG)大鼠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及探讨其对腹腔脂肪组织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和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亚单位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8周龄体重在250~300 g的MSG大鼠共24只采用完全随机法分为MSG对照组(MSG组,n=6)、HRP干预组(MSG-HRP组,n=6,1.0 mg·d-1·kg-1)、氯沙坦干预组(MSG-L组,n=6,450 mg/L于饮用水中)、HRP及氯沙坦联合干预组(MSG-HRP-L组,n=6),干预4周,正常SD大鼠为对照组(Con组,n=6).12周龄时予以行胰岛素耐量试验评估大鼠胰岛素敏感性,计算胰岛素注射后30 min与0 rain时血糖比值.测定单位质量腹腔脂肪组织(前)肾素、(前)肾素受体[(P)RR]和选择性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 mRNA的表达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蛋白水平,测定NADPH氧化酶亚单位P47phox和P22phoxmRNA的表达情况.采用方差分析及LSD两两比较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外源性胰岛素注射后计算30 min血糖与基础血糖的比值,MSG组最高(92%±12%),与Con组(66%±8%)、MSG-HRP组(76%±5%)、MSG-L组(78%±5%)、MSG-HRP-L组(75%±10%)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F=6.875,P<0.05).本研究未能检测到腹腔脂肪组织中(前)肾素mRNA的表达.MSG-HRP组、MSG-L组、MSG-HRP-L组(P) RR mRNA表达量分别是MSG组大鼠的1.92、3.19和1.90倍(F=9.805,P<0.05).MSG-HRP组、MSG-L组、MSG-HRP-L组AT1 R mRNA分别是MSG大鼠组表达量的72%、45%和53%(F=14.508,P<0.05).与MSG组比较,MSG-HRP组脂肪局部Ang-Ⅱ水平下调[分别为(36±8)比(56±4) ng/g蛋白,P<0.05],但是MSG-L组和MSG-HRP-L组水平均明显升高[分别为(79±14)比(70±16)比(56±4) ng/g蛋白,F=14.864,均P<0.05].MSG-HRP组、MSG-L组、MSG-HRP-L组腹腔脂肪组织中P47phox mRNA分别是MSG大鼠组表达量的65%、51%和43%(F=7.082,均P<0.05).p22pho mRNA分别是MSG大鼠组表达量的57%、40%和41%(F=9.810,均P<0.05).结论 HRP和氯沙坦均可改善MSG大鼠胰岛素敏感性,其机制可能是其减少脂肪组织局部Ang-Ⅱ的数量或抑制脂肪组织中局部Ang-Ⅱ的效应,抑制氧化应激,从而改善脂肪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功能转归并明确其转归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 前瞻性纳入发病后72 h内就诊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发病后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将患者分为转归不良组(mRS评分>2分)和转归良好组(mRS评分0~2分).采用单变量分析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对人口统计学资料、血管危险因素、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影像学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比较和分析,明确轻型缺血性卒中转归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253例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71例(28.1%)转归不良.单变量分析显示,转归不良组年龄(=2.037,P=0.043)、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U=4 610.000,P=0.000)、基线mRS评分(U=5 723.000,P=0.000)以及既往缺血性卒中史(x2 =4.950,P=0.026)、有症状大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x2=49.037,P=0.000)、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x2=34.359,P=0.000)、早期神经功能恶化(x2=45.804,P=0.000)、并发肺炎(x2=12.121,P=0.000)以及缺血性卒中复发(x2=14.305,P=0.000)的患者比例显著性高于转归良好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优势比(odds ratio,OR)1.04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12 ~1.086;P=0.008]、基线mRS评分较高(OR 2.130,95% CI 1.212~3.743;P=0.009)、基线NIHSS评分较高(OR 1.532,95% CI 1.064 ~2.206;P=0.022)、有症状大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OR 7.569,95% CI 3.497~ 16.380;P=0.000)、早期神经功能恶化(OR 7.369,95% CI2.648~20.510;P =0.000)和缺血性卒中复发(OR 10.450,95% CI 3.071 ~35.564;P=0.000)是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超过1/4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不良,高龄、基线mRS评分较高、基线NIHSS评分较高、有症状大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以及缺血性卒中复发是其?  相似文献   

18.
不同剂量17β-雌二醇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17β-雌二醇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CA1区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又分为80、200、400μg/kg组),每组10只大鼠。采用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方法制备VD模型,治疗组于术后第2天予以腹腔注射17β-雌二醇,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消毒花生油。连续给药30次,隔天1次,共60d。手术后60d应用Y迷宫法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测试30次的正确次数);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GFAP、nNOS的表达情况。结果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中80、200、400μg/kg组学习能力的正确次数分别为25.8±1.8、15.5±2.0、21.2±2.2、23.7±2.0、20.5±2.1;记忆能力的正确次数为26.2±1.7、16.0±1.9、21.3±1.7、23.4±2.1、21.6±2.0。GFAP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6.5±1.7、28.8±1.6、23.4±1.4、20.2±1.6、27.6±2.0;nNOS阳性细胞数为30.3±2.5、17.8±1.7、22.1±1.9、25.8±1.7、21.4±1.8。模型组与其他组比较,学习、记忆能力、GFAP及nNOS阳性细胞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7.620,P=0.000;F=39.112,P=0.000;F=91.484,P=0.000;F=58.839,P=0.000)。200μg/kg组与80、400μg/kg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F=4.983,P=0.000;F=16.718,P=0.000)。结论17β-雌二醇能够明显改善慢性缺血后大鼠的认知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与降低GFAP、提高nNOS阳性细胞表达有关;其疗效与剂量有关,200μg/kg的雌二醇对大鼠神经保护作用优于80μg/kg及400μg/kg。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MF59佐剂[一种由角鲨烯、山梨糖醇三油酸酯(Span85)、吐温80和柠檬酸缓冲液组成的水包油乳剂]对热灭活BCG(hBCG)免疫小鼠诱导免疫应答的影响,验证自制MF59增强hBCG诱导细胞免疫反应的作用.方法 BALB/c (SPF级)小鼠分成A~G组,每组8只,于第0、2、4周皮下注射0.2 ml MF59、低剂量hBCG(0.025 mg/ml)、中剂量hBCG(0.25 mg/ml)、高剂量hBCG(2.5 mg/ml)、MF59+低剂量hBCG、MF59+中剂量hBCG、MF59+高剂量hBCG.末次免疫2周,解剖小鼠.取小鼠脾细胞和腹腔巨噬细胞,并在体外经BCG PPD刺激培养,ELISA检测培养上清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1β、Ib-2、IL-4、IL-12含量,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脾细胞分泌IFN-γ、IL-2和IL-4的斑点形成细胞数(SFCs).所有试验组的平均值比较采用一元方差分析、每两组平均值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异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MF59作为高剂量hBCG的佐剂(G组)免疫小鼠,其脾细胞体外经BCG PPD刺激培养,分泌IFN γ的SFCs[(151.3±66.6)个]、IL-2的SFCs[(247.8±58.0)个]和IL-4的SFCs[(65.8±24.6)个]显著高于其他组[其他组IFN-γ、IL-2和IL-4的SFCs的最高平均值分别为(30.4±13.0)个、(37.1±10.8)个和(16.4±9.7个)](分泌IFN-γ的SFCs比较,t=3.2,P=0.007;分泌IL-2的SFCs比较,t=3.6,P=0.003;分泌IL-4的SFCs比较,t=3.0,P=0.01).MF59与不同剂量hBCG联合免疫小鼠,其腹腔巨噬细胞体外经BCG PPD刺激培养,培养上清IL-1β水平分别为(663.3±177.5) pg/ml、(813.8±193.4)pg/ml和(742.3±316.1)pg/ml,均显著高于A、B和C组[分别为(104.7±65.8)pg/ml、(82.9±54.8) pg/ml和(66.5±53.5) pg/ml](E、F和G与A组比较:t=2.9,P=0.01;t=3.5,P=0.004;t=2.5,P=0.031.E、F和G与B组比较:t=3.1,P=0.007;t=3.6,P=0.003;t=2.6,P=0.024.E、F和G与C组比较:t=3.0,P=0.01;t=3.5,P=0.004;t=2.5,P=0.031).A、C和G组小鼠的腹腔巨噬细胞体外经BCG-PPD刺激培养,培养上清IL-12水平[分别为(36.3±20.5)pg/ml、(94.5±20.6)pg/ml和(128.2±54.6) pg/ml]均显著低于E和F组[(545.7±97.2) pg/ml和(665.5±295.4) pg/ml](A、C和G组与E组比较:t=-5.1,P=0.000;t=-4.5,P=0.000;t=-3.7,P=0.002.A、C和G组与F组比较:t=-4.4,P=0.001;t=-3.7,P=0.002;t=-2.9,P=0.012).结论 MF59与高剂量hBCG联合免疫小鼠,可以增强脾细胞体外分泌BCG-PPD特异的IFN-γ、IL-2和IL-4;MF59与低、中剂量hBCG联合免疫小鼠,可以增强腹腔巨噬细胞体外分泌BCG-PPD特异的IL-1β和IL-12.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HBV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HBV-ACLF)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CD163和CD69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患者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对HBV-ACLF患者3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25例、慢性乙型肝炎18例、健康对照15例外周血单核细胞CD163与CD69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合肝功能衰竭患者病情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HBV-ACLF组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CD163的表达率低于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随肝功能衰竭早、中、晚期病情进展,CD163的表达率逐渐降低(F=10.921,P=0.000),死亡组CD163的表达率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HBV-ACLF组CD69的表达率高于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随肝功能衰竭早、中、晚期病情进展,CD69的表达率逐渐增高(F=11.504,P=0.000),死亡组CD69的表达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CD163和CD69评估HBV-ACLF患者3个月内死亡情况所对应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6、0.735。结论 HBV-ACLF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CD163和CD69的表达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