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采用ELISA法,对982例接种狂犬疫苗者血清进行狂犬病毒抗体测定,平均抗体阳性率为90.12%。个体年龄差异对狂犬病毒抗体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全程、规范注射狂犬病纯化疫苗是预防狂犬病发生的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锯注射国产冻干无佐剂狂犬病疫苗使用后的免疫效果并与非冻干狂犬病疫苗比较。方法一部分冻干国产无佐剂狂犬病疫苗受免者与非冻干疫苗受免者一样在5针全程免疫后第14天抽血并采用免疫酶联吸附法检查狂犬病毒抗体阳转情况,另一部分则在注射完第4针后即进行检查,之后比较检查结果。结果使用国产冻干无佐剂狂犬病疫苗受免者抗体阳转率为96.13%(794/826),而使用非冻干狂犬病疫苗受免者狂犬病毒抗体阳转率为89.84%(115/128),经X^2检验,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此外使用冻干狂犬病疫苗受免者在5针全程免疫后过15天进行检查其狂犬病毒抗体阳转率为98.90%(179/181),与在注射完第4针后即进行检查的抗体阳转率79.14%(645/815)相比较,经X^2检验其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结论本文资料说明国产冻干无佐剂狂犬病疫苗较之非冻干疫苗更有效,其5针全程免疫后过15天检查狂犬病毒抗体阳转率可达98%~100%,而且符合卫生部的要求不含AL(OH)辅助剂。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就诊的动物致伤者,分别全程足量接种两种剂型狂犬病疫苗后,其血清中抗体阳转率和疫苗保护率。方法2000—2001年就诊者全程接种浓缩苗,2002—2003年的全程接种精制纯化(vero细胞)苗。严重致伤者,于0、3天接种加倍量疫苗,并于0天的同时,对其伤口周围用抗狂犬病血清(40IU/kg)进行浸润注射。联合使用抗血清者,完成全程5次注射后第15、75天各加强1针疫苗。接种结束后15—20天,以间接混合酶标法检测血清中抗狂犬病病毒抗体。期内经疫情报告系统,收集当年观察人群狂犬病病例,计算两接种组人群的发病率,并分别与当年未接种疫苗的动物致伤人群比较,以估算疫苗保护率。结果4年中该人群抗体总阳性率为95.60%。接种精制纯化苗组的阳性率为96.37%,高于浓缩苗组的94.83%。狂犬病疫苗保护率,精制苗1年和2年的均为100.00%;浓缩苗1年的为95.46%,2年、3年和4年的为90.91%。结论动物致伤人群规范处理局部伤口后,及时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其抗体阳性率较高。国产精制纯化苗接种人群的抗体阳性率和1~2年的疫苗保护率高于浓缩苗。从我国狂犬病防治工作实际出发,提示国产精制纯化苗需尽快降低成本,以巩固和提高其接种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革兰阴性非致病菌成团泛菌脂多糖(LPSp)作为狂犬病疫苗佐剂的免疫效果。方法将12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LPSp对照组、铝佐剂疫苗组、狂犬病毒蛋白组、LPSp实验组各24只,其中后四组分别背部注射LPSp、铝佐剂疫苗、狂犬病毒蛋白及狂犬病毒蛋白+LPSp进行1、2、4次免疫(各8只);空白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另取8只小鼠为常规组,按铝佐剂疫苗组免疫4次,并于第28天行第5次免疫。各组均在初次免疫后第7、14、21、30、45、60天通过小鼠眼内眦静脉采血,分离血清,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狂犬病毒IgG、IgM滴度。结果①免疫2、4次后LPSp实验组IgG抗体滴度均显著高于狂犬病毒蛋白组和铝佐剂疫苗组(P〈0.05),且4次免疫后抗体滴度在第60天仍呈上升趋势,而铝佐剂疫苗组IgG抗体滴度在45d已达高峰,其后逐渐下降;各组免疫1、2次者免疫效果均欠佳,免疫2次后LPSp实验组IgG抗体滴度达高峰时间显著早于狂犬病毒蛋白组和铝佐剂疫苗组(P〈0.05)。②LPSp实验组免疫4次者各时间点IgG抗体滴度均显著高于常规组,且可维持更长时间(P〈0.05);LPSp实验组免疫2次者IgG抗体滴度与铝佐剂疫苗组免疫4次者效果相当。③LPSp实验组免疫1次后第7天IgM抗体滴度显著高于狂犬病毒蛋白组与铝佐剂疫苗组(P〈0.05),第7天后IgM抗体滴度下降,但再次免疫时又出现以上趋势。结论LPSp作为狂犬病毒蛋白疫苗的佐剂可显著提高小鼠产生抗狂犬病毒IgG、IgM抗体的滴度,且可延长抗体的维持时间、减少接种次数,其效果优于铝佐剂。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分析狂犬病疫苗接种人群中狂犬病病毒RABV中和抗体特征,为狂犬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9-2020年杭州市职业病防治院犬伤后暴露预防接种门诊抗体检测者信息,经筛选后确定157例RABV中和抗体检测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检测狂犬病毒中和抗体,利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狂犬病毒中和抗体水平进行人群特征分析。结果 研究对象中,初种者98人,复种者59人,复种者中2-1-1程序比5针法产生的抗体水平更高,其余特征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除1例初种者中和抗体效价低于0.5 IU/mL,其余检测者中和抗体效价均高于0.5 IU/mL。狂犬病毒中和抗体水平时间趋势分析显示,狂犬病毒中和抗体水平与时间呈负相关,回归方程为(F=4.974,P=0.031),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322(t=-2.230,P=0.031)。结论 复种者狂犬病毒中和抗体水平与免疫程序有关,2-1-1程序对人体再次免疫应答的效果优于5针法。接种疫苗2年后部分个体出现失保护状态,再次暴露有必要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  相似文献   

6.
本次实验旨在观察皮内接种(ID)0.1mL原代地鼠肾细胞培养疫苗(PHKCV)后,再肌注浓缩PHKCV,以观察其所诱生的免疫回忆反应的效果。结果表明:ID非浓缩PHKCV0.1mL后间隔180天、365天、545天和730天再肌注浓缩PHKCV,于首剂肌注后第7天、14天和30天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6.55%、100%、100%;76.67%、100%、100%;75.86%、100%、100%;75%、100%、100%。上述第7天(即肌注2剂后)抗体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常规5剂初免的抗体阳性率40.74%(P<0.01)。上述结果提示:现行浓缩PHKCV有较好的免疫持久性,ID0.1mL非浓缩PHKCV后可维持免疫记忆达2年,且再肌注2~3剂就可产生比常规5剂初免还要好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开江县健康儿童乙脑抗体阳性率动态变化情况,为乙脑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2—2006年每年5月在乙脑流行地区采集1~9岁健康儿童静脉血2ml并分离血清,进行乙脑抗体IgG检测,2002—2003年采用反向被动血凝抑制试验(RPHI),2004—2006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2006年调查全县接种乙脑疫苗情况。结果2002—2006年取健康儿童血清455份,乙脑抗体阳性270份,阳性率为59.34%,2002—2006年抗体阳性率依次为48.33%、54.35%、62.00%、63.08%及63.77%,各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5.75,P〉0.05)。男女抗体阳性率各为56.65%和63.0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86,P〉0.05)。各年龄组抗体阳性率以2岁组最低(32.35%),8岁最高(82.76%),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17,P〈0.05)。2002—2006年全县接种乙脑疫苗75496人,平均每年在15000人以上。调查1~7岁儿童169名,有乙脑疫苗接种的79名,接种率为46.75%,1~4岁接种率42.15%,低于5~7岁的58.3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62,P〉0.05)。结论加强低年龄组,特别是0~4岁儿童乙脑疫苗的预防接种,能有效地控制乙脑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8.
应用ELISA法对狂犬病疫苗免疫前后抗体水平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防治狂犬病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注射狂犬病疫苗,但近年有不少报道,按规定时间和程序注射国产狂犬病疫苗后仍有发病的例子。本文介绍我站在1988年10月至1989年5月对122例全程注射5针(0、3、7、14、30天各1针)地鼠肾组织培养狂犬病疫苗者,应用ELISA法检测狂犬病抗体水平,旨在了解疫苗接种后的免疫效果,探讨其影响有关因  相似文献   

9.
IFAT及ELISA检测狂犬病疫苗接种者早期血清抗体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接种狂犬病疫苗人群早期抗体产生水平,探讨国产ELISA试剂盒用于检测狂犬病疫苗接种人群早期狂犬病抗体水平的可行性及其在狂犬病防治中的实用性。方法应用IFAT及ELISA法检测狂犬病疫苗接种者血清狂犬病毒抗体,以ROC分析各检测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结果对第14d、30d血清检测,各方法检出的抗体阳性率之间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其中以ELISA-AROC曲线下的面积最大。应用不同批号ELISA-A检测第14、30及45d血清,仅第14d血清各抗体阳性率之间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而第30、45d无显著性差异,第30、45d血清抗体阳性率及抗体滴度均普遍高于第14d。结论不同产家的狂犬病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质量存在极大差异;其中以ELISA-A特异性、敏感性最好。试剂盒质量对第14d血清检测结果的影响要大于对第30、45d血清的检测结果,目前国产ELISA试剂盒不宜用于狂犬病疫苗接种者早期血清学免疫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与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抗体和锌转运体8抗体的关系。方法纳入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521例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男107例,女414例,年龄(41±14)岁]、153例非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男24名,女129例,年龄(50±14)岁]及健康志愿者102名[男52名,女50名,年龄(23±4)岁],应用放射免疫沉淀法检测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抗体、锌转运体8抗体水平。采用t检验、x2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数据统计。结果(1)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和锌转运体8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7.29%(38/521)和16.70%(87/521),高于正常对照者[均为0.98%(1/102),)(2值分别为5.794、17.374,均P〈0.05]和非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分别为2.14%(3/140)、9.93%(15/151),x2值分别为5.032、4.161,均P〈0.05]。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抗体的阳性率[4.22%(22/521)]与正常对照者(0,)(2=3.311,P〉0.05)及非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2.14%(3/140),x。=1.31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个及2个以上胰岛自身抗体阳性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糖尿病的发生率高于胰岛自身抗体阴性者[21.43%(3/14)VS5.13%(20/390),Fisher精确概率检验,P〈0.05],仅1种胰岛自身抗体阳性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糖尿病的发生率与抗体阴性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87%(9/131)VS5.13%(20/390),X2:0.566,P〉0.05]。(3)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中,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高滴度(≥600U/m1)者任一胰岛自身抗体的阳性率均高于低滴度者[35.83%(43/120)vs22.93%(86/375),x2=7.851,P〈0.01]。结论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高滴度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易合并胰岛自身抗体阳性,尤其是锌转运体8抗体的阳性率较高,提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在免疫学发病机制上可能存在联系。  相似文献   

11.
本报告百白破(DPT)疫苗与卡介苗(BCG)同时接种的免疫效果和副反应。将3-7月龄婴儿随机分成三组,观察组免疫后1.3个月百日咳凝集抗体几何平均滴定度(GMT)为1:452及1:192,免疫后3个月白喉凝集抗体GMT为0.459IU/ml;DPT对照组分别为1:640、1:140及0.639IU/ml(P>0.05)。观察组免疫后3个月OT试验阳性率为95%硬结直径为10.4mm,BCG对照组为98%、9.8mm(P>0.05)。各组均无异常反应。说明DPT与BCG可同时接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现场观察、考核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HFRS -Ⅰ型鼠脑纯化疫苗的安全性、血清免疫学与防病效果 ,并确定其免疫程序和免疫策略。方法 试验组和对照组按随机整群分组法进行分组 ;采用 0、7、2 8d及免后 1年加强 1针的免疫程序 ;分别采集免前、全程接种后 2周、加强前、加强后两周、加强后 1、2、3、4、5年的部分接种者全血和微量耳垂血 ,分别测定其中和抗体和IFA抗体 ,观察疫苗的血清免疫学效果和现场流行病学防病效果。结果 在 1995年 8月~ 2 0 0 1年 12月的 6年时间里从疫苗开始接种到加强后 5年 ,观察了HFRS -Ⅰ型鼠脑灭活纯化疫苗的安全性、血清免疫学效果和流行病学防病效果等。纵观结果 :证明该疫苗除了因疫苗中残留蔗糖导致较重较普遍的局部反应外 ,未发现其他严重的副反应 ,证明疫苗有较好安全性。从血清免疫效果看 ,86例全程接种后两周的免疫者血清 ,IFA抗体阳转率达 10 0 % ,中和抗体阳转率为4 4 4 4 % (8/ 18)。 1年后 ,IFA抗体和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下降到 2 8 5 7%和 14 80 %。但加强后 2周的血清IFA抗体和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反弹至 83 33%和 5 5 5 6 % ,其抗体几何平均滴度也随之回升 ,但不十分明显。此外 ,在加强后 2年IFA和中和抗体阳性率再次下降到较低水平 ,分别为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济宁地区普通人群20μg重组乙型肝炎疫苗(CHO细胞)免疫接种后抗-HBs转阳率,探讨疫苗免疫接种者抗-HBs转阳率的影响因素。方法 673名健康志愿者,分别于0、1、6月各接种20μg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全程免疫后1~2个月采血,分离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抗-HBs抗体,评价免疫效果,并分析年龄和性别对血清抗-HBs抗体转阳的影响。结果 673名健康志愿者接种20μg重组乙型肝炎疫苗(CHO细胞)后血清抗-HBs抗体阳性率为92.57%,不同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女抗-HBs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20μg重组乙型肝炎疫苗(CHO细胞)免疫接种后血清抗-Hbs抗体阳性率较高。年龄、性别均可影响免疫接种后抗-HBs抗体转阳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乙型肝炎自身抗体的阳性率,探讨乙型肝炎自身抗体存在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453例乙型肝炎、162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和96例正常人抗核抗体(ANA)的阳性率、ANA阳性滴度、核型和抗双链DNA抗体(dsDNA)的阳性率以及肝炎相关自身抗体:抗平滑肌抗体(SMA)、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的阳性率。应用酶法检测患者的ALT和AST,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BV DNA。结果:①乙肝组ANA的阳性率为22.7%,ANA以低滴度(1:100)为主,仅3例乙肝后肝硬化的滴度为1:320;ANA核型以均质型为主,仅5例为斑点型,显著低于AIH组(P〈0.01)。其中急性乙肝、慢性乙肝、重症乙肝和乙肝后肝硬化ANA的阳性率分别为5.2%、22.8%、24.2%和37.9%,慢性乙肝、重症乙肝和乙肝后肝硬化患者ANA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急性乙肝(P〈0.05或P〈0.01),乙肝后肝硬化组明显高于乙肝炎组(P〈0.05或P〈0.01)。②ANA阳性乙肝患者伴有dsDNA抗体,用Western-blot法检测dsDNA的阳性率为10.34%,显著高于ANA阴性的乙肝患者(P〈0.05),乙肝组如DNA的阳性率为2.42%与AI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乙型肝炎存在SMA和LKM,但仅有较低的阳性率分别为4.63%和3.31%,显著低于AIH组(P〈0.01)。④乙型肝炎ANA阳性组的ALT、AST水平和HBVDNA阳性率显著高于ANA阴性组(P〈0.05);乙肝组ALT、AST水平和HBVDNA阳性率显著高于AIH组(P〈0.01)。结论:HBV感染不仅引起肝组织损害,还诱导产生多种以低滴度为主的自身抗体。自身抗体的产生与肝损伤程度有一定相关性,并与HBV复制水平相关;其在探讨乙肝发生、发展机制和病因研究中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检测两种猪源链球菌抗体间接ELISA方法的筛选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检测马链球菌兽疫亚种(Streptococcus equi subsp zooepidemius,Sez)与猪链球菌2型(Streptococcus suis type2,Ss2)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方法选用Sez与Ss2的全菌(WAC)、超声波抗原(UA)、英膜多糖(capsular polysaccharide,CPS)作为抗原,筛选最优的检测两种抗体间接ELISA方法。结果3种抗原检测60份免疫后的血清表明,Sez与Ss2的CPS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8.3%、96.7%,WAC为91.7%、85%,UA均为88.3%,前者与后两者差异显著(P〈0.05)。检测免疫前50份血清、免疫后156份血清、60份临床采集血样表明,10%猪免疫前呈现Sez与Ss2的CPS抗体阳性;免疫后CPS抗体阳性率均在90%以上,此结果与免疫保护率相一致;苏州与常州两个猪场的血清各30份,CPS抗体阳性率均在6.7%左右。结论CPS-ELISA方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特异性、灵敏性,此方法在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方面有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表达狂犬病病毒糖蛋白的犬2型腺病毒(CAV-2)重组狂犬病口服疫苗的投放工作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通过病毒中和试验对随机采自河北省,北京市,吉林省等地的387份犬血清进行犬腺病毒中和抗体检测,以确定犬群腺病毒感染率。结果河北、吉林农村流浪犬或家养犬腺病毒中和抗体阳性率较低,阳性率为16%(30/192),而北京市犬腺病毒中和抗体阳性率高达69%(135/195),说明城乡犬只犬腺病毒中和抗体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农村流浪犬或家养犬腺病毒中和抗体阳性率较低,适用于CAV-2及其重组疫苗首次免疫、尤其是口服免疫。  相似文献   

17.
人用狂犬病纯化疫苗(Vero细胞)临床观察及免疫学效果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研究人用狂犬病纯化疫苗的安全性和保护性。方法 采用狂犬病疫苗暴露后免疫程序接种受试人群 ,I期临床接种 2 0人 ,II、III期临床接种 30 4人 ,观察注射后反应 ,采用小鼠脑内中和试验法测定其中 6 2人中和抗体水平。结果 全部受试者有 13.2 7%出现轻度副反应 ,无中强度副反应 ,中和抗体阳转率为 10 0 % ,中和抗体GMT为 11.89IU/ml。结论 该疫苗对人体安全且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武汉市直机关幼儿园入托儿童乙肝表面抗体(抗-HBs)的阳性率及疫苗干预的影响.方法:对2010年在我院儿保科进行入托体检的武汉市直机关幼儿园的2 682名儿童抽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对抗-HBs阴性者重新接种乙肝疫苗3次,对抗-HBs弱阳性者接种乙肝疫苗两次,免疫后1~3个月内进行抗-HBs检测.结果:0~2岁、>2 ~3岁、>3 ~4岁、>4~5岁、>5 ~6岁儿童抗-HBs阳性率分别为:74.53%、63.69%、42.55%、42.95%、45.26%.加强乙肝疫苗免疫后,抗-HBs的阳性率分别为:87.74%、80.26%、76.61%、72.27%、74.45%.结论:全程接种乙肝疫苗的儿童抗-HBs阳性率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3~5岁儿童抗-HBs阳性率最低,不足50%,入托儿童体检时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了解抗-HBs水平,意义重大,当抗-HBs阴性或弱阳性时,应加强接种乙肝疫苗.特别是3~5岁时,乙肝疫苗的加强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9.
PHKC—RV人体再免疫和狂犬病接触前预防可行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国自八十年代初广泛应用原代地鼠肾细胞狂犬疫苗(PHKC-RV,下称地鼠肾苗)以来,接种者较未接种者的狂犬病死亡率有了明显的降低,而且疫苗无严重的副作用。但是,传统的常规五针接种在14天才陆续产生抗体,45天达到抗体高峰,与近期发病的狂犬病预防不相适应。1987年Rodrigues报道了用人二倍体细胞狂犬疫苗作接触前预防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为探讨地鼠肾苗作接触前预防的可行性,我们对7年内有地鼠肾苗接种史者进行了1支再免疫(下称再免),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房棘球绦虫(Em)重组卡介苗(BCG-EmⅡ/3)疫苗免疫对Em原头节攻击感染的保护性作用。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疫苗皮下注射组、鼻腔接种组、空载体对照组、卡介苗(BCG)对照组和磷酸缓冲液(PBS)对照组。接种免疫8周,用Em原头节进行攻击感染,感染后18周剖杀小鼠,称取检获泡球蚴质量,计算减蚴率,并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IgG及其亚类和IgE水平。结果与PBS对照组比较,疫苗皮下注射组和鼻腔内接种组小鼠检获泡球蚴质量均降低(q=2.65、3.68,P〈0.05或〈0.01),疫苗鼻腔内接种组与皮下注射组比较,检获泡球蚴质量降低(q=2.78,P〈0.05),疫苗接种组的减蚴率为63.23%~74.70%;与疫苗鼻腔内接种前比较.接种后和Em原头节攻击后小鼠血清IgG、IgG2a、IgG2b和IgE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o.01),IsG1降低(P〈0.01),IgG3未见明显改变(P〉0.05)。结论重组BCG-EmⅡ/3疫苗鼻腔内接种是一种较好的途径.IgG、IgG2a、IgG2b和IgE在疫苗诱导的保护力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