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老年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效果。方法 STEMI病人84例,通过"绿色通道"行急诊PCI治疗,其中经股动脉途径16例,桡动脉途径68例,并分析近期疗效。结果本组左主干病变2例,前降支47例,中间支1例,回旋支17例,右冠状动脉37例,84例均行介入治疗,PCI成功80例,成功率95.24%,PCI失败4例(4.76%)。84例病人住院期间死亡4例(4.76%),其他急诊PCI手术成功病人住院期间未再发生急性心肌梗死、靶血管和(或)靶病变重建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结论构建"绿色通道",急诊PCI治疗老年人急性STEMI成功率高,病死率低,效果较好,桡动脉途径可考虑作为急诊PCI手术的首选入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4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发病12h内行急诊PCI.其中急性前壁、急性前间壁心梗10例,急性下壁心梗4例。结果14例患者中,冠脉造影显示梗死相关动脉(IRA)为前降支8例,回旋支3例,右冠脉4例,13例患者(92.9%)介入治疗获得成功,置入支架15枚,全部获得TIMI血流3级。1例因术中发生室颤,经除颤转为窦性心律后家属放弃手术未能成功。结论对急性STEMI患者行急诊PCI治疗是积极有效的,安全性高,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住院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因素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预后情况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4年8月入住该院确诊为STEMI死并行急诊PCI的3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再灌注时间2 h患者即刻血流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3级患者比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50%患者比例、ST回落≥50%患者比例高于2~6 h的患者,出血或血肿发生率及死亡率均低于2~6 h患者(P0.05)。替罗非班组患者即刻血流TIMI 3级患者比例、LVEF≥50%患者比例、ST回落≥50%患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STEMI患者采用急诊PCI治疗时,采用早期灌注及应用替罗非班均可改善患者预后;多因素分析发现,急诊PCI治疗STEMI患者的预后危险因素有年龄、糖尿病史、既往心肌梗死史、TIMI血流分级、吸烟史、再灌注时间、并发心源性休克及并发恶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心电图ST段回落指数(STR)和冠状动脉造影心肌呈色分级(MBG)评价糖尿病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PCI后心肌灌注以及患者预后影响的价值。方法287例AMI并行急诊PCI的患者依据病史以及入院前是否接受药物和非药物降糖治疗的情况分为糖尿病组(n=95例)和非糖尿病组(n=192例)。所有患者分析心电图STR和MBG,并进行临床随诊。结果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组年龄较大[(65±12)岁比(57±11)岁,P〈0.05]。两组PCI术后TIMIⅢ级血流的患者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心肌微循环灌注不良多于非糖尿病组(MBG 0/156.0%比41.1%,P=0.019),ST段回落不全也多于非糖尿病组(43.2%比30.7%,P=0.038)。糖尿病组患者在随诊期间联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明显多于非糖尿病组(27.4%比16.1%,P=0.02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RR=1.83,95%CI:1.04~3.36,P=0.01)。患者接受再灌注的时间(RR=3.63,95%CI:1.27~10.42,P=0.03)、ST段回落不全(RR=11.71,95%CI:1.53~38.70,P=0.03)以及MBG0/1(RR=1.16,95%CI:1.03~1.38,P=0.01)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结论糖尿病是AMI患者在成功接受介入治疗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这可能与糖尿病患者出现心肌微循环灌注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5.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由于心肌细胞急性缺血缺氧导致局部心肌坏死的病死率极高的临床综合征。其目前主要治疗方式是通过溶栓或介入治疗来早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达到血运重建,使心肌再灌注。然而溶栓与PCI在治疗时机和成功率各具优劣势,因此溶栓与PCI的结合成为了可能。但随之而来的高出血风险使得溶栓后PCI饱受争议。于是,研究能够有效降低出血风险的同时克服PCI时间窗使更多患者收益的治疗方式具有极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PCI术后ST段回落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STE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梗塞相关动脉(IRA)达心肌梗塞溶栓(TIMI)血流3级患者心电图ST段回落程度,探讨ST段回落与心肌损伤及心脏收缩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在发病12h内接受直接PCI治疗后TIMI血流达到3级的STEMI患者115例,PCI术前、术后行心电图检查,观察ST段回落情况,术前、后测定患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T(cTnT),术后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按照ST段回落幅度(∑STR)不同,患者被分为两组:A组:∑STR〈50%,21例,为心肌灌注不良组,B组:∑STD≥50%,94例,为心肌灌注良好组;分析两组患者ST段回落程度与CK、CK-MB、cTnT及LVEF的关系。结果:(1)两组患者IRA部位、病变血管支数,PCI治疗前TIMI血流分级、cTnT水平,发病到PCI时间等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2)两组患者术前、后CK、CK-MB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3)术后A组cTnT水平明显高于B组[(1.30±0.43)μg/L∶(1.0±0.45)μg/L,P〈0.05];(4)术后A组LVEF明显低于B组[(44.13±4.83)%∶(47.93±5.23)%,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直接PCI术后,TIMI血流达到3级,ST段回落良好的患者,心肌组织水平灌注程度较好,心肌损伤程度轻,左心收缩功能较好。  相似文献   

7.
32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5年6月~2008年9月共32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在我院行急诊直接PCI治疗,观察介入治疗效果,患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死亡、非致命性再梗死、靶血管再血管化治疗)的发生率。结果PCI成功率为87.5%,术后住院期间死亡2例,MACE发生率为6.25%;出院后临床随访30例患者,随访时间3~39个月,无死亡和再发心肌梗死发生,5例患者在术后10~12月时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未发现支架内再狭窄。结论急性STEMI患者行急诊直接PCI治疗,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充分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肝素进行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替罗非班可显著降低直接PCI术后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介入治疗中应用血栓抽吸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05年7月至2006年10月在我中心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STEMI患者,使用血栓抽吸器者为抽吸器组(n=33),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情况从同期STEMI患者中选取条件相当者作为对照组(n=33),比较两组间的基础资料、术后即刻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以及住院和随访期间情况。结果:两组间基础临床资料相似、抽吸器组支架直接置入率高、远端栓塞发生率低、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帧数计数(cTFC)值小、心肌灌注分级3级获得率高,住院期间抽吸器组肌酸激酶MB同工酶和肌钙蛋白T峰值浓度较低,术后12小时心电图ST段回落幅度大,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0.01);但两组间无/慢血流、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3级及两组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病事件发生情况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结论:在血栓负荷较重的STE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时,应用血栓抽吸器安全可行,可显著改善患者术后即刻的远端心肌组织微灌注,减少心肌酶的释放,但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进行血栓抽吸术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7年9月至2009年12月在我中心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STEMI患者共177例,其中急诊介入术加血栓抽吸治疗者为血栓抽吸组(81例),仅行急诊介入治疗患者作为标准PCI组(96例),比较两组的基础资料、术后心肌供血和心功能指标恢复情况.结果 血栓抽吸组支架直接置入率、术后2 h ST段回落〉50%率、冠脉心肌灌注分级(TMP)和校正的TIMI记帧法(CTFC)血流均明显优于标准PCI组;发病后24 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值与B型尿钠肽(BNP)值显著低于标准PCI组.结论 STEMI急诊介入术中应用血栓抽吸治疗安全可靠,可增加心肌水平的血流灌注,减少坏死心肌数量,从而改善STEMI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0.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激活血小板和凝血过程而使冠状动脉血栓性完全阻塞引发的心肌细胞缺血性坏死。早期、持续、有效的心肌再灌注治疗是STEMI的首选治疗方式,明显缩小心肌梗死(MI)面积,挽救心功能,显著改善临床预后。近年,随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治疗策略认识的提高和辅助治疗手段的不断发展,STEMI 12 h内再灌注治疗成功率提高40%,院内和30 d病死率降低50%。以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为主的心肌梗死“绿色通道”已在大多数医院得到建立。同时,药物洗脱支架的临床应用使STEMI 1年无事件生存率明显改善,再次血运重建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1.
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开始使用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肌再灌注的疗效。方法入选84例STEMI患者,根据是否有胸痛症状分为替罗非班组(n=61)和对照组(n=23)。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常规药物治疗,替罗非班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观察替罗非班对患者冠状动脉血流、PCI术后1hST段回落、CK-MB峰值及出血副作用的影响。结果支架置入术前替罗非班组TIMI1级血流发生率及支架置入术后TIMI3级、2级血流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CK-MB峰值、PCI术后1hST段完全回落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发生轻微出血的比率分别为29.51%、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能改善支架置入前后的TIMI血流,有利于缺血心肌的再灌注,但同时增加轻微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抽吸导管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中的疗效。方法随机入选行急诊PCI的急性STEMI患者80例,其中使用抽吸导管后行支架置人术32例(抽吸导管组),未使用抽吸导管而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人术48例(直接PCI组)。观察两组术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无复流现象、术后即刻胸痛缓解率、术后1hST段回落≥50%(STR≥50%)发生率和心梗后24h及2周左室舒张末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抽吸导管组即刻TIMI血流2-3级高于直接PCI组(94%比75%,P〈0.05),抽吸导管组无复流现象低于直接PCI组;抽吸导管组术后1hSTR≥50%、胸痛缓解率均高于急诊PCI组(94%比71%、88%比71%,均P〈0.05);抽吸导管组心梗后24hLVDD低于直接PCI组[(54.2±4.1)mm比(56.2±4.2)mm,P〈0.05],心梗后24hLVEF高于直接PCI组[(57.6+5.24)%比(55.0±4.6)%,P〈0.05],梗后2周LVDD及LVEF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PCI时联合使用抽吸导管可减少无复流发生,改善心肌再灌注及心肌梗死早期心功能。  相似文献   

13.
吴帆 《山东医药》2013,53(3):66-67
目的 探讨血栓抽吸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78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及对照组(40例),观察组用血栓抽吸导管在闭塞处进行血栓抽吸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照组直接进行PCI,观察两组无复流或慢血流、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ST段术后2h下降幅度>50%发生率及不良反应,检测治疗前后CK、CK-MB、cTnT水平变化.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无复流或慢血流发生率分别为5.26%、20.00%,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ST段术后2h下降幅度>50%发生率分别为86.84%、67.50%,两组比较P均<0.05.观察组住院期间再发心绞痛率、心肌梗死率分别为5.26%、0,对照组分别为10.00%、2.50%,两组比较P均>0.05.两组均无缺血或出血性脑卒中、出血、死亡等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与同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CK-MB、cTnT水平均升高(P均<0.05);与同组治疗前及观察组比较,对照组CK、CK-MB、cTnT水平均升高(P均<0.05).结论 在STEMI的治疗中实施血栓抽吸可提高本病的疗效,避免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高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比分析46例高龄STEMI患者(高龄组)和64例年轻STEMI患者(年轻组)冠状动脉造影特征、直接PCI治疗的情况.即刻手术成功率、住院及随访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高龄组与年轻组比较,冠状动脉病变多为多支病变(73.9%比28.1%,P〈0.01);2组手术即刻成功率无明显差异;2组术后达到心肌梗塞溶栓(thrombolysis inmyoxardial infarction,TIMI)3级血流患者比率无明显差异;高龄组手术操作时间较年轻组长[(64.4±25.4)min比(49.7±21.8)min,P〈0.05];高龄组住院期间、随访期间累计总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年轻组。随访期间,高龄组1例术后4个月猝死,死亡原因不明,1例术后1年死于脑出血:年轻组无死亡病例。结论对高龄STEMI患者行直接PCI治疗是比较安全而有效的再灌注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直接PCI治疗高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高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e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比分析46例高龄STEMI患者(高龄组)和64例年轻STEMI患者(年轻组)冠状动脉造影特征、直接PCI治疗的情况,即刻手术成功率、住院及随访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高龄组与年轻组比较,冠状动脉病变多为多支病变(73.9%比28.1%,P<0.01);2组手术即刻成功率无明显差异;2组术后达到心肌梗塞溶栓(thmmbolysis in myoxardial infarction,TIMI)3级血流患者比率无明显差异;高龄组手术操作时间较年轻组长[(64.4±25.4)min比(49.7±21.8)min,P<0.05];高龄组住院期间、随访期间累计总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年轻组.随访期间,高龄组1例术后4个月猝死,死亡原因不明,1例术后1年死于脑出血;年轻组无死亡病例.结论 对高龄STEMI患者行直接PCI治疗是比较安全而有效的再灌注手段.  相似文献   

16.
211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不同治疗方法临床结果分析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接受不同再灌注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来自国内12家医院的211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分别接受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溶栓治疗、溶栓+PCI治疗及未接受任何形式的再灌注治疗,分析各种治疗方法的分布、患的临床特征、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的预测因素以及患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出院转归情况。结果:接受PCI、溶栓、溶栓+PCI治疗的例数分别为98、27及27例,59例未接受任何形式的再灌注治疗。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患中女性占40%,远远高于另外三组中女性患所占的比例(P<0.001)。合并糖尿病的患在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组约占30%,与其他三组比较,统计学上有显性差异(P<0.01)。各组在年龄上虽然未显示统计学上的差异,但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组的平均年龄明显大于另外三组。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则更多地接受了溶栓治疗(11.1%),下壁心肌梗死患也较多地接受了溶栓治疗(55.6%)。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糖尿病病史及无胸痛症状是未能接受再灌注治疗的预测因子(OR值分别为1.061、2.122、2.310)。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组的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再发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肺水肿以及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率明显高于另外三组(P<0.01)。溶栓组再发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高于PCI组。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死亡率明显低于未接受再灌注治疗(P<0.01)。结论:再灌注治疗可以降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的住院死亡率,减少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接受PCI的住院期间效果要优于接受溶栓治疗。目前近1/3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未接受再灌注治疗,与患的年龄,是否合并糖尿病以及发作时有无胸痛症状有关。本组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接受PCI治疗较多,与患就诊医院均有导管室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有条件医院治疗发病12h以内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首诊无介入治疗条件医院的患者,如何进行有效地院间转运;以及如何优化有介入治疗条件医院院内流程,以进一步缩短就诊-球囊扩张时间(D2B)及改善患者预后等问题的讨论日趋激烈。该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急性STEMI患者行直接PCI时的转运策略(包括院外和院内)的各项研究作一回顾,旨在推动我国的STEMI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有条件医院治疗发病12h以内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首诊无介入治疗条件医院的患者,如何进行有效地院间转运;以及如何优化有介入治疗条件医院院内流程,以进一步缩短就诊-球囊扩张时间(D2B)及改善患者预后等问题的讨论日趋激烈。该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急性STEMI患者行直接PCI时的转运策略(包括院外和院内)的各项研究作一回顾,旨在推动我国的STEMI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PA)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0例急性STEMI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溶栓组和GSH组(溶栓+GSH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4h检测两组患者血浆cTnT、CK-MB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1个月后随访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测定LVEDd、LVESd和LVEF。结果:(1)治疗后两组CK-MB,cT-nT、SOD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1),但与常规溶栓组比较,GSH组血浆CK-MB,cTnT水平较低,SOD水平更高(P均〈0.05);(2)与常规溶栓组比较,GSH组LVEDd[(55.01±3.56)mm比(51.58±2.97)mm]、LVESd[(47.34±4.83)mm比(42.95±4.58)mm]明显减小,LVEF明显增大[(54.76±4.73)%比(61.21±6.38)%],P均〈0.05;3、GSH组较常规溶栓组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22.5%比35.0%)、再发心肌梗死率(5.0%比22.5%)、严重心律失常(17.5%比37.5%)发生率显著下降(P均〈0.05)。结论:rPA溶栓联合GSH治疗急性STEMI,能减少冠状动脉再通后并发症,改善心室重构,GSH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接受急诊介入治疗成功后早期抬高ST段的下降幅度,评价ST段的早期恢复程度与介入术后血流恢复程度对患者心功能预测价值以及与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连续120例首次急性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于发病12H以内接受介入治疗,测量并比较介入治疗前以及治疗后2HST段抬高振幅总和(∑STE)的下降幅度,介入后血流的恢复情况。发病后2~4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评价心脏收缩功能。比较∑STE明显下降(下降≥50%,A组)与无明显下降(B组)对心功能的影响,并比较冠状动脉TIMI血流与心功能恢复的关系,以及∑STE恢复与冠状动脉血流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情况:A组81例(67.5%),B组39例(32.5%)。A组患者的LVEF明显高于B组[(58.6±7.1)%比(50.5±7.1)%,P<0.05]。KILLIP分级Ⅲ、Ⅳ级发生率A组明显低于B组(1.2%比12.8%,P<0.05)。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再发急性心肌梗死、心原性休克、急性肺水肿、发病30D内死亡)的患者发生率A组显著低于B组(0%比7.7%,P<0.01)。成功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造影血流达到TIMI3级者108例,占90%,其中仍有31例(28.7%)患者ST段未能很快下降50%;12例血流TIMI2级者,仅4例ST段很快下降50%,8例(66.7%)的患者ST段未能很快下降50%。发生心脏事件的3例患者均落在血流未达到TIMI3级且∑STE无明显下降的8例中。结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后早期抬高ST段下降幅度能作为心脏收缩功能和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间接预测指标。∑ST段的下降比TIMI血流能更准确地反映心肌再灌注情况,是血管再通后心肌再灌注的更好指标。TIMI血流结合体表心电图的∑STE改变能更好地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