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甲双胍是治疗 2型糖尿病的重要药物 ,但有1 0 %~ 30 %的用药者出现维生素B12 吸收不良 ,有关其机制目前尚有争论。有研究认为是由于二甲双胍通过延迟食物吸收而改变了肠道动力和 (或 )促进细菌生长所致。但因回肠粘膜细胞B12 内因子的摄取是钙依赖性的 ,而二甲双胍可影响钙依赖性膜运动 ,故作者推论二甲双胍所致的钙吸收不良很可能与其改变肠粘膜钙代谢有关。本研究观察了二甲双胍降低血清维生素B12 的程度及机制。方法  2 1名 30~ 60岁接受磺脲类口服降糖药治疗的 2型糖尿病患者经排除影响胃肠蠕动功能的因素后 ,以年龄、种族和初…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T2DM患者二甲双胍治疗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维生素B_(12)(Vit B_(12))、叶酸(FA)水平的变化。方法 44例T2DM患者在原治疗的基础上口服二甲双胍,治疗前和治疗半年后测定血清Hcy、Vit B_(12)、FA水平。结果口服二甲双胍半年后,血清Vit B_(12)、FA水平下降,Hcy水平升高,其升高与二甲双胍使用剂量、Vit B_(12)、FA下降相关。结论二甲双胍口服半年可降低T2DM患者Vit B_(12)、FA水平,升高血清Hcy水平。  相似文献   

3.
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巨幼细胞贫血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以增殖细胞巨幼变为形态特征的一组贫血综合征,DNA 合成速度减慢是其共同的生化基础。叶酸和 VitB_(12)缺乏可形成营养缺乏症,当其体内耗竭不能满足机体造血所需时,出现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它是叶酸和 VitB_(12)缺乏的晚期表现。据统计巨幼细胞贫血病因中,95%属营养性叶酸和 VitB_(12)缺乏。诊断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必须叶酸和 VitB_(12)治疗有特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T2DM患者二甲双胍治疗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维生素B12(Vit B12)、叶酸(FA)水平的变化.方法 44例T2DM患者在原治疗的基础上口服二甲双胍,治疗前和治疗半年后测定血清Hcy、Vit B12、FA水平.结果 口服二甲双胍半年后,血清Vit B12、FA水平下降,Hcy水平升高,其升高与二甲双胍使用剂量、Vit B12、FA下降相关.结论 二甲双胍口服半年可降低T2DM患者Vit B12、FA水平,升高血清Hcy水平.  相似文献   

5.
肝脏是储存维生素B_(12)(VitB_(12))的主要器官,急慢性肝损伤时均可见血清VitB_(12)的升高。本文报告应用蛋白竞争放射分析对91例各种肝病患者血清VitB_(12)进行测定,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探讨维生素B_(12)与叶酸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对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方法随机将9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为45例;对照组患者选择二甲双胍治疗,实验组患者选择维生素B_(12)与叶酸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叶酸、维生素B_(12)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HCY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维生素B_(12)与叶酸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能让机体HCY水平保持稳定,对糖尿病并发症进行预防和控制,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二甲双胍具有良好的降糖作用以及降糖之外的多种益处, 可与其他任何降糖药物联用, 且具有良好的成本效益。在无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或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心肾保护的强适应证的情况下, 二甲双胍应作为新诊断2型糖尿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和降糖药物联合治疗的基础用药。二甲双胍本身不增加肝、肾功能损害的风险, 已出现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根据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水平调整二甲双胍的剂量。正确使用二甲双胍不增加乳酸性酸中毒风险。长期使用二甲双胍与维生素B12水平的下降有关, 维生素B12摄入或吸收不足的患者应定期监测并适当补充维生素B12。鉴于二甲双胍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的一些新进展, 共识更新专家组在《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8年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 形成本共识意见。  相似文献   

8.
多数老年住院病人中血清Vit B_(12)值低于正常。连续100例VitB_(12)检测的结果有25例低于正常值(170μg/L)。本研究旨在调查老年病人VitB_(12)缺乏的原因,尤其是结合蛋白Schilling试验的应用价值。病人和方法病人随机选自一所老年医院。血清VitB_(12)<170μg/L为试验组,170~900μg/L为对照组。凡有过VitB_(12)缺乏的诊断、用过VitB_(12)或叶酸或铁剂治疗、有肠道手术史、明确胃肠道病理改变、服过H_2受体括抗剂或抗酸药、血清肌酐>120μmol/L、尿失禁不能收集24小时尿液、使用过插管者,均不作为试验或对照组对象。试验组男2例女14例,61~92岁(平均79.8岁)。对照组男6例女5例,60~87岁(平均73.5岁)。两组年龄无明显差异(P>0.05)。据临床检查,试验者无VitB_(12)  相似文献   

9.
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治疗对 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 (IR)的影响。方法 5 0例血糖控制不良的 2型糖尿病患者在原治疗方案下 ,随机给予盐酸吡格列酮片 3 0mg(2片 ) 1次 /日和模拟二甲双胍片 (1片 ) 2次 /日 ,即吡格列酮组 ;或随机给予盐酸二甲双胍片 5 0 0mg(1片 ) 2次 /日和模拟吡格列酮片 (2片 ) 1次 /日 ,即二甲双胍组 ,所有治疗疗程 12周。结果 在两组患者取得相当降糖疗效基础上 ,二甲双胍组和吡格列酮组在治疗后空腹和馒头餐后C肽水平均较用药前有明显降低、IR稍有降低 ,β细胞功能明显改善。吡格列酮在减低餐后胰岛素、改善IR方面优于二甲双胍。两种药物治疗前后血游离脂肪酸水平则差异未见显著性。结论 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均能有效地降低IR和改善 β细胞功能。在改善IR方面 ,吡格列酮稍优于二甲双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93例血糖控制不满意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随机分为二甲双胍组(500 mg,3次/d)及吡格列酮组(15 mg,1次/d),疗程12个月。观察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IRI)均显著下降,空腹及餐后胰岛素水平、胰岛素功能均显著升高(均P0.05)。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血糖、IRI、胰岛素水平、胰岛素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治疗12个月后二甲双胍组的体质指数(BMI)低于吡格列酮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均显著改善(均P0.05),但治疗12个月后二甲双胍组的血管内皮功能改善优于吡格列酮组(P0.05)。结论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两种药物对T2DM患者均具有明显的降糖、改善胰岛素功能、降低胰岛素抵抗(IR)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在降低BMI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方面,二甲双胍优于吡格列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沙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120例初诊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二甲双胍组、沙格列汀组、沙格列汀+二甲双胍组)及对照组(格列美脲组)。治疗12 w,治疗前后分别记录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餐后2 h血糖(2 h PG)、空腹胰岛素(FIN)、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变化。结果治疗后,4组的FPG、2 h PG、HbA1c及HOMA-IR均明显下降(均P<0.05),沙格列汀+二甲双胍组的FIN水平较二甲双胍组、沙格列汀组明显增加(P<0.05);治疗后沙格列汀+二甲双胍组与格列美脲组FPG、2 h PG、HbA1c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对初诊T2DM患者的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80例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良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沙格列汀组(沙格列汀5mg每天1次+二甲双胍500mg每天2次)和阿卡波糖组(阿卡波糖50mg每天3次+二甲双胍500mg每天2次),每组各40例,治疗疗程12周。结果沙格列汀组和阿卡波糖组在治疗后FPG、2h PG水平均较用药前有明显降低(P0.05),IR降低,细胞功能明显改善(P0.05)。沙格列汀在控制体重、改善IR方面优于阿卡波糖(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低血糖事件。结论与二甲双胍联用,沙格列汀较阿卡波糖更能有效的改善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且可以降低BMI,患者胃肠道反应小,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与观察二甲双胍对糖尿病患者维生素B_(12)、同型半胱氨酸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7年9月期间该院收治的76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糖尿病治疗组)38例和观察组(常规治疗加二甲双胍组)38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的血清维生素B_(12)、同型半胱氨酸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结果。结果治疗前及治疗后2、4个月两组患者的血清维生素B_(12)、同型半胱氨酸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的血清维生素B_(12)及P300波幅均低于对照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P300潜伏期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对糖尿病患者维生素B_(12)、同型半胱氨酸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较大,因此对采用二甲双胍治疗的患者应重视对上述指标的监测与调控。  相似文献   

14.
<正> 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最常用的一线药物。根据新英格兰杂志的最新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二甲双胍会增加维生素B_(12)缺乏的风险,换句话说,维生素B_(12)随着用药时间较长而流失。众所周知,二甲双胍能引起维生素B_(12)缺乏,这与叶酸浓度降低有关,最终导致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升高,这是维生素B_(12)和叶酸缺乏的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治疗2型糖尿病时应用二甲双胍治疗的临床疗效与价值。方法将该院2018年8月—2020年8月期间接受治疗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常规组患者使用格列喹酮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二甲双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肠内菌群水平、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各指标变化、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肠内菌群水平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3.33%)与常规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5.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疗效显著,能够改善患者肠道菌群组成,可以考虑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维生素B_(12)与叶酸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其对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探究。方法选取该院在2017年1—12月收治的90例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研究,将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联用维生素B_(12)与叶酸,对比两组维生素B_(12)、叶酸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治疗1个月及6个月后,观察组维生素B_(1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F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Hcy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生素B_(12)与叶酸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可维持机体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稳定,减轻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维生素B_(12)(甲钴胺)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1月—2018年11月该院收治的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双盲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100例。对照组使用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维生素B_(12)(甲钴胺)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血糖、血清Hcy及维生素B_(12)水平变化。研究两组患者治疗后一年内的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FPG、2 hPG、GHb水平均降低,治疗后6个月及12个月时观察组Hcy水平低于对照组,维生素B_(12)水平高于对照组,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维生素B_(12)(甲钴胺)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可显著改善患者血清Hcy水平,降低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在4个临床中心观察吡格列酮(104例)和二甲双胍(104例)治疗12周对2型糖尿病的闻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这两种药物均使空腹和餐后血糖、HbA_(1c)明显下降(均P<0.05),两组疗效相似。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  相似文献   

19.
将中青年肥胖T_2DM5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给予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治疗12周。结果:2组FBG、2h BG、HbA1c均下降实验组较对照组(P0.05)。结论: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T_2DM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0.
选择86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随机将其均分成A组给予诺和锐,B组在A组治疗条件下,应用二甲双胍。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及不良妊娠结局。结果治疗后,B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_(1c))水平显低于A组(P 0.05); B组不良妊娠结局总发生率为4.65%,低于A组的20.93%(P 0.05)。结论:在妊娠期糖尿病治疗中诺和锐联合二甲双胍疗法的应用效果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