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目的 观察体位疗法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缓解早产儿眼底视网膜筛查所致疼痛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8月—2017年10月在我院N IC U住院治疗的早产儿共计200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体位疗法加非营养性吸吮100例),对照组(非营养性吸吮100例),使用早产儿疼痛评估工具(PIPP)作为疼痛程度的客观评价指标.结果 本次研究两种非药物性干预措施下早产儿PIPP得分均大于7分.实验组和对照组PIPP得分分别为(10.02±1.414)分、(11.13±1.529)分.实验组在筛查后PIPP得分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 两种干预措施并不能完全缓解患儿疼痛.住院早产儿在进行眼底筛查时体位疗法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比单纯使用非营养性吸吮能更好地缓解患儿疼痛. 相似文献
2.
3.
贾晓君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7,24(4):452-453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儿童致盲的主要眼病之一,其发生与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发育不成熟及吸高浓度氧有关。临床上ROP可分5期,其中Ⅰ、Ⅱ期病变可动态观察;Ⅲ期病变可行间接眼底镜下光凝或冷凝术治疗,但仅有2周的治疗“时间窗”;Ⅳ、Ⅴ期病变的患儿需行网脱手术、玻璃体切割术,预后不良。因此,早期诊断与治疗极为重要。本文对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并有吸氧史的早产儿ROP发生情况进行筛查,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005年3月至2006年11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并有明显的吸氧史的早产儿96例,男56例、女40例;年龄26~36周;体重980~2200g;吸氧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药物干预方法对早产儿静脉穿刺疼痛的干预效果。方法将120例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早产儿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体位干预组、非营养性吸吮组、体位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组,每组30例,评价三种干预方法对减轻早产儿静脉穿刺疼痛的效果。结果三个干预组NFCS疼痛分值、心率、呼吸频率均低于对照组且联合组最低,经皮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且联合组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啼哭发生率低于其他各组(P<0.01),三个干预组啼哭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联合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位干预、非营养性吸吮、两者联合均能降低早产儿静脉穿刺疼痛。体位干预与非营养性吸吮两种干预方式联合使用止痛效果优于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药物治疗缓解早产儿操作性疼痛的有效方法。方法将129例住院早产儿(胎龄30~37周)分为空白对照组、干预组1(非营养性吸吮联合襁褓包裹)、干预组2(非营养性吸吮),比较疼痛刺激(桡动脉穿刺)前、后早产儿疼痛评分,疼痛面容出现时间及持续时间。结果两个干预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干预组1比干预组2评分更低;干预组疼痛面容出现时间晚于对照组;干预组疼痛面容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干预组1与干预组2疼痛面容出现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营养性吸吮联合襁褓包裹比单纯非营养吸吮在缓解早产儿疼痛方面更有效,并能更有效减少疼痛面容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规范开展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的可行性.方法 对我院2011年10月至2013年2月共45例早产儿运用双眼间接眼底镜进行ROP筛查,对阈值病变进行及时转诊接受治疗,并实施管理措施后的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我院进行视网膜病变筛查的45例早产儿,42例行激光或冷冻治疗3例转诊治疗,未发生1例死亡.结论 进行ROP培训并落实标准化管理措施,在基层医院能够开展ROP筛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析早产儿疼痛的非药物缓解护理方式。方法:根据2010年至2013年我院的早产儿进行研究,对早产儿提供了非药物性疼痛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采取非药物性护理能够对早产儿的疼痛情况得到缓解。结论:非药物性护理在早产儿的疼痛护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消除一定的因为疼痛引起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探讨适合中小城市的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筛查模式?方法:对2005年4月~2009年4月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的340例符合ROP筛查标准的患儿进行登记记录?按筛查工作模式的不同分为以眼科为中心的筛查模式组(Ⅰ组,n = 101)和以新生儿重症监护为中心的筛查模式组(Ⅱ组,n = 239)?对比两组间ROP的筛查完成率差异?结果:Ⅰ组?Ⅱ组的筛查率分别为95.05%(96/101)?92.89%(222/239)(χ2 = 0.549,P = 0.459)?Ⅰ组?Ⅱ组的筛查完成率分别为24.75%(25/101)?73.64%(176/239)(χ2 = 83.0,P = 0.000)?符合筛查标准并完成ROP筛查的201例患儿中,39例患有ROP,发病率为19.4%?结论:这种以NICU为中心的ROP筛查模式适合在中小城市推广,ROP防治指南出台后,连云港地区ROP发病率为19.4%?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5):146-148
目的 探讨俯卧位护理干预减少早产儿呼吸暂停的临床应用。 V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早产儿8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4例。观察组采取俯卧位置于暖箱中,头抬高15°,偏向左或右侧治疗,对照组采取将早产儿置预热的暖箱中取仰卧位的传统方法。对比两组治疗后的呼吸暂停例数、次数、临床疗效,以及氧疗、住院、发作时间。 结果 观察组的氧疗时间、住院天数、呼吸暂停次数及发作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产儿采用俯卧位治疗,能够取得显著减少呼吸暂停的临床效果,加快康复速度,改善生活质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住院早产儿的早产原因及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住院早产儿的早产原因及并发症回顾性分析6年的变化,为围产期保健的提高提供进一步的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总结2002~2007年在我院住院的早产儿资料.结果:我院前后3年住院早产儿的病死率明显减低.早产儿的出生原因中胎儿窘迫、社会因素的发生率有所降低;而胎膜早破、妊娠胆瘀、多胎发生率有升高.早产儿并发症中败血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肺出血、硬肿症的发生率得到有效的降低;而湿肺、高胆红素血症、低血糖、酸中毒的发生率有升高.结论:我院前后3年住院早产儿中低胎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比例增加,病死率明显减低,部分并发症发生率得到有效的降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产儿早期应用传统方法及应用肠外营养方法的疗效。方法:将喂养困难摄入量少的早产儿120例(胎龄28~35周,体重1 200~2 500 g),随机分为两组,早期组于生后24 h内添加氨基酸及脂肪乳;晚期组采用传统的肠外营养方法,即72 h以后应用氨基酸及脂肪乳并结合鼻饲喂养,两组均尽早经口微量喂养。两组患儿均于生后第1天与第7天检测肝功能、血气分析,血常规,尿素氮,每天监测体重、微量血糖。比较两组患儿体重下降情况、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第3天时的热量、第7天时的热量、肠外营养的天数、住院总天数、过渡到全肠道营养所需的天数、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胆红素、尿素氮、血小板的变化。结果:早期组患儿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较传统组短(P<0.01),第3天时的热量,第7天时的热量较传统组高(P<0.01),体重下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生后相同日龄测得的直接胆红素、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尿素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积极规范的肠外营养对早产儿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77-79+83
目的探讨早期口腔运动干预联合腹部按摩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0月出生的早产儿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早产儿予以早期口腔运动干预,包括口腔刺激及非营养吸吮两部分。观察组早产儿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腹部按摩。观察并比较两组早产儿治疗后喂养不耐受及经口喂养情况,并比较治疗2周后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开始经口喂养时间及完全经口喂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早产儿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50,P0.05)。结论早期口腔运动干预联合腹部按摩用于早产儿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提高喂养效果,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尽早达完全经口喂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室扩大(VD)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8-11-2009-11在NICU病房住院的313例于生后3-7d进行头颅B超检查的早产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4例诊断VD患儿为病例组,289例脑室正常患儿为对照组,分析两组病例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并进行早产儿VD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早产儿VD发生率7.67%,其中胎龄<28、28-30及≥30周的早产儿VD发生率分别为33.33%、23.29%和1.73%,出生体重<1500、1500-2000及≥2000g的早产儿VD发生率分别为26.53%、9.00%和2.15%。病例组病死率为4.17%,对照组为2.1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折结果显示,早产儿VD的相关因素包括:胎龄、出生体重、血糖、血pH值、贫血、呼吸机治疗;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折结果显示:胎龄、出生体重、呼吸机治疗是早产儿V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小胎龄、低出生体重、应用呼吸机治疗是早产儿VD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开展相关因素预防措施的研究是降低早产儿VD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布拉氏酵母菌对肠道菌群定植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将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期间出生的60例早产儿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和治疗的基础上,对早产儿经肠道喂养,同时口服布拉氏酵母菌散剂100 mg/kg,2次/d,用至出院。于入院时、入院后5 d、12 d行直肠拭子菌群培养。收集并分析两组早产儿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阳性菌株检出率分别是44.7%和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5天、第12天实验组菌群正常率分别为76.7%和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7%和70.0%(P〈0.05)。实验组腹泻、喂养不耐受和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率分别为16.7%、26.7%和0%,低于对照组的50.0%、53.3%和2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拉氏酵母菌散剂有助于肠道正常菌群的定值,加快肠道微生态平衡的建立,从而减少早产儿罹患肠道性疾病的风险,有效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鸟巢式护理对早产儿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2~10月我院收治的早产儿35例作为观察组,随机选择2010年2~10月我院收治的早产儿35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实施鸟巢式护理,比较两组早产儿胎便及喂养情况。结果:观察组早产儿胎便初排时间、胎便转黄时间均显著早于对照组(P<0.05),排便次数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早产儿第7天、15天、21天摄乳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观察组早产儿全肠道喂养时间及喂养不耐受发锌均显著少于/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鸟巢式护理对早产儿胃肠功能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不良环境因素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82例早产儿,其中对照组97例,干预组85例。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积极改善医疗环境,减少不良刺激,包括减少声光刺激、合理安排操作和护理、采取合适的体位等,观察两组早产儿的体重增长及进奶情况。结果:两组早产儿在体重增长及进奶量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善NICU的医疗环境,减少对早产儿的不良刺激,可减轻患儿的痛苦,缓解压力,促进疾病的恢复和生长发育,从而改善患儿的最终预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