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比较心肺复苏初期徒手胸外按压与机械胸外按压对患者血气指标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9月~2017年11月接收的64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将其根据心肺复苏方法不同平均分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徒手胸外按压,研究组患者则接受机械胸外按压,对两组患者血气指标、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两组间pH值、乳酸、PaCO_2以及PaO_2等血气指标方面差异较小(P0.05);在心肺复苏成功率方面,对照组与研究组分别是59.37%和84.37%,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是31.25%和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胸外按压与徒手胸外按压均不会影响患者pH值、乳酸、PaCO_2以及PaO_2等血气指标,但是机械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成功率要比徒手胸外按压更优,除此之外,其能够降低患者气胸、胸壁胸内脏器损伤以及肋骨骨折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普遍采纳和推广。  相似文献   

2.
郑中斌 《中外医疗》2014,(15):13-14
目的:分析研究不间断胸外按压在心肺复苏中的疗效观察,以更好地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选择2009年7月-2013年7月该院收治的需要进行心肺复苏的患者。 A组43例患者在心肺复苏过程中使用不间断胸外按压的方法,B组12例患者给予常规心肺复苏方法,对比观察两组心肺复苏的效果。结果 A组初期恢复自主循环率更高(30.23%),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24 h生存率(23.26%)高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胸外按压时间中 A 组(8.44±1.32s)明显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使用不间断胸外按压的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机械胸外心脏按压与徒手胸外心脏按压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急诊科发生心跳骤停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依据胸外心脏按压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27例(徒手胸外心脏按压)和观察组29例(机械胸外心脏按压),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复苏后48 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血尿素氮(BUN)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LT)等生化指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的差异。结果复苏后48 h,观察组CK-MB、c Tn I和BUN均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AST/A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GCS和C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机械胸外心脏按压较徒手胸外心脏按压可更有效地改善组织灌注,恢复神经功能,优于徒手胸外心脏按压。  相似文献   

4.
胸外按压时所产生的ECG按压波形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ECG按压波形与胸外按压的相关性,及其对胸外按压效果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使用自动胸外按压心肺复苏器,另一组使用徒手胸外按压。统计胸外按压时ECG按压波形变化。结果胸外按压方式以及按压深度的不同所形成的ECG按压波形也不同。结论有效的胸外按压与所形成ECG按压波形有明显的相关性。在心肺复苏胸外按压时监测ECG按压波形对胸外按压效果有明显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突发致命性心律失常患者实施胸外按压方法的效果。方法:对突发致命性心律失常的50例患者除及时合理用药、电复律、严密监测外,还及时进行胸外按压,分别在心律失常发生后0.5 min、胸外按压1 min后、心律转复后3个时间点(分别标记为A、B、C)采血测动脉血气。结果:与A点比较,B点和C点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乳酸(Lac)均明显升高(P<0.0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明显降低(P<0.01),pH无明显变化(P>0.05);C与B点PaO2、PaCO2、pH和La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0例中存活47例,遗留有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病死2例。结论:对突发致命性心律失常患者实施胸外按压效果好,患者存活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机械胸外心脏按压救治心脏骤停患者的有效性及其对心脑功能损伤的影响。方法纳入2014年5月—2016年7月西部空军第452医院急诊科救治心脏骤停患者119例作为研究对象,接受人工胸外心脏按压的59例为对照组,接受机械胸外心脏按压的60例为观察组。评估2组患者的抢救效果;存活病例的外周血心肌酶谱指标水平、血清神经功能损伤指标变化。结果经不同方式抢救后,观察组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t=9.23,P=0.00),复苏首阶段自主心率存续时间长于对照组(t=10.51,P=0.00),短时间复苏成功率、总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χ~2=14.38、13.25,P均<0.01)。复苏1h后,观察组外周血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水平低于对照组(t=7.82、9.27、12.34,P均<0.05),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S100B)含量低于对照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含量高于对照组(t=12.38、6.82、9.27 P<0.05)。结论机械胸外心脏按压可优化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效果,减少按压过程中的心肌损伤并提升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单纯胸外心脏按压在院前猝死患者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院前心搏骤停310例患者中,接受旁观目击者在救护车到达之前即实施胸外心脏按压87例(按压组),未按压223例(未按压组),同期院内猝死32例(对照组),比较3组复苏效果。结果: 按压组复苏成功率和未按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 单纯胸外心脏按压对复苏成功率和患者生存率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心电监护对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时胸外按压复苏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周口市中医院2010年至2012年收治的50例CA并行胸外按压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胸外按压复苏未予心电监护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心电监护下行胸外心脏按压患者25例作为观察组,对比分析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胸外按压人次、按压频率、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以及有效按压时间比例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电监护下对CA患者行胸外按压能够有效提高按压效果,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自动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担架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一种自动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担架系统,它将按压、呼吸、吸引、液体输注等功能集成在一个双折担架上.该担架系统完全符合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要求.该担架系统能承载患者,可于现场和后送途中对患者实施不问断胸外按压和机械通气心肺复苏,同时也可进行吸引和输液,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心肺复苏急救系统.其按压/通气比、按压深度、呼吸潮气量均可调.  相似文献   

10.
谢钢  赵金臣 《医学综述》2014,(2):286-288
胸外心脏按压是抢救心搏骤停的有效措施,连续胸外按压能显著提高复苏成功率。对于院外心搏骤停的急救,大多数目击者不愿意或者不能实施传统的心肺复苏,除此之外,实施单纯胸外心脏按压与传统的心肺复苏有相似的生存率及神经学预后。因此,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强调普通急救者只需实施单纯胸外心脏按压即可,提高目击者实施心肺复苏的依从性和可行性。单纯胸外心脏按压法应当被大众熟悉,并期待更多的目击者参与到心搏骤停的心肺复苏中来。  相似文献   

11.
曹钰  刘君钊 《西部医学》2019,31(12):1805-1809
胸外心脏按压是心肺复苏术的核心技术,近年来多国心肺复苏指南均强调高质量胸外心脏按压的重要性。目前大量研究证实,除实施足够的按压深度、频率、减少按压中断时间、保持胸廓充分回弹等必要条件之外,按压者自身因素、患者胸廓结构力学特性及胸外心脏按压的动力学特点均可对胸外心脏按压质量产生显著影响,在按压过程中关注以上因素的影响,实施个性化按压方案,可提高胸外心脏按压质量。本文对以上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未来胸外心脏按压的发展趋势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用机械式胸外按压复制大鼠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模型的可行方法。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6)与模型组(n=10)。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后行气管插管和左侧股动脉插管。在监测心电图与动脉血压条件下,模型组行气管阻塞(tracheal obstruction,TO),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出现2 min用呼吸机辅助和自制动物胸外按压仪行CPR。结果 模型组TO后迅速出现自主呼吸停止,紫绀,心律失常,4~5 min出现心脏停搏,动脉收缩压降至40 mmHg以下,脉压消失,CA出现。2 min后给予CPR,8只大鼠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并出现一过性再灌注心律失常,6只大鼠恢复意识并存活24 h。血液生化分析提示模型组大鼠存在电解质紊乱、酸中毒、肾功能损害、心肌酶谱升高。病理学切片观察发现模型组大鼠心肌横纹溶解,肾小球无复流,神经元减少,肺淤血等器官损害。结论 机械式胸外按压可以提供CA大鼠CPR所需的基本心输出量,可以成功建立大鼠CPR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体外起搏术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心脏骤停的患者随机分成A组和B组,A组在胸外按压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经皮体外起搏,B组给予常规的胸外按压。结果:在心脏骤停处于心室静止状态下两组临床有效率和复苏成功率无明显差异;在心脏骤停后心肌处于室颤或无脉搏心电活动(PEA)时在胸外按压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经皮体外起搏术组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结论:对心脏骤停的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时在胸外按压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经皮体外起搏术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培训对低年资护士胸外按压效果的研究。方法对2014年3月~2016年3月新入职的低年资护士,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AHA模式进行BLS培训,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模式进行培训,观察组和对照组同时在1年内完成BLS培训。1年后由护理部统一对低年资护士进行胸外按压考核,对两组护士的按压频率、深度和回弹情况进行评估。结果两组5个循环的按压频率逐渐降低,两组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按压比例高于对照组(71.71%vs 60.56%,P0.05)。两组的按压深度逐渐降低,第5个循环的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有效按压深度比例高于对照组(73.14%vs 64.23%,P0.05)。两组的CPR按压回弹率比较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体回弹比例高于对照组(95.8%vs86.5%,P0.05)。结论 AHA-BLS培训能更有效提高低年资护士胸外按压的质量,提高院内心肺复苏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The effects of chest compressions to hemodynamic and respiratory parameters during hands-only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in a non-arrested patient who suddenly collapses are confusi...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新型绑带式胸廓挤压仪在心跳骤停小型猪心肺复苏(CPR)中的效果,并与传统人工按压的CPR结果进行比较.方法 26只小型猪随机分为机械按压组(n=13)和传统人工按压组(n=13),在电击诱发心室颤动(室颤)致心跳骤停4 min后分别实施机械胸外按压和人工胸外按压.比较两组动物CPR后的存活率;测定并比较两组动物诱导室颤前和恢复自主循环(ROSC)后1 min、5 min和1h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主动脉血气参数和乳酸浓度;X线摄片观察CPR成功后动物肋骨的损伤情况.结果 两组动物在ROSC时和CPR后1h的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按压组在ROSC 1 min时的主动脉收缩压(AOS)、主动脉舒张压(AOD)和平均动脉压(MAP)均显著高于机械按压组(P<0.05),而各时间点的冠状动脉灌注压(CP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按压组在ROSC 1 min、15 min及1h时间点的血液乳酸浓度均明显低于人工按压组(P<0.05).X线胸片显示,机械按压组的肋骨损伤发生率与人工按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3%和45.5%)(P>0.05).结论 绑带式胸廓挤压仪在小型猪CPR中的效果与传统人工按压效果相似,可以作为代替CPR中人工按压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跳停止4min内,即在大脑发生不可逆转的坏死前开始复苏,开胸与闭胸复苏在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心肺脑复苏成功率方面的差异。方法:健康杂种犬24只,随机分为:闭胸复苏组(CCCPR组),开胸复苏组(OCCPR组)。闭胸复苏组采用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的标准及体外除颤的方法进行复苏;开胸复苏组,采用开胸直接挤压心脏及心外膜除颤方法进行复苏。按压(或挤压)2min后,静脉注射肾上腺素1mg,继续复苏2min后,电击除颤。如自主循环未恢复,则继续以上复苏,复苏30min无效则放弃。结果:自主循环恢复率:CCCPR组4/12(33.3%),OCCPR组12/12(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心肺脑复苏成功率:CCCPR组4/12(33.3%),OCCPR组11/12(9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自主循环恢复时间:CCCPR组15~30min,平均21min;OCCPR组4~10min,平均8min。结论:对发生在院内及有急救人员在现场的心跳停止者,宜及早采用开胸心肺复苏,以确保大脑复苏成功。  相似文献   

18.
胸壁巨大肿瘤切除术后胸壁缺损的重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胸壁巨大肿瘤术后重建胸壁缺损的方式.方法分析该院1993年3月~2002年12月期间行胸壁大块组织切除及重建6例,均为恶性肿瘤.胸壁缺损面积于10.0 cm×14.0 cm~15.0 cm×18.0cm之间,2例用有机玻璃颅骨补片,2例用硅胶颅骨补片,1例用Prolene网补片,1例用钛网修复胸壁缺损.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有1例发生远处转移,其他病人恢复良好.结论重建胸壁缺损应以可塑性带网孔偏硬质材料为佳,既可防止术后反常呼吸,又可预防感染.  相似文献   

19.
吴才  章五一 《中原医刊》2006,33(1):11-13
目的评估左胸径路手术治疗胸中、上段食管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左胸径路组与右胸径路组进行对比。结果左胸径路切除胸中、上段食管癌92例,手术时间3.00~6.40h,平均4.34h;术中出血200~1300m l,平均578m l;术后并发肺部感染20例(21.74%),伤口感染13例(14.13%),吻合口瘘5例(5.43%),乳糜瘘2例(2.17%),死亡3例(3.26%)。结论左胸径路对食管、胃的显露、游离较右胸径路满意;唯独奇静脉的出血处理没有右胸径路方便;左胸二切口较右胸三切口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缩短、术后并发症少,可作为一种常规的手术切口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标准胸外按压(standar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STD-CPR)和腹部加压联合胸外按压(interposed abdominal compressi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AC-CPR)的方法对窒息性心脏骤停猪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对窒息性心脏骤停的复苏效果和复苏方法进行初步评估。方法 健康实验用近交系五指山小型猪18只,通过气管夹闭法制作8 min窒息型心脏骤停模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9只,分别实施STD-CPR和IAC-CPR,记录基础状态、CPR期间和复苏后15 min心率(heart rate, HR)、主动脉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和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 CVP)、动脉血氧饱和度(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 SaO2),计算主动脉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冠状动脉灌注压(coronary perfusion pressure, CPP),观察2组动物的自主循环恢复率(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和复苏后合并症。结果 STD-CPR组与IAC-CPR组比较,MAP(46.30±13.49)mmHg vs (54.04±13.07) mmHg(P>0.05, 1 mmHg=0.133 k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PP(20.44±19.63)mmHg vs (29.56±11.57)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动物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实验动物都出现了明显胸腹部的合并症,包括肺出血、肺梗死、肋骨骨折、癫痫发作、腹部脏器的缺血坏死。结论 在心肺复苏初期,腹部加压联合胸外按压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CPP,但并不能改善ROSC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