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时"气上"、"气逆"的含义、"气上逆"与"气横逆"是否可以同时发生、"怒则气上"与"怒则气逆"何者能够完全或较好地概括"怒"的致病效应等进行了探析.认为"怒则气逆"可以很好地概括"怒"的致病效应.  相似文献   

2.
夏三月,此谓暮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痃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相似文献   

3.
“夺其食”语出《内经》 ,为治疗狂证的方法之一 ,历代注家多解释为禁食或节制饮食。但用禁食的方法来治狂证 ,与临床实际颇不符合 ,生疑求探。《素问病能论》云 :“帝曰 :病有怒狂者 ,此病安生 ?岐伯曰 :生于阳也。帝曰 :阳何以使人狂 ?岐伯曰 :阳气者 ,因暴折而难决 ,故善怒也 ,病名阳厥……。帝曰 :治之奈何 ?岐伯曰 :夺其食即已 ,使之服以生铁洛为饮 ,夫生铁洛者 ,下气疾也。”明 张景岳《类经》注 :“怒狂者 ,多怒而狂也 ,即詈骂不避亲疏之谓。阳气宜于畅达 ,若暴有折挫 ,则志无所申 ,或事有难决 ,则阳气被郁逆而向上 ,故为怒狂。病名…  相似文献   

4.
祖国医学认为,喜、怒、忧、恩、悲、恐、惊,是人体正常的情志活动,分屑五脏,但五志过极又是人体发病的重要因素,尤其内伤疾病多因情志变化而得。《素问·举痛论》就有“百病皆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的论述。因而情志失调,气机不畅,升降失常,可以发生多种疾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肝在志为怒,怒者伤肝”。肝主疏泄,喜舒而恶郁,与全身气机升降密切相关。疏泄太过,则肝气实,肝实则怒,过怒气上逆,则见急躁易怒,头晕目眩,两胁胀痛,月经量多,甚则两目红赤涩痛。气为血之帅,气郁则血滞,气虚则血脱,气升则血逆而上行,  相似文献   

5.
肿瘤患者多思、多恐,思伤脾胃,恐伤肾命。初起亢害者,以怒克思,思去则土气畅通,脾胃运,枢机利,四旁得灌;借思胜恐,恐退则水气蒸腾,肾命动,阴阳和,水火相济。久病已虚者,虚则补其母,脾胃虚,补火暖土,伐木补土,使之喜,使气缓,使无怒;肾命虚,金水相生,泻南补北,使之静,使神定,使无躁。病久、病深、病重者,水土不行,子母俱虚,金无所避,易夹悲志。悲伤肺金,宣降失司,吐纳不利,脾肺肾虚,以致全身脏腑衰败。若分而论治,五行乘侮杂乱无章,难以入手。必统一观之,思、悲、恐皆属于阴,在内、向下、沉降是也。阴盛阳衰,当需益火消阴,最宜让患者喜、怒、惊,使喜悦、大怒、惊讶、开怀、郁解、积极,皆是治情之法。  相似文献   

6.
肝逆证和肝郁证是肝气运行失常导致的两种常见又易混淆的两种证候。观《中医诊断学》教材 ,仅详释肝郁证 ,鲜有论及肝逆证 ,理论认识缺乏规范化、系统化。初学者往往难以理解和掌握 ,为此需做以下几方面的辨别分析。1明确概念界定内涵肝逆证及肝气逆乱之候 ,《中国医学大辞典》别称为“肝邪胀痛”。源本求义 ,其论甚详。《灵枢·论通》曰 :“怒则气盛而胸胀、肝举而胆横、眦裂而目扬。”《素问·生气通天论》补充说 :“大怒则形气绝 ,而血苑于上 ,使人薄厥。”张景岳《类经》中断言道 :“肝气多逆”。确释其含义之所在。可见 ,肝逆证多因情…  相似文献   

7.
从肝论治糖尿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生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逆,转为消渴"[1].<灵枢*五变>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怒则气上逆……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说明了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五志过极,是消渴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怒"是正常的情志活动之一,在异常情况下会导致情志内伤,从而引发郁。怒与脏腑气血在生理病理上有一定联系,其中与肝体阴用阳功能关系最为密切。怒志刺激的外因结合易怒体质的内因形成溢脉型郁证,即颅腔气血失调所致的肝阳上亢、肝气上逆型郁证。三部六病学术流派创始人刘绍武先生提出"四脉定证、以脉定方"的辨脉与治郁体系,拟调神平亢汤平肝降逆、调节情志,对怒所致之溢脉型郁证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正>夏季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是人体阳气最盛的季节,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也相应的旺盛起来,活跃于机体表面。"春夏养阳",炎热的夏季是养护阳气的最好季节,也是人体养生保健的基础。原文:《黄帝内经》"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夏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jie)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译文:夏季是草木繁衍秀美的季节,在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病是我们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虽然在祖国医学文献中并没有高血压病这个名词,但其所具有的症状,如头晕、头痛、烦燥、失眠、眼花、心悸、胸闷、半身麻木不仁等,则散见于历代医籍文献中,如素问标本病传论云:“肝病头目眩”,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巢氏诸病源候论云:“肝气胜为血有余则病,目赤善怒,逆则头晕耳聋不  相似文献   

11.
菖蒲 原文:菖蒲,味甘,温.主风寒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一名昌阳. 译文:菖蒲,味甘,性温.主治风寒湿之痹证,咳逆气急.能使心窍开通,以使得以助益.能使九窍通利,耳能听到的声音清楚,眼睛能视物清晰,能使声音发出来.久服使身体轻巧,使人无虚妄,而且不迷糊,使寿命延长.另一个名字叫昌阳.  相似文献   

12.
虚实是辨证中的重要一环.历代所论虚实均以《黄帝内经》中的"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简称"邪正说")为纲,但"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应用有其局限性.《素问·调经论》的"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简称"有无说")亦是有关虚实重要的论述."邪正说"反映的是疾病...  相似文献   

13.
慢性胃炎属于祖国医学"胃痛"和"胃痞"病范围.主要症状以胃脘部胀满疼痛,可伴有食少纳呆、嗳气、呕吐或泛酸.胃脘痛的特点是时而隐痛,但痛无定时.伴胃中灼热、嘈杂感.脘腹胀满以上腹痞满,但食后更甚,嗳气则舒.慢性胃炎现代医学专指胃而言,中医学则论胃脾,脾与胃一脏一腑.胃为水谷之腑,以通为用,胃气以降为顺,降则和,不降则滞逆.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0):131-133
情志不畅对脏腑有不同的影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怒伤肝",怒伤肝使肝气上逆,血随气涌,可直接或间接引起血压升高,导致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临床上可以将调畅情志作为脑血管疾病恢复期的治疗方法之一,配合中医针刺、调摄饮食与起居、出院后跟踪随访和及时心理疏导等,均可增强药物的疗效;通过医患之间的交流,使患者正确认识人生,认识自我,舒畅胸怀,情感通达,有益于疾病的预防和康复。  相似文献   

15.
张广峰 《中国民康医学》2012,(22):2724+2753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是’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其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对此历代医家认识不一,各从不同的  相似文献   

16.
上消化道出血为临床所常见,可表现为呕血、黑使(远血).究其病因,常与饮食、情志、劳倦、内外伤等有关.正如《内经》所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怒则气逆,甚则呕血”;“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在治疗方面,上消化道出血总属营分郁热.络脉损伤.宜用大生地、地榆炭、白芍、炙甘草、淡芩炭、阿胶珠、煅乌贼骨、槐花炭、白及,以清营、止血和络为  相似文献   

17.
中风病人的情志改变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永乐 《中原医刊》2004,31(8):44-44
中风又名卒中,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歪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常因情志的突然异常改变而诱发,暴怒是最多见的诱因。“怒伤肝”,暴怒致肝脏阳气突然上亢,冲逆,迫血液上涌,此时便可发生昏仆不遂之中风病。《内经》云:“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绝”。其他如忧思惊恐等都可为本病的诱因。  相似文献   

18.
情志对于脾胃系统有着明显的影响与调节作用,七情中,以忧与思对脾胃影响较大,凡因忧思过度,忧则气郁,思则气结,久则肝郁脾结,气机壅滞,可致脘胁胀满,饮食不思,食则乏味,甚或纳呆食少,脘腹胀满,传导失常,大便不爽,或发生泄泻等病症.久则可因化源不足,脏腑失养,而变生诸症.七情之中,除忧思之外,凡过惊、过怒、过恐、过悲等,都可致病.恐则气乱,怒则气逆,悲则气缓,持续不解,则可致脾胃气机紊乱,甚或升降失常,出现嗳气、泛酸、呃逆、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厌食、拒食等病症.  相似文献   

19.
1 胃中积热,泻心直折凡热伤胃络而致吐血者,可采用《金匮》泻心汤以清胃泻火,直折冲逆,俾热情逆降,则血得宁而自止.方中大黄乃治胃中实热吐血之要药,如唐容川所云:“大黄一味,能推陈致新……既速下降之势,又无遗留之邪”.伍以芩、连清泻心肝之热,助大黄以收其功.临证时尚可加用竹茹一药,既善清胃络之热,复有和胃降逆之效,且无凉遏留瘀之弊.例1:患者,女,50岁,农民.1951年4月15日初诊.患者平素性格偏激,不善言辞,常觉胸胁不舒,胃脘痞塞,每予疏肝理气之剂而得减.近因家事不遂,  相似文献   

20.
方法术野常规消毒、铺巾,用一条细胶管止血带扎紧阴茎根部,使阴茎背侧浅静脉怒张,然后用青霉素皮试针头逆静脉走行方向刺入,注射1%普鲁卡因3~5ml或1%利多卡因2~3ml。约1分钟后即可施术,切去包皮过长部分,松掉止血带,迅速止血及缝合。体会 1.麻醉方法简单,迅速可靠;2.术野清晰便于操作;3.止血与缝合宜在3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