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观察黄芪赤风汤合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 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51 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西药治疗,联合组接受黄芪赤风汤合独活寄生汤加减及常规西药治疗。比较2 组临床疗效,比较2 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及简化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 评分法(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ADL) 评分。结果: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92.16%,高于对照组70.59%(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 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TNF-α、IL-6、hs-CRP 水平及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均降低(P<0.05),FMA、ADL 评分均升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联合组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积分,TNF-α、IL-6、hs-CRP 水平及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均较低(P<0.05),FMA、ADL 评分均较高(P<0.05)。结论:黄芪赤风汤合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缓解临床症状,降低血清TNF-α、IL-6、hs-CRP 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化瘀清络脑安汤结合脑栓通胶囊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肢体痉挛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分析研究法,对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焦作市中医院脑病一区收治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120例进行研究,按照简单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脑栓通胶囊治疗,观察组给予化瘀清络脑安汤结合脑栓通胶囊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Ashworth量表评级、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FMA)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red blood cell, RBC)压积、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Ashworth量表评级优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RBC...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温针灸腰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用针刺治疗,观察组用温针灸腰夹脊穴治疗。结果:经治疗后两组临床症候总积分、疼痛指数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但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中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以及红细胞聚集指数等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但红细胞刚性指数以及红细胞压迹两项指标两组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腰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井穴麦粒灸对急性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针刺联合井穴麦粒灸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MAS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FMA、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89%,高于对照组的68.89%(P0.05)。结论针刺联合井穴麦粒灸治疗能有效改善急性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督脉穴、夹脊穴对中风偏瘫痉挛的发生及程度、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软瘫期患者分为观察组(针刺督脉穴、夹脊穴)、针刺组(常规针刺)及康复组(单纯康复训练),每组30例。观察组针刺百会、风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命门穴及C1-7、T1-3、Ll-5、S1夹脊穴(双侧);针刺组针刺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风市、足三里、阳陵泉、太冲穴;康复组单纯进行康复训练。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改良的Ashworth分级、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的变化。结果观察组Ashworth分级、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得到显著改善(P0.01),在缓解肌痉挛方面,观察组疗效优于针刺组及康复组(P0.01)。结论早期针刺督脉穴、夹脊穴干预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比常规针刺和单纯康复治疗疗效显著提高,同时更明显改善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针刺王氏夹脊穴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的随机对照研究,验证该疗法的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评价者盲)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针刺王氏夹脊穴)和对照组(浅刺王氏夹脊穴旁非经非穴点),每组50例,针刺干预4周,分别于治疗后2周、4周和12周评价患者国内简化的运动评分(fugl-meyer,FM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改良的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和脑卒中专门化生存质量量表(stroke-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SS-QOL)的变化。结果早期针刺王氏夹脊穴,治疗12周后患肢出现痉挛的几率(2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肢出现痉挛的几率(40%),P0.05,FMA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治疗4周后患者Barthel指数和SS-QOL评分均较对照组提高,P0.05;治疗12周后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P0.01。结论早期针刺王氏夹脊穴可降低脑卒中后患者肢体痉挛程度和发生率,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方联合针刀松解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针刀松解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于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会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改良Barthel指数(MBI)、Fugl-Meyer评分(FMA)、痉挛指数评分等评估偏瘫肢体痉挛状态和运动功能。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为77.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IHSS、M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MBI、下肢FMA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NIHSS、MAS、MBI、下肢FMA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偏瘫肢体痉挛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偏瘫肢体痉挛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指数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方联合针刀松解可有效缓解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纠正异常运动模式,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督脉穴及颈椎夹脊穴治疗脑卒中后轻度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8年10月于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脑病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轻度血管性痴呆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前列地尔注射液静滴和针刺治疗(主穴取印堂、四神聪、风池、太溪、悬钟、合谷、太冲);治疗组患者西医治疗同对照组,同时配合针刺督脉穴及颈椎夹脊穴(主穴取百会、神庭、人中、风府、哑门、大椎、至阳、腰阳关、颈椎夹脊穴)。针刺治疗每日1次,每周5次,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采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2组患者的智能、日常生活能力和认知功能,比较2组治疗2周后总体疗效。结果治疗2周后,2组患者MMSE、ADL、MoC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MMSE、ADL、MoCA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4%(45/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1%(36/58),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督脉穴及颈椎夹脊穴治疗脑卒中后轻度血管性痴呆的疗效优于普通针刺,为脑卒中后轻度血管性痴呆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气机升降调脾胃"配穴法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将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取穴针刺,只针患侧,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以"气机升降调脾胃"组穴(中脘、气海、双天枢、左足三里、右阳陵泉)治疗。治疗4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MBI)的升高程度上,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在中医证候积分的升高程度上,治疗组相比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机升降调脾胃"配穴法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与常规针刺比较,在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有一定优势;在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上,两组未见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八邪穴配合后溪穴治疗中风后全手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中风后手肌张力增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院内协定常规针刺,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八邪穴配合后溪穴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后MAS(患侧肢体肌张力测定)、FMA(患侧手运动功能测定)、"能力评价表"评分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MAS、FMA及"能力评价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MAS、FMA及"能力评价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八邪穴配合后溪穴治疗中风后全手肌张力增高疗效确切,能有效缓解患者手握固症状,促进其肢体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中医护理是否能够促进中风偏瘫患者康复的临床价值。方法:在2017年5月-2019年5月间,以"计算机随机法"的方式选取我院100例中风偏瘫患者,分成两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为常规护理,观察组为中医护理。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血浆粘度、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红细胞比容、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中风偏瘫患者来说,将中医护理作用在患者的康复期间其效果明显且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康复训练分别联合火针与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的效果。方法:选取82例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火针组与电针组各41例,火针组采用康复训练加火针疗法,电针组采用康复训练加电针疗法,连续治疗8周,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痉挛分级,并根据痉挛分级情况判定疗效,同时评价患者运动功能及综合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MAS分级均优于治疗前(P<0.05),火针组肌张力改善总有效率97.56%,电针组为92.68%,但两组MAS分级、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FMA评分中上肢、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火针组上肢、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电针组(P<0.05); 两组躯体功能、认知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火针组躯体功能评分显著高于电针组(P<0.05)。结论:火针疗法与电针疗法配合康复训练用于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治疗,对改善患者肌张力、运动功能及综合功能均有积极意义,但火针疗法在促进患者运动功能、躯体功能恢复上效果优于电针疗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联合针刺拮抗肌对痉挛性偏瘫患者肌张力和预后效果的影响。方法:以简单随机法,将10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分2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给予传统针刺联合常规早期康复锻炼,观察组则康复期联合拮抗肌针刺进行干预。4周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评估患侧痉挛状态(用改良Ashworth的量表评分,MAS)、肢体运动功能(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日常活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肢体痉挛程度MAS评分和肌力结果分别为(1.58±0.6)分和(372.7±21.6)N,均优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对照组测定结果(P0.05);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和MBI评分分别为(82.8±10.6)分和(83.7±5.6)分,优于对照组评分结果(P0.05)。结论:针刺拮抗肌对患侧痉挛肢体进行针对性治疗,可通过神经反复刺激,改善患肢肌张,提高运动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14.
师慧萍 《光明中医》2021,(2):276-278
目的研究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丁苯酞对中风病恢复期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浆ATⅢ、FIB、D-D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5月收治的中风病恢复期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7 d为一个疗程,2组患者均治疗4个疗程。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血浆ATⅢ、FIB、D-D水平。结果治疗后,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3.81%,低于试验组97.62%;与治疗前比,治疗后2组患者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HCT及血浆FIB、D-D水平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而血浆ATⅢ水平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丁苯酞可降低中风病恢复期患者血浆FIB、D-D水平,提高血浆ATⅢ水平,改善机体微循环,从而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且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背俞穴毫火针点刺结合躯干训练对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6月中山市中医院收治的中风偏瘫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均行躯干训练,对照组患者联合背俞穴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则采用背俞穴毫火针点刺治疗,30 d为1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等凝血功能指标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改善情况;比较2组Fue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分)及神经功能(NIHSS评分)改善情况,比较2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D-D、Fib、NSE及Hs-CRP等水平均降低,观察组改善更显著,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患者NIHSS评分降低,FMA评分升高,观察组改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总有效率70. 00%(21/30),观察组93. 33%(2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背俞穴毫火针点刺结合躯干训练治疗中风偏瘫效果显著,可促进肢体及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炎性反应及高凝状态,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3月于我院收治的6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法分成观察组32例与对照组33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内科治疗与现代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中医康复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FMA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MA评分、Barthel指数均显著高于治疗前,而观察组治疗12周的FMA评分、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中医康复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案,能够有效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FMA评分,并有利于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早期行“扶正补土”针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康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19年12月在上饶市立医院诊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组,将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的31例患者归为对照组,将在对照组基础上早期行“扶正补土”针法治疗的29例患者归为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上肢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下肢FMA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躯体、心理、社会功能和物质生活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行“扶正补土”针法治疗可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桃红四物汤结合认知功能锻炼对脑卒中患者功能障碍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6年10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98例,按照随机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48)。对照组仅给接受知功能康复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桃红四物汤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AMD评分、血液流变学、MMSE评分、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黏度及全血低切黏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MMSE评分、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是64. 6%,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是88. 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于伴有认知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而言,给予桃红四物汤结合认知功能锻炼治疗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火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名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火针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各40例。火针组以火针点刺患侧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阳池等穴,常规针刺组常规针刺患侧肩髃、极泉、曲池、手三里、外关等穴,每日治疗1次,每2d治疗1次,共治疗30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痉挛侧上下肢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上下肢肌张力均减轻,肢体运动功能均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后,火针组上肢肌张力低于常规针刺组,肢体运动功能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P0.01),两组下肢肌张力及肢体运动功能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比较,火针组总有效率为87.5%(35/40),而常规针刺组为65.0%(26/40),火针组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结论:火针疗法在降低中风后患者偏瘫侧肢体肌张力和改善患侧肢体运动功能方面具有较好临床疗效,尤其是改善上肢肌张力和肢体运动方面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