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术前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是否可作为Ⅱ~Ⅲ期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月我院217例Ⅱ~Ⅲ期食管鳞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血清ALB含量分为两组:ALB≥35.0 g/L组(189例)和ALB35.0 g/L组(28例),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两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单因素分析表明术前ALB、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与患者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仅肿瘤分化程度和TNM分期是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术前ALB是预测Ⅱ~Ⅲ期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但不是影响OS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2.
高玉海  魏云海  蔡炜龙  魏强  韩书文 《浙江医学》2021,43(22):2407-2410
目的探讨术前白蛋白(ALB)-Hb评分预测Ⅱ~Ⅲ期结直肠癌(CRC)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湖州市中心医院行根治性手术的190例Ⅱ~Ⅲ期CRC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CRC患者预后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ALB-Hb评分与单独Hb、ALB水平预测CRC患者预后的效能。结果术前ALB-Hb评分0分103例,1分56例,2分31例。不同肿瘤直径、肿瘤部位、组织学分化的患者ALB-Hb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LB-Hb评分(HR=1.912)、TNM分期(HR=0.086)是Ⅱ~Ⅲ期CRC患者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均P<0.05)。ALB-Hb评分预测CRC患者预后的AUC为0.684,高于单独Hb、ALB水平的0.626、0.652。结论术前ALB-Hb评分越高,提示患者预后越差;其预测效能优于单独ALB或Hb检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术后总生存(OS)相关的临床病理学参数.方法 纳入HCC患者66例,随访根治性术后OS情况,平均随访时间(39.2±25.6)个月(2.6~73.3个月).临床病理学参数与OS的相关性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Kaplan-Meier曲线和多变量Cox风险比例模型.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清α-L岩藻糖苷酶(AFU)水平、有无完整肿瘤包膜和TNM分期与OS呈显著性相关(均P<0.05);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肝功能Child分级B级、无完整肿瘤包膜和TNM Ⅲ期是HCC术后不良O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肿瘤包膜完整性以及TNM分期和肝功能Child分级是HCC术后OS的独立预后因素,肿瘤包膜完整性评估和预后指导意义应得到病理与临床医生的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放化疗联合树突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疗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直肠癌根治术后行放化疗联合DC-CIK细胞疗法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AJCC(1997)中的TNM临床分期、手术方式、术后辅助化疗的方案、是否实施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是否接受术后辅助放疗为指标,采用1∶2配对方法在同期接受直肠癌根治术但未接受DC-CIK细胞疗法的患者中选择82例作为对照,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法分析直肠癌的预后影响因素,对比两组的3年生存率(OS)和3年无病生存率(DFS)。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是否实施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是否实施DC-CIK治疗为直肠癌预后的影响因素。术后辅助放疗是Ⅱ、Ⅲ期直肠癌的预后影响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TNM分期、是否实施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是否接受术后辅助放疗、是否实施DC-CIK治疗是Ⅱ、Ⅲ期直肠癌的独立预后因素。DC-CIK治疗组3年生存率(OS)(73.2%vs56.1%),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C-CIK治疗组3年无病生存率(DFS)(58.5%vs41.5%),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NM分期、是否实施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是否接受术后辅助放疗、是否实施DC-CIK治疗是Ⅱ、Ⅲ期直肠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直肠癌根治术后放化疗联合DC-CIK细胞疗法有可能改善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胸上段食管鳞癌患者根治性放疗的预后和失败因素。方法 分析2004年2月至2016年12月福建省肿瘤医院收治的216例胸上段食管鳞癌根治性放疗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并对相关预后及治疗失败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的1、3、5年PFS分别为56.9%(123/216)、33.3%(72/216)、29.2%(63/216),1、3、5年OS分别为93.1%(201/216)、57.4%(124/216)、34.3%(74/21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N分期、TNM分期、肿瘤长度、食管大体肿瘤体积(gross tumor volume,GTV)是影响胸上段食管鳞癌患者OS的预后因素(P<0.05);N分期、TNM分期、肿瘤长度、GTV是影响胸上段食管鳞癌患者PFS的预后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分期、GTV是影响胸上段食管鳞癌患者PF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N分期、化疗、GTV是影响胸上段食管鳞癌患者OS的独立预后...  相似文献   

6.
王婷  杨秋安 《黑龙江医学》2022,46(16):1929-1932
目的:探讨放疗开始前外周血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monocyte ratio,LMR)能否作为老年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检测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8年符合入组条件的40例患者,收集放疗前1周内的外周血常规检测结果,将其分为高LMR组(≥4.77,15例)和低LMR组(<4.77,2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情况。结果:高LMR组患者中位PFS (36个月)、中位OS (37个月)明显高于低LMR组(15个月、2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TNM分期、LMR对患者的PFS和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N分期、LMR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放疗前LMR可以作为老年食管鳞癌患者的预后预测指标,高LMR提示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影响食管癌切除患者预后的各种病变因素及其影响程度,探讨现行国际TNM分期的合理性。方法对243例单纯手术切除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1、T2、T3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8,48.6%和39.7%,明显高于T4患者的18.2%;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16.4%,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54.9%(P<0.01);低分化肿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18.9%,明显低于高分化肿瘤患者的51.9%(P<0.01);Ⅱb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23.5%和Ⅲ期相似,但明显低于Ⅱa期患者;肿瘤长度和淋巴结转移个数对患者的预后影响不大。结论影响食管癌切除患者预后的因素有肿瘤外侵,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因此合理有效地清扫淋巴结是提高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关键。现行国际TNM分期Ⅱb期应降为Ⅲ期,以更确切地反映病变的早晚以及淋巴结转移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陕西医学杂志》2017,(8):1041-1042
目的:分析胃癌根治术后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直径、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术前CEA值等因素对胃癌根治术预后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胃癌TNM分期、肿瘤直径、肿瘤分化程度、淋巴转移、术前血清CEA值与胃癌根治术预后有关,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胃癌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淋巴转移、术前血清CEA值为影响胃癌根治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影响胃癌根治术预后的诸多因素中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淋巴转移、术前血清CEA值为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制定个体治疗方案,对胃癌预后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晚期食管鳞癌新辅助放化疗加胸腔镜联合手术治疗后的病理特征、分级方法,寻找食管鳞癌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2011年6月~2013年6月间浙江省台州医院共完成术前放化疗加胸腹镜联合手术治疗中晚期(ⅡB~ⅢA期)食管鳞癌22例。对食管肿瘤及送检淋巴结全部取材,进行病理分析。结果7例(31.8%)达到完全病理缓解(pCR),15例(61.2%)未达到完全病理缓解(非pCR)。在15例非pCR患者中,13例食管有肿瘤残留,6例有淋巴结转移,4例既有食管肿瘤残留又有淋巴结转移。2例患者术后短时间内发生远处转移并死亡,食管均有肿瘤残留且有淋巴结转移。结论TNM分期或G分期均适合于食管鳞癌新辅助放化疗加手术治疗后的病理分析,非pCR是食管鳞癌发生远处转移及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根治性放化疗因可能遗漏较小的肿瘤或不能清除已经转移的淋巴结,可能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胃癌手术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并比较采取不同肿瘤分期方法对预后评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70例胃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采用3种不同的肿瘤分期方法对胃癌独立预后因素的影响。结果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术前血色素、血CEA、血CA199、手术方式、手术时间、输血、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T分期)、淋巴结转移数(N分期)、远处转移情况(M分期)、TNM分期与胃癌患者预后显著相关。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当采用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数、远处转移情况来表示肿瘤分期时,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数、远处转移情况是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当采用简单的TNM分期(Ⅰ、Ⅱ、Ⅲ、Ⅳ期)来表示肿瘤分期时,简单TNM分期、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手术时间是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而当采用细致的TNM分期(ⅠA、ⅠB、ⅡA、ⅡB、ⅢA、ⅢB、ⅢC、Ⅳ期)来表示肿瘤分期时,仅细致TNM分期是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肿瘤分期是影响胃癌手术患者预后的最重要因素,细致的TNM分期更有助于对胃癌手术患者的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血清癌胚抗原(CEA)在肺部腺癌治疗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46例肺部腺癌患者治疗进程中出现血清CEA的动态变化,其中Ⅰ期3例,Ⅱ期6例,ⅢA期12例,ⅢB~Ⅳ期组25例,对Ⅰ~ⅢA期及ⅢB~Ⅳ期患者的起始血清CEA水平、最低血清水平、开始增高时间、变化幅度、性别及年龄进行比较.对是否手术及上述指标进行单因素预后分析,对单因素预后分析有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Ⅰ ~ⅢA期组与ⅢB~Ⅳ期组起始水平、最低水平及开始增高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起始CEA水平、最低水平、开始增高时间及是否行手术治疗为影响预后的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最低CEA水平及CEA增高时间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P<0.05).结论 肺部腺癌治疗过程中最低血清CEA水平及血清CEA开始升高时间是CEA动态变化中最重要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窦癌根治术前低白蛋白血症发生的高危因素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6月至2015年6月福建省肿瘤医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胃窦癌患者共497例,按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分为低白蛋白组(<35 g/L,194例)与正常白蛋白组(≥35 g/L,303例),分析根治术前低白蛋白血症发生的高危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影响根治术前低白蛋白血症的单因素研究发现,在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肿瘤T分期、TNM分期上,低白蛋白组与正常白蛋白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研究发现,年龄、肿瘤大小、肿瘤TNM分期是术前低白蛋白血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据此建立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低白蛋白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6.3%、85.7%、78.7%,正常白蛋白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4.1%、76.0%、6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胃窦癌患者预后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T分期、TNM分期、术前白蛋白是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对于胃窦癌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及肿瘤TNM分期是术前低白蛋白血症发生的独立危...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影响原发性食管鳞癌生存时间的因素,为预测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对2000年01月至2008年12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宜兴市人民医院进行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手术患者定期随访。采用Kaplan-Meier生存率分析和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患者术后1、2年与5年生存率分别为63%、51%和36%。单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肿瘤部位及肿瘤分化程度与术后患者的生存率相关(P<0.05);Cox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食管癌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多种因素影响食管鳞癌患者预后,淋巴结转移可作为食管鳞癌患者预后判断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不同临床病理特征食管鳞癌患者EphA2表达水平的差异,探讨血清中EphA2表达水平对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评估价值。方法 收集2010-2012年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的食管鳞癌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取得患者手术切除癌组织标本100例,同时取得远隔癌旁组织标本100例。食管鳞癌患者血清标本由新疆肿瘤防治研究所标本库提供,同时选择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体检科的体检健康者血清60份。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检测EphA2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EphA2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中EphA2表达水平。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结果 癌组织中EphA2 mRNA表达水平高于远隔癌旁组织(t=17.964,P<0.05)。癌组织中EphA2表达水平高于远隔癌旁组织(t=12.100,P<0.05)。食管鳞癌患者血清中EphA2表达水平高于体检健康者(t′=18.240,P<0.05)。Ⅰ期+ⅡA期食管鳞癌患者癌组织EphA2 mRNA表达水平、EphA2表达水平及血清中EphA2表达水平均低于ⅡB期+Ⅲ期食管鳞癌患者(P<0.05)。有淋巴结转移食管鳞癌患者癌组织EphA2 mRNA表达水平、EphA2表达水平高于无淋巴结转移食管鳞癌患者(P<0.05)。T1期+T2期食管鳞癌患者癌组织EphA2 mRNA表达水平、EphA2表达水平及血清中EphA2表达水平均低于T3期+T4期食管鳞癌患者(P<0.05)。血清中EphA2表达水平评估食管鳞癌TNM分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46,95%CI(0.532,0.761),最佳截断值为50.17 ng/L,灵敏度为69.0%,特异度为61.0%;血清中EphA2表达水平评估食管鳞癌浸润深度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50,95%CI(0.528,0.772),最佳截断值为53.93 ng/L,灵敏度为73.0%,特异度为57.0%。结论 EphA2表达水平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浸润有关,其在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对术前疾病分期及浸润深度有一定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结肠癌根治术后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对2005年1月-2010年1月行结肠癌根治术的16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的生存率,用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生存率,应用Cox模型进行预后的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N分期、术前有无肠梗阻或穿孔、术前癌胚抗原(CEA)水平对无瘤生存时间(DFS)有显著影响(P<0.05),TNM分期、N分期、分化程度对总生存时间(OS)有显著影响(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N分期(P<0.01,HR=2.303)、术前CEA水平(P<0.05,HR=2.630)是DFS的独立影响因素,TNM分期(P<0.01,HR=3.035)、分化程度(P<0.05,HR=1.798)是OS的独立影响因素。Ⅲ期患者辅助化疗对DFS和OS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N分期和术前CEA水平是DFS的独立影响因素,TNM分期、分化程度是OS的独立影响因素。早诊早治、对于淋巴结阳性的患者应加强术后辅助化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肿瘤切除术围手术期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 水平的变化 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42 例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其肿瘤TNM 分期和2 年生存率, 比较不同TNM 分期和生存预后患者围手术期的血清胃蛋白酶Ⅰ、胃蛋白酶Ⅱ及HSP70 水平,分析其围手术 期血清胃蛋白酶Ⅰ、胃蛋白酶Ⅱ及HSP70 水平与TNM 分期和生存预后的关系以及其在患者生存预后预测中 的应用价值。结果 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7 d 血清胃蛋白酶Ⅰ、胃蛋白酶Ⅱ及HSP70 水平降低(P <0.05)。 与Ⅰ期患者比较,Ⅱ、Ⅲ期患者围手术期清胃蛋白酶Ⅰ、胃蛋白酶Ⅱ及HSP70 水平升高(P <0.05)。与存活 患者比较,死亡患者围手术期血清胃蛋白酶Ⅰ、胃蛋白酶Ⅱ和HSP70 水平升高(P <0.05)。Logistic 分析结 果显示,十二指肠肿瘤切除术围手术期血清胃蛋白酶Ⅰ、胃蛋白酶Ⅱ和HSP70 水平与其TNM 分期和生存预 后相关(P <0.05);ROC 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十二指肠肿瘤切除术围手术期血清胃蛋白酶Ⅰ、胃蛋白酶Ⅱ及 HSP70 水平预测其生存预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结论 十二指肠肿瘤切除术患者治疗后血清胃蛋白酶和 HSP70 水平降低,且血清胃蛋白酶和HSP70 水平与TNM 分期和生存预后相关,可作为病情和预后评估的参 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Ⅱ型食管胃连接处腺癌(adenocarcinoma of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根治性切除术后纵隔淋巴结复发或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根治性切除(R0切除)的353例Ⅱ型AEG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纵隔淋巴结复发或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Ⅱ型AEG 患者R0切除后纵隔淋巴结复发或转移率为12.5%(44/353),单因素分析表明,脉管侵犯、肿瘤分化程度、N分期、肿瘤近端到食管胃交界距离(≥2.5 cm)是Ⅱ型AEG术后纵隔淋巴结复发或转移的可能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分化程度(低分化)、肿瘤近端到食管胃交界距离(≥2.5 cm)是Ⅱ型AEG术后纵隔淋巴结复发或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肿瘤分化程度、肿瘤近端到食管胃交界距离(≥2.5 cm)是预测Ⅱ型AEG患者 R0切除术后纵隔淋巴结复发或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血清胸苷激酶‐1(TK1)在鼻咽癌患者治疗过程的变化及与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该院2010~2013年在放疗科收治的鼻咽癌患者35例,选择同期鼻咽部炎症患者20例为对照。比较治疗前后血清T K1水平。结果治疗前后,对照组TK1无显著变化(P>0.05);与对照组比,治疗前后鼻咽癌组的TK1均较高(P<0.05);与治疗前比,治疗后鼻咽癌组的TK1显著降低(P<0.05)。治疗前后,鼻咽癌Ⅰ~Ⅱ期的TK1均低于Ⅲ~Ⅳ期(P<0.05),无淋巴结转移均低于淋巴结转移(P<0.05),颈神经未侵犯低于颈神经侵犯(P<0.05),颅底未受侵低于颅底受侵(P<0.05),未分化癌高于高中分化鳞癌和低分化鳞癌(P<0.05)。TNM Ⅳ期、淋巴结转移、颈神经侵犯TK1表达较高(P<0.05)。结论 TK1可反映鼻咽癌患者的肿瘤负荷和增殖活性,对鼻咽癌诊断、监测病情和预后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背景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实,晚期结直肠癌的肿瘤部位、临床病理特征影响患者的预后及靶向药物的治疗疗效。但是对于已行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的患者,不同肿瘤部位是否对其预后产生不同影响,尚未有明确定论。目的 探讨不同TNM分期行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重点分析肿瘤部位及临床病理特征对不同TNM分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5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符合研究标准的行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的结直肠癌患者2 097例。按照发病部位以脾区为界分为左半结直肠癌组(n=1 711)及右半结直肠癌组(n=386)。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家族史及术前肠梗阻、TNM分期、T分期、N分期、M分期、脉管瘤栓情况。采用电话、门诊随访、定期复查方式随访患者生存情况,截至2016-01-31。比较左半结直肠癌组与右半结直肠癌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探究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不同肿瘤部位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曲线,比较不同TNM分期患者总生存期(OS)(其中Ⅱ~Ⅲ期患者细分为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是否接受辅助化疗);记录并比较随访满5年的左半结直肠癌组与右半结直肠癌组患者生存时间≥5年的发生情况。结果 左半结直肠癌组与右半结直肠癌组患者病理类型、术前肠梗阻、TNM分期、T分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家族史、术前肠梗阻、N分期、M分期是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Ⅰ期结直肠癌患者中,左半结直肠癌患者OS优于右半结直肠癌患者(χ2=3.843,P=0.049)。Ⅱ期结直肠癌患者中,左、右半结直肠癌患者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3,P=0.956)。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未接受辅助化疗的Ⅱ期患者中,左、右半结直肠癌患者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5,P=0.422)。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接受辅助化疗的Ⅱ期患者中,左、右半结直肠癌患者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8,P=0.780)。Ⅲ期结直肠癌患者中,左半结直肠癌患者OS优于右半结直肠癌患者(χ2=7.612,P=0.006)。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未接受辅助化疗的Ⅲ期患者中,左、右半结直肠癌患者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51,P=0.356)。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接受辅助化疗的Ⅲ期患者中,左半结直肠癌患者OS优于右半结直肠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98,P=0.008)。Ⅳ期结直肠癌患者中,左、右半结直肠癌患者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4,P=0.478)。2 097例患者中703例患者随访满5年,其中左半结直肠癌组591例(其中直肠癌464例),右半结直肠癌组112例。随访满5年的患者中,左半结直肠癌组患者生存时间≥5年所占比例〔72.9%(431/591)〕高于右半结直肠癌组〔60.7%(68/112)〕(χ2=6.818,P=0.009)。结论 病理类型、家族史、术前肠梗阻、N分期、M分期是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肿瘤部位对不同TNM分期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不同,其中TNM分期为Ⅰ期的结直肠癌患者中,左半结直肠癌患者OS较右半结直肠癌患者有明显优势;Ⅲ期患者中,左半结直肠癌患者OS优于右半结直肠癌患者。Ⅱ、Ⅳ期患者中,左、右半结直肠癌OS未见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叶飒  王飞燕  周宏斌  喻飒  林帆 《浙江医学》2018,40(6):573-576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IL-1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与临床分期和生存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103例NSCLC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IL-17、VEGF水平。分析NSCLC患者血清IL-17和VEGF水平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IL-17、VEGF水平与TNM分期和预后的关系,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NSCLC患者血清IL-17和VEGF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均P<0.01)。Ⅰ~Ⅱ期与Ⅲ、Ⅳ期患者血清VEGF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IL-17水平Ⅰ~Ⅱ期与Ⅲ、Ⅳ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Ⅲ、Ⅳ期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SCLC患者血清IL-17与VEGF水平呈正相关(r2=0.745,P<0.01)。血清IL-17、VEGF水平高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IL-17、VEGF水平和TNM分期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NSCLC患者血清IL-17、VEGF水平与NSCLC的TNM分期及生存预后密切相关,两者可作为NSCLC诊断和判断预后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