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目前,宫腔镜手术已成为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首选方式。我院完成宫腔镜手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146例,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宫腔镜技术作为新的微创技术正逐渐得到开展,但对于宫腔镜下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工作并未形成统一的规范。现将2008年至今,我科252例宫腔镜下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术患者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1临床资料
患者,女,24岁,因“月经量增多2年,自行扪及腹部包块2个月”于2013年12月13日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经型123/30,量中,无痛经。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经期延长至7 d,月经量明显增多,为既往月经量2~3倍。2月前自行扪及腹部包块,无腹痛。有性生活,孕0产0。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阴道内见少量血性液,阴道内距阴道口3 cm 处可触及一直径约3 cm包块,质硬,宫颈未见,盆腔可扪及一约直径12 cm偏实性包块,活动可,其上方似及子宫,双附件区未及明显异常。 B超示:子宫大小形态正常,子宫下方见一杂乱回声区,大小为109 mm ×116 mm ×122 mm,部分液性,实性部分血流丰富,提示盆腔实性肿瘤(子宫黏膜下肌瘤伴变性?)(图1)。盆腔MRI示:子宫颈体积明显增大,最大截面约11.0 cm ×11.0 cm,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并多发囊状高信号影, T1 WI低信号为主,并多发囊状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早期呈不均匀强化,延迟扫描其强化程度较早期均匀,与子宫肌层相似,宫体形态尚可,膀胱呈受压推挤改变,提示子宫颈占位,考虑子宫肌瘤合并出血可能性大(图2)。入院诊断:阴道内肿物(黏膜下子宫肌瘤?)。于2013年12月24日连续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下行经阴道子宫黏膜下腺肌瘤切除术(图3)。术中暴露阴道肿物少部分,宫颈抓钳牵引肿物,用组织剪逐渐呈块状分次剪除缩小肿物(肿物质稍脆,有大小不一囊腔,内含褐色液体),后见宫颈光,瘤蒂直径2.5 cm,来自宫腔左后壁,宫腔变浅稍外翻,瘤蒂基底1号可吸收线套扎3次,距宫壁1.5 cm切断瘤蒂。切除之组织碎块共约500 g,色白,稍脆,冰冻病理回报:子宫腺肌瘤(图4)。术后病理:送检肿物局部表面光滑,切面实性、灰白色、质地偏软,细腻,局部变性,未见明确编织状结构,局部可见疑似内膜样组织,肌瘤触之不脆。镜下见由大量梭形细胞组成,细胞增生呈漩涡状排列,细胞核呈长杆状,胞浆丰富,细腻,细胞密度不大,未见核分裂及梗死,其内可见子宫内膜样腺体及间质,并见多量血管。术后病理诊断:子宫腺肌瘤。术后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于术后第8天出院。术后随访2年无复发。 相似文献
患者,女,24岁,因“月经量增多2年,自行扪及腹部包块2个月”于2013年12月13日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经型123/30,量中,无痛经。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经期延长至7 d,月经量明显增多,为既往月经量2~3倍。2月前自行扪及腹部包块,无腹痛。有性生活,孕0产0。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阴道内见少量血性液,阴道内距阴道口3 cm 处可触及一直径约3 cm包块,质硬,宫颈未见,盆腔可扪及一约直径12 cm偏实性包块,活动可,其上方似及子宫,双附件区未及明显异常。 B超示:子宫大小形态正常,子宫下方见一杂乱回声区,大小为109 mm ×116 mm ×122 mm,部分液性,实性部分血流丰富,提示盆腔实性肿瘤(子宫黏膜下肌瘤伴变性?)(图1)。盆腔MRI示:子宫颈体积明显增大,最大截面约11.0 cm ×11.0 cm,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并多发囊状高信号影, T1 WI低信号为主,并多发囊状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早期呈不均匀强化,延迟扫描其强化程度较早期均匀,与子宫肌层相似,宫体形态尚可,膀胱呈受压推挤改变,提示子宫颈占位,考虑子宫肌瘤合并出血可能性大(图2)。入院诊断:阴道内肿物(黏膜下子宫肌瘤?)。于2013年12月24日连续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下行经阴道子宫黏膜下腺肌瘤切除术(图3)。术中暴露阴道肿物少部分,宫颈抓钳牵引肿物,用组织剪逐渐呈块状分次剪除缩小肿物(肿物质稍脆,有大小不一囊腔,内含褐色液体),后见宫颈光,瘤蒂直径2.5 cm,来自宫腔左后壁,宫腔变浅稍外翻,瘤蒂基底1号可吸收线套扎3次,距宫壁1.5 cm切断瘤蒂。切除之组织碎块共约500 g,色白,稍脆,冰冻病理回报:子宫腺肌瘤(图4)。术后病理:送检肿物局部表面光滑,切面实性、灰白色、质地偏软,细腻,局部变性,未见明确编织状结构,局部可见疑似内膜样组织,肌瘤触之不脆。镜下见由大量梭形细胞组成,细胞增生呈漩涡状排列,细胞核呈长杆状,胞浆丰富,细腻,细胞密度不大,未见核分裂及梗死,其内可见子宫内膜样腺体及间质,并见多量血管。术后病理诊断:子宫腺肌瘤。术后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于术后第8天出院。术后随访2年无复发。 相似文献
4.
5.
《吉林医学》2017,(2)
目的:分析宫腔镜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收治的60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为常规开腹手术切除肌瘤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宫腔镜切除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38.5±2.6)min、出血量(39.5±5.6)ml、术后疼痛比例16.67%、住院时间(3.6±1.8)d、肛门排气时间(12.5±2.3)h、进食时间(18.5±1.6)h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宫腔镜手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安全可靠,是首选的术式,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采用宫腔镜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76例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患者,随机分组,实验组有39例患者,采用宫腔镜的治疗方法,对照组37例患者采用开腹手术的治疗方法。结果实验组在手术的满意度和手术中情况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采用宫腔镜的治疗,由于创口小,能够减少出血量和住院时间,而且利于恢复,是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宫腔镜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期间56例子宫黏膜下肌瘤经宫腔镜电切术治疗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与同期56例子宫肌瘤经开腹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应用抗生素时间、术后下床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56例宫腔镜手术均顺利完成,与对照组相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应用抗生素时间、术后下床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宫腔镜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30-50岁妇女,其发生率约占育龄妇女的20%-25%,其中黏膜下子宫肌瘤占总数的10%左右。本院2004年2月至2007年2月采用宫腔镜手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40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子宫粘黏膜下肌瘤是子宫肌瘤的一种,占子宫肌瘤发病率的10-15%[1],最常见的症状为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而手术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主要选择。对于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手术治疗,不同的手术方案各有优势,适用于不同的患者。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改进和手术者技术水平的提高,对于子宫肌瘤的手术治疗逐渐由开腹发展为以腹腔镜或宫腔镜为主的微创手术,使得子宫黏膜下肌瘤能够在微创的环境下得以治愈。本文章查阅相关文献,拟对子宫粘膜下肌瘤的手术治疗进展进行概括总结。 相似文献
10.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子宫肌瘤患者多无临床症状,有症状者多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生育能力低下以及痛经等,尤其黏膜下肌瘤患者。一旦子宫肌瘤出现临床症状,均需积极治疗,其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如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切除术等。妇科内镜技术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宫腔镜作为妇科疾病的常用诊治工具,现已被广大妇产科医师及患者所认可。宫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已成为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宫腔镜下摘除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0月至2011年6月宫腔镜下摘除子宫黏膜下肌瘤29例的手术情况和随访结果.结果 18例0型、7例I型、4例I I型黏膜下子宫肌瘤随访12个月,无残留、无复发,满意率100%;7例不孕症中,术后随访至6个月时有2例受孕,至24个月时共有4例受孕.结论 宫腔镜手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具有不开腹、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宫腔镜下切除子宫黏膜下肌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根据肌瘤类型及有无生育要求,分别采用刨根法、旋切法及开窗法.选择41例肌瘤直径≥5cm的患者术前予服米非司酮.结果 各类黏膜下肌瘤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发生子宫穿孔.切除肌瘤最重260 g,术前超声测量肌瘤最大直径85 mm.术后随访3个月至5年,术后满意率为90%.0~Ⅰ型为100%.结论 宫腔镜电切手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具有创伤小、可保留子宫、不影响卵巢功能、改善妊娠情况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有症状的子宫肌瘤患者需积极治疗,其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如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切除术等。宫腔镜作为妇科疾病的常用诊治工具,其对黏膜下子宫肌瘤的诊治已被广大妇产科医师及患者所认可。宫腔镜手术以其经自然腔道切除肌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治愈贫血、恢复患者生育功能等优势,已经成为黏膜下肌瘤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4.
子宫肌瘤的发病率居妇科肿瘤之首位,黏膜下肌瘤占全部子宫肌瘤的10%~20%,对该病手术方式可采用经阴道内切除的方法,但对蒂深或蒂粗的子宫黏膜下肌瘤,往往需经腹部切除子宫。对我们这样偏远的,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就诊的患者往往不接受开腹手术,以至耽误治疗,造成严重贫血。对此在工作中总结出一种经阴道套圈结扎切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31岁,已婚已育,因“经期延长,月经量多半年”入院。妇科检查:宫颈赘生物。超声检查所见:子宫大小:50mm×40mm×55mm,宫颈管见囊实性光团,大小约44mm×33mm×45mm,边界尚清,内见2个液性暗区,大小约:29mm×24mm、13mm×8mm,其内部透声差(见图1)。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示:光团底部与后壁间见丰富条状血流信号(见图2),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宫腔镜手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廉江市妇幼保健院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382例子宫黏膜下肌瘤接受宫腔镜电切术后的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子宫黏膜下肌瘤中0型94例,Ⅰ型209例,Ⅱ型79例.结果 382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满意率为96.6%,0型、Ⅰ型术后满意率达100%.32例有生育要求者,21例妊娠,15例已分娩.结论 宫腔镜手术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首选方式.正确选择适应证,提高操作技巧,严格超声监测,是保障手术安全性和疗效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施行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72例,其中0型19例,Ⅰ型37例,Ⅱ型16例,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应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0型,Ⅰ型,术后满意率达100%,Ⅱ型16例中2例为多发肌瘤,未一次全部切除,但切除范围>80%。术后2个月再行二期手术。全部手术无一例并发症。结论: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安全可靠,充分显示了微创手术的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官腔镜切除子宫黏膜下肌瘤可以保留子宫,不影响卵巢功能,保存生育能力,是一种疗效可靠、安全、创伤小、恢复快的手术方式.目前宫腔镜手术已成为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首选方式.我院采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142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1病例简介
患者女性,73岁,农民。因绝经后26年,反复阴道流血20年,于2009年8月15日入院。自述47岁绝经,近20年来每年均有一次少量阴道流血,流血时有下腹胀,经予抗炎、止血治疗后上述症状消失,未做检查。于2007年9月出现阴道流血增多,在外院行B超检查提示子宫增大,行诊刮术,病检提示无恶性细胞(具体不详),术后两天阴道大流血,止血处理好转后建议子宫切除,但患者及家人拒绝。之后无不适而未再检查。 相似文献
20.
朱慧敏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8):133-133,138
目的:探讨宫腔镜电切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72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应用宫腔镜下子宫肌瘤电切术进行治疗;对照组(35例),应用开腹手术方式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两组手术均1次完成手术。观察组术后月经改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中出血、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和术后排气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宫腔镜电切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子宫不留瘢痕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