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剖宫产分娩与新生儿疾病发生是否存在关联,为预防新生儿疾病的发生和降低剖宫产率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病历管理系统,选择2004年1月—2013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产妇及其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以患有某种新生儿疾病的新生儿为病例组,不患有该种疾病的新生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剖宫产率是否存在差异。分析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产妇年龄、新生儿性别、剖宫产指征等因素对两者关联的影响。结果 59.3%(2 035/3 432)的产妇分娩方式为剖宫产,54.7%(1 876例)的产妇具有剖宫产指征;40.7%(1 397例)的产妇为阴道分娩。阴道分娩者和剖宫产者年龄、入院待产时间、是否实施抢救、剖宫产指征、住院时间、分娩总费用、分娩护理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者新生儿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肺部疾病〔OR=1.48,95%CI(1.03,2.11),P=0.03〕、新生儿窒息〔OR=0.37,95%CI(0.29,0.47),P<0.01〕、低体质量儿〔OR=1.56,95%CI(1.09,2.23),P=0.02〕、早产儿〔OR=2.21,95%CI(1.97,2.61),P<0.01〕和低体质量早产儿〔OR=3.00,95%CI(1.98,4.56),P<0.01〕与剖宫产分娩存在关联,而新生儿消化系统疾病〔OR=1.64,95%CI(0.83,3.24),P=0.16〕和新生儿败血症〔OR=0.69,95%CI(0.91,3.69),P=0.28〕与剖宫产分娩无关。结论 剖宫产分娩可能增加新生儿罹患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而与消化系统疾病发生无关。低体质量儿、早产儿和低体质量早产儿更容易选择剖宫产,增加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2.
蔡杰 《中外医疗》2012,31(1):45-46
目的分析产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发生的原因、相关危险因素,探讨预防和减少产后出血的措施,以期合理治疗,预防产后出血,降低产妇死亡率。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产科分娩的产妇3487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容积法+称重法测量产后出血量,通过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产后出血相关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3487例中,符合产后出血的有116例,占3.31%。单因素分析中l1个因素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中有5个因素进入多因素回归模型,分别为子宫收缩乏力(OR=16.248,95%CI14.306~18.809),前置胎盘(OR=11.217,95%CI8.734~14.407),胎盘粘连、植入、滞留(OR=3.116,95%CI2.348~4.134),巨大儿(OR=2.932,95%CI2.426~3.543),剖宫产(OR=1.945,95%CI1.654~2.287)。结论产后出血是产科最常见最危急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较高(3.1%),加强防治宫缩乏力,作好计划生育以减少非意愿妊娠,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减少巨大儿的发生率,对降低产后出血及孕产妇死亡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测定联合丹参酮预防产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疗效。方法2130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65例。两组又分别分出自然分娩和剖宫产组。研究组产妇根据血浆D-二聚体水平预防应用丹参酮,观察两组产妇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脑栓塞及产后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及脑栓塞的发生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1),两组产后出血差异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测定血浆D-二聚体值并联合应用丹参酮可有效预防产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中国孕产妇产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进行Meta分析。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知识数据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网(VIP)检索中国孕产妇产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因素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3月,应用RevMan 5.4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有30篇,涉及14个危险因素。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比值比(odds ratio,OR)=2.17,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72~2.74,P<0.001]、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OR=3.13,95%CI:1.88~5.23,P<0.001)、经产妇(OR=2.52,95%CI:1.26~5.00,P=0.009)、D–二聚体(OR=1.87,95%CI:1.33~2.63,P<0.001)、剖宫产(OR=2.77,95%CI:2.18~3.53,P<0.001)、糖尿病(OR=2.08,95%CI:1.64~2.64,P<0.001)、高血压(OR=2.82,95%CI:1.96~4.05,P<0.001)、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病史(OR=2.75,95%CI:2.01~3.74,P<0.001)、静脉曲张(OR=5.82,95%CI:2.20~15.4,P=0.001)、子痫/先兆子痫(OR=2.78,95%CI:1.52~5.09,P=0.001)、口服避孕药(OR=1.76,95%CI:1.28~2.42,P=0.001)、产后感染(OR=3.50,95%CI:1.30~9.42,P=0.001)、产后出血(OR=2.16,95%CI:1.60~2.93,P<0.001)、产褥期卧床时间≥72h(OR=2.54,95%CI:2.14~3.02,P<0.001)是中国孕产妇产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结论 本研究结果可为建立中国孕产妇产后发生VTE的预测模型提供参考,有助于促进中国孕产妇产后VTE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以减轻产妇痛苦,较少住院时间,保护产妇的生命健康。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剖宫产产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剖产后出血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行剖宫产发生产后出血的产妇120例为病例组,以1∶2比例匹配同时间行剖宫产分娩且无产后出血的产妇240例作为对照组,将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例组年龄、巨大胎儿、多胎妊娠、胎盘因素和宫缩乏力的构成比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盘因素(OR=3.872)、年龄(OR=3.359)、巨大胎儿(OR=2.590)、多胎妊娠(OR=2.306)是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应将高龄、巨大胎儿、多胎妊娠、胎盘粘连或植入的孕产妇作为产后出血的高危群体,并积极采取相关预防措施,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验证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预测肿瘤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相关静脉血栓栓塞风险的有效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2年到2017年150名行PICC置管肿瘤患者的一般资料、置管资料。将确诊已发生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肿瘤患者作为病例组,按照肿瘤类型相同采用1∶4配对方法,选取同期留置但未发生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对2组患者分别评分并记录。比较Caprini评分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肿瘤患者发生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以及危险分级和肿瘤患者PICC相关静脉血栓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病例组患者Caprini风险评分(7.720±1.768)高于对照组(6.220±1.097);病例组患者PICC相关静脉血栓组评分≥7分以上的患者比例高达72%,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以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中危险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严重肺部疾病(OR=5.539,95%CI=1.799~17.053,P=0.003)、其他高危因素(OR=6.987,95%CI=2.105~23.196,P=0.001)、血栓史(OR=24.735,95%CI=3.624~168.822,P=0.001)3个因素是肿瘤患者PICC相关静脉血栓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且随着评分的增加,患者发生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风险随之增加。结论: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模型能够有效预测肿瘤患者PICC相关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蔡喜颖 《当代医学》2014,(19):20-20
探讨瘢痕子宫妊娠阴道分娩的临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2009年2月~2013年1月洛阳东方医院收治的瘢痕子宫妊娠产妇分娩手术治疗病例进行抽样,对100例瘢痕子宫妊娠产妇分娩临床手术治疗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其分娩方式分为对照组(n=52)与观察组(n=48)。对照组采用剖宫产手术分娩,观察组采用阴道分娩手术。结果对照组剖宫产生产后,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及产后出血量明显高于观察组阴道分娩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阴道分娩产妇新生儿体质明显优于对照组剖宫产分娩产妇新生儿体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瘢痕子宫妊娠分娩产妇临床手术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部分瘢痕子宫的再次妊娠产妇,采用阴道分娩方式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剖宫产手术分娩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高龄和危重病产妇近年来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所以分析患者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及入ICU原因,是非常有必要的,其能有效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和随之带来的一系列危害,进而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目的 了解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前后黔北地区产妇产后出血的流行病学特点,探寻其入ICU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2014年1月—2017年12月961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全面实施二孩政策时间(2016-01-01)为节点,分为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前(2014年1月—2015年12月),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集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前后患者临床特征,包括年龄、高龄(≥35岁)、孕次、产次、分娩孕周、定期产检情况、瘢痕子宫、分娩方式、胎数、妊娠期高血压发病情况、前置胎盘、胎盘粘连/植入、新生儿体质量、输血情况、子宫切除、介入治疗、单纯药物治疗、入ICU、出血量、死亡及主要出血原因。入ICU影响因素探讨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高于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前(P=0.029);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前后患者年龄、高龄情况、孕次、产次、瘢痕子宫、分娩方式、妊娠期高血压发病率、胎盘粘连/植入情况、入ICU情况、出血量、子宫收缩乏力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瘢痕子宫〔OR=3.064,95%CI(1.877,5.033),P<0.001〕、妊娠期高血压〔OR=3.107,95%CI(1.721,5.608),P<0.001〕、前置胎盘〔OR=1.901,95%CI(1.155,3.128),P=0.011〕、妊娠期肝损伤〔OR=14.718,95%CI(2.998,72.260),P=0.001〕和妊娠期合并心脏病〔OR=20.535,95%CI(4.419,95.434),P<0.001〕是产妇产后出血患者入ICU的影响因素。结论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上升,高龄、妊娠期高血压、瘢痕子宫和胎盘粘连/植入是产妇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瘢痕子宫、妊娠期高血压、前置胎盘、妊娠期合并肝损伤和妊娠期合并心脏病是产后出血产妇进入ICU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选择剖宫产术的孕足月产妇1600例。根据就诊的住院号奇偶性将患者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护理干预组804例、对照组796例。两组产妇围手术期均采用刮宫产术后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予以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产妇术后10d内下肢肿胀及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率。结果术后护理10d内护理干预组产妇下肢肿胀及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χ^2=9.39、6.80,均P〈0.01)。对照组发生肺栓塞2例,护理干预组未发生肺栓塞,两组产妇肺栓塞的发生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X2=0.51,P〉0.05)。两组产妇均未发生围手术期死亡。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可行性。方法将2007年2月~2009年9月本院收治的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足月孕妇26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338例,按传统的产科围手术期护理常规护理;实验组1342例,在常规产科围手术期护理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产后1周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双侧下肢肿胀及疼痛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发生下肢肿胀、疼痛6例(0.45%),肺栓塞1例(0.075%),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2例(1.64%),下肢肿胀、疼痛17例(1.27%),肺栓塞8例(0.60%),两组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肿胀及疼痛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适当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剖宫产产妇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