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所谓情,即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分属五脏,称为五志,合之为情志。情志活动是以五脏的精气作为物质基础的,七情为五脏精气所化生。人的不同情志活动与五脏有相对应的规律,如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  相似文献   

2.
祖国医学很早以前,就将精神、情志方面的变化列为导致人体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各种致病主要因素之一。此所谓“内伤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和变化,属于精神致病因素,也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祖国医学把人体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诊断上讲求整体观念,治疗上强调辨证施治,人的情绪活动与内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情志活动必须经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而外界的各种精神刺激只有作用于有关的内脏,才能表现出情志的变化[1]。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情志的异常…  相似文献   

3.
庞连晶 《中医学报》2016,(10):1500-1502
情志因素变化可引起五腑功能活动的异常,七情内伤,直接影响相应的脏腑,使脏腑的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导致各种疾病发生。然而根据五行的归类及生克制化乘侮关系,情志异常对五脏的影响最终均会导致脾胃相关疾病的产生。因此,治疗与情志相关疾病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调理脾胃功能变化,以促进五脏病变的恢复,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祖国医学认为,七情致病直接影响内脏而发病,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因素。不同情志的变化对五脏有不同的影响,精神情志刺激引起脏腑功能失调,脏腑功能失调也常表现出不同的情志改变,尤其表现在心、肝诸证等与情志密切相关的疾病中。不良刺激使情志超度可使人体气血失诃,气机失和,脏腑功能紊乱,诱发、加重疾  相似文献   

5.
祖国医学一直将情志列为重要致病因素之一,情志活动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志变化。情志活动是以脏腑化生的精、气、血、津液作为物质基础,同时又是脏腑功能的表现形式之一,正常的情志活动有利于促进人体健康,情志异常则有损脏腑的生理活动,导致疾病产生。《内经》云:“百病皆于气也“。由此可见,七情致病是先伤于气,致人体气机紊乱而产生一系列病变。中医十分重视精神情志的调养,要求人们做到“恬淡虚无”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近代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体的一切疾病都会受到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那些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较大或主要受其影响的躯体疾病,中医称之为情志疾病。本文从中医角度探讨有关对情志疾病的认识。1 中医在病因上重视情志作用中医是以天人相应的思想和七情六淫之说来论述人体和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人与社会和自然的接触中发生了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由于七情波动过于激烈或持续时间长久就会七情失调,从而引起阴阳错乱、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常而产生疾病。由于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和气机升降出入的形式不同,因而七情…  相似文献   

7.
七情对疾病的作用与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但突然、强烈或长期的情志刺激下,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而又不能适应时,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时的七情就成为致病因素.从七情与脏腑的关系及其致病原因以及对治疗的影响论述了七情与疾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谈中医情志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祖国医学认为,情志因素与疾病发生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情志活动属于心理活动,从中医理论来说,是五脏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能动反映,是各脏腑机能活动的一种表现。不同的情志变化,产生不同形式的气机逆乱,气机逆乱导致津液运行失常而生痰瘀。虽然传统的七情学说蕴含着有效防治经验,但它本身带有的先天性缺陷使它无法满足时代要求和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七情学说需要适应时代要求,建立一个与时俱进的情志辨证体系。  相似文献   

9.
中医治疗情志病浅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情志病是由七情太过,伤及五脏所引起的功能性心理与情感障碍、睡眠障碍以及脏腑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组症状.中医治疗情志病有很多方法,只要辨论准确,都能收到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体的精神状态.正常情况下的触事而发所表现的情志变化,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不会使人致病,七情和合是人体脏腑,气血正常活动的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中医将人体的心理活动概括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七情是精神刺激的正常情绪反应,过激则会成为致病因素,导致人体的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失调,脏腑、气血、经络功能障碍而发病.有时可以利用七情的生克乘侮关系对疾病进行调治,使其康复.中医心理康复方法的理论基础就是利用情志因素的有益影响,调节人体气机,使脏腑、气血、经络功能正常,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蔡梦冬 《吉林医学》2009,30(24):3196-3197
中医把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心情和情绪称为“七情”。在正常情况下,这是人体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若外界各种精神刺激程度过重或持续时间过长,造成情绪的过度兴奋或抑制,则可导致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情志致病,主要是引起五脏气机失调的病症。  相似文献   

13.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有时甚至对人体的气机起调节作用。而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就会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脏腑经络的正常功能活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脏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景岳全书·治形论>说:"诸血藏于肝而化于脾胃,精髓主于肾而受之于五脏."五脏虽各有所主,如心主血、肺主气、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但各脏功能又相互依存,如精气互化、气血相生、精血同源.性功能也是在脏腑经络的共同作用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15.
情志与疾病     
情志,是中医学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时归纳的一个概念。中医学理论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在正常情况下,是人体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尚若七情过激过盛,超过了正常的限度,或是刺激过久,长期持续的情志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失常而发生种种病变。  相似文献   

16.
中医把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精神情志活动称为“七情”。如果长期情志不遂或突然发生精神创伤,就会引起体内阴阳、气血及脏腑的功能失调,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谓之“内伤七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悲、恐(惊)。七情内伤五脏相应为:喜伤心,怒伤肝,忧思伤脾,悲伤肺,惊恐伤肾。抑郁症就是指情志不遂发展到严重的程度,并持续存在相当长的时间,出现损害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神经症。以抑郁心境、思维迟缓和意志活动减退为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中医将人体的心理活动概括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七情是精神刺激的正常情绪反应,过激则会成为致病因素,导致人体的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失调,脏腑、气血、经络功能障碍而发病。有时可以利用七情的生克乘侮关系对疾病进行调治,使其康复。中医心理康复方法的理论基础就是利用情志因素的有益影响,调节人体气机,使脏腑、气血、经络功能正常,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内经》情志致病理论及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情志即七情五志,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一部分,一般情况下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刺激的能动反应,但情志过激就会致病。《内经》认为情志为五脏所主,不同的情志伤人,会影响相应的内脏,从而导致不同的病理过程,但由于心在情志活动中具有主导作用,故情志致病首伤于心。五脏有病,亦可引起情志活动的异常。对于精神情志为主因的病变,应以心理治疗为主,开导劝慰,以情胜情,再结合药物治疗,方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内经》理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把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有机结合起来,深刻反映了社会因素与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关系的本质。特别是情志养生方面的论述等,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内经》认为,人的七情是通脏腑的,恬 是养气血的基本原则,而调节情志则是情志养生的根本途径.1 七情通脏腑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这是人精神活动中常见的情绪状态,《内经》以之配五脏,称之“五志”。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悲),肾在志为恐(惊)。如果七情调和,则脏腑气顺血充;如果七情太过,必…  相似文献   

20.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按祖国医学的理论包括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志,是精神活动的具体表现,随着不同事物、不同环境的影响,人们的情志时刻在活动着、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七情属于正常精神活动,无碍健康。倘若情志波动剧烈,或持续长久,或精神受到过度刺激,则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引起阴阳气血失调,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生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