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斯文  孙轶华 《医学研究杂志》2021,50(2):9-12,16, 16
外泌体是细胞激活或损伤释放到细胞外液中的一种囊泡状物质,其内部装载了多种蛋白质、脂质和mRNA/microRNA,在机体细胞间的通讯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前期关于外泌体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肿瘤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领域,而近年来外泌体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外泌体在糖尿病心肌病、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心力衰竭等疾病中取得了较多进展,可能成为临床心血管疾病治疗的一个潜在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2.
3.
外泌体广泛分布于各种体液,是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以及其他器官和细胞间的重要通讯途径,可与血脑屏障双向交流信息,在大脑中参与突触可塑性、神经元应激反应、细胞间通讯和神经发生等过程,与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外泌体可以为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干预提供信息,也可作为运输药物特异性载体或临床药物靶点实现精准治疗,具有临床转化前...  相似文献   

4.
王敏  王鹏宇  王光明 《右江医学》2023,(11):961-965
脑卒中是一种突发的血流障碍性疾病,外泌体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内皮细胞分泌的外泌体不仅可迁移到损伤区,参与血管新生,恢复血脑屏障(BBB)的完整性,而且在减轻炎症反应、卒中病理相关的运动和神经功能损伤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该文就近几年来国内外有关内皮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中的最新研究做一综述,探讨内皮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5.
乳腺癌细胞脱离原发灶组织进入循环系统,沿循环系统到达靶器官,最终形成远端转移以及乳腺癌复发,是乳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外泌体是由具有多效性功能的细胞释放的小脂质双层颗粒,它调节复杂的细胞通路,参与乳腺癌从发生到转移扩散的各个阶段.外泌体与乳腺癌的转移密切相关,并可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帮助肿瘤逃避免疫系统的监测,抑制免疫...  相似文献   

6.
外泌体是多囊泡体(MVBS)与细胞膜接触融合而释放的纳米级生物活性小囊泡;直径为30-100nm,几乎所有活细胞均可分泌,尤以肿瘤细胞分泌更为旺盛。根据其特性使得外泌体在肿瘤的诊断中有着很大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7.
胡悦  何洁琼  陈军 《医学综述》2021,(4):664-668,673
干细胞疗法可缩小急性心肌梗死的梗死面积,而干细胞源外泌体可能是干细胞发挥心肌保护作用的主要载体,外泌体内包含脂质、蛋白质、信使RNA、微RNA等,是细胞间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可通过抗凋亡、抗纤维化、抗炎、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发挥生物学作用.近年来通过各种方法改良干细胞源外泌体,提高了体内移植后外泌...  相似文献   

8.
虽然多种方式的综合治疗改善了乳腺癌的预后,但其仍是女性中最致命的癌症。肿瘤的经典临床病理特征具有重要的预后价值,但要基于肿瘤组织样本的评估。因此,寻找新的非侵入性的可作为肿瘤信息源并可通过外周血标本获得的循环生物标志物是临床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且对患者药物耐药、肿瘤复发和转移的监测对乳腺癌预后也至关重要。而外泌体,即纳米囊泡,作为一种可获得和有效的细胞信息来源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其可能有助于早期诊断乳腺癌,并参与肿瘤浸润、进展、转移、治疗与耐药。因此,未来外泌体将成为防治乳腺癌转移、乳腺癌患者耐药的新靶标,且基于外泌体的免疫治疗及基因治疗也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是细胞释放到细胞外微环境的膜性囊泡,可携带母细胞来源相关生物分子,介导细胞间信号转导,具有强大的生物学功能。外泌体是最小的EVs。大量研究显示,外泌体在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衰等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外泌体在高血压病变进展中的作用报道相对较少。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发现,不同来源的外泌体通过影响肾小管上皮细胞钠、水转运及细胞间信号转导、心血管重构及血管钙化等,在高血压病变进展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外泌体是在细胞间交流中起重要作用的小分泌囊泡,可由多种类型的细胞分泌,在细胞间起着质膜交换及转运蛋白质、mRNA、microRNA和细胞器等生命活性物质的作用.外泌体可通过改变基因调控网络或表观遗传重组来调控正常的生理过程.最近的研究发现,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可以有效转运mRNA、microRNA和蛋白质,在调控组织再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文对外泌体的生成及其在干细胞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张舸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140-141
目的观察纤溶酶治疗超出溶栓时间窗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82例发病超过6h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病例随机分为试验组(42例)及对照组(40例),两组均给予拜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片、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注射用纤溶酶静脉滴注,100U/(次·d),14d为1个疗程。结果试验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第7天、第14天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纤溶酶治疗超出溶栓时间窗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回顾近5年有关脑梗死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以及患者年龄、意识障碍、吸烟、基础疾病、侵袭性操作、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与肺部感染的关系,同时对肺部感染的致病菌特点、防治原则、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在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中的应用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3.
钱怡宁  张茁 《北京医学》2007,29(7):385-387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住院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144例,行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的结果分为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组、颈动脉轻度狭窄组、颈动脉内膜正常组,应用微粒子酶联免疫分析法(MEIA)测定Hcv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组的Hcy水平为(32.69±19.54)μmol/L,高于颈动脉内膜正常组(17.14±4.98)μmol/L和颈动脉轻度狭窄组(24.72±10.53)μmol/L,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颈动脉轻度狭窄组和颈动脉内膜正常组血清Hcy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年龄组间狭窄程度无显著性差异,但5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颈动脉狭窄率明显高于50岁以下者(P<0.01).结论 高Hcy血症可能通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脑梗死,血Hcy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将二者结合起来,对急性脑梗死的预防、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应爱娟  丁美萍 《浙江医学》2007,29(6):532-534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ATCI)患者对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病灶体积的影响。方法 选择发病48小时内的ATCI患者96例,按性别、年龄、头颅CT病灶体积和部位、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明显差异患者进行配对,计48对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静脉滴注,2次/d,共14d,同时给予维脑路通、阿司匹林作为基础治疗;对照组除依达拉奉外,余均同治疗组。采用免疫散射速率比浊法测定96例ATCI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5天、第10天、第15天血清CRP浓度,治疗前及第5天、第15天查头颅CT。结果 依达拉奉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RP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病灶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现有临床证据表明,依达拉奉有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浓度,缩小病灶体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梗死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30例患者合并高血压,30例患者为单纯脑梗死。比较3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结果合并代谢综合征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显著高于合并高血压组和单纯组(P〈0.01),平均斑块数量和平均不稳定性斑块数量显著高于合并高血压组和单纯组(P〈0.01),平均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和平均粥样斑块面积显著大于合并高血压组和单纯组(P〈O.01)。结论脑梗死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发生代谢综合征比例较高,增加了再梗死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载脂蛋白B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汉族人载脂蛋白 B(apolipoprotein B, Apo B) 基因变异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 P C R) 对150 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及301 名健康人的 Apo B 基因 Xba I酶切位点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 脑梗死患者及正常人均以 X- X- 为主要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907 、0948 ,少见 X+ X- 、未见 X+ X+ 基因型,2 组人群基因型分布处于 Hardy Weinberg 平衡;少见的 X+ 等位基因, 其频率明显低于文献报道的白种人,其频率分别为0027 、0418 、0454 、0479( 均为 P< 001) ;脑梗死组 X+ 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0053 、0027( P< 005) ;脑梗死组平均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分别为(53 ±13) 、(49 ±13) mmol/ L( P< 005) , Apo A I水平、 Apo A I/ Apo B 比值均明显降低,分别为(102 ±034) 、(126 ±040) g/ L,( 均为 P< 001) ;脑梗死组具有 X+ X- 基因型个体血清 Apo B 平  相似文献   

17.
252例年轻人脑梗死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鞠奕  李菁晶  张在强 《北京医学》2001,23(4):195-197
目的:探讨年轻人脑梗死的病因,方法:对252例10-40岁脑梗死患者的病例进行调查,结合文献对年轻人脑梗死的病因,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52例中找到病因者183例,发现病因及危险因素32种,动脉粥样硬化者105例,占41.67%,动脉疾病者40例,占15.875,心脏疾病13例,占5.165,血液疾病或凝血机制障碍12例,占4.765,有其他原因者13例,占5.16%,另外69例病因不详。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是年轻人脑梗死的主要病因,高血压1高脂血症,吸烟、饮酒和脑血管病家族中是重要解除因素,其他常见病因有烟雾病,风湿性心脏病、血管畸形,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血管炎、各种因素引起的凝血机制障碍;。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钢  白雪  杨思进 《西部医学》2008,20(1):185-187
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灶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其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西医治疗目前主要以溶栓、抗凝、降纤以及脑保护为主。脑梗塞在中医属于“中风”病,近年来应用中医药治疗脑梗塞机制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在改善血流变学、抑制血栓形成、降低血脂、增强机体免疫力以及神经保护作用和针灸治疗的机理等方面,本文仅对这几方面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6例青年脑梗死病因多样化,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主要相关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酗酒、心血管病。结论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有效戒烟限酒,防止动脉硬化发生是降低青年脑梗死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Xue MZ  Li YJ  Gao XG  Zhang CF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11):762-765
目的 分析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情况,探讨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与病变部位的关系.方法 搜集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由经颅多普勒、颈动脉彩色超声、颅内磁共振血管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存在颅内和(或)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428例脑梗死患者资料,根据血管病变部位分组,比较各组间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子的差别.结果 颅内动脉病变组199例(46.5%),颅外动脉病变组129例(30.1%),颅内合并颅外动脉病变组100例(23.4%);颅内动脉病变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酯(LDL-C)水平高于其他两组(TC:P1=0.001,P2=0.000;LDL-C:P1=0.004,P2=0.039),颅内合并颅外动脉病变组男性比例高于颅内动脉病变组(P=0.003).结论 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多于颅外,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组血脂控制欠佳,大多数传统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并不是动脉狭窄发生部位的决定因子.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of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of cerebral arteries in Chinese patients suffered from cerebral infarction,and to determine if there are any factors correlating with intracranial and ex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Methods For this study,we enrolled 428 consecutive in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All patients were examined with 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TCD) and carotid duplex ultrasound to detect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in intracranial and extracranial cerebral arteries,some also were examined by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 and/or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they were all diagnosed as atherosclerotic cerebral artery stenosis.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location of lesions,the frequency of risk factors of atherosclerosis and the demographic parameters were compared among these groups.Results 199 cases (46.5%) had only in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129 cases (30.1%) had only ex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100 cases (23.4%) had both intracranial and extracranial stenosis (combine group).Compared with the other two groups,the levels of total cholesterol an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of the intracranial artery group are both significantly higher(TC:P1 = 0.001,P2 = 0.000;LDL-C:P1 = 0.004,P2 = 0.039),the combine group had a significant higher ratio of male than that of the intracranial artery group (P =0.003),there were no any other atherosclerosis risk factors had association with the location of cerebral artery stenosis.Conclusion The occurrence of stenosis in intracranial arteries is more frequent than that in extracranil arterie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and the lipid level is higher in the intracranial artery group,most risk factors of atherosclerosis may not be major determinants of location for cerebral atherosclero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