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谈仲景的辨病与辨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辨病与辨证的学术问题。对仲景的辨证论治体系进行分析。认为张仲景对某些病证有很深的认识。并揭示了它们的证治规律;《伤寒杂病论》中有些疾病以单个症状命名,存在局限性;张仲景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但更多的注重辨证论治,指出,当前不应回避辨病(西医病名)和辨证(中医证名)相结合这一中西医互补而有利于提高疗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论治水气病入手,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初步探讨其辨证论治水气病规律。张仲景在《内经》“开鬼门,洁净腑”基础上,提出了“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有水,可下之”之治疗大法。张仲景论治水气病理、法、方、药千余年来沿用至今,为后世的水肿以阴阳为纲的分类以及从肺、脾、肾论治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水肿的辨治拓宽了思路。  相似文献   

3.
奔豚气是一种发作性疾病,在发作时先从少腹气撑作痛,继而自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咽喉,此时病人极端痛苦,后则冲气渐平,病亦渐轻,终至平复如常.所以说:"发作欲死,复还止".  相似文献   

4.
张仲景擅长平脉辨证,四诊合参,针对主要的病机治疗呕吐。通过对其专著中涉及呕吐的条文进行归类和比较研究,分析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的区别和联系,发掘其辨治呕吐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黄疸是临床常见病证,中医药对该病有较好的疗效。由《伤寒杂病论》伊始,即对黄疸有了较为系统的临床证治法则及方药,张仲景在《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中详细论述了阳明病变发黄的证治,更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篇中将“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法运用于治疗黄疸,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作者以汗法为例,论述了汗法在黄疸病中的运用,以期探求仲景辨治黄疸的精要,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6.
《金匮要略》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辨治杂病的专书。历代学者对其辨治杂病的方法的研究多集中于脏腑经络辨证,然而全书所论杂病40余种,对于其中18种杂病兼有外感病症者仲景巧妙地运用了六经辨证法,从而不仅丰富了杂病的辨治方法,同时扩展了六经辨证的适用范围,为辨治杂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周雨龙  司廷林 《中医学报》2022,37(4):723-727
奔豚气病位在肾,气之源头为肾间动气,任冲二脉为气之通路,其根本病机为肾阳虚损,水饮作为关键病理因素贯穿疾病始终.阴证奔豚即肾积奔豚,因肾中寒水留积,致动气沿任脉上冲形成,此属虚寒证;阳证奔豚因寒水郁遏相火,相火妄动,则动气经冲脉上逆,致奔豚气发作,实为虚热证.《金匮要略》以三方治疗奔豚气,侧重不同:桂枝加桂汤温肾、苓桂...  相似文献   

8.
炎性肠病性关节炎为骨科病因性疑难病,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本着古方今用、挖掘中医药辨证论治的内涵和外延,将吴鞠通《温病条辨》从体质从化、标本兼治、三焦分证3个方面的思路和方法论治炎性肠病性关节炎作以探析,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9.
文章着重探讨了《金匮要略》中有关脏腑气逆证治的部分,以脏腑为纲,具体分为肺气上逆之喘咳、胃气上逆之呕哕、肝气上逆之肝气奔豚、肾气上逆之奔豚以及阳微阴弦之胸痹等证。通过分析条文所述证治,探究其病因、病机与证治特点。通过分析原书所记载方药的组成、用量、功用以及与病机之间的联系,总结《金匮要略》在脏腑气逆治疗中的遣方用药规律。从《金匮要略》治疗脏腑气逆证的诸多药物中提炼出常用药半夏、桂枝、生姜,通过结合其功用、主治以及一些医家观点,揭示它们在相应脏腑气逆证治中的应用规律。  相似文献   

10.
梳理总结《随息居重订霍乱论》《伤寒杂病论》中有关霍乱的论述,近一步探析王孟英、张仲景二人所述霍乱在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剂以及预防调护上的区别与联系,探寻中国古代对于霍乱的认识.结果发现,王孟英学术思想源于张仲景,开创了霍乱寒热分治的原则,创制了治疗霍乱的新方剂,其主治寒、热霍乱选方用药与张仲景重叠范围较广,如治疗...  相似文献   

11.
张仲景使用大枣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枣性甘温,为补中益气药食两用之佳品.张仲景使用大枣治疗病证之广泛,大枣配伍生姜调和营卫以解外邪,同时以益气养营,防止过汗伤津之用,治疗营卫不调等病证.大枣配伍利水燥湿或峻下逐水之品以缓和药性及顾护津液以防止利水太过而伤脾胃之阴,治疗水饮病证.大枣配伍降逆及人参、甘草补中之品安中养脾以恢复中焦升降之机,治疗因汗、吐、下等误治之后造成脾胃阴液已伤之胃气上逆证,以平胃气.大枣虽不是治疗疼痛之主药,但大枣性甘,用在疼痛病证当中可起到甘缓止痛之作用,治疗身痛、腹痛等各种疼痛.大枣配伍补益气血之品以增养血益气之效,治疗营卫气血两虚之血痹或阴阳两虚之虚劳失精等证.  相似文献   

12.
半夏作为临床常用药,现代教材将其功效总结为“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是对历代医书中半夏功效的去粗取精、整体论述,为了专门探究张仲景使用半夏经验,文章通过分析《伤寒杂病论》中所有有关半夏的条文,具体分析了各条文半夏作用,对其用法进行归纳,总结张仲景使用半夏的特点,并将半夏功效进行概括。  相似文献   

13.
燥证,是以津液减少、甚至枯涸为主要病机,以肌肤、毛窍等干涩为主症的一类病证,临床上较为常见。清代温病大家叶天士、吴鞠通对燥证的论治各具特色,现从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及制方用药等方面探析二者之异同。  相似文献   

14.
青蒿琥酯3天疗程总量4.8mg/kg,二盐酸奎宁3天疗程总量100mg/kg,随机分组,分别治疗恶性疟30例。平均退热时间青蒿琥酯组为17.6h,奎宁组为29.2h(P<0.01);平均原虫转阴时间青蒿琥酯组为58.8h.奎宁组为78.8h(P<0.01);原虫复燃率青蒿琥酯组56.7%,奎宁组50%(P>0.05);清除原虫95%所需时间青蒿琥酯为16h,奎宁为28h。青蒿琥酯组未见任何副反应,奎宁组有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通过吴鞠通《温病条辨》中对五苓散的加减运用,探讨其对张仲景五苓散的发挥。吴鞠通在继承张仲景学术思想基础上,汲取了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的方药精华及其学术思想,结合自己临床感悟,注重五苓散用于治疗湿停下焦的组方特点,将其化裁后用于转筋、神志异常等病,使其不仅适用于下焦病证,是对其治疗病位的扩展,将其用于湿温下利、寒湿腹胀等病,使其适用于各种水饮病证,扩大了其疾病治疗范围,是对叶天士"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这一理论思想适用范围的进一步延伸,为后人加减运用经方提供思路,使之更贴合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张珍玉治疗经期延长的辨证和用药规律。方法:筛选张珍玉1997~2005年应用中药治疗经期延长处方47首,将辨证和处方用药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处方进行组方用药规律分析。结果:肝气郁结是张珍玉辨证经期延长的主证;处方涉及中药41味,用药频次前6位为:砂仁、人参、当归、柴胡、炒白芍、炒白术,处方中常用药对组合前5位为:人参、砂仁,人参、当归,当归、砂仁,炒白芍、柴胡,人参、炒白芍。结论:张珍玉治疗经期延长以疏肝解郁、健脾益气为主,体现了张珍玉"从肝论治"的诊疗思维。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伤寒论》中张仲景治"黄"三证(即偏于治疗湿热兼里实的茵陈蒿汤证、偏于治疗湿热郁阻三焦的栀子柏皮汤证以及偏于治疗湿热内蕴兼表邪未净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的证治特点进行分析,以探讨其独特的证治思想。  相似文献   

18.
吴鞠通对痹证的认识和治疗独具一格。痹证寒湿固有,热湿尤多,病机为湿聚热蒸,蕴于经络,而为热痹、湿热痹。吴氏遵循治疗温病的思想,对热痹、湿热痹重在清利,创立治痹之主方加减木防己汤,并主张宣通肺气,通利下焦,湿热具化,经络畅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青蒿琥酯肌注与静注治疗无并发症恶性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00例无并发症恶性疟病人随机分为青蒿琥酯肌注组和静注组,每组50例,两组给药方案均采用5d疗程成人总量360mg。以治疗后病人退热时间、原虫转阴时间和原虫复燃率以及不良反应作为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和比较指标。结果青蒿琥酯肌注组与静注组平均退热时间分别为22.5±9.8h和21.3±10.5h,平均原虫转阴时间分别为65.4±12.5h和68.5±12.8h。追踪观察28d原虫复燃率分别为10.8%(4/37)和9.1%(3/33)。两组主要观察比较指标结果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少而轻微。结论青蒿琥酯肌注5d疗程总量360mg方案治疗恶性疟具有与同等剂量疗程的青蒿琥酯静注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张仲景运用地黄功用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地黄的运用情况,分析总结张仲景运用地黄之规律,得出地黄具有养阴清热,养阴复脉,滋阴补肾,养血润燥,养血熄风,养血止血等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